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書是一本充滿著濃濃鄉愁的散文集。作者通過對故鄉一草一木一人一事的回憶,創作了這一系列充滿了濃郁地方色彩的散文,潮汕的節俗、歷史、人文在筆端自然流露。此外,作者還用潮汕文化的眼光看待潮汕以外的風物,寫下了另外一些角度新穎的散文。全書既有濃郁的潮汕風情,又有滿眼新鮮的世界風物,寫出了一位潮汕游子走向世界的豪邁與回望故鄉的繾綣。
本書作為一部散文集有兩個特點:一,文化氣息濃厚,民俗、地方戲曲、山水、飲食,都有涉獵。二,富有潮汕地方特色,文化的地域性很突出。此外,在敘述中,還有鄉愁的抒發,是有情調的文字。
自序
近鄉情怯,離鄉愁長。
小時候沒有想過會離開故鄉,離開故鄉之后更沒有想到會一直在故鄉與他鄉之間來回飄蕩。十幾年來,因為寫作的需要,我先后走訪了全國十幾個省以及東南亞一帶諸國,不管我走到哪里,故鄉潮汕一直如一個堅實的后盾給我做支撐,讓我不管走到哪里都可以自豪地說:“我來自潮汕,我是潮汕人。”
人在外,總要與來自五湖四海的朋友打交道。在打交道的同時,你會發現,彼此之間,會有語言不通、飲食不同、習慣差異等一系列的沖突,表面看似簡單,其實內里是各種不同的地域文化在碰撞,需要彼此包容、相互理解。故鄉潮汕,讓我有一個情感的落腳點,不至于淪落成為一個文化斷根的天涯孤客。日常生活中,我在接受川湘辣菜的同時,也讓我的外省朋友喜歡喝工夫茶,在逐漸融入廣州的同時,也把潮汕的習慣帶到了羊城。
沒有離開故鄉,絕不會有鄉愁,離開故鄉之后,我對潮汕總有一種依賴。記得初次踏出校門來到廣州的時候,接手了一個專欄的寫作,每周要更新一篇散文,當時年輕,內心單純,更無任何閱歷,寫作全憑一腔熱情,不到一個月,熱情耗盡,而專欄如一只喂不飽的無牙老虎,每周依舊等待新稿件到來,我這才感受到此生摯愛的寫作原來也是一件非常討厭的事。為了完成每周一期的專欄寫作,我搜腸刮肚,費盡心思,到處尋找寫作的素材,在四面環顧之后,最終將眼光投放回故鄉這塊生我養我十幾年的土地。那里充滿了我的記憶,于是我一件一件梳理,故鄉的風俗,山村的趣事以及日常的柴米油鹽、喜怒哀樂都如放電影般一幀幀從腦海里閃過,最后轉變成文字,在我的專欄發表。這系列的文章,充滿了異鄉游子對故鄉的眷戀、懷念與感恩,洋溢著濃濃的潮汕風情。初出茅廬的毛頭小子,全然沒有想到這個區域性的散文會受到海內外潮汕人的熱捧,當時上傳到網站后,來自東南亞各國以及廣東本土IP居高不下的點擊量便是明證。2005年,距離寫這個專欄三年之后,我結集出版了自己的第一本書《流光飛舞》,用這本記錄自己童年與青春記憶的散文集叩響了通向文壇的大門。
