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樂基礎訓練教程》是響應國家教委關于進一步加強大學生綜合素質教育的要求,以提高學生音樂素養為主要目的而作。同時,本教程亦可作為音樂愛好者走向音樂世界的學習資料。《音樂基礎訓練教程》的編撰主要包括了三方面的內容:第一部分是音樂基礎理論、基礎技能的訓練;第二部分是中、西方音樂的發展歷程;第三部分編選了中西方的優秀音樂作品,供使用者欣賞。同時,提高使用者的音樂欣賞能力。本書是專業的音樂教程,內容全面,歌曲積極向上,是提高學生和音樂愛好者音樂素養不可多得的教程。本書共分三大部分:理論編、應用編、綜合訓練編。理論編主要闡述音樂是什么、中國音樂發展之路、西方音樂發展之路三方面內容;應用編主要從音樂的節奏、旋律、和聲、結構四大方面進行闡釋;綜合訓練編主要講解欣賞音樂的目的、意義、要領、中外音樂名作欣賞及多聲部基礎訓練。
《音樂基礎訓練教程》包括了三方面的內容:第一部分是音樂基礎理論、基礎技能的訓練;第二部分是中、西方音樂的發展歷程;第三部分編選了中西方的優秀音樂作品。內容全面、通俗易懂,適用于高職高專、大中專和音樂愛好者作為入門學習音樂的教程。
(責任編輯:王永媛、姚光輝、鐘珺 )
音樂,是人類社會生活不可缺少的元素,是開啟智慧的金鑰匙,是促進身心健康的靈丹妙藥。學校開設音樂課程,是全面提高學生綜合素質的重要途徑。
本書是響應國家教委關于進一步加強大學生綜合素質教育的要求,以提高學生音樂素養為主要目的而作。本書可作為非音樂專業類高職高專院校大學生在音樂修養方面的選修課程教材,也可作為中等職業學校及音樂愛好者走向音樂世界的學習資料。
綜合性大學開設的音樂課程,較多為音樂欣賞課,這無可非議,但大學生不識譜的比比皆是。在這種情況下,首先進行音樂基礎訓練課程的學習,會使音樂欣賞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要閱讀,就要識字,就要學習語言文學;要學音樂,就要識譜,就要學習音樂語言。這是一個簡單但又常被人們所忽略的道理。沒有經過音樂基礎訓練的大學生,何來提高對音樂的感知力和審美能力?何以全面提高綜合素質?
對音樂的感知力,包括對構成音樂的節拍、節奏、音高、調式調性、和聲、曲式等諸多要素的感覺,以及由諸多要素綜合構建的音樂形象之領悟能力。音樂是感情藝術,是憑感覺領悟的,應按照感性領先——理論緊隨——再回到整體的感性認知這一順序,這就是音樂藝術的認知正道。
基于上述認識,《音樂基礎訓練教程》的編撰,包括了下面幾個方面的內容:
第一,介紹構成音樂語言的基本要素:節奏、旋律、和聲、曲式。
以實際訓練為主,通過課堂教學,讓學生掌握好音樂基礎知識、基本技能、單聲部
及多聲部的視唱技能,這是重點。
第二,介紹中外音樂發展之
歷程,特別是對中華民族優秀的音樂文化傳統,發明創造,以及新中國成立以來音樂事業的發展概括。以表格為主,扼要闡述,可供學生課外閱讀及進一步查閱資料所用。
第三,根據音樂藝術是聽覺藝術的固有特質,提供一定數量的名人名曲,隨
書附送2張CD,引導讀者聆聽、欣賞音樂,讓他們從感性上領悟音樂的魅力。并
結合課堂教學中獲得的基礎知識、視唱技能,逐步提高對
音樂的感知能力和審美能力,走進色彩繽紛的音樂世界。
編委會成員大多是普通大學音樂教育一線的教師。大家懷著普及國民音樂的熱情,參加編撰工作,少數專業教師,編撰此類教材亦屬首次。由于經驗不足,水平有限,難免有不到之處,懇請同行專家、教師、讀者提出寶貴意見,以期教材得到逐步完善。
