庫爾斯克坦克大戰被譽為戰爭狂徒阿道夫·希特勒走向潰敗的“滑鐵盧”,其參戰兵力及戰斗規模都創下了蘇德戰爭歷次戰役之最!稁p峰對決:庫爾斯克坦克大戰》用詳盡的形勢圖展示出雙方進攻期間及關鍵時段的兵力配置,并配有大量從未公諸于世的珍貴戰地照片。
庫爾斯克坦克大戰是第二次世界大戰東線戰場納粹德軍的最后瘋狂一搏,是戰爭狂徒阿道夫·希特勒走向潰敗的“滑鐵盧”。參戰兵力及戰斗規模創下了蘇德戰爭歷次戰役之最!稁p峰對決:庫爾斯克坦克大戰》展示的就是這場戰役。書中歷史照片來自德國和前蘇聯從未公諸于世的珍貴戰地照片。詳盡形勢圖展示了進攻期間關鍵時段雙方兵力配置。
東線戰場 1941年6月一1943年1月
計劃與準備 德軍方面
蘇軍的回應 鋼鐵防線
攻擊開始 1943年7月5日
莫德爾的進攻 北部突擊
南部突進 一場慘烈的激戰
北部最后努力 形勢逆轉
坦克大戰 爭奪普羅霍羅夫卡
蘇軍反擊 “堡壘行動”失敗
最終結局 東線德軍全面潰敗
附錄 蘇德雙方戰斗序列
《巔峰對決:庫爾斯克坦克大戰》:
德軍在斯大林格勒遭到慘敗之后,希特勒雖然對下一步行動心存諸多顧慮,但從來沒有打算放棄進攻蘇聯,畢竟擊敗共產主義和俄羅斯這樣的“劣等斯拉夫民族”一直是納粹黨意識形態的中心。在過去的歲月里,希特勒曾經面對種種逆境的考驗,但最后總是能夠走出困境贏得勝利。他青年時代參加了第一次世界大戰,在戰爭中負傷。在希特勒的政治生涯里,他第一次嶄露頭角是1923年在慕尼黑發動所謂的“啤酒館暴動”,最終以鋃鐺入獄而草草收場。如今,20年過去了,希特勒再一次面臨困境,前景黯淡。德軍在斯大林格勒的災難性失敗及其嚴重后果,比他早年在慕尼黑試圖奪取政權時的挫折大出許多。在斯大林格勒,德國第6集團軍被蘇聯紅軍團團包圍,于1943年2月2日被迫投降。
即便如此,希特勒仍然拒絕相信大勢已去。雖然德軍在斯大林格勒繳械投降,但此后在陸軍元帥埃里!ゑT·曼施泰因的指揮下,德軍重新奪回了失去的大片陣地,希特勒從中得到了莫大的安慰。到了1943年6月,他忽然發現了一個擺在面前的非常誘人的戰略進攻機會:敵軍陣線上形成了一個巨大的突出部,而庫爾斯克這個曾因為1240年毀于蒙古人之手、又因為鐵礦石資源豐富而使指南針失靈的聞名遐邇的小城市,就位于該突出部的中心。
在該突出部內部的正面120公里、縱深190公里的弧形地帶內,駐扎著蘇聯紅軍中央方面軍和沃羅涅日方面軍(相當于德國的集團軍群)。如果德軍從突擊部北面和南面發起大規模的鉗形攻勢,很有可能包圍蘇軍,而后通過血腥的包圍戰可將其一舉殲滅。在蘇德戰爭初期,德國人運用這一戰術,取得了一次又一次史無前例的勝利,戰術效果非常明顯。如果這一次能夠再度成功,不但可以重新占領大片蘇聯領土,大量殲滅蘇軍有生力量,還將極大地提高德國的國際地位。
希特勒曾經設想,庫爾斯克戰役一旦取勝,將成為一把“照耀全世界的火炬”。這樣一種震撼效果對于德國的外交活動尤其重要。德國在斯大林格勒遭受了可怕的失敗,這一失敗被盟國大力宣傳,引起全世界的關注和德國盟友的擔憂。此外,1942一1943年,德國在爭奪北非的戰爭中失利,北非被盟國奪回。在此形勢下,意大利和羅馬尼亞政府已經開始嘗試與盟國媾和,土耳其政府已經決定不再在高加索地區與蘇聯對抗。此外,德國外交部長約阿希姆·馮·里賓特洛甫發現芬蘭這時也開始出現動搖,很有可能與蘇聯達成某種和平協議。
除了這些外交利益的驅動之外,戰略利益是更為重要的因素:隨著曼施泰因在哈爾科夫反擊戰中取得勝利,德國需要鞏固和保持其奪回的東線戰場主動權。雖然希特勒和他的軍事指揮官都意識到,如今的德軍已經與1941年蘇德戰爭初期勢如破竹、橫掃千軍的德軍無法相比了,但他們仍然相信在庫爾斯克進行一次成功的進攻戰不無裨益。這樣一個代號“堡壘行動”的進攻,將沉重地打擊蘇聯紅軍,使其喪失發起大規模進攻作戰的能力,同時也將給德軍創造機會鞏固防御陣地。
毋庸置疑,庫爾斯克巨大的突出部同樣引起了蘇聯最高統帥約瑟夫·斯大林的高度關注。他敏銳地認識到這個突出部很容易遭到敵人的攻擊,但如果運用得當,該突擊部將成為未來蘇軍發起大規模反攻的出發點。與希特勒一樣,斯大林對于軍事戰略也有著強烈的興趣,但這時他正在嘗試如何給予自己的將領們更多的戰役指揮權甚至戰略決定權,讓他們有更大的回旋余地。他在這一點上比較開明,與希特勒形成鮮明對比。可以說,雙方最高領袖——希特勒和斯大林——汲取以往教訓的能力將對庫爾斯克會戰產生決定性的影響。而且,除了雙方高層領導人性格和能力方面的差別外,雙方軍隊此前在東線戰場上的戰斗經歷——從將軍到普通的士兵——為“堡壘行動”的最終結果也埋下了伏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