叢書簡介:本套叢書是季羨林唯一親定自選集,是作者晚年在醫院療養期間親自編選的作品集。文集收錄了作者在各個人生階段的代表作品,涵蓋散文、隨筆、游記、回憶錄、日記、學術著述等多種體裁,集中體現了季老的治學之志、文章之風和人格之美。
內容簡介:本書是季羨林對自己百年學問人生的回憶與記述,他將自己的心比作一面鏡子,是一位百歲老人對中國近一個世紀的真實見證。
★ 季羨林親定自選集,濃縮一生著作精華,全14冊包括:《我的心是一面鏡子》《彼岸印跡》《一生的遠行》《紅》《賦得永久的悔》《讀書·治學·寫作》《季羨林談人生》《季羨林談佛》《季羨林談東西方文化》《季羨林談國學》《牛棚雜憶》《象牙塔日記》《悼念憶:師友回憶錄》《風風雨雨一百年》! 該選集是季羨林老先生在三零一醫院療養期間親自編選的作品集,涵蓋散文、隨筆、游記、回憶錄、日記、學術著述等多種體裁,可以媲美全集。季老在序言中說:“在某一階段上,自己的思想感情有了偏頗,甚至錯誤,決不應加以掩飾,而應該堂堂正正地承認。這樣的文章決不應任意刪削或者干脆抽掉,而應該完整地加以保留,以存真相。”此次出版的自選集完全遵照季老“存真求實”的意愿,在精選的基礎上收錄季老各個人生階段的代表作品。★ 正如文集跋文作者梁衡先生所說,“(季)先生學問之衣缽,自有專業人士接而傳之。然治學之志、文章之風、人格之美則應為學術界、全社會,尤其是青少年所學、所重。而這一切又都體現在先生的文章著作中。于是遂建議于先生全部著作中,選易普及之篇,面對一般讀者,編一季文普及讀本!薄 “你無論走得多么遠也不會走出了我的心,黃昏時刻的樹影拖得再長也離不開樹根!奔玖w林散文自傳,追隨往日生活歷程,流年易逝,心鏡恒明。
季羨林(1911—2009),字希逋,又字齊奘,山東臨清人,語言學家、東方文化研究專家、散文家,被稱為“學界泰斗”。1934年畢業于清華大學西洋文學系,翌年作為交換研究生赴德國哥廷根大學學習梵文、巴利文、吐火羅文等,1941年獲哲學博士學位。1946年歸國,任北京大學東方語言文學系主任,開拓中國東方學學術園地。曾任北大副校長、中國社會科學院南亞研究所所長等職。
目 錄
做真實的自己(代序) /1
我寫我 /3
我的童年 /6
我的小學和中學 /14
報考大學 /73
記北大1930 年入學考試 /76
那提心吊膽的一年 /78
清華大學西洋文學系 /83
受用終生的兩門課 /90
高中國文教員一年 /92
師生之間 /102
進入哥廷根大學 /105
十年回顧 /108
回到祖國 /114
入黨一年 /265
德國學習生活回憶 /268
一個老知識分子的心聲 /272
我看北大 /278
我和北大 /282
我的家 /287
二月蘭 /291
還鄉記 /296
臨清縣招待所 /298
聊城師范學院 /302
五樣松抒情 /306
我的心是一面鏡子 /310
自 傳 /336
跋 /340
我 寫 我
我寫我,真是一個絕妙的題目,但是,我的文章卻不一定妙,甚至,很不妙。
每一個人都有一個“我”,二者親密無間,因為實際上是一個東西。按理說,人對自己的“我”應該是十分了解的,然而,事實上卻不盡然。依我看,大部分人是不了解自己的,都是自視過高的。這在人類歷史上竟成了一個哲學上的大問題。否則古希臘哲人發出獅子吼:“要認識你自己!”豈不成了一句空話嗎?
我認為,我是認識自己的,換句話說,是有點自知之明的。我經常像魯迅先生說的那樣剖析自己。然而結果并不美妙,我剖析得有點過了頭,我的自知之明過了頭,有時候真感到自己一無是處。
這表現在什么地方呢?
拿寫文章做一個例子。專就學術文章而言,我并不認為“文章是自己的好”。我真正滿意的學術論文并不多。反而別人的學術文章,包括一些青年后輩的文章在內,我覺得是好的。為什么會出現這種心情呢?我還沒得到答案。
再談文學作品。在中學時候,雖然小伙伴們曾贈我一個“詩人”的綽號,實際上我沒有認真寫過詩。至于散文,則是寫的,而且已經寫了六十多年。加起來也有七八十萬字了。然而自己真正滿意的也屈指可數。在另一方面,別人的散文就真正覺得好的也十分有限。這又是什么原因呢?我也還沒有得到答案。
在品行的好壞方面,我有自己的看法。什么叫好?什么又叫壞?我不通倫理學,沒有深邃的理論,我只能講幾句大白話。我認為,只替自己著想,只考慮個人利益,就是壞。反之能替別人著想,考慮別人的利益,就是好。為自己著想和為別人著想,后者能超過一半,他就是好人;低于一半,則是不好的人;低得過多,則是壞人。
拿這個尺度來衡量一下自己,我只能承認自己是一個好人。我盡管有不少的私心雜念,但是總起來看,我考慮別人的利益還是多于一半的。至于說真話與說謊,這當然也是衡量品行的一個標準。我說過不少謊話,因為非此則不能生存。但是我還是敢于講真話的,我的真話總是大大超過謊話。因此我是一個好人。
我這樣一個自命為好人的人,生活情趣怎樣呢?我是一個感情充沛的人,也是興趣不老少的人。然而事實上生活了80年以后,到頭來自己都感到自己枯燥乏味,干干巴巴,好像是一棵枯樹,只有樹干和樹枝,而沒有一朵鮮花,一片綠葉。自己搞的所謂學問,別人稱之為“天書”;自己寫的一些專門的學術著作,別人視之為神秘。年屆耄耋,過去也曾有過一些幻想,想在生活方面改弦更張,減少一點枯燥,增添一點滋潤,在枯枝粗干上開出一點鮮花,長上一點綠葉;然而直到今天,仍然是忙忙碌碌,有時候整天連軸轉,“為他人作嫁衣裳”,而且退休無日,路窮有期,可嘆亦復可笑!
我這一生,同別人差不多,陽關大道,獨木小橋,都走過跨過?部部揽溃瑥潖澢,一路走了過來。我不能不承認,我運氣不錯,所得到的成功,所獲得的虛名,都有點名不副實。在另一方面,我的倒霉也有非常人所可得者。在那駭人聽聞的所謂什么“大革命”中,因為敢于仗義執言,幾乎把老命賠上。皮肉之苦也是永世難忘的。
現在,我的人生之旅快到終點了,我常;貞80年來的歷程,感慨萬端。我曾問過自己一個問題:如果真有那么一個造物主,要加恩于我,讓我下一輩子還轉生為人,我是不是還走今生走的這一條路?經過了一些思慮,我的回答是:還要走這一條路。但是有一個附帶條件:讓我的臉皮厚一點,讓我的心黑一點,讓我考慮自己的利益多一點,讓我自知之明少一點。
1992年11月16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