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生活中總有解不開的謎團
誰是奪走你快樂的“殺手”
當被問到“你快樂嗎”“你開心嗎”“你幸福嗎”時,你的腦海里是不是首先出現的是自己“有多少錢”“有幾套房子”“有沒有車子”?我們絕大多數人都是普通人,不是大英雄也不是政治人物,可能也沒有改變世界的宏大目標和能力。我們能做的就是去完成日常的繁重工作任務和處理好生活中的每一件瑣事。即便如此,沉重的壓力也沒有放過我們這些小人物,于是平凡人失去了平凡人的快樂。
這是一個物資豐富的時代,交通方便、生活富足、吃穿不愁,但是,平凡人過得并不快樂,甚至遠沒有五六十年代——那個物資缺乏的貧窮時代的人們那么快樂。周圍人談論的無外乎買房了嗎、結婚了嗎、孩子上學了嗎……這一件件事情堆積起來,似乎世界一下子變得很復雜。平凡人苦著臉,在凡間俗世里悶悶不樂地生活著。
誰奪走了快樂?是房子、車子這些身外之物,是對物質的看重,是對那些永遠不可能得到的事物的孜孜不倦追求。人們總是很貪心,所以不快樂。大部分人都會覺得自己擁有的不夠,比如男人會認為自己的錢還不夠多、權力還不夠大、地位還不夠高,而女人會嫌自己的衣柜還不滿、化妝品還是沒買全、包包還不夠用……人們總是有太多的欲望,讓自己純凈的內心處處惹塵埃。過于看重自己所沒有的東西,而沒有看到自己得到的已經夠多了,一顆心永遠不知滿足,這些奪走了平凡人最真摯的快樂。
不僅如此,“比較”也是奪走快樂的“殺手”。平凡人很喜歡和別人比較,比如上學的時候,和別人比較誰的考試分數高;工作之后,比誰的工作輕松、誰賺的錢多;在社會上,比較誰的地位高;在家庭方面,比較誰家的孩子懂事、有出息;看到相貌比較誰長得好看,看到衣服比較誰穿的衣服檔次高……雖然說有比較才有差別,有差別才有前進的動力,但是有時候過度的比較、處處比較,不僅會讓自己不開心,也會讓身邊的人不開心。比如當你看到別人家的房子既寬敞明亮又有漂亮的裝潢,然后回到自己破舊的屋子,很容易將比較之后的沮喪和不開心發泄到父母、愛人身上,嫌棄他們沒有錢給自己換個大房子。
可是實際上,每個人付出和得到的大致都是一樣的,你往往看到了別人閃亮的一面,卻沒有看到他們閃亮輝煌背后的辛酸和苦楚。每個人都有自己的煩惱,所以,人與人之間是沒有可比性的。對于我們而言,最重要的是做好自己,讓自己和自己比較,看到自己一步步的進步,這難道不是一件值得開心的事嗎?
時間對每個人都是平等的,開心也是一天,不開心也是一天,為何不快樂地度過呢?當我們面臨難題的時候,努力改變看問題的角度,要看到好的一面,不要讓沮喪情緒包圍自己。俗話說,“笑一笑,十年少”。在平時生活中,多聽聽一些放松而又激勵人心的音樂,或者常常看令人捧腹大笑的喜劇、娛樂節目,讓自己放下壓力,放松自己。
真正打敗你的是你自己
首先來看看什么是心理定式。心理定式在心理學中實則是一種心理暗示。總體來說,心理定式是對于某一種特定活動的預備性順應,也可以說是一種反應準備。雖然有時候,這種順應可以使人以一種相當熟練的狀態去行動和反應,省下了許多時間和精力,但是正是由于這種心理定式的預定性,很容易束縛人們的思維和狀態,甚至會產生一些消極的影響。比如,我們總會覺得面目丑陋的人犯罪的概率比較大,而面目清秀的人不太像是犯罪者。
正確的心理定式能夠幫助我們很快認清事物,讓我們知道怎么去做,怎么去規避。比如我們覺得電是帶有危險性的事物,所以漏電時,我們會選擇去關閉電源,而不是拿手去觸摸或是繼續使用電。
自信的心理定式能夠給人帶來自信,讓人們能夠帶有強烈的自信心去面對眼前的一切風風雨雨,所以自信的心理定式對我們的學習和工作會起到較好的促進作用。相反,不自信的心理定式會讓人們陷入不自信的泥潭,使人們深陷其中不能自拔,這樣就會帶來一系列的負面影響和麻煩。比如,在學游泳時,有的人對自己充滿信心,相信自己水性很好,并且認為水并不可怕,相信自己在水中肯定不會被淹著或嗆到,這樣的人肯定很快就能學會游泳;相反,有的人認為自己不可能學會游泳,缺乏自信,甚至都不敢下水,這樣的人就有可能真的學不會游泳,即使學會了也要比前者耗費更多的時間和精力。
