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人間》是高爾基自傳體小說三部曲中的第二部。主人公阿廖沙十一歲時不得不到社會上謀生,他先后在鞋店,圣像作坊當過學徒,也在繪圖師家,輪船上做過洗碗工,阿廖沙結識了正直的廚師斯穆雷,并在他的幫助下開始讀書,激發了對正義和真理的追求。五年后,阿廖沙懷著進大學的希望準備到喀山去。作者在這部作品中廣泛地描寫了十九世紀七十年代俄國下層的社會生活。
劉引梅,人民文學出版社編審。翻譯出版的主要作品有《科學皇后》、《禍起宮墻》(上冊)、《在人間》、《母親》、《案中案》、《追捕》、《紅木果實的成熟》、《黑衣修士》、《幽靈》、《小矮人》、《第七個受害者》(合譯)等。
一
二
三
四
五
六
七
八
九
十
十一
十二
十三
十四
十五
十六
十七
十八
十九
二十
《外國文學經典·名家名譯(全譯本) 在人間》:
所有的人——船長、機械師、水手長,誰想罵他就罵他,但奇怪的是,為什么不解雇他呢?司爐們顯然比其他人對他好,盡管他們也嘲笑他愛說廢話和愛打牌。我問他們:
“雅科夫是好人嗎?”
“雅科夫嗎?還不錯。他不害人,你怎么對他都可以,哪怕把燒紅的炭放在他懷里都行……”
雖然雅科夫在鍋爐房干的活幾十分繁重,并有一個像馬一樣的好胃口,但他睡覺很少——交班以后,他常常連衣服也不換,渾身汗淋淋、臟兮兮的,整宿待在船尾,跟乘客聊天或打牌。
他在我面前就像一只上鎖的箱子。我覺得,箱子里藏著我所需要的東西,于是我苦苦地尋找著開啟這只箱子的鑰匙。
“我真搞不明白,老弟,你到底想要知道什么呢?”他探問道,一雙隱在眉毛下邊看不出來的眼睛仔細打量著我。“嗯,世界嘛,我的確到過許多地方,還有什么呢?你真怪!好吧,你好好聽著,我給你講一件我親身經歷的事。”
這就是他講的故事:在一個縣城里,住著一個害癆病的年輕法官。他妻子是德國人,身強力壯,沒有孩子。她愛上了一個集市上擺攤賣布的商人。那商人有家室,妻子很漂亮,有三個孩子。商人察覺到德國女人愛上了自己,便打算捉弄她一下。一天夜里,他把她叫到自家的花園里,另外又請來兩個朋友,讓他們藏在花園里的灌木叢中。
“妙極了!喏,德國女人來了,對他說這說那,最后她說,我來了,現在整個人都是你的了!他對她說:太太,我不能令你如愿,我有家室。不過我為你準備了兩個朋友:一個是鰥夫,一個是光棍。德國女人啊呀叫了一聲,照他臉上‘啪’地打了一耳光,他從長椅上折過去了,德國女人照準他的臉,好一頓拳打腳踢!是我把她送來的——我在法官家當管院人。我從板墻縫里望著,只見那邊打成了一鍋粥。這時,那兩個朋友急忙跳出來,揪住她的發辮,我也縱身從板墻上翻過去,把他們推開。我說:‘你們不能這樣對她,諸位商家先生!’太太懷著一腔真情來會他,他卻想出這餿主意羞辱她。我把她領走時,他們用磚頭把我腦袋砸破了……德國女人十分苦悶,不知所措地在院子里走來走去,對我說:‘等我丈夫一死,雅科夫,我就回國,回到自己人那里,我一定要走!’我說:‘當然,應該回去!’法官死了,她回國了。她是個溫柔賢淑、通情達理的女人。法官為人也很和氣,愿他在天之靈得到安息……”
我感到困惑莫解,不明白這個故事的意義,所以沒有說話。我覺得這里邊有一種熟悉、殘酷而荒唐的東西,可是能說什么呢?
“這故事好嗎?”雅科夫問我。
我說了幾旬,氣憤地罵著,但他卻平靜地解釋說:“有吃有喝的人,一切都心滿意足。有時候想開個玩笑,結果沒開成,他們好像不會似的。當然,生意人倒都是正派的。做生意腦瓜得靈,可是光靠腦瓜靈過活,試試看,太枯燥,所以就想點子尋開心。”
船尾后面,河水泛著泡沫,滔滔流去,聽得見洶涌奔騰的水聲。黑魃魑的河岸伴著河水徐徐向后移動。甲板上,乘客們呼呼大睡,發出鼾聲。在長凳之間,即沉睡的乘客中間,一個細高干瘦的女人悄悄走動,向我們靠近過來。
這女人穿著黑色連衣裙,一頭白發,沒有扎頭巾。司爐捅了一下我肩膀,小聲說:
“你看,她多苦悶……”
我似乎覺得,別人的愁苦使他感到很開心。
他滔滔不絕地講了許多,我貪婪地聽著,他所講的一切,我都能牢牢地記住,但我不記得有一件愉快的事。他講起話來,比書上講得還要平靜。我看書的時候,常常感受到作者的感情、憤怒、喜悅以及悲傷和嘲弄。司爐從不嘲笑人,也不責難人,沒有任何東西會使他生氣,也沒有任何東西明顯地使他感到高興。
他說起話來,就像法官面前一個鎮靜自若的證人,同被告、原告、法官都同樣是毫無關系的陌路人……這種冷漠越來越引起我難以忍受的苦惱,對雅科夫產生一種氣憤的厭惡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