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文化常識》是一本面向普通讀者的中國古代傳統文化的入門讀物,一部中國古代文化的說明書。呂思勉先生以淺顯、流暢的文字,對中國古代文化的方方面面做了詳細的介紹,包括:衣食、住行、婚姻、族制、階級、政體、選舉、官制、兵制、文字、語言、學術、宗教等,旨在說明文化的變遷,“而推求現狀之所由來”。作為呂思勉先生的經典之作,經典性無需贅言,每讀一遍,都能帶給你新的收獲,助你理解中國博大精深的傳統文化。
呂思勉(1884-1957),字誠之。生于江蘇常州,12歲以后在父母師友的指導下讀史書,16歲自學古史典籍。1905年起,先后在蘇州東吳大學、江蘇省立師范等校任教。
第一章 物態文化:安身之本
一 衣食
二 住行
第二章 制度文化:治亂安危
三 婚姻制度
四 家族制度
五 政治制度
階級
政體
選舉
官制
兵制
六 經濟制度
財產
實業
貨幣
七 法律制度
八 教育制度
第三章 精神文化:立命之源
九 語文
文字
語言
十 學術
十一 宗教
《中國文化常識/不可不讀的文化常識書系》:
衣服的初興,雖非以蔽體為目的,然到后來,著衣服成了習慣,就要把身體的各部分,都遮蔽起來,以為恭敬了。所以《禮記》的《深衣篇》說:“短毋見膚。”做事以短衣為便,今古皆然。
古代少者賤者,是多服勞役的。《禮記·曲禮》說:“童子不衣裘裳。”《內則》說:“十年,衣不帛,襦禱。”襦就是短衣,禱就是不裳。《左傳》昭公二十五年,師己述童謠,說“鸛鵒踩踩,公在乾侯,征褰與襦。”褰即是袴(《說文》)。此皆服勞役者不著裳之證。然襦褲在古人,不能算作禮服,外必加之以裳。既然如此,自以照現在人的樣子,于襦褲之外,罩上一件長衫為便。然古人習于衣裳袍衫之外,亦必加之以裳。于是從古代的衣裳,轉變到現在的袍衫,其間必以深衣為過渡。
深衣的意思,是和現在的女子所著的衣裙合一的衣服差不多的。形式上是上衣下裳,實則縫合在一起。裳分為十二幅,前后備六。中間四幅對開。邊上兩幅斜裁,成兩三角形。尖端在上。所以其裳之下端與上端(腰間)是三與二之比。如此,則不須襞績,自亦便于行動了。深衣是白布做的,卻用鑲邊,謂之純。
無純的謂之襤褸,尤為節儉。士以上別有朝祭之衣,庶人則即以深衣為吉服。未成年者亦然。
所以戴德《喪服》變除說:“童子當室(為父后)。其服深衣不裳。”然自天子至于士,平居亦都是著一件深衣的。這正和現在的勞動者平時著短衣,行禮時著袍衫,士大夫階級,平時著袍衫,行禮時別有禮服一樣。然古人茍非極隆重的典禮,亦都可以著深衣去參與的。所以說“可以為文,可以為武,可以擯相,可以治軍旅”(《禮記·深衣》)。民國以來,將平時所著的袍和馬褂,定為常禮服。既省另制禮服之費,又省動輒更換之煩,實在是很合理的。
《儀禮·士喪禮》疏,謂上下通直,不別衣裳者日“通裁”,此為深衣改為長袍之始。然古人用之殊不廣。后漢以后,始以袍為朝服。《續漢書.輿服志》說:若冠通天冠,則其服為深衣服。有袍,隨五時色。劉昭《注》云:“今下至賤吏、小史,皆通制袍,禪衣,皂緣領袖為朝服。”《新唐書·車服志》:中書令馬周上議:“禮無服衫之文。三代之制有深衣,請加襕袖襟禊,為士人上服。開胯者名日缺胯,庶人服之。”據此,則深衣與袍衫之別,在于有緣無緣。其缺胯,就是現在的袍衫了。
任大椿《深衣釋例》說:“古以殊衣裳者為禮服,不殊衣裳者為燕服。后世自冕服外,以不殊衣裳者為禮服,以殊衣裳者為燕服。”此即所謂裙襦。婦人以深衣之制為禮服,不殊衣裳。然古樂府《陌上桑》云:“湘綺為下裳,紫綺為上襦,”則襦與裳亦各別。然仍沒有不著裳的。隋唐以來,乃有所謂褲褶(《急就篇》注云:“褶,其形若袍,短身廣袖。”)。
天子親征及中外戒嚴時,百官服之,實為戎服。
曾三異《同話錄》云:“近歲衣制,有一種長不過腰,兩袖僅掩肘,名日貉袖。起于御馬院圉人。短前后襟者,坐鞍上不妨脫著,以其便于控馭也。”此即今之馬褂。《陔余叢考》說:就是古代的半臂。《三國魏志·楊阜傳》說:明帝著帽,披綾半袖,則其由來已久。《玉篇》說:柄襠,其一當胸,其一當背。《宋書·薛安都傳》載他著絳衲柄襠衫,馳入賊陣。《隋書·輿服志》:諸將軍侍從之服,有紫衫金玳瑁裝柄襠甲,紫衫金裝柄襠甲,絳衫銀裝裲襠甲。《宋史·輿服志》:范質議:《開元禮》:武官陪立大仗,加媵蛇裲襠甲,《陔余叢考》說:就是今演劇時將帥所被金銀甲。按現在我們所著,長不過腰,而無兩袖的,北方謂之坎肩,南方有若干地方,謂之馬甲。大概系因將帥服之之故。宋人謂之背子(見《石林燕語》)。
衣服不論在什么時代,總是大同小異的。強人人之所好,皆出于同,自然決無此理。何況各地方的氣候,各種人的生活,還各有不同呢。但衣服既和社交有關,社會亦自有一種壓力。少數的人,總要改從多數的。昔人所謂“十履而一跣,則跣者恥;十跣而一履,則履者恥”。其間別無他種理由可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