不自信的心理定式是非主動的消極暗示,這種心理定式在于越是害怕失敗就越容易失敗,浪費的時間、精力和金錢更多。不自信的心理定式,容易使人畏畏縮縮,放不開前進的腳步,什么事情都做不好。而在不自信定式的背后,就是消極的心理定式,這種定式會讓人們更加自卑,陷入惡性循環。
因此,在平時的學習和工作之中,我們要盡可能地調動起積極、自信的心理定式,避免這種不自信的心理定式,克服負面效應。其中,最主要的就是樹立起自己的自信心,要相信自己的實力和能力,相信自己能夠通過努力達到自己的目標。當然這種自信心的前提就是自己的準備和積累,比如我們想要在考試之前告訴自己“肯定能夠考出一個好的成績”,那么就必須在平時不斷學習和復習,做好充分的準備。擁有真正的能力和水平,這才是克服心理定式負面效應的根本。
此外,我們應該正視社會現實和激烈的競爭。當出現心理焦慮時,放松自己的身心,相信自己能夠跨過面前的這道坎,而不要讓自己首先陷入“自己不如別人”的不自信心理定式。因為很多時候,真正打敗自己的不是眼前的困難和強悍的對手,而恰恰是那個不自信的自己。因此,我們要相信自己,相信自己能夠戰勝困難,相信自己就是那個獨一無二的人,相信自己有不同于他人的特殊能力,相信自己一定能夠脫穎而出。
情緒的曲線變化規律
在日常生活中,我們經常會覺得自己的體力、情緒或智力一時很好,一時又很壞。好的時候做事的效率特別高,似乎輕輕松松地就把事情完成了;而壞的時候,做事拖拖拉拉,似乎怎么做都做不完。這是因為,我們的情緒也有“高潮、低潮期”。
一周有7天,一天有24個小時,任何事物都有周期,人們的情緒也不例外。科學家們研究發現,人類自誕生以來,自身就帶有神奇的生物鐘。就像有些動物會冬眠一樣,人類身體的某些部分也存在周期性變化,科學家把這種現象稱作生物節律、生物節奏或生命節律;并且,這種周期性呈現出由強到弱、再由弱到強的弧狀變化規律。
21世紀初,經過長期的臨床觀察,德國醫生菲里斯和奧地利心理學家斯瓦波達發現人體生物節律比如感官敏銳度、溫度、血液等都會呈現出周期性變化,其中“三節律”——體力、情緒和智力中,體力周期是23天,情緒周期是28天。此后,奧地利的泰爾其爾教授在研究了許多大中學生的考試成績后發現智力周期是33天。從生命節律理論來說,每個人都存在這種體力、情緒和智力的周期性變化。但是人類生命存在著個體差異和變化,因此每個人對這種生命節律的感受程度會有所不同,可能有些人很少或者甚至完全不受這種生命節律的影響。根據國外研究發現,我們大多數人屬于“節律型”,少數人屬于“非節律型”。
我們情緒的曲線變化,起點首先在中線,先進入高潮期,而后轉入低潮期,如此周而復始。在情緒高潮期,人們的心情比較舒暢,情緒相對比較高昂;而在低潮期時,人們則容易心情煩躁,情緒也比較低落。情緒的周期變化對我們的日常生活有著很大的影響,如果處于情緒的高潮期,做什么事情都很有信心、勇氣和希望,很容易提高做事的效率,快速地完成工作,在考試中也能夠取得比較好的成績;反之,則容易因為情緒低落,做什么都提不起興趣,很容易錯失機會,人的才能也會受到抑制,難以正常地發揮出自己應有的水平。
因此,如果我們了解了自己的生物節律,摸清楚了情緒的周期性變化,就能適當調整自己的工作、學習和生活的節奏,盡量在情緒高潮期抓緊時間學習和工作,讓自己發揮出最佳的水平,完成更多的任務。
當然,如果我們處于情緒的低潮期和臨界期,也不必過分緊張或灰心喪氣,否則只會加劇不良情緒的影響,使工作和學習效率進一步下降。在這段時間里,不要太糾結于自己的壞情緒,而是應保持一個平和的心態,好好休息。比如正好在情緒低潮期考試,要盡量讓自己坦然去面對,發揮出自己應有的水平,說不定還能夠脫穎而出,考出一個意料之外的好成績。
越是習慣自由的人拖延癥越嚴重
