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書以全新的視角,講述了中國正面抗日全史。它也是離新中國最近的歷史,那是個社會結構、思想經濟全面動蕩轉型的時代,新中國就是從那里走來,而我們就生活在新中國里,我們之所以會是現在這個樣子,與那個時代密不可分。了解它,有助于我們了解自己這個時代。
本書以皇姑屯事件和“九一八”事變為發端,以東北淪喪為起點,再現十四年抗戰歷史背景下的風云人物、精彩往事。本書猶如一部恢宏的畫卷,作者以或幽默、或深沉、或激越、或悲壯的筆調,帶你走近張作霖,走近蔣介石,走近汪精衛,領略他們曾經有過的鐵甲與鮮花,情義與權謀,眼淚與歡笑,欣慰與悲愴。
本冊為第2冊,主要講述了1933年到1937年,日軍由局部侵華到全面侵華的歷史。
★ 歷時三年,《一寸河山一寸血》完整無刪節版本首度面市。開放解說,完整史料。★ 全景式展現中國正面抗日全史。戰爭,只是歷史的一部分。戰爭很熱血,全史更精彩。
關河五十州,原名趙勁,江蘇常州人,精研中國近代史,多年來致力于正面抗日戰場的研究,尋訪抗戰老兵,記錄整理400多萬余字筆記,因熟知中國抗戰歷史,語出驚人,癡心求證,被譽為“抗戰歷史狂人”。為還原真實可靠的抗日戰史,毅然重走正面抗日戰場,在田間地頭探查戰時印跡,被稱為“田野歷史學家”。
第一章白云生處有人家
艱難的選擇
知己知彼
脫困之法
雞鳴狗盜
生死時速
苦斗苦撐
病中策
第二章縱橫四海
擁宋主冀
逆取順守
厚黑學
反間計
天下沒有不散的筵席
第三章大漠英雄
斗智斗勇
第一拳
特種部隊
欲擒故縱
奇襲百靈廟
喜羊羊和灰太狼
投名狀
什么叫江湖規矩
第四章死亡旅行
東山再起
合縱連橫
改弦更張
經略大西北
石破天驚
棋子
第五章到西安去
就是不服軟
舌戰群儒
大舅子
破局之策
美救“英雄”
相逢一笑
放還是不放
圣誕禮物
負荊請罪
第六章后時代
引火燒身
大漏勺
“政治家”
第七章最后關頭
好戰分子
小不忍則亂大謀
長線操作還是短線撈金
請戰報告
橡皮圖章
出兵中國
如夢方醒
金蟬脫殼
第八章告別在子夜
不舍不得
偷雞不著
南苑血戰
不速之客
作繭自縛
最后一課
第九章烽火長城
武林大會
守關的和擋道的
學弟學長
板垣之膽
光桿軍長
新的計劃
諸侯思維
第十章從常勝到常敗
劉婆婆
絆馬坑
無言的結局
年歲不會制造圣人
第十一章鐵算盤
什么都得算
口袋陣
危險的對手
新點子
朝令夕改
總是慢那么一拍
有利之機
打仗不是游戲
第十二章我們都得不怕死才行
軍人價值
祭旗
三叉戟對青龍刀
福大命大
死亡通道
第十三章阿甘一樣的人
臨危受命
陳氏三章
特種戰
陣地戰
蹺蹺板
政略之才
救命
漏洞
陰差陽錯
躺在棺材里
第十四章夭折了的速度
秘密
先發制人
鐵拳計劃
悲喜劇
后記要永遠記住英雄們驚天地泣鬼神的事跡
舌戰群儒
如果沒有兩股新的力量的加入,少帥真不知該如何是好了。
一股來自于南京政府內部的主和派,這一派的首領是宋氏兄妹,即宋美齡和宋子文。
宋美齡,宋氏三姐妹中的老幺,廣東文昌(今屬海南)人,但她出生于上海,又長期留學于國外,這樣造成的結果就是:她的廣東話、上海話、英語說得要遠比普通話好得多。
在聽到西安事變,尤其自己丈夫生死不明的消息時,宋美齡自然倍感惶急。
在宋氏姐妹中,宋美齡雖然最小,但膽子并不小。某種程度上,還可以說是三人中最有膽魄的,她很早就幫助蔣介石掌管空軍,所以被稱為空軍之母。宋美齡在民國政治史上具有
重要地位
跟著蔣介石這么多年,大風大浪不是沒有遇到過。兩廣事變發生后不久,蔣氏夫婦在江西臨川行營就曾遭遇過一次險情。那天半夜,在臨川城外,突然槍聲大作,當時也以為可能是發生“兵變”了,蔣介石有些慌亂,宋美齡卻立即說,你把手槍給我,如果沖不出去,我就自戕,絕不受辱!
