依據上座部佛法,禪修的法門可概括為兩大類,即止禪和觀禪。止禪是培育定力的修行法,觀禪是培育智慧的修行法。初學者先修行止禪,培育深厚的定力,然后修行觀禪,照見諸法實相。本書介紹修行止禪以培育定力。
自 序
應當致力于了知四圣諦。
諸比丘,正是由于不了知、不徹見四圣諦,因此你我一直在此長久的輪回中流轉、徘徊。是哪四項?
諸比丘,正是由于不了知、不徹見苦圣諦……苦集圣諦……苦滅圣諦……導致苦滅之道圣諦,因此你我一直在此長久的輪回中流轉、徘徊。
諸比丘,那苦圣諦已經被了知與徹見;那苦集圣諦已經被了知與徹見;那苦滅圣諦已經被了知與徹見;那導致苦滅的道圣諦已經被了知與徹見;對于存在的貪愛已經被切斷,通向存在的渠道已經被毀滅,已經不會再有來生。(《相應部·第一邊際村經》Pathama Koigāma Sutta, S 3.377-378)
諸比丘,那些沙門或婆羅門不如實了知:“這是苦”;不如實了知:“這是苦集”;不如實了知:“這是苦滅”;不如實了知:“這是導致苦滅之道”;對于這些人,我不視他們為沙門中的沙門,不視他們為婆羅門中的婆羅門。這些尊者不能在今生以智慧親證、進入且安住于沙門果或婆羅門果。
然而,諸比丘,對于那些了知此四圣諦的沙門或婆羅門,我視他們為沙門中的沙門,視他們為婆羅門中的婆羅門。這些尊者在今生以智慧親證、進入且安住于沙門果或婆羅門果。(《相應部·第二邊際村經》Dutiya Koigāma Sutta, S 3.378-379)
因此,諸比丘,應當致力于了知:
這是苦……
這是苦集……
這是苦滅……
這是導致苦滅之道……(《相應部》S 3.363)
緣于這些話,當比丘想要解脫長久的生死輪回時,他必須致力于徹知四圣諦。
在這期的開示里,我詳細地根據《轉法輪經》及其他經來解釋四圣諦及導致證悟它們之道。我所給的開示主要是這部經的注釋,以及《無我相經》和兩部《皮帶束縛經》。為了協助聽眾,這開示的內容反映這些經的內容之概要。
《轉法輪經》是佛陀開悟后開示的第一部經,被視為佛陀的一切教法的根基。在《轉法輪經》里,我討論四圣諦及導致證悟它們之道。
《無我相經》著重于解釋五取蘊的無我相。對于禪修者,無論是任何一種五蘊,無論是過去、未來或現在,內或外,粗或細,劣或勝,遠或近,都應該以正確的智慧如實地知見它們為:
這不是我的(苦),
我不是我(無常),
我不是我的自我(無我)。
在兩部《皮帶束縛經》里,我從各種角度以不同的方法來解釋業報法則,以便清楚地了解第二圣諦——苦集圣諦。
苦諦法與集諦法是觀智的目標,觀智則是世間導致了知滅諦的世間道諦。觀智是想要證悟涅槃的禪修者必須培育的世間圣道。
如果禪修者培育世間圣道,也就是觀智,當它成熟時,在觀智的末端會生起知見涅槃的出世間圣道。證悟出世間八圣道分時,它們逐步地把諸煩惱滅盡無余。
培育觀智時,禪修者必須觀照苦諦法與集諦法這些行法為無常、苦、無我。
在此,我要澄清無常、苦、無我這三相。
什么是無常?