在讀書的時候,碰到導師要求寫論文,經常不到最后的上交期限,就無法完成,甚至有時會跟自己的導師要求推遲上交論文的時間。雖然這種拖延讓人無奈,但是還是會忍不住拖延下去。不僅寫論文如此,在很多方面,很多人都有著拖延癥,而且越是習慣自由的人,這種癥狀越是嚴重。
“今天完成不了了,明天再做吧”,如此安慰自己,任何事情都在拖延,小到交電費、網費,大到整個工作的完成,或者即使知道了也控制不住地拖延下去,甚至嚴重影響了工作進度也不自知。
研究結果表明,大部分人都有著不同程度的拖延癥狀——不到最后的期限絕不完成任務,即使到了最后期限,也敢不完成任務。“明日復明日,明日何其多。我生待明日,萬事成蹉跎。”拖延癥的人往往做任何事情都拖拖拉拉,更為嚴重的是他們一般都能夠意識到自己犯了嚴重的拖延癥,但卻無法自拔。即使他們經常會自我批判、自我懲罰、自我懺悔,但是拖延癥的癥狀并沒有減輕,反而更加嚴重了。“每次趕在期限到的那一刻完成任務,強大的壓力一下子沒有了,整個人都放松下來,這感覺真是太好了!”這種拖延之后短暫的強烈心理對比也使得拖延癥患者樂在其中。
往往花10天時間就可以完成的工作,在離期限有一個月的時候,拖延癥的人一點都不著急,到了還有10天的時候才不急不緩地開始著手,當發現還有5天的時候才開始著急,結果做出來的東西毛毛糙糙的。
這種拖延癥有時候也能夠帶來一定的好處——比如超常發揮,但是,不斷的拖延也會帶來嚴重的焦慮感,會傷害人們的身心,有些人甚至會因為趕進度而累壞了身體,所以拖延并不是一件好事。
而且,如果一個人每件事情都拖著不做,那么這不僅會讓自己的能力缺失,而且會讓別人失去對他的信任,影響到他社交關系的發展。因為他的拖拉,會嚴重影響自己和別人的工作進程和生活節奏,比如本來大家約好要一起去旅游的,可是他遲遲不請年假,也不購買旅游所需的用品,到要出發的時候卻不能出發,導致整個團隊的旅游進度放慢,影響了大家的心情。
計劃總是半途而廢
人們似乎總是很喜歡做計劃。年計劃、月計劃,甚至每個星期、每一天都做了密密麻麻的詳盡的計劃。但是到了年底、月底以及每周、每天結束的時候,這些計劃究竟完成得如何?又有多少人按照計劃去實施了?你的計劃已經完成了哪些?哪一些沒有完成?離目標還有多遠?能不能繼續下去?
很多計劃都半途而廢了,就像一個人挖了無數的水井,但沒有一個挖到足夠的深度,所以他永遠喝不到水;一個人準備了鋸子、斧頭、磨石,最終還是沒能把樹枝砍下來。
你的計劃為什么半途而廢了?
有的人說,計劃剛開始的時候很有勁頭,但是過了一些時日,那種期望和激情早已不復存在,計劃就不了了之了。然而,未完成計劃的不良影響卻會形成惡性循環,一直存在。因為做了計劃不能順利完成,也就沒有完成計劃的成就感,而越來越嚴重的挫敗感會使自己更加沮喪,沮喪得沒有勇氣去堅持完成計劃。
于是,這樣的人做事往往虎頭蛇尾、有始無終。雖然一直在做計劃,但是他們沒有合理的時間觀念,一到期限就會拼湊完成,草草了事。不能堅持計劃的人,他們身上缺乏堅持不懈的精神,往往都不會成功。
“三天打魚,兩天曬網”是做不成大事的。做任何事情都不應該半途而廢。就像一個優秀的運動員,即使被人落在后面,或者中途出了意外,只要他還能跑,他就一定會到達終點,反之,則會遭到人們的鄙視。
“行百里者,半于九十。”無論做什么事情,學習、繪畫或者工作,我們都應該保持一種善始善終的專注心態,做好我們應該做的事情。這不僅是我們的職業道德所要求的,也是我們人格魅力的體現。愛迪生經歷了那么多次的失敗,最終才發明了電燈。
做計劃是一件好事,說明自己對未來一段時間的工作或學習,做了充分的考慮和計劃。如果能夠堅持下來,無疑對自身的成長有益無害。尤其在當今競爭日益激烈的時代,只有踏踏實實地一步步走好,才不會被淘汰,才會有立足之地。
但是,凡事講究循序漸進,不能操之過急。因此,對于已經建立好的目標和計劃,不僅要采取有效的行動,還要協調有序地進行,不應該在前面給自己過多的任務,導致后面精力不足、缺乏拼勁。總之,只有善始善終,持之以恒,我們才有可能獲得成功。
越是想忘記的越印象深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