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書從管理耐用消費品經銷商的角度出發,從一線營銷人的日常提問中,提煉了48個具有代表性的問題。
這些問題非常貼近日常工作,接地氣、切合實際,而問題的答案——本書的主要內容,都是由經驗豐富的作者在培訓和咨詢過程中,與每一個身處一線的銷售人員,通過各種渠道進行問題探討后形成的書面文字的反映。
對于銷售人員,尤其是基層銷售人員,需要的是具體到步驟的方法講解,而不是4P、4C的理論分析;他們更需要的是還原到實戰場景的招式拆解、工具呈現,而不是紙上談兵的假設和推演。
現在喜歡講要做什么、什么對的人,太多;而講應該要怎么做、如何做的人,太少。我們更需要后者。而后者,也正是這本書所做到的。
希望本書能夠真正就讀者們的困擾提供有效的幫助!
黃潤霖,職業營銷培訓師,“2015年中國營銷界精英榜”首批上榜人物。《銷售與市場》、《現代家電》專欄作者,《華夏酒報》、《商界評論》等多家媒體特約撰稿人。十四年家居建材行業實體渠道從業經歷,九年互聯網操盤經驗,專注于渠道發展和經銷商升級研究,熟悉線上線下業務模式的融合。
曾為美的、聯想、米其林輪胎、歐普照明、三和化工、歐陶科技、雪萊特光電、華昌鋁業、合享成水電光連鎖、小龍王檳榔、深圳友億成、鉅豪照明等多家企業提供培訓服務,深受各類企業好評。
第一章、沒有經銷商調研,就不會有好的經銷商資源!
說到經銷商調研,傳統玩法弄的是這表格、那數據,一二三四五,給經銷商對照著條條框框打鉤、畫叉,最后用這些條條框框選出來的經銷商,該銷售疲軟的,還是銷售疲軟,該給你撂挑子的,還是給你撂挑子。回頭一看,用文本方式選出來的經銷商,其實和自己拍腦袋拍出來的經銷商沒有什么差別。
經銷商調研,到底應該怎樣調研才靠譜?如果從實戰的角度來說,這里面全是方法、套路和經驗,也是我們常說的用江湖之法破解江湖之道。
第一節、新市場開發,如何不像一個外行人?
四十年營銷發展史,沒有經歷過開發新市場、新品牌的銷售人員,算不上一個完整意義上的銷售代表。就像男人不曾站在產房前,沒有從助產士手中接過孩子的經歷一樣,你沒見過生命的源頭,你就不知道悲傷和喜悅,緣何而起,因何而滅。
無論是愣頭菜鳥,還是江湖老鳥,在新市場開發上吃過虧、上過當的,不在少數。晃悠了大半年,找不到經銷商的門朝哪兒開的人有之;一時走眼,大意失荊州的人也不是個別現象。
銷售人員挑市場,大多時候是沒得選。運氣好的、討領導喜歡的,北上廣、江浙深的富裕區域,屁顛屁顛地去上任;運氣不好的、不那么討領導喜歡的,老少邊窮、甘青寧這些銷售人員口中調侃的“流放之地”,領導只問你去還是不去?去,就打包上任,不去,就打包走人。
不論是通常意義上的好市場或者是壞市場,作為四海為家處處家的銷售人員,無論飄到哪兒,得先想辦法活下來。“行家伸伸手,便知有沒有”,銷售人員新市場上任、兩腳一落地,要先掂量掂量,砸到自己頭上的這塊市場,是個陷阱,還是塊餡餅?
進入社會的第一天,父母就告訴我,路在嘴上。人在江湖走,沒事要張口。做銷售的,跑市場,不會見人問話,抬頭看路,你都不好意思說自己是做銷售的。開發新市場,你沒和這五類人聊過天,不算你干過這個活!我們以建材行業為例,來看看怎么和這五類人聊天。
一問的士司機。兩腳一落地,坐上的士或者打上摩的,即使是第一次到這個市場,你也開始對這個城市有了初步的接觸機會。的士是最好的環境,相對封閉,出租車司機成天悶在車里,有人愿意和他聊天,他也是樂在其中。通過這類人最好了解,中低收入人群在這個城市生活習慣。對于建材行業,與出租車司機的聊天,主要確認以下三個方面的內容:
本地區最好的企事業單位和社區:優質消費人群樣本。
主要建材市場的分布和近況:建材市場附近是不是在修路、建材市場有沒有什么負面新聞。
人口的流動性:住房需求與裝修頻率。
當然,你得用人家聽得懂的話,比如照明類產品,你別問人家:師傅,咱們這兒什么照明品牌比較出名啊?人家一聽,腦子一定一團漿糊,你得問:師傅,咱們這兒買燈具,什么牌子比較好啊?