五取蘊及它們的因是無常。為什么呢?因為它們生滅與變易,或因為它們變成有之后又不復存在。生滅與變易是無常相,或變易的方式。換句話說,變成有之后又不復存在是無常相。
同樣的五取蘊及它們的因是苦,因為說道:“無常的就是苦。”為什么呢?因為不斷地遭受生滅逼迫。不斷地遭受生滅逼迫的方式便是苦相。
在此,禪那樂或禪那法也是苦。為什么呢?身與心的樂受是變易法(變易苦),因為它們變易時是苦生起之因。舍受及三界中其余的行法稱為行苦,因為它們遭受生滅逼迫。
身與心的苦受稱為內受,因為它們的自性、名稱與痛苦。
雖然這三種受擁有不同的名稱,它們都是苦,因為說道:“無常的就是苦”,而且它們不斷地遭受生滅逼迫,因此苦的含義是很廣的。
同樣的五取蘊及它們的因是無我,因為說:“苦的就是無我。”為什么呢?因為沒有主宰它們的力量。不受個人的意愿主宰便是無我相。
禪修者以生滅智觀照這一切真實本性。換句話說,他透過觀智解脫了污染,而穩定地走在行道。
如果禪修者觀照這三界的行法為無常、苦、無我,漸漸地他的觀智便會成熟,最終證悟了四圣諦。
若禪修者以須陀洹道果智證悟四圣諦,他便完全解脫了投生四惡道。若他以斯陀含道果智知見四圣諦,他最多只需要再投生到人間一次。若他以阿那含道果智知見四圣諦,他將完全解脫欲界,只能夠投生到梵天界。若他以阿羅漢道果智知見四圣諦,他將解脫這長久的生死輪回。
因此,對于想要解脫這長久的生死輪回的禪修者來說,了知四圣諦是必要的。然而,要了知四圣諦并不容易。請大家看一看以下這部經。
有一個洞的軛
“諸比丘,假設這大地變成一大團的水,有人將中間有一個洞的軛丟在里面。東風把它吹向西,西風把它吹向東,北風把它吹向南,南風把它吹向北。如果有一只瞎眼的海龜,每隔一百年才浮出水面一次。諸比丘,你們認為怎樣?那只每隔一百年才浮出水面一次的瞎眼海龜,會不會將頭伸入那塊軛中間的洞呢?”
“世尊,如果碰巧的話,那只每隔一百年才浮出水面一次的瞎眼海龜,會將頭伸入那塊軛中間的洞。”
“同樣地,諸比丘,人們也是碰巧獲得人身;如來、阿羅漢、正等正覺者碰巧出現在世間。
諸比丘,你們已經獲得人身;如來、阿羅漢、正等正覺者已經出現在世間;如來宣說之法與律正在照耀世間。
因此,諸比丘,應當精勤于了知‘這是苦’;應當精勤于了知‘這是苦的原因’;應當精勤于了知‘這是苦的息滅’;應當精勤于了知‘這是導致苦滅之道’。”(《相應部》S 3.398)
如果禪修者以四個圣道智了知四圣諦,這些智慧將會逐階地把無明與愛滅盡無余。無明與愛這兩種結是眾生長久以來不斷地生死輪回的主要原因。請看以下經文:
諸比丘,正如一枝被拋上空中的棍子,當掉下來時,有時尾端先著地,有時頭部先著地。同樣地,被無明蒙蔽及被渴愛所束縛的眾生,從這一界去至另一界,又從另一界來到這一界。其因何在?因為他們不了知四圣諦。(《相應部》S 3.384)
所以應當致力于了知四圣諦。
愿大家了知四圣諦。
愿大家善解佛法。
愿大家解脫這長久的生死輪回。
帕 奧
(Pa-Auk Tawya Sayadaw)
緬甸蒙省毛淡棉帕奧禪林
帕奧禪師,法名伍,1934年6月24日出生在緬甸中南部伊雅瓦底省興答達鎮雷超村,世界范圍內南傳佛教方面的泰斗長老。1944年5月披剃出家受沙馬內拉戒。1950年,開始學習巴利語與經論,并且在沙馬內拉時代即通過了三級巴利佛法考試。1954年5月10日禮請明嘎喇西雅多.伍.般雅(Mangala Sayadaw U panna)長老受比庫戒。1956年,參加僧伽會考,獲Dhamma-cariya(達摩阿阇梨,法師)資格。1964年開始轉向禪修實踐。跟隨數位當代長老學習四界分別、入出息念、觀業處等多年,隨后于達通鎮(Thaton)內明達拉山(Nemindara)附近的島外居森林(Taung-waing-gyi Tawya)、木冬鎮(Mudon)的心樂叢林寺(Citta-sukha Tawya Kyaung),以及葉鎮(Ye Township)附近的阿新叢林寺(Ah-sin Tawya Kyaung)等處,度過了17年簡單刻苦的潛修時光。