一個人之所以快樂,并不是因為他擁有得多,而是源自他計較得少。過多是一種負擔,也是另外一種失去;反之,少并不意味著不足,或許是另外一種擁有。舍棄也并不一定是完全失去,從另一種意義上說是更為寬廣的擁有。因此,舍得是一種處世智慧,是一種豁達的人生態度。舍得讓人寬心,它是對心境的一種放松,是對心境的一種滋潤,它驅散了烏云,清除了心靈的塵埃。
《了凡四訓》中最早提出了舍得一詞,多少年來關于舍得的處
世哲學一直被人們不斷提起,不斷講述。舍得之間到底是怎樣一種辯證關
系?曾有人打過這樣一個簡單的比喻,舍得之道就像一只裝滿水的杯子,要么喝掉,要么倒掉,總需先棄,才可后蓄新水。而任何事情皆是如此,有些時候你認為得到了,但其實你正在失去,就像水杯雖裝了新水,但舊水已傾倒;有些時候你覺得失去了,但相反可能會有另外的收獲,仍如水杯,失了舊水,后面卻得了新水。這就是有舍必有得,有得也必有舍的道理。
弘一法師李叔同曾說:舍得,舍得,有舍才有得。小舍小得,大舍大得,難舍難得,不舍不得。當代著名作家賈平凹先生也曾做過一篇專門講述舍得的文章。文章大意表明,世界是陰與陽的構成,人在世上活著也就是一舍一得的過程。
的確,舍得二字,蘊涵著人生的真諦。
王昭君舍棄了錦衣玉食,得到了一世太平與后世贊美;李白舍棄了富貴,而留住了安能摧眉折腰事權貴,使我不得開心顏的傲骨;陶淵明舍棄了春風得意馬蹄疾的仕途風光,卻盡享了榆柳蔭后檐,桃李羅堂前的閑適愜意......
舍得之道適用于人生的各個領域,舍得是生活的哲學,是處世的藝術,是萬物運行的機理,是和諧統一的根基。
然而,沒有領悟舍得真義的人則往往受害于自己的無知。
當年,范蠡舍下復國之功,不享榮華,獨自放舟于江湖,保得了身家性命;而文種卻因看不清形勢,一時貪戀權位,終遭猜忌被賜死。
當年,蕭何為免劉邦之疑,不惜自污名聲,得其信任,保得一世安穩;而韓信卻太在乎權名,過于狂妄,終被呂后誘殺。
歷史上能昭示舍得之機的例子眾多,而現代社會不知如何取舍的也大有人在。
普通人也大多只想得到不想付出,因而在工作時看錢下工夫,失去升職的機會;在與人交往時斤斤計較,使人際溝通不暢;在感情生活中過于自我,進而錯失情緣。
太多人終因舍不下,而失去更多。
其實,舍得二字已經包括了人生全部的真知。成熟的人、成功的人、大愛之人、寬懷之人都是了悟舍得之智的人。他們得而不喜,失而不憂,他們不功利,不世俗,他們敢于奉獻,甘于付出,他們懂得將欲取之,必先予之的道理,他們也因此有了一般人所沒有的收獲。
百年的人生,不過是一舍一得的重復。大地舍棄繁花,才有秋收的碩果;人類舍棄安逸,才有不斷的進步......讓我們領悟舍得的智慧,進入舍得的境界,人生將大有不同。
本書道出了智慧之人的舍得之道,也寫出了愚魯之人的失敗教訓,用簡單的哲理道出了舍得的內涵,并揭示出舍得之道對于人生發展的重要影響。若能領悟本書的道理,那么人生的道路可能就會少幾道彎,多幾扇門。
王迪,女,北京師范大學中文系畢業,畢業以來一直從事書籍的出版策劃工作,作為一名資深的書籍策劃人,她參與策劃的大部分書籍在出版后受到了大眾的普遍歡迎,她也躋身到了暢銷書作家的行列,她曾經參與出版的圖書主要有《非你莫屬》《巴菲特說炒股》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