二問小旅館老板。小旅館老板即使算不上中產階級,在這個城市里也算得上中等收入家庭,他們是我們了解這個城市的第二個窗口。抓住一切消費、花錢的機會與人聊天,別人才有意愿和動力與你交流,反正是要花錢,為什么不套點有價值的信息,作為你開拓市場的第一步呢?
小旅館裝修多半裝修材料都不會用得很好,這對于中低端建材產品都在哪兒賣有比較直接的借鑒作用;通過閑聊,了解小旅館每天開房數,一般來說去看看旅客登記薄,一眼望去,一清二楚。生意好,說明商旅人員多,商業旺盛,這個地方生意機會多。同時,你也可以把小旅館老板當作普通消費者,知道哪些建材品牌、城市房價怎么樣、這個地方裝修的習慣和時間有沒有什么特別的風俗,都是可以快速了解區域市場的通路。
三問批發市場的商戶。即使是建材品牌進入新市場,品牌稍大、企業時間稍久的產品,很有可能以非常規的方式,進入了這個市場。家居建材類產品,如果是竄貨,這些貨源一般不會在大的建材城,更不會出現在專賣店里。通常的倒貨大會,都是些日用日雜市場的批發商,從鄰近省份或者從產地倒騰過來的。他們一般以賣半成品、配件為主,只有批發、沒有售后,價格高、服務差,主要是為了配套店內其他建材產品的銷售。
倒貨的經銷商的價格、服務、配送范圍,都是可以從批發市場商戶了解到的信息。一般來說,倒貨的經銷商也希望名正言順、登堂入室地轉正,作為廠家代表過去,只要不是牛逼烘烘地兩只眼睛長在頭頂上,商家也多半會以禮相待。千萬別小看這些經銷商,店內產品千奇百怪,方便面旁邊放著插座、電線,電工手套上面壓著指甲鉗,可是,人家的產品分銷能力可能分布大街小巷、城鎮鄉村,這些都是可以考慮的潛在經銷商。當然互聯網來臨之后,二批的生存空間越來越小,這些靠著倒買倒賣的經銷商,很多也在尋求轉型的出路。
四問物流貨運公司。2005年以前,快遞物流還沒有今天這么發達,一個縣城也就一個貨運收發點,對貨運信息的保密意識也沒有今天這么重視,你遞上兩根煙,叫上兩聲大哥、美女,至多請那個負責派單的兄弟、小妹吃個飯,這個市場誰家貨多、誰家貨少,誰家的貨能分到哪些地方、誰家代理哪些品牌就一清二楚了。
現在快遞物流發達,競爭也激烈,信息保護意識也比較強,現在有些銷售人員,就打著建辦事處,設倉庫的旗號,貨運物流公司一家、一家的談。現在每個城市都有物流園,貨運物流公司也比較集中,你花個三、兩天時間,基本就能將大致情況摸個八九不離十。每個貨運公司為了接生意,都會告訴將同類型的企業、品牌在他家合作的情況進行介紹,這也是建立區域市場概念的重要途徑。
五問競品大商家。問完了外圍的基本信息,這個時候只是建立的區域市場的基本概念。對于市場相關的直接印象,還需要與行業經銷商直接接觸。和商家接觸,不一定是抱著開發的目的,也可以懷著了解市場的動機。商家一般都不會拒絕廠家銷售的拜見,即使你只是一個小品牌的銷售代表。經銷商信奉的江湖信條是“多個朋友多條路”,即使他沒準備引進新品牌,多了解了解行業信息,也有益無害。
從大商家入手,我們可以了解到區域市場的整體格局與需求,看他對產品的態度與需求,分析他的市場運作手法,包括他對經營的各類產品的態度,至少今后在市場上碰到這個經銷商,對他也不會陌生。遇到健談的,或者感覺對的,他還會給你分享些小道消息,準保你不白走一趟。
本來你就抱著未必合作的初衷,畢竟最大的不一定是最好的。但是,即使不合作,通過與競品大商家的閑聊,日后對其開戰也知道從哪里入手了。
其實各行各業開發新市場,基本遵循這個套路和模式,只不過問話的側重點和內容有所差別。當然,問完了這五類人,還只是完成了空白市場調研的第一步。但是,雖然只是第一步,完成這個過程,至少讓你做起事來不像一個外地人,說起話來不像一個外行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