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RT A:所謂夢想,不過是堅持與愛
比生活更重要的,是生活方式
1.
你去旅行,見霧中的山,雨后的船,橋上的油紙傘,胡同里的美食攤兒;你去讀書,讀諸子百家的舌燦蓮花,唐詩里的春江月夜,聊齋里的人鬼狐仙,魔幻文學里的波詭云譎;你去交往,交千里之外的同好者,百米內的熱情鄰居,一場場飯局上的遠近朋友,通訊錄里久未聯系的舊人;你去經歷,經歷社會活動,人間情愛,苦辣辛酸,悲歡離合,一劫過后便是晴朗。這就是你的生活。
你早上七點起床,拿起枕邊的《包法利夫人》,翻看幾頁,勾畫幾句精準的敘述;刷牙時打開“喜馬拉雅”,聽單向街出品的“單讀”音頻;倒一杯牛奶,用點滴葵花油做一個煎蛋,啃食一片加番茄醬的吐司;整理書桌,打開電腦,寫文章;中午時,炒餅或煮面,奢侈的話會點外賣或下水餃;看一部豆瓣評分在8分以上的電影;午休,讀書,從自己喜歡的作家和領域延展,不斷拓寬閱讀版圖;傍晚,買菜,等室友回家后,炒菜,煮粥,蒸米,分而食之,同時,餐間會看電視節目或體育比賽;飯后,回到電腦前,寫字;睡前,讀Kindle,讀到困就睡。第二天,亦復如此。在一天或是一段時間里擇取必需的生活片段,編排前后發生的順序及所用時間、所花心思,這就是你的生活方式。
我想,生活就是我們全部的日常活動和經歷的總和;生活方式,即你排列你生活日常的模式、尺度和基于你一人而構建的儀式。
2.
外面的世界很大,我們都想去看看。
身邊的世界很小,我們都早已厭倦。
每天都要面對一樣白花花的試卷,一樣的老師和同學,一樣的校園環境和生活安排,一樣的上班程序和工作環境。誰不想逃離眼前的庸常乏味?誰不想去見天見地見這迤邐世界?去吃三山五岳的美食,去賞小橋流水人家,去看黃沙大漠,讓自己這身皮囊變成容量極大的器皿,載滿你所期望的豐富有趣的一切。
這樣的生活,誰不熱烈渴望?
但是,自律慎獨,極簡卻又自我豐盈,沒有繁復的人際往來,沒有觥籌交錯的酒桌談判,有書有樂,有美食,有愜意舒適的書房,這樣的生活方式,同樣為人欽羨。
如果非要計較生活重要,還是生活方式重要,我的答案是生活方式。
追求生活的品質,是對人生做加法;追求生活方式的精致,則是對人生做減法。當我們抵達生活的極限后,就會刪繁就簡,讓生命變得更加純粹,更有效率地追求人生中最讓自己感到愉悅的那些事。我的老板便是如此,他的人生豐富到極致,余生就不想那么折騰了,只想定心,做幾件實事。
3.
從技術操作層面來講,多數人無力拓展自己的生活。
我自幼生于農村,自上中學始,才見識到城里的車流、商業街、肯德基和 KTV,上了大學,才知道如北京般浩大的都市究竟長什么樣。而我一輩子生活在農村的父母,他們沒有去外省旅游過,沒有吃過正宗的北京烤鴨、重慶火鍋和韓國烤肉,沒有溜過冰、滑過雪,沒有讀過一本四大古典名著,不會知道陀思妥耶夫斯基和福克納的大名。他們被框定在土地上,這輩子求的只是兒女安樂,風調雨順,玉米豐收,有人找,有活兒干,小日子有酒有肉,別無所求。你若要他們拓展自己的生活,他們沒有時間,沒有精力,沒有閑錢,沒有那種強烈的渴望。
與我同住的室友們,他們的月工資平均六千,除掉房租、話費、網費、水費、燃氣費、伙食費、地鐵公交費,以及偶爾為之的看電影、下館子或是別的娛樂休閑消費,一個月下來所剩無幾,拿什么去看世界,享美食,充實生活?就算經濟上富裕,也沒時間。平日朝九晚七,加上上下班路途的時間,加班、做飯、吃飯、洗澡的時間,剩下的三個小時,看個電視、玩個手機、翻翻書,一天也就過去了。
再如大學時期的我,生在并不富裕的家庭,生活費并無盈余,也不好意思向勤苦勞作的父母開口索要見世界的費用。當然,不是所有的出行都得建立在經濟基礎上,不過就我個人而言,我沒那本事,沒錢就沒法兒出門。同時,我的性子怕生,慢熱,不會很快和別人打成一片,所以我也不是很適應社會化的社交來往以及強度很高、光鮮亮麗的實習工作。于是,我的生活就被自己圈禁在圖書館、教學樓、食堂和宿舍的四點式領域,在這個領域內我可以任意發揮,在這之外,我就無能為力。
我們何嘗不想豐富生活,只不過條件不成熟,無可奈何。但是,我們在力所能及的范圍內,有一點還是可以做到的:重新編排自己的生活方式。
4.
