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督山伯爵(上)》主要描寫的是法國波旁王朝時期發生的一個報恩復仇的故事。法老號船的年輕大副唐戴斯受船長臨終之托為拿破侖黨人送一封信,遭兩個卑鄙小人和陰險檢察官維爾福的陷害,被關入死牢。剝奪了本該屬于他的美好陽光、愛情和前程。十八年后,他帶著獄友法里亞教士臨死前告訴他的秘密,越獄逃生,找到法里亞藏匿的寶藏后成為巨富,從此他化名基督山伯爵。經過精心策劃,他報答了恩人,懲罰了三個想置他于死地的仇人,并向恩人報了恩。
《基督山伯爵(上)》是法國大文豪大仲馬最經典的小說,故事題材環繞著復仇與公義,情節高潮迭起、引人入勝,故事性極強。閱讀過程中,讀者常處于亢奮狀態,不一口氣看完絕不罷休。但讀完之后,往往令人深思。它講述的是“法老王號”遠洋貨船年輕的代理船長埃德蒙的報恩和復仇故事。主要情節跌宕起伏,迂回曲折,從中又演化出若干次要情節,小插曲緊湊精彩,卻不喧賓奪主;情節離奇卻不違反生活真實。在報恩與復仇的場景中,深刻地揭示了人性中固有的悲劇性因素。
譯者序
如果進行一次民意測驗,詢問在古今中外的通俗小說中,哪一部在世界上擁有最多的讀者,而且從出版至今一直成為暢銷書,那么回答《基督山恩仇記》或《基督山伯爵》的人,恐怕不在少數。不管怎么說,《基督山伯爵》自1844年在《辯論日報》上連載,就引起極大的轟動,一百多年來始終暢銷不衰,不知譯成多少種文字,不知發行了多少億冊書,又有多少人捧讀過,大概很難統計了。
這種費時費工的大規模調查,自然不會有人去組織。但是譯者在大仲馬的故鄉法國逗留期間,曾參加過一次別開生面、有趣到了滑稽程度的調查問卷。
事情發生在基督山城堡。不過,這座城堡不在基督山島上,而是建在巴黎西部遠郊的圣日耳曼昂萊。那里有法國國王弗朗索瓦一世的行宮;也正是在那個地區,大仲馬寫出了《三個火槍手》《基督山伯爵》等膾炙人口的小說。大仲馬把那里看作第二故鄉,并以基督山伯爵自居,一心想當堡主,卻苦于沒有自己的城堡。1847年有一天,大仲馬發現一塊風水寶地,位于圣日耳曼昂菜山腳,俯臨塞納河,他便買下一片坡地,請來一位建筑設計師,說道:
“我要造一座文藝復興風格的城堡,配一座哥特式小樓,建在小湖中央。花園要建成英國式的,帶幾條小瀑布。”
“這我可辦不到,仲馬先生!這是一座黏土山丘,您造起樓來,要滑進塞納河的。”
“您盡可以挖到巖石層,建造兩層地下室。”
“這樣一來,造價會高達二十萬法郎!”
而大仲馬的回答,足以刻畫出他那豪爽的性情:
“但愿如此!”
整個計劃如期實現。1847年7月25日,這座新建筑命名為基督山城堡,應邀前來慶賀喬遷之喜的客人多達六百多名,盛況空前。更加令人驚嘆的是,這種盛況持續了幾年。每天食客如云,高朋滿座;其中許多人,大仲馬連姓名都不知道,可見他的氣派,比起基督山伯爵來,有過之而無不及。
大仲馬并不因此而停止創作,他往往讓賓客飲酒作樂,自己卻獨自躲進湖中命名為伊夫堡的小樓里,將如潮的文思、奇妙的構想化為文字。
基督山城堡近似文藝復興時期的建筑風格,符合大仲馬所追求的華麗。但華麗中也有文學家的特色,如窗簾的大掛鉤上,飾有大仲馬所喜愛的作家的側身像。客人見掛鉤上荷馬、莎士比亞、歌德、拜倫、雨果等人的側身像,奇怪地問道為什么沒有堡主本人的,大仲馬則回答:“我嘛,住在里面!”