期盼廣大的音樂教師參加到國民音樂教育事業的普及與提高之行列,承前啟后,繼往開來,共同為青年學生綜合素質的全面提高,為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添磚加瓦。這是我們編寫教材的初衷。
編者
2016年2月10日
劉小明,星海音樂學院副教授,現已退休。曾出版《實用樂理》、《視唱練耳基礎教程》、《1200例旋律聽覺訓練教程》等,以上圖書在樂理、視唱練耳類圖書中有一定地位。
《音樂基礎訓練教程》是音樂基礎之重要一環。是以感性領先,從實際音樂作品的聆聽中,去感受音樂,積累音樂語言,把學習者真正帶進色彩繽紛的音樂世界。
本書隨書附送中外聲樂作品欣賞CD2張及中外器樂作品欣賞曲目選。音樂作品分成兩大類:(一)聲樂作品(包括獨唱、重唱、合唱);(二)器樂作品(包括各類樂器的獨奏、重奏、合奏)。
本教程學習對象是普通大學非音樂專業的學生。選擇從聲樂作品入門聽辨,可借助歌詞,更便于感受和理解音樂。古今中外名家名作浩如煙海,因篇幅所限,只能適量選擇有代表性的名家名曲,使學習者在踏入音樂大門之始,通過反復聆聽,從感情上領悟到音樂之美,而非說教式的學習方式。
中國聲樂作品的選擇,在近現代名家名作中,重點選擇以愛國主義及弘揚中華民族精神,具民族民間音樂風格與創新結合的作品為主。同時,我們在挑選演唱作品時,盡量找到最佳的版本,如:歌唱家郭蘭英演唱的歌劇《小二黑結婚》選段,歌劇《白毛女》選段;吳碧霞演唱的湖北民歌《洗菜心》;廖昌永演唱的《黃河大合唱》中的《黃河頌》等,包含了美聲、民族、通俗三種歌唱方法。
外國聲樂作品的選擇,從西方古典主義代表作曲家巴赫的作品,到近現代蘇聯作曲家杜那耶夫斯基的《快樂的風》,風格多樣,演唱形式各異。如:帕瓦羅第演唱的歌劇《圖蘭朵》選段《今夜無人入睡》;俄羅斯原生態民族唱法費多羅娃五姐妹重唱的俄羅斯民歌《田野靜悄悄》;俄羅斯合唱團演唱的《伏爾加河纖夫》;俄羅斯童聲合唱團演唱的杜那耶天斯基曲《快樂的風》;維也納國家歌劇院合唱團演唱、卡拉揚指揮的《卡門》選段《女工合唱》;韋伯作品音樂劇《歌劇魅影》二重唱等。
對于中外器樂作品,我們只提供了一個目錄。純器樂作品較之聲樂作品的欣賞,對于非音樂專業的大學生來說是有點難度,但一些音樂形象鮮明,旋律優美的器樂曲,同樣可以使學生享受到音樂之美。
中國器樂作品的選擇,主要是從近現代民族器樂作品中選出部分優秀曲目。意在讓青年學生從感情上,接受中華民族音樂母語的熏陶。外國器樂作品則從西方各歷史時期中選擇具有代表性的管弦樂作品。
科普蘭在他的《音樂欣賞》一書中指出:“不要以為讀了這樣一本書,就能加深對這門藝術的理解,要更好地理解音樂,沒有比傾聽音樂更重要了,除非你下決心傾聽比過去更多的音樂,否則,讀了這本書也是白費的。”中央音樂學院副院長周海宏教授說:“用文學和藝術化的方式解說音樂是個誤區,許多樂曲解說詞,其實是誤導聽眾的理解。缺少依據的解說,使聽者因不能感受到解說中的內容而沮喪。”
兩位大師論述的都是同一個觀點:即音樂是聽覺藝術,必須以多聽音樂開始。
選擇自己喜歡的作品,反復聆聽,逐步拓寬欣賞面,并在心中引起共鳴。通過音樂基礎訓練,逐步具備把音樂變成樂譜(符號)的能力,就能抓住樂曲的節拍、節奏、調式、旋律等特征,音樂的記憶力、理解力和表現力都能得到提升。此時,音樂欣賞,就實踐了音樂感知的必由之路:感性領先——理論緊隨——再回到整體感性認知的正道上。
這篇《音樂欣賞導聽》不是音樂欣賞解說,只是提供一個思路,讓學習者根據自己的愛好,選擇聆聽更多更好的音樂作品。放飛思緒,在色彩繽紛的音樂世界中自由翱翔,真正感受音樂的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