對于學生黨而言,起床上課,下課玩游戲或是約會、聚餐、寫作業、做 PPT, 學外語、讀書,不過如是。下課后的自由時間里,選擇什么樣的生活,怎樣分配時間,是個學問。
對于上班族而言,起床,上班,下班后吃飯、看電視、約會、玩游戲等,也只是如此。下班后的全部自由時間,你怎么支配,怎么編排,從而過得讓生活更加精致有效些,這是你自身的價值選擇。
在不得不重復的日常環節,如上課、上班、寫作業、完成工作任務中,我們別無選擇,只能踏實完成。但是在這些環節之外,你在你的自由時間、空間中,如何擇取生活內容并為之編排順序和時間,則是衡量你的生活方式是否愜意舒服且有價值的一個標準。
我們做不到豐富生活,但可以改變自己的生活方式,從多讀一頁書開始,多學一項 PS 技術開始,以小謀大,足矣。
5.
朋友圈中總是盛傳著一個理論——一萬小時定律:
“人們眼中的天才之所以卓越非凡,并非天資超人一等,而是付出了持續不斷的努力。一萬小時的錘煉是任何人從平凡變成超凡的必要條件。”
無論是身為自由職業者的我,或是辛苦上班的室友,抑或是那些還在校園里度青春的學生們,在各自的生活中,選取一件讓自己有成就感且看似并不復雜的事情,在可供自己支配的自由時間里,不斷重復,不斷練習,不斷精進,總有一天,你會成為這個領域的專家,乃至獨一無二的那個。到時候,何愁工作?何愁沒有存在感?
我的女朋友喜歡旅游,中國各省幾乎都被她玩兒遍了,她對一些器物、飲食和地理的了解勝我百倍,但還是會覺得自己“空”。她有時會跟我抱怨,覺得自己沒有一技之長,也沒有一件可以為之行之終身的事,也就是說,沒有一件切實可行的可寄托自己情感和存在的事。好多人都如此,以為拼命擴充自己的履歷和經驗,豐富自己的人脈和關系網,邁出萬里路,見過千種云,吃盡世間美食,便會感覺人生踏實。往往在抵達那個“極大”后,會產生無限的虛空。如果能恰如其分地經營自己的生活方式,有時,會比擴充生活內容來得更為有意義。
6.
新奇的經歷和生活體驗會帶來幸福感,但這樣的幸福來之不易,也就容易在“幸福”過后感到虛空和無聊。如果能從日常生活,從柴米油鹽,從街邊路燈下,從床頭情話中,體驗到幸福,那這樣的幸福才更彌足珍貴,也更真實。
我們在處理自身的生活方式時,不得不面對業已僵硬的生活內容,一樣的人,一樣的事,部分的自由。除了吃喝拉撒玩手機,似乎這生活過得也忒無趣了些。但是,如果你能將這無趣的生活在有限的時間里經營得興致盎然,別樣多姿,那才叫真正的有趣,才叫有血有肉的生活,也就更容易在豐富生活時去體驗到新奇中所帶來的無限魅力和遐想。
當然,有能力,有時間,有條件,我們還是要不遺余力地讓自己生活的容器盛滿各式各樣的異彩紛呈和浪漫奇遇,豐盈自己的記憶,體驗別樣的風情。多數人要么沒能力,要么沒時間,或是條件不成熟,只能暫時安于現狀,那就好好鉆營自己的生活方式:房子少了生氣,安置一個綠色盆栽;臥室少了生趣,架一盞星光燈,貼上你喜歡的墻紙;下班后看電視太過無聊,不妨靜下心看一本書,整理自己的知識體系,選一門專業技能精進,或是上一門培訓課,提高自己的某項能力,都可以。
在我們無力游走世界、膨脹生活時,就讓自己的生活方式變得有趣些,有價值些。不要虛擲你僅剩的自由,不要耗盡你的大好時光,不要讓無聊和庸俗占據你的現狀。我們都有可能通過自由選擇和精心編排,來讓自己的生活方式變得比生活更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