但時過不久,大仲馬就不滿足于“住在里面”了,他讓人給他雕刻了一尊半身像,堂而皇之地安放在門廳的正位,還配上一條座右銘:“我愛愛我的人。”
其實,這條座右銘,大仲馬只講了半句,而他在《基督山伯爵》一書中,才表達了完整的意思,那就是:“我愛愛我的人,我恨恨我的人。”正因為如此,我的最初譯本就取名為《基督山恩仇記》,也是有所指的:書中兩大主線并行不悖,報恩報得徹底,報仇報得痛快。這非常符合中國讀者的心理,而《基督山恩仇記》深受中國讀者的喜愛,就不足為奇了。
基督山城堡在風風雨雨中,歷時一個半世紀,幾經易手,也顯出了滄桑老態,作為文物亟待修繕。果然有因喜愛大仲馬的作品而愿意出資的人,最有名的要數摩洛哥國王哈桑二世,可以說他愛屋及烏,出資將基督山城堡整修一新,改成博物館,使大仲馬文友會有了落腳之地。
無獨有偶,英國一位富婆,是大仲馬小說迷,她愿意將自己的財產捐贈給大仲馬文友會,只要該會根據她列出的問題,舉行一次問卷調查。這是百萬英鎊的巨額捐贈,大仲馬文友會當然不敢怠慢,哪怕英國富婆所列的問題大多令人啼笑皆非,也要當作富有探討價值的問題,嚴肅地印在問卷上。譯者到基督山城堡參加書市的時候,就目睹了工作人員分發問卷的情景。
那場景有趣極了:人們看了問卷,就像欣賞奇文那樣興奮,以各自的情趣和想象力,認真地回答了這樣的問題(這里僅舉出有關《基督山伯爵》的一小部分問題):
“埃德蒙·唐代斯得到的財寶,您估價有多少?他使用了多少?還剩下多少?”
“您認為剩下的財寶,仍埋藏在基督山島上,還是轉移到別的地方?書中有什么暗示或線索?”
“您認為這批財寶下落如何?是否被后人發現?您看到什么歷史文獻上記載了此事?”
“基督山伯爵和海蒂揚著白帆消逝在海上,您認為他們會到哪里定居?您是否獲悉他們后裔的消息?”
如此等等,問題總有二三十個,印了滿滿兩大頁。同樣滑稽的是,有些答卷者也靈感大發,寫下稀奇古怪的答案,同英國富婆的問題相映成趣。譬如我的朋友,法國詩社主席夏爾潘特羅先生,就遺留財寶的問題這樣回答:
“據可靠消息,大仲馬掌握了這批財寶,為了埋藏起來,才建造了基督山城堡。其秘密記在一張隱形紙上,同法里亞神父發現財寶秘密的那張紙一樣,夾在大仲馬的一本藏書里。大仲馬死后,藏書拍賣,如今下落不明。”
中國讀者看完了《基督山伯爵》,也可以回答英國富婆提出的問題,不必根據什么可靠的消息或文獻,只要發揮想象力就行了。
這個譯本邀請陳筱卿教授參加,他譯了第三十七章至第六十章,特此表示感謝。
李玉民
陳筱卿,1939年出生,1963年畢業于北京大學西語系法語專業。國際關系學院教授、研究生導師,國家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部考試中心專家組成員,享受國務院政府特殊津貼。翻譯法國名家名著約一千萬字,主要譯作有拉伯雷的《巨人傳》,盧梭的《懺悔錄》、《新愛洛伊絲》,繆塞的《一個世紀兒的懺悔》,雨果的《巴黎圣母院》,大仲馬的《基督山伯爵》,紀德的《梵蒂岡的地窖》,羅曼·羅蘭的《名人傳》,凡爾納的《海底兩萬里》,法布爾的《昆蟲記》,尤瑟納爾的《哈德良回憶錄》,雅克·洛朗的《蠢事》,科萊特的《謝里寶貝》等。
李玉民,1939年生。1963年畢業于北京大學西方語言文學系,1964年作為新中國首批留法學生到法國勒恩大學進修兩年,后任首都師范大學教授。教學之余,從事法國純文學翻譯三十余年,譯著五十多種,約有一千五百萬字。主要譯著:小說有雨果的《巴黎圣母院》、《悲慘世界》,巴爾扎克的《幽谷百合》,大仲馬的《三個火槍手》、《基督山伯爵》,莫泊桑的《一生》、《漂亮朋友》、《羊脂球》等;戲劇有《繆塞戲劇選》、《加繆全集·戲劇卷》等;詩歌有《艾呂雅詩選》、《阿波利奈爾詩選》等六本作品。此外,編選并翻譯了《繆塞精選集》、《阿波利奈爾精選集》、《紀德精選集》;主編了《紀德文集》(五卷)、《法國大詩人傳記叢書》(十卷)。在李玉民的譯作中,有半數作品是由他首次介紹給中國讀者的。他主張文學翻譯是一種特殊的文學創作,譯作應是給讀者以文學享受的作品。李玉民“譯文灑脫,屬于傅雷先生的那個傳統”(柳鳴九語)。
