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書從生態系統的角度研究企業創新系統, 給技術創新管理提供一種新的視角。按照產業創新生態系統中的角色分類, 圍繞創新任務要求, 分別從集群、企業、管理者、中介機構等角度做出了理論、政策和實證闡述。
隨著各個創新角色的加入,我國產業創新系統的發展呈現出多樣化的生態系統特征。本書通過引入生態學視角研究產業技術創新體系。從生態系統的角度研究企業技術創新系統,將會給技術創新管理提供一種新的視角。按照產業創新生態系統中的角色分類,本書圍繞著創新要求,分別從集群、企業、管理者、中介機構等角度做出了詳細的闡述。
本書的內容主要包括理論、政策、實證和案例研究四大部分。在理論部分,本書的研究內容主要圍繞產業技術創新生態系統的內涵、特征以及研究框架的構建而展開。本書在深刻理解產業技術創新現狀的基礎上,采用新的視角審視產業技術創新體系的構建過程,明確產業技術創新生態體系的概念和內涵,最終構建產業技術創新生態系統理論體系。本書還結合具體的產業創新基礎,提出了創新生態理論體系的研究框架和內容,以及未來可能的研究方向。
在政策研究部分,本書認為經過多年的自主創新實踐,我國企業逐步形成了自己的創新體系和創新方法,并有效提升了企業的競爭力。需要注意的是,一些企業對于創新研發支撐體系的理解還存在一定的誤區。企業研發支撐體系不應是“資料室”,更不應是“修理廠”,而是企業圍繞研發活動建立的一整套組織機構和系統,是創新型企業區別于一般企業的基礎。通過企業訪談和調研,本書整理了現階段我國創新型企業采用的幾種典型研發體系支撐模式,包括中央研究院支撐體系、創新合作網絡支撐體系、外部引入研發支撐體系、平臺創新支撐體系等。推進創新型企業研發支撐體系建設,一方面需要政府扮演政策制定者的角色,另一方面要求企業充分發揮研發創新主體的作用。在相關案例研究的基礎上,本書針對當前我國創新型企業研發支撐體系存在的不足與問題,提出進一步完善體系建設的整體思路,以及分別針對政府和企業的具體建議。
本書對于民營企業的創新激勵做出了相關的研究工作。本書認為,相對于國有企業,民營企業具有更強的市場敏感性,因此在技術創新的投資和組織過程中,民營科技企業更加注重科技資源的高效利用,更加注重成果的工程化和產業化;相對于外資企業,民營企業具有更強的本土扎根性,這就決定了民營科技企業更加注重關鍵技術能力和核心科技資源在本土的培育和積淀。隨著技術創新能力的不斷累積,民營科技企業在推進我國自主創新能力持續提升、實現創新型國家建設偉大目標的事業中扮演著越來越重要的角色。只要政策能夠有效解決制約我國民營企業技術創新的障礙和“瓶頸”,引導民營企業堅定科技創新的信心,民營科技企業必將成為國家創新體系中最有技術競爭力和市場競爭力的企業群體。
在實證研究部分,本書主要分析了影響我國產業集群創新的主要因素,尤其是高新技術園區企業綜合績效影響因素。本書從政府政策和企業需求兩方面分析了它們對于高新科技園區內企業運營績效的影響,驗證了包括政府政策、園區管理機構服務、企業主觀評估、企業需求對于企業績效的作用。對在北京科技園區的企業進行問卷調查。數據分析的結果表明,企業技術性需求的滿足有助于全面提高企業的運營績效;政府的管理性政策與企業的技術績效正相關,與企業的資金績效負相關;政府的支持性政策有助于加強企業的人才和市場績效;特別值得注意的是,科技園管理機構的服務作用對于企業的技術績效和市場績效表現出正相關的作用。本書從資源基礎的角度分析了集群企業的創新,資源基礎觀認為是資源的特性或者異質性決定了企業績效和競爭優勢,本書從企業資源管理和內部學習的角度分析了兩者對于企業綜合績效和員工成長的影響,并分析了企業經營歷史對于上述關系的作用。本書采用問卷調查的方法調研了位于3個不同科技園區的科技企業,對于回收的問卷數據采用路徑分析。數據分析結果顯示,企業資源管理與綜合績效之間呈正相關,而企業經營歷史加強了這種關系;企業內部學習并不能直接影響企業的綜合績效水平,它作為人力資本的投資,提升了企業員工的勝任能力,而企業員工的成長最終導致企業績效水平的提升。本書討論了上述分析對于企業的管理實踐啟示和本研究的局限性。最后,本書選擇了10個典型的產業集群,結合國內集群發展的實際情況,重點論述集群網絡之中企業的“學習機制”,即企業對于集群知識的“獲取——吸收——擴散——創造”過程,學習機制加強了集群的創新能力,并對各個產業集群的創新情況做比較分析。
在案例研究部分,本書重點選擇中關村海淀園,分析了海淀園的軟件集群創新能力,以及以iBridge網站為例,說明了中介機構在產業集群創新過程中所發揮的重要作用。
本書的內容囊括了筆者近6年以來對于產業創新的研究成果,其中有些已經在學術期刊正式發表,有些是工作論文和研究報告。在本書的形成過程中,特別感謝清華大學中國企業研究中心、中國社會科學院工業經濟研究所等同事和同學的大力幫助,非常感謝接受問卷調查和案例訪談的各集群企業和政府管理者。
鑒于水平所限,本書疏漏之處,在所難免。敬請各位專家、學者以及廣大讀者批評指正!
趙劍波
2015年10月
趙劍波,生于1977年,河北人。現為中國社會科學院工業經濟研究所助理研究員。1999年和2003年畢業于河北工業大學機械學院,分別獲得工學學士和碩士學位,2011年畢業于清華大學經濟管理學院,獲得管理學博士學位。主要研究領域為戰略管理、創新理論。
第一部分 理論篇
第一章 產業技術創新生態體系研究
一、產業技術創新生態系統的內涵
二、生態視角下產業技術創新體系的新特征
三、產業技術創新生態體系的邊界
四、基于產業情境的創新生態系統研究和政策啟示
五、現有產業技術創新生態系統研究的評價
六、未來研究方向和內容
七、結論和啟示
第二章 動態復雜環境下的戰略和創新研究趨勢
一、研究問題和范式
二、知識基礎的擴展
三、產業環境的改變
四、研究目標的變化
五、研究內容的變化
六、研究的前沿問題
第三章 平臺戰略研究
一、平臺與網絡效應
二、平臺戰略研究
三、評價和啟示
第二部分 政策篇
第四章 創新型企業研發支撐體系構建和激勵政策
一、創新型企業研發支撐體系的定義和構成
二、創新型企業研發支撐體系的典型模式
三、推進創新型企業研發支撐體系建設的建議
第五章 我國企業研發支撐體系建設的路徑選擇
一、構建企業研發支撐體系是技術創新的內在要求
二、構建企業研發支撐體系關鍵是實現路徑的選擇
三、企業研發支撐體系呈現出協同與網絡化的趨勢
四、構建企業研發支撐體系需要采取必要的政策保障措施
第六章 我國民營科技企業自主創新的障礙和對策
一、當前我國民營科技企業技術創新的現狀和主要障礙
二、加快提升我國民營科技企業自主創新能力的政策建議
第三部分 實證篇
第四部分 案例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