事后查明,原來是城外的部隊鬧了誤會,相互開了一陣槍,虛驚一場。
可這次西安事變既不是誤會,也不是虛驚,此時,除了那份全國通電外,西安與外部的所有聯系都已斷絕,幾個小時之內,無法得到關于蔣介石存活與否的任何確切消息。
正規渠道堵塞,謠言就開始走街串巷,有的說老蔣的腦袋早就被掛在城頭示眾了,還有的說西安城里面已經打得翻了過來,所謂“駭人者有之,不經者有之”。
宋美齡此時的要求很簡單,作為妻子,她希望那個一生相伴的人能夠平安歸來。
此時,南京政府正就西安事變召開緊急會議。
宋美齡很清楚,這次會議不僅決定著丈夫的生死,事實上還關系著其未來的命運和前程,她必須參加。
可是,她實際上無法公開參政,尤其是涉足如此重要的會議。
當年孫中山帶著大伙顛覆清朝鬧革命,順帶把女權運動也掀了起來,所以才有秋瑾、沈亦云、唐群英、沈佩貞等眾多女俠冒死參加革命。然而等到清帝退位,民國初成,卻沒她們什么事了。
在國民黨黨章里,竟然找不到一條有關“男女平等”的條款,倒是有這么一條:國民黨員,不要女的!
一道打江山,最后卻連張小板凳都不讓我們坐,看了著實讓人窩火。女將之中,以火暴著稱的唐群英、沈佩貞當時就撲將上去,把宋教仁痛扁一頓,那種打法也頗具閨房特色:伸出手去,撓臉的撓臉,揪胡子的揪胡子,還有打嘴巴的,那動作更嚇人,所謂“以纖手亂批宋頰,清脆之聲震于屋瓦”。
宋教仁負痛狼狽而去,但女子參政的權利終究還是沒能爭來。
喊喊口號容易,思想深處的那許多痼疾和成見,豈是一時半會兒能夠消除得了的。
那位要說了,宋美齡不是還管空軍嗎,都掌軍權了,怎么能叫不參政,至少算干政吧?
其實確切一點說,參政的應該是蔣夫人,而并不是她宋美齡。
老蔣說,我要讓我太太抓空軍。誰敢說不行?
然而這個世界又非常現實,轉眼間,由于蔣介石生死未卜,世態炎涼的一面馬上就暴露出來。
眾人在發現會議場上多出一個女人后,立刻群起質疑:誰把她放進來的,一個女人有什么資格參與軍國大事?
大家不是不認識宋美齡,都認識,但他們心底里還有另外一種聲音在回蕩,那就是:你還以為是老蔣在這里主持呢?
宋美齡一動不動。
我有資格,因為小女子也是一個普通國民,需要了解大政國情,所以完全可以來開會。
看到宋美齡可能面臨窘境,孔祥熙趕緊上來打圓場,主持會議的老好人何應欽也幫著說話,總算沒有讓這位在眾人眼里已經嚴重貶值的“委座夫人”被當場轟出去。
但是一旦站住腳,宋美齡很快就讓與會諸君見識到,她這個小女子,并不是一般的小女子。
會議雖然在討論如何解救蔣介石,可是有一種論調,始終讓宋美齡覺得分外刺耳。
有人說,“委員長”就不應該輕易到西安去,可他不聽勸,偏去,結果怎么樣,中計上當了吧。
說這話的,有真心著急的,但更多的是冷嘲熱諷和落井下石。
宋美齡意識到,如果任由這種輿論滋長蔓延,即使丈夫能夠活著回朝,其威望和權力也可能一落千丈。
她必須反擊。
這說的叫什么話?“委員長”既為“委員長”,不管何時何地,都要作“冒險犧牲之準備”。只要是為國家籌謀大計,哪里還有什么時間顧個人安危。
保衛工作誰負責,難道都得“委員長”親力親為嗎?那要你們這些部下和左右干什么?“委員長”這次在西安遇險,不是他的錯,而是部下的錯,是在座諸公的錯!
寥寥幾句話,卻綿里藏針,句句見血,說得與會者面面相覷,并無一言回答。
宋美齡的聰明之處在于,她知道這些政客們背地里都看不起自己,認為她不過是一個因為丈夫被困而急得六神無主、到處亂闖亂撞的女人,不足以言大事。
她要說服別人,首先就要壓抑自己的個人感情,不能意氣用事,所以她在會場上始終強作鎮定,盡量不讓任何一個人看出自己慌亂不安的一面,同時話語中盡是站在理智高度,一套又一套大道理,完全不摻雜一點兒女私情。
就算她是一個女人,能說出這么有水平的話,你能不刮目相看嗎?
