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童年》是高爾基自傳體三部曲中的第一部,描寫了主人公阿廖沙從三歲至十歲這段時間的生活經歷。阿廖沙三歲喪父后,由母親和外婆帶到外公家。這是一個典型的俄羅斯小市民家庭。外公是一個小染坊主,已瀕臨破產。他性情暴躁、乖戾、貪婪、自私;兩個舅舅也粗野自私,經常為了家產爭吵斗毆,第三代也受到很壞的影響。阿廖沙在這里每天看到的是令人作嘔的丑事,但他得到外婆的疼愛,受到外婆所講故事的熏陶,這對他以后的文學生涯產生了極大的影響。小說通過童年阿廖沙的所見所歷,真實地反映了19世紀末俄羅斯低層市民的生活及情感。
《童年》是高爾基著名自傳體三部曲中的第一部。小說中,“我”寄居在籠罩著濃厚小市民習氣的外祖父家,這是一個充滿仇恨的家庭,一個令人窒息的家庭。《童年》以一個孩子的獨特視角來審視整個社會及人生。此外,小說也展現了當時整個社會的腐敗、沒落而趨向滅亡的過程。小說通過“我”幼年時代痛苦生活的敘述,實際反映了作家童年時代的艱難生活及對光明與真理的不懈追求。
譯者序
響亮而親切的名字
——高爾基及其《童年》
在我國讀者所熟悉的外國作家群里,再沒有比高爾基的名字更響亮、更親切的了。幾乎每個中學生都讀過他的作品,有數不清的作家、詩人、革命家在幼年時期接受了他的啟蒙,讀著他的作品走進文學的殿堂,或走上追求真理和光明的道路。就一個作家在國外的影響而言,高爾基是一個奇跡。大約在1907年,他的小說《憂患余生》(俄文原名是《該隱和阿爾喬姆》)初次譯成中文在中國發表,此后的數十年間,他的作品被不斷譯介到中國。早在1946年6月,著名作家茅盾就說過:“高爾基對于中國文壇影響之大,只要舉出一點就可以明白,外國作家的作品譯成中文,其數量之多,且往往一書有兩三種的譯本,沒有第二人是超過了高爾基的。”新中國成立后,高爾基作品的讀者就更多了。
高爾基和中國的關系也極密切。八國聯軍侵略北京時,他曾打算作為記者來中國,要從侵略者身上“剝下文明的假面具”。辛亥革命后,高爾基曾致信孫中山,信中說:“我們俄國人,希望爭取到你們已經取得的成就。我們在精神上是兄弟,在志向上是同志。”1931年“九一八”事變和1932年1月日軍侵略上海之后,高爾基在3月2日的蘇聯《消息報》上發表《響應孫逸仙夫人的呼吁》(宋慶齡就日本侵華向世界進步人士發出呼吁),表達了他對中國人民的同情和支持。高爾基病逝于1936年6月,可惜他沒有見到中國人民的勝利和崛起于東方的新中國。
鄭海凌,1949年出生,文學博士,現任北京師范大學外文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比較文化與翻譯研究所所長,中國作家協會會員。著作有《文學翻譯學》、《譯理淺說》;譯著有亞·格林的《踏浪女人》,尤里·戈爾曼的《離散情侶》,高爾基的《童年》、《母親》,果戈理的《死魂靈》等。曾獲得中國首屆文學翻譯彩虹獎和戈寶權文學翻譯獎。
一
二
三
四
五
六
七
八
九
十
十一
十二
十三
《童年》:
這種沉重的、豐富多彩而又極端古怪的生活一旦開始,便以驚人的速度流動起來。我每每回憶這段生活,都覺得這是一個嚴酷無情的童話。我覺得這個童話是由一個善良而又過于誠實的天才講出來的,并且講得非常好。時至今日,我回顧往事,有時連我自己也難以相信,當時的一切居然會是真的,有許多事情我想反駁,加以否認。“一家子蠢貨”的生活是陰暗的,充滿許多殘酷的事實。
然而,事實高于憐憫,因為現在我不是在講述我自己,而是在講述那個令人壓抑的、充滿著陰森可怖的印象的狹小的天地。普通的俄羅斯人曾在這個小天地里生活,而且至今還在生活著。
外公家里,人與人之間充滿敵意,這種相互敵視的氣氛像熾熱的霧氣一樣彌漫著,毒害著大人,也影響著孩子,連孩子們也熱心參與這種敵視。后來,外婆多次講起這些事,我才知道,我母親回娘家來的時候,正趕上她的兄弟向父親鬧分家,那幾天吵得正兇。母親突然回到娘家來,更加劇了他們要分家的愿望。他們害怕我母親來討要嫁妝。外公本來為我母親預備了一份陪嫁,但因她“私自成婚”,違背父命,陪嫁就被外公扣下了。兩位舅舅認為,這份陪嫁應該由他們兩人平分。其實他們早已結下怨恨,為了誰在城里開染坊,誰到奧卡河對岸的庫納維諾鎮去開染坊吵得不可開交。
我們來這里不幾天,吃午飯的時候,廚房里就爆發了一場爭吵。兩個舅舅忽然跳起來,把身子探過桌子,直沖著外公吼叫起來,滿腹怨恨地齜著牙,像狗似的渾身直打哆嗦。外公用湯勺砰砰地敲打著桌子,滿臉通紅,像公雞似的尖叫起來: “我讓你們全滾出去討飯!” 外婆的臉扭歪了,痛心地說: “全分給他們吧,老頭子,分了你也清靜一些,給他們吧!” “呸!你還縱容他們!,外公叫道,眼睛閃著兇光。說來奇怪,外公個子很小,喊叫起來卻震耳欲聾。
我母親從桌旁站起來,不慌不忙地走到窗前,轉過身去背對著大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