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推進本土社會工作理論和實務研究,引領都市社會工作的探索,不斷推動社會工作事業向縱深發展,上海大學社會學院決定出版發行《都市社會工作研究》學術集刊。本書是一輯,主題為醫務社會工作與社會組織研究,內容包括長期住院患兒社會性需要與醫院社會工作服務研究、滬臺醫務社工的比較研究、社區康復的精神障礙者就業狀況與社會工作介入研究、癌癥患者社會心理適應的質性探究等。
《都市社會工作研究》發刊詞
西方專業社會工作百多年前的誕生,是為了因應高度工業化和城市化而帶來的層出不窮的社會問題,事實證明,專業的社會工作服務在應對工業化的演進所造成的“缺乏安全感、失業或低度就業”、“大量的社會解體和全然悲慘的現象”,以及“家庭問題”與“代際間的緊張和疏遠”(艾森斯塔德語)等,具有十分顯著的成效。誠如謝弗在《社會工作:一體多面的專業》一書中寫道:多少兒童夜晚空腹上床,多少老人被視為一無用處,多少身體殘障者被限制從事生產活動,多少婦女兒童遭受身體虐待和性虐待,多少少數民族成員被剝奪了分享富裕社會利益的機會,多少單身父母試圖在不標準住房中養育孩子且沒有足夠金錢維持適當的營養,多少情感和智力障礙者因在行為和學習上與社會主流不同而被剝奪了美滿生活。事實上,哪里存在孤獨、饑餓、歧視、居住不佳、家庭暴力或情感不安,哪里就需要社會工作,這也是專業社會工作能夠在西方成為一種制度、一門科學和一個專業的重要原因之一。
改革開放以來,中國社會工作的大力發展,最主要的催化原因就在于各種類型社會問題的大量衍生,傳統的社會秩序遭受前所未有的威脅與沖擊,各種形態的人類生活共同體正逐漸趨于瓦解。在風險社會逼近和社會連接不斷松懈的背景下,尋找新的、有效的社會控制或社會整合的途徑與手段迫在眉睫。
對此,黨和政府在各種重大場合再三強調社會工作的重要性,把“建設宏大的社會工作人才隊伍”寫進了黨中央重要的文件之中,并把社會工作專業人才列為21世紀急缺人才之一,以保障社會建設和社會管理的順利開展。2011年11月中共中央、國務院正式頒布了《關于加強專業社會工作人才隊伍建設的意見》,明確從崗位設置、薪酬制度、資質認定、專業教育等幾個方面大力推動專業社會工作的發展。2012年11月,民政部、財政部印發《關于政府購買社會工作服務的指導意見》,從充分認識政府購買社會工作服務的重要性與緊迫性,政府購買社會工作服務的指導思想、工作原則和主要目標,政府購買社會工作服務的主體、對象、范圍、程序與監督管理,加強對政府購買社會工作服務的組織領導四部分,大力推動社會工作的深入發展。
截至目前,社會工作在中國尤其是在城市里蓬勃開展,諸如兒童、青少年、老人、家庭、婦女、康復、矯正、禁毒、醫務、學校、社區、救助、企業,以及頗具中國特色的優撫、信訪等眾多領域均有專業社會工作的介入,對構建和諧社會,解決或緩解社會問題,增進個人、團體和社區的社會連接和福祉都具有顯著的作用。社會工作實務的大力發展,進一步推動了國內社會工作教育及其研究和社會工作理論與實務研究的開展,而實務研究的不斷深入又迫切需要更多的平臺進行信息溝通、思想傳播、經驗交流、技藝切磋、理論提煉、領域拓展、規范訂定、氛圍倡導、視野開闊等,《都市社會工作研究》集刊正是在這樣的背景下應運而生。
《都市社會工作研究》集刊的辦刊宗旨是:以專業為本,以科學為魂,以實踐為根,以多元為幟,以城市為限!耙詫I為本”表明本刊重視以發展社會工作學科和專業為己任,強調緊緊圍繞社會工作的特點、屬性、領域、理論與方法等一切相關議題展開深入的探討和交流。“以科學為魂”表明本刊重視社會工作作為一門現代社會科學的科學性和科學精神,強調研究的學術性和規范性,強調證據為本!耙詫嵺`為根”表明本刊重視研究始終面向社會工作實踐,強調理論與實際的緊密結合,主張研究需要牢牢扎根于急劇轉型社會下的社會現實,以及及時和有效地回應社會、民眾和政府的需要。“以多元為幟”表明本刊重視開放、包容地探討一切涉及社會工作的議題,歡迎多種主題、多種思想、多種形式的社會工作研究成果發表并展開熱烈的學術爭鳴與思想碰撞。“以城市為限”表明本刊限于條件和基于眼下國內社會工作發展現狀,目前重視城市范圍內的各項社會工作研究成果。
因此,本集刊歡迎一切有關社會工作論題的研究成果,包括社會工作理論與實務研究、社會服務項目評估研究、政策研究和政策評估等,在目前國內社會工作期刊還十分缺乏的情況下,本集刊熱切期望全國有關各界,特別是高校社會工作、社會政策研究人員以及政府相關部門和各地社會服務機構、社會工作實務部門工作者的鼎力支持,讓我們借助這個平臺,共同交流,共同切磋,攜手推進中國的社會工作事業更上一層樓。
上海大學社會學院社會工作系
張文宏教授,現任上海大學社會學院院長、教育部長江學者特聘教授、博士生導師,享受國務院政府特殊津貼。先后畢業于南開大學哲學系、社會學系和香港中文大學研究院社會學部,分別獲哲學學士、法學碩士和社會學博士學位。歷任天津社會科學院副研究員、南開大學副教授、香港科技大學博士后研究員,美國加州大學、日本基督教國際大學、美國倫道夫學院、菲律賓馬尼拉雅典娜大學訪問學者。兼任中國社會學會常務理事、中國社會學會社會網絡暨社會資本專業委員會副會長、上海市社會學會副會長、國務院全國社會工作專業碩士教學指導委員會委員。入選教育部新世紀優秀人才和上海市領軍人才、國家社科基金項目社會學評審組專家。主要研究領域為社會分層、社會流動、社會網絡、社會資本、經濟社會學、社會問題、社會研究方法。
【社會政策與社會福利】
重新審視預防與制止家庭暴力的視域與方法【齊小玉】
我國老年群體社會福利態度現狀的定量研究
——基于CGSS2008調查數據【周大雙】
【精神健康社會工作】
社區精神康復服務的組織運作機制初探
——以S市的“陽光心園”為例【陳婷婷 楊 锃】
建構賦權取向小組工作案例研究
——以促進心境障礙患者恢復社會功能為例【薛莉莉】
【醫務社會工作】
長期住院兒童醫務社會工作服務研究
——以白血病兒童為例【華紅琴 李美慧】
上海市與臺灣省醫務社工的比較研究
——以社會工作的“嵌入性”發展為視角【黃思夢】
社會比較理論視角下癌癥患者自我適應探究【許自僉 陽 方】
【社會組織研究】
婦聯組織轉型和婦女社會工作
——以上海市浦東新區婦聯“手藝中國”項目為例【范明林 周 宇 顧 青】
法團主義視角下上海市樞紐型社會組織現狀及功能研究【陶慧佳】
【社會工作實務研究】
“20”社區青少年失業過程研究【葉 倩】
《都市社會工作研究》稿約
Table of Contents & Abstrac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