《流光飛舞》一書的寫作是一個潮汕游子戀家情結的自然流露,將潮汕本土題材的寫作深化則是在2004年,這一年我在廣東省作家協會文學講習所學習的時候,暨南大學老校長饒芃子教授來授課,老人家雖然只給我們上了一節課,卻無意打開了我寫作的思路。饒教授當年主要講授比較文學,告訴我們,當寫作過程之中遭到瓶頸的時候,要學會用比較法,同一樣東西在不同的環境下比較,不同東西在相同時空的比較,都可以發現其不同的特點,有了這些發現便有了寫作的素材。這節課給了我非常好的啟發,一直到現在都受用。近年來,我一直在堅持寫一個系列的戲曲隨筆,常常將潮劇這個地方劇種放到全國的戲曲視野里,與京劇、粵劇、昆劇、黃梅戲、越劇進行比較,發現劇種之間的異同,闡發自己的觀點,后來寫成的《戲說》一書受到了廣大讀者的歡迎;而在寫作廣府文化的同時,我也經常用潮汕文化來做參照比較,發現同處一省之內,兩個不同地域文化的異同,這常常讓我有所收獲;走出國門也是這樣,我用一個潮汕人的眼光去看世界,發現東南亞一帶的國家,因為密布潮汕人的足跡,讓我找到了潮汕文化的蛛絲馬跡,異國他鄉頓時也變得親切起來。
記得去年在廣州的一次文學創作座談會上,一位讀者疑惑地問我:“你是潮汕人,但是你在廣州從事廣府題材的寫作,而你又寫作潮汕文化,身又在廣州,身懸在潮汕與廣府題材的寫作之中,對這兩者之間會如何平衡?”我記得當時的答復是:“保持以第三者的眼光切入。”感謝廣州,讓我找到潮汕以外的一個地方,我在這里以異鄉人的眼光回望潮汕;感謝潮汕,讓我在廣州依然得以潮汕文化的角度觀看世界。因為第三者眼光的切入,常常讓我看到了其它人看不到的新鮮東西。
十幾年來,我一直都在堅持本土文化的寫作。有人認為本土的寫作,范圍太狹窄,其實,堅守本土文化寫作,不是保守與一味固守,必須不斷吸納外來文化豐富本土文化。時至今日,我的本土主要有兩個,一個是故鄉潮汕,那里是我出生成長的地方,凝聚著許多美好的記憶,是我寫作過程中取之不竭的寶庫。另外一個本土是現在工作、生活的廣州。兩個本土題材寫作有時候會分開,有時候則會交叉,而我最終的目標是要將他們盡可能融合。
《故鄉是潮汕》一書是十幾年來的一本隨筆集,我以廣州作為基點,在這里回望潮汕,同時立足廣州,面向全國及海外,秉承潮汕人“愛拼才會贏”的精神,用一個潮汕游子的角度行走天涯,記錄所見所聞。
人在天涯,心在潮汕。不管走到哪里,永遠記得故鄉是潮汕。
2015.12.3于廣州白云山下
黃劍豐,70年代末出生于廣東省普寧市,青年作家、廣東省作家協會會員、廣東潮人海外聯誼會理事、廣東省民營企業家文化發展促進會理事、廣州市白云區作家協會常務副主席。出版有《流光飛舞》、《星空下的囈語》、《書劍飄零》、《白云深處》、《云山雅客》、《泥心漫蕩——王增豐漫塑作品漫談》、《我在等待一個人》、《戲說》、《故鄉是潮汕》等書以及編有《伯牙祭墳》、《情斷昆吾劍》等戲曲劇本,主編有《姚璇秋潮劇藝術評論文選》和《璇秋雅范——姚璇秋從藝65周年畫冊》。曾獲廣州市白云區第二、三、四屆文化精品獎,第七屆廣州文藝獎。2012年獲得廣州白云區五一勞動獎章。
第一篇章:剪不斷的鄉愁
土山與古寺
尋找潮州
童養媳
老媒婆
老屋記事
上墟
外公的長竹椅
正是一年柑紅時
潮劇情緣
八月中秋浮朥餅
浮豆干
鑼鼓聲處,是我故鄉
十五歲出花園
午時花
游神
夢里音容依稀在
閘箔
站在京北渡口
追思月容夫人
夜雨瀟湘
一聲狗仔,慈愛無限
石橋彎彎
潮劇戲神太子爺
阿奴
阿娘乃是良家女
《劉明珠》中的蝴蝶
《洗馬橋》走筆
潮汕工夫茶話
潮汕人的數字觀
潮汕人的喜劇情結
號頭聲響殺氣盛