主要人物表
第一章 駛抵馬賽港
第二章 父與子
第三章 卡塔朗村人
第四章 密謀
第五章 訂婚宴
第六章 代理檢察官
第七章 審訊
第八章 伊夫獄堡
第九章 婚宴之夜
第十章 杜伊勒里宮的小書房
第十一章 科西嘉的魔怪
第十二章 老子與兒子
第十三章 百日
第十四章 憤怒的囚犯和瘋狂的囚犯
第十五章 三十四號和二十七號
第十六章 一位意大利學者
第十七章 神父的牢房
第十八章 財寶
第十九章 第三次發病
第二十章 伊夫獄堡墓地
第二十一章 蒂布蘭島
第二十二章 走私者
第二十三章 基督山島
第二十四章 光彩奪目
第二十五章 陌生人
第二十六章 加爾橋客棧
第二十七章 敘述
第二十八章 監獄檔案
第二十九章 莫雷爾公司
第三十章 九月五日
第三十一章 意大利——水手辛伯達
第三十二章 夢幻醒來
第三十三章 羅馬強盜
第三十四章 顯露身形
第三十五章 槌擊死刑
第三十六章 羅馬狂歡節
第三十七章 圣·塞巴斯蒂安地下墓穴
第三十八章 約會
第三十九章 賓客
《基督山伯爵(上)》:
一名領港照例馬上駕艇離開碼頭,繞過伊夫獄堡,要在莫爾吉永岬和里永島之間登上大船。
圣若望堡的平臺上也照例很快擠滿了看熱鬧的人。須知航船駛抵馬賽,在這里始終是一件大事,尤其像“法老號”這樣一艘本地貨船。“法老號”是在弗塞老船塢建造并裝配的,船主也是本城人。
“法老號”安然通過卡拉薩雷涅和雅羅兩島之間因火山運動而形成的海峽,繞過波梅格島,緩緩駛向港口。船上只張著兩層的三塊方帆、大三角帆和后桅帆,行進得十分緩慢,顯得哀愁漠然。觀望的人都本能地感到情況不妙,紛紛猜測船上究竟出了什么事。
然而,航海的行家們卻認為即使有變故,也不可能是航船本身,因為它行駛完全正常:艏斜桅的支索放開,已經準備下錨了。領港正指引“法老號”駛進馬賽港逼仄的入口。有一個青年站在領港身邊,他動作利落,目光敏銳,正監視航船的每一個操作,并復述領港的每一道命令。
人群中的這種隱隱不安的情緒,特別觸動了一位看客。他等不及航船入港,就離開圣若望堡的平臺,跳上一只小船,吩咐劃過去,并在雷澤夫灣迎上“法老號”。
船上那個青年海員看見來人,便離開領港,摘下帽子走到船邊,俯在舷墻上。
那青年二十來歲,細高挑的個頭,長一對漂亮的黑眼睛、一頭烏黑的美發。他的神態顯得沉毅而果敢,這是自幼就同艱險搏斗的人所具有的特質。
“哦!是您呀,唐代斯!”小船上的人喊,“出什么事啦?為什么船上一片悲傷的氣氛?” “出大事啦,莫雷爾先生!”青年人答道,“讓我特別悲痛的喪事:船行駛到奇維塔韋基亞一帶海域,我們失去了好船長勒克萊爾。” “貨物怎么樣?”船主急忙問道。
“貨物平安抵港,莫雷爾先生,我想這方面會讓您滿意的。但是那位可憐的勒克萊爾船長……” “他出什么事啦?”船主顯然松了一口氣,又問道,“那位誠實的船長出什么事啦?” “他死了。” “掉進海里啦?” “不是,先生,是得腦膜炎死的,臨終時痛苦極了。” 說著,他轉向船員,喊道: “注意!各就各位,準備下錨!” 十來個水手執行命令,同時行動,有的奔向下后角索,有的奔向轉桁索和吊索,還有的奔向后桅帆支索和絞帆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