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書通過對新世紀十年文學的研讀中,發現無后的意象,進而討論新世紀中青春文學的精神處境和現實寫作。內容主要包括三部分:無后與青春的理論提出;無后意象背后的精神解讀;青春文學在新世紀的寫作研究。
新世紀的文學創作中出現了一個獨特的文學意象嬰兒,它常常是以殘缺、病態的面貌出現,并作為小說歷史書寫的情節性結尾,這個嬰兒同時存在于此時的一些重要作品中,逐漸形成這一時期創作的一種共同語境,圍繞這樣一個具體的文學想象,作者將其描述為無后的文學現象。在她的理解中,無后是對我們現代文學中青春象征的世紀性回應,也是對20世紀80年代文學的一次集體告別,同時它是此時溝通不同代際作家精神世界的一個重要的文學意象。無后之后,20世紀80年代所形成的集體性視角與情結被打破,它是一代作家創作中的某一個共同點,也將成為文學史中又一個三十年的點。至此,文學中歷史與現實的關系作為80年代以來這一時期文學的興趣和主潮行將落幕。
1.火鳳凰是復旦大學教授陳思和策劃的一系列人文批評叢書,巴金先生題詞,任意先生設計徽標。
2.作者都是具有一定實力和潛力的批評學者。
李一,女,1984年生,山西寧武人。2012年復旦大學博士畢業。現任教于蘇州大學文學院。
輯一/ 001
中國現代文學書寫中的青春象征/ 004
新世紀文學中無后現象的來源/ 026
無后現象的歷史語境/ 041
輯二/ 049
論賈平凹筆下的無后意象/ 052
無后作為一種視角對余華《兄弟》的解讀/ 062
論無后意象在莫言創作中的出現/ 074
閻連科創作對于無后語境的某種回應/ 086
嬰兒的隱喻和無父的預設/ 098
輯三/ 111
兩種青春書寫
以《上海寶貝》和《1988 我想和這個世界談談》為例/ 115
困擾于身份:
郭敬明《小時代》三部曲與我們這代人的歷史處境/ 134
張怡微論/ 144
笛安論/ 152
不徹底的寫作
評《南方有令秧》/ 161
中國的貝阿特麗切
1980年代以來中國文學中出現的一個姐姐形象研究/ 175
附錄:遲子建研究三篇/ 191
尖銳的性別對抗和深沉的人生悲涼
淺析遲子建的《逝川》/ 193
由燈開啟的隱喻世界
解讀《花牤子的春天》/ 201
從原點虛構來考量遲子建小說創作中的人物形象/ 212
后記/ 2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