經卷終究難把春心壓
潮汕人無臉輸死
好深波能壓棚
貴政陶
貓籠床
睡在我上鋪的兄弟
天井里的蓮花
走仔與逗仔
走進蘇六娘故里
做戲狀元才
第二篇章:心有千千結
此心安處是故鄉
白玉觀音
這里黎明靜悄悄
一個人的麥當勞
銀紙灰
蒼涼的愛情
蒙古情結
買花
只愿一生愛一人
愛的追悔
玫瑰清香
打針
敬惜字紙
放鴨
老墳
投點
繁星滿天
活在戲里的人
每一天都在墮落
家祭
紅阿姨
曲尺樓前無限情
父親為我買啤酒
落發
還是我的小妹妹
回文年
人鬼共演一出戲
辜負韶關
千百年后誰還記得誰
書中自有情意深
原諒時光,記住愛
菩提樹下的禪意
第三篇章:日久他鄉即故鄉
新馬行記
月光月桫欏
棲霞仙館的桃色事件
有閑來看山
泥塑里的西關風情
我打復昌橋走過
滕王閣下
日久他鄉即故鄉
樟香陣陣
汕尾海味三品
廣州筆記
南流江邊吊綠珠
陽朔的悠然時光
蘇曼殊的孤獨與凄惶
粵韻聲聲恩寧路
尋找東山少爺
飄洋過海一份緣
記住一位婺源女子
紅瑤女子的長發
望夫井
海陵島上吊宋魂
潮劇情緣
誰也想不到,像我這樣的年輕人,竟然會是個潮劇迷!在一般人的印象中,潮劇似乎天經地義地屬于中老年人。而年輕的我偏偏在很小的時候就懷有一個對著潮劇沒名眷戀的情結。
我的父母是潮汕地區最有傳統特色的農民,每天為了生計都要奔波在自家的那幾分責任田上,作為獨子的我,年齡又小,只好被托在鄰居一位獨身的老太太家里。那位老太太是個潮劇迷,整天帶著一個老花眼鏡一邊繡花一邊聽收音機里的潮劇,間或還跟著哼唱。對于我能夠給她做伴,她顯得很高興,總是那兒尋尋,這兒找找,最后變戲法似的不知道從哪兒變出了幾顆將融未融的糖粒給我,我便乖乖地坐在她的身邊,一邊吃糖一邊聽她唱。那時,老太太在我心目中簡直就是演唱家,而我是她唯一的忠實聽眾。除了唱,老太太還給我講,講潮劇的故事情節,當講到某些負心人時候她還加入自己的按語諸如“短命早死”破口大罵。我經常被那精彩動人的故事所吸引。
兒童的心是最純潔的,正是因為純潔,所以對身邊的東西都比較容易接受的。先入為主吧。從老太太的口中,我知道了秦香蓮,知道了陳世美,知道了楊令婆,知道了穆桂英,知道了潘仁美等潮劇中經常出現的角色,腦子里也形成了最形象最直接的美丑觀。什么樣的行為是好的,什么樣的行為是壞的,都在我的腦海里刻下了深深的印痕。漸漸的,在老太太又唱又講的熏陶中,我對潮劇也漸漸感興趣了,在那偏僻的山村里,一個老太太和一個小孩子,老的很老,小的很小,守著一臺破舊的收音機津津有味地聽得入迷,于是那樣蒼白的日子里因為有了潮劇,也就有了今天的回憶。
大約十歲的時候,父親因販賣柑桔賺了錢,買回了一臺電視機,盡管是黑白的,但在當時卻是難能可貴,于是每周一次的潮劇節目不管怎樣我總是固定要看的,如果因為什么事耽擱了,心里則會覺得很遺憾。戲看得越多,我對童年鄰居的那位老太太也越來越佩服,因為我每次看的潮劇,內容不是她唱過的就是她講過的,所以在看電視之前我對潮劇的劇情已經差不多有了一個大概的了解。總有一種似曾相識的感覺。每次都是一邊看一邊驗證,一邊還給媽媽講解,每次所預講的結局都是跟劇中一樣,心中總是涌起一股自豪的感覺,仿佛自己真的有未來先知的特異功能似的。