會議的爭論逐漸進入高潮:究竟是戰是和。
國民黨元老戴季陶主張出兵。
戴季陶和陳布雷被并稱為國民黨內的兩大“文膽”,所謂的戴季陶主義,就是此老的杰作,他還是黃埔軍校第一任政治部主任。
在得到西安事變的消息后,戴季陶氣得哇哇亂叫,提出要立刻發動進攻,并強調只有這樣,才能維持政府威信,不致讓張學良、楊虎城這些“叛亂分子”看扁。
論私人關系,蔣戴情誼非他人可比――蔣緯國原為戴季陶在日本的私生子,是從小過繼給蔣氏做養子的。他都嚷嚷要打,與會者的情緒立即被調動起來,主戰派占了上風。
且慢,有人不同意!
宋美齡又站了起來。
她當然不能同意。現在蔣介石還在張學良手中,實際上就是人質,解救人質,怕的就是把“劫匪”給逼急了,弄不好對方是要“撕票”的。
但是宋美齡不能說:我舍不得我老公,你們這樣做,我可能要守寡的。
她要提到另外一個高度。
宋美齡給戴季陶提了一個問題:現在國家危難,萬一“委員長”身遭不測,請問誰有能力領導政府和國家?
戴季陶無言以對。
是啊,別看蔣介石不在,你們就一個個張牙舞爪,雄辯滔滔,似乎一個賽一個地能干,但真要讓誰站起來負責這個大攤子,收拾確如外人所說的一盤散沙的局面,還真找不出一個有如此膽氣的。
會場沉默了幾分鐘后,又重新熱鬧起來,這回討論的是蔣介石到底是死是活。其中的邏輯關系為:如果死了,那就必打無疑,如果還活著,則另當別論。
有人判斷,蔣介石這么長時間不露一面,也不通信息,必定是死了。
但誰也不敢肯定。
有人不想再這么猜啞謎,干脆提出:是國家存亡重要,還是蔣介石的性命重要?
國家當然要大過個人,所以還猶豫什么,打吧。
會場上一時議論紛紛,莫衷一是。
何應欽屬主戰派,又是會議主持者,戴季陶一語既出,他原本以為向西安開戰已經板上釘釘,不會再有變更,卻不料突然被人攪了局,一時也感到很是意外。
他允許宋美齡與會,本意是找機會安慰安慰家屬的,哪里能料到會出現如此情景。
這叫怎么說的。
雖說何部長在家也屬于絕對被領導階級,長期持有“全國怕老婆會會長”之委任狀,可公開場合他還得表示一點大男子主義。
看場面漸漸有些控制不住,他趕緊清清嗓子,提醒大家兩句。
話里話外的意思是:她不過是一個女人罷了,就知道救她老公,你們可別光聽她的。
宋美齡意識到,如果她不能夠提供更強有力的論據,大規模開戰仍然不可避免。
她把臉朝向在場的所有人――沒錯,我是一個女人,但我今天站在這里,絕不僅僅是為了營救我丈夫。
如果“委員長”的死,可以為這個國家造福,那么請相信,我會第一個勸他去死,去犧牲,因為那樣是值得的。
但實際情況不是這樣,如果現在就去炸西安,“領袖”的生命自然是堪憂,更嚴重的是,內戰再起,不獨陜西會重罹兵燹之災,國力亦將因自相殘殺而毀損,那還抗什么日?
這話算是戳到眾人的心坎上了――別以為蔣介石不在,你們就可以乘勢而上,奪他的位子,告訴你們,以后的日子難著呢,不光是對內收拾局面,還得御外,對付日本人。
后面這個難題,硬生生地把自詡多才的汪精衛都逼了下去,誰敢拍著胸脯說,自己一定比老汪玩得轉?
不光何應欽無言以對,其他人也默然無語,再也發不出任何高論了。
那依你之見,該如何處理呢?
宋美齡見已壓住眾人,信心大增,遂胸有成竹地說出了自己的策略:找一個和平解決的途徑。
我們要兩手出擊,一方面作好包圍西安的準備,但是切記,一定不要輕易開槍或轟炸;另一方面,我們調兵遣將不是要時間嗎,為什么不抓住這段空當,嘗試用和平手段營救“委員長”呢,反正閑著也是閑著。
等到后一種辦法用盡,“和平已至萬分絕望”之時,作戰準備也完成了,到時候再打也不遲。
對于宋美齡來說,“絕望”這兩個字是她不能也不敢想象的,可是又不得不提,所以要加上“萬分”二字。
如果不是宋美齡“舌戰群儒”,力主和議,西安事變中蔣介石的下場還真難預料
如果像宋美齡說的那樣,自然是好,可是問題也正在這里。
由于得不到準確消息,外界盛傳,西安城里到處都是血與火,已成恐怖世界,連蔣介石是死是活都不知道,試問可用什么和平之法,如何營救呢?
或者說得更直接一點,誰敢去西安。
宋美齡說:我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