于此期間,依據巴利圣典及其相關注疏,深入研究禪修理論,并配合止觀實踐,同時兼修頭陀行。1981年7月,住持佩竇西亞多.伍.阿嘎般雅(Phel-htaw Sayadaw U Aggapanna)長老病危,邀請帕奧禪師前來照看禪林。長老去世后,成為帕奧禪林(Pa-Auk Tawya)的第三任住持。1983年開始,不斷有禪修者前來求法禪修。。園慈法師,俗名孫玉軍,1963年3月出生于河南省桐柏縣。現為中國佛教協會常務理事、中國佛學院研究部主任、中央民族大學客座教授、中國佛學院靈巖山分院副院長。1980年畢業于鴻儀河高中,同年冬于北京廣濟寺禮正果長老剃度出家,隨后考入中國佛學院靈巖山分院,1984年考入中國佛學院。1986―1996年被中國佛教協會選為五比丘之一,送往斯里蘭卡留學,期間曾就讀于圣法佛學院、智嚴佛學院、巴利語佛教大學。1990年獲得國立克拉尼亞大學研究生院文學碩士學位。1992年經已故中國佛教協會趙樸初會長介紹禮北大季羨林教授與法光法師為導師攻讀克拉尼亞大學研究生院哲學碩士學位,并于1994年獲得該學位。1996年考入英國倫敦大學亞非學院攻讀哲學博士學位。獲得哲學博士學位后于2002年歸國。2006年元月被禮請為桐柏山普化禪寺住持,同年11月選為南陽市佛教協會副會長。曾擔任一屆、第二屆世界佛教論壇和第27屆世界佛教徒聯誼會大會翻譯組組長。留學海外16年,精通英語、巴利語、梵語,主攻佛學、法學、哲學,研究成果豐富。研究領域為佛教與佛教文獻、印度部派佛教、南傳佛教、佛教英語等。
園慈,1962年3月出生,河南省桐柏縣人。1980年出家考入中國佛學院靈巖山分院學習,1984年考入中國佛學院學習;1986年,被中國佛教協會選派到斯里蘭卡凱拉尼亞大學求學;1996年入英國倫敦大學開始攻讀哲學博士學位并獲其學位。曾任中國佛學院研究部主任,現為中國佛教協會常務理事,中國佛教協會教育培訓部主任,中國佛學院教授,中國佛學院靈巖山分院副院長,廣西柳州開元寺方丈。研究領域為佛教與佛教文獻、印度部派佛教、南傳佛教、佛教英語等。著述有《菩薩思想之研究》(英文版)、《佛言》(中國佛學院英文初級教材)等。
安般念簡介/001
轉法輪經經文/008
轉法輪經廣釋/012
一 開示緣起/012
(一)仙人墜處(Isipatana)/012
(二)五比丘/013
(三)兩種極端/015
(四)中道/016
(五)四圣諦/019
(六)三摩地經/031
二 安般念淺說/032
(一)適當處所/033
(二)適當的姿勢/035
(三)安立正念于自己禪修的所緣/035
(四)他正念地吸氣,正念地呼氣/036
(五)長與短/036
(六)氣息的全身/042
(七)平靜身行/045
三 安般念的實修方法/046
(一)數息/046
(二)長與短/051
(三)氣息的全身/052
(四)微息/052
(五)禪相與光/056
(六)十種安止的善巧/063
(七)必須著重于住定/090
(八)禪那五分法(pa?cakajjhāna)/114
(九)呼吸行者/116
(十)禪那行者/120
(十一)如何修行四界分別觀/121
(十二)分析色聚的方法/131
(十三)色業處的理論/147
(十四)辨識名法/168
(十五)佛陀解釋自己的四圣諦體驗/212
(十六)憍陳如尊者/220
(十七)如何滅除痛苦/224
無我相經/227
五比丘/245
一 憍陳如尊者(A??āsi Koa??a Thera)/245
二 跋提迦尊者(Bhaddiya Thera)/248
三 衛跋尊者(Vappa Thera)/249
四 摩訶那摩尊者(Mahānāma Thera)/249
五 阿說示尊者(Assaji Thera)/250
皮帶束縛經(一)/252
皮帶束縛經(二)/258
問答類編/ 315
一 克服障礙/315
二 戒學釋疑/324
三 定學釋疑/328
四 慧學釋疑/346
五 學佛群疑/367
附 錄/380
后 記/39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