隨著年齡的增長,對潮劇的感情日漸深濃。只是看潮劇的目的也有所不同了,對劇情的理解也是各異。小時候聽潮劇是為了消遣,為了獵奇,如今聽潮劇跟看書一樣,是為了精神上的享受。
同齡對我的這一嗜好感到有點不理解。在他們眼中,潮劇演的總是趕不上看的,也就是說,潮劇的情節推動太慢,而且唱詞也太冗長,纏纏綿綿的,和青年人特有的那種壯懷激烈根本就合不上拍。但戲劇必須依靠唱詞的演唱來推動情節的發展的。其實,要真正看懂潮劇,還需要有一定的文化積累,因為潮劇里面包羅萬象,唱詞文雅,富有文言文特色,直到現在,女孩子出嫁后幾天歸家,潮劇中還是把它叫為“歸寧”。像《彩樓記》這樣在潮汕婦孺皆知的劇目,其唱詞在用典和句式的對仗方面都是非常講究的。記得《彩樓記》中開頭有這么幾句:“良辰美景,吉日佳期。看今朝紅葉題詩。奉親命向彩樓,仗絲鞭定親誼。藍橋路已近,乘龍影依稀。愿得真才士,比翼效于飛。”其中“紅葉題詩”“藍橋”“于飛”皆出典故。我相信一般年輕人不知道它的出處。我曾經問不識字的母親:“你知道這段潮劇唱的是什么意思?”母親卻說:“怎么不知道,劉小姐奉父母之命彩樓拋繡球,要招個丈夫哩!”中肯得讓我汗顏!在我們家鄉,盡管有些人沒讀過書,但說起話來也多是文質彬彬,這不能不說是海濱鄒魯潮汕一個獨特的文化景觀。究其根源,潮劇文化的熏陶,功不可沒。
知道潮汕的外地人都知道潮汕的工夫茶,可是僅僅知道工夫茶還是不夠的。提起工夫茶,還應該知道潮劇。潮劇是跟工夫茶結合在一起的。在祥和悠閑的工夫茶氛圍中聽潮劇是一種至高的精神享受。要喝工夫茶,肯定要有悠閑的功夫。那好,將生活的勞頓暫且放下來,煮一壺開水,烹一沖工夫茶,裊裊茶香中,聽一曲文雅動聽的潮劇。你可以搖頭晃腦,你可以手指輕扣桌面,你可以跟著小唱……什么生活的煩惱,讓它煙消云散吧。
潮劇也是一種文化,潮汕文化來自中原,中原數千年的文化隨著歷代南遷的人民來到潮汕沉淀,再經過潮汕人民的辛勤創造,已經形成了一種富有地方特色的文化。歲月的流逝,中原地區長期的戰亂,許多的傳統文化便在戰亂中流失了。然而,潮汕,由于偏隅海濱,保持著相對的穩定,也保持著許多已經流失了的文化習慣。記得我國一位語言學家這樣說過,要研究中國的語言,應該到潮汕去走一趟,潮汕話,是中國古語言的一塊活化石。而研究潮汕話的最好入口點,就是潮劇。潮汕三市,語音略有差異,而潮劇中的戲曲語言卻是公認為純正的潮汕話。潮劇,作為潮汕地區的戲劇,在舞臺上濃縮了潮汕人的喜怒哀樂愛恨情仇,是研究潮汕民俗的一把金鑰匙。
老舍說:“莫夸騎鶴下揚州,渴慕潮汕幾十秋;得句馳書傲子女,春宵聽曲在汕頭。”其實,聽曲何須在汕頭?像我,雖遠在他鄉,一只mp3機帶在身邊,隨時都可以聽。如今,到了網絡的時代,上上網,潮劇也都赫然有了自己的網上家園,即使遠在天涯,鄉音也在咫尺。
美不美,家鄉水,親不親,聽鄉音。遠離潮汕,走遍大江南北,看岳麓山巍巍,長江浪滔滔,夢里魂縈的卻是潮汕那片山水,聽湘腔楚調,最親還是潮音。潮劇,那潮汕藝苑的奇葩啊,永遠香在我的夢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