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母親》是高爾基的代表作,它描敘了俄國十月革命前工人運動的發展和人民群眾的覺醒過程,曾得到世界無產階級革命導師列寧的高度評價。
《母親》的主人公之一巴威爾是一個由普通工人成長起來的無產階級革命家,作者在他身上傾注了自己的革命理想和熱情,并通過他反映了俄國工人運動的發展。小說的另一個主人公是母親,通過她的一步步覺醒,直至在兒子的感召下投入革命,從一個封建時代逆來順受的被壓迫者變成一個熱情堅定的革命戰士。同時,作者也揭示了當時黑暗的社會生活背景。
馬克西姆·高爾基(1868—1936),是阿列克塞·馬克西莫維奇·彼什科夫的筆名,他是沙皇俄國后期和蘇聯初期的著名作家,是蘇聯社會主義現實主義文學的奠基人,政治活動家。高爾基出生在伏爾加河畔的一個木匠家庭,由于父母早亡,他十歲時便出外謀生,到處流浪,當過鞋店學徒、在輪船上洗過碗、在碼頭上搬過貨物、給富農干過活,還干過鐵路工人、面包工人、看門人、園丁……這在小說《童年》里都有反映。在饑寒交迫的生活中,高爾基通過頑強自學,掌握了歐洲古典文學、哲學和自然科學等方面的知識。只上過兩年小學的高爾基在24歲那年發表了他的第一篇短篇小說《瑪卡爾·楚德拉》。
高爾基留下了大量的各種體裁的文學作品和書信、政論文章等。尤其是他作于1901年的散文詩《海燕之歌》,塑造了象征大智大勇的革命者搏風擊浪的勇敢的海燕形象,預告革命風暴即將到來,鼓舞人們去迎接偉大的戰斗,這首詩受到列寧的熱情稱贊。
高爾基不僅是偉大的文學家,而且也是杰出的社會活動家。他組織成立了蘇聯作家協會,并主持召開了全蘇第一次作家代表大會,培養文學新人,積極投身于保衛世界和平的事業。高爾基的作品自1907年就開始被介紹到中國并得到中國人民的喜愛和歡迎。
劉引梅,人民文學出版社編審。翻譯出版的主要作品有《科學皇后》、《禍起宮墻》(上冊)、《在人間》、《母親》、《案中案》、《追捕》、《紅木果實的成熟》、《黑衣修士》、《幽靈》、《小矮人》、《第七個受害者》(合譯)等。
第一部
第二部
《母親(全譯本)》:
一
在城郊工人村上空,在彌漫著油煙的污濁空氣中,工廠的汽笛聲每天都顫抖著,吼叫著。工人們聽到汽笛聲,紛紛從低矮的、灰不溜丟的房子里跑出來,仿佛受驚的蟑螂,一副愁眉苦臉的樣子。顯然,他們缺少睡眠,筋骨還沒有歇過乏來,沒有恢復體力。外面寒氣逼人,一片昏暗。他們沿著沒有鋪路面的街道,朝高大的石砌籠形廠房走去。等待他們的是工廠那副穩操勝券的冷漠。燈光從幾十只油膩膩的方形通風孔透出來,照亮了泥濘的道路。泥濘在腳下發出撲哧撲哧的響聲。不時響起半睡不醒的嘶啞的叫喊聲。有人破口大罵,兇狠的罵聲劃破了長空。而迎面傳入他們耳鼓的則是另一些聲音——機器隆隆的喧囂和蒸汽的嘶鳴。老遠便可以望見高高的黑煙囪,宛如一根根粗笨的木樁陰郁而冷峻地矗立在工人村上空。
傍晚,太陽漸漸落山了。夕陽的紅光在窗玻璃上疲倦地閃爍著。工廠像丟棄廢礦渣一樣,把工人們從石砌的廠房里攆出來。他們滿身滿臉都被熏得黢黑,散發出一股黏糊糊的機油氣味。他們饑腸轆轆,露著牙齒,筋疲力盡地走在回家的路上。這時,他們說話活躍了,甚至高興起來,因為今天的苦役結束了,家里等著他們的是晚餐和休息。
一天的時光被工廠消損掉了,機器從人們的機體里榨干了它們所需要的一切能量。這一天從生活中消失的無影無蹤,人們向自己的墳墓又邁近了一步。但是,他們看到馬上就能得到休息的愉悅,在煙氣彌漫的小酒館里享受快活,也就感到滿足了。
每逢節假日,他們通常睡到十點鐘。然后,中年人和已婚者穿上自己最好的衣服去做日禱,一路上不停地責罵年輕人對教堂漠不關心。他們離開教堂,·回到家里,吃完餡餅就躺下睡了,一直睡到晚上。
經年累月的體力透支,使得他們沒有食欲,為了能吃下東西,他們就大量喝酒,用烈性伏特加來刺激胃口。
傍晚,他們懶懶散散地在街上閑逛,有雨靴的,就穿上雨靴,盡管天干氣躁;有雨傘的,就拿著雨傘,盡管日頭當空。
他們迎面碰上,談論的依舊是工廠呀,機器呀那一套,然后再把工頭臭罵一通。他們所談所想的都是跟干活兒有關的。日子過得枯燥乏味,他們無能為力,不會開動腦筋,只是偶爾閃出幾星微弱的火花。回到家里,他們就會跟妻子吵架,經常打她們,不惜拳腳相加。年輕人常常泡在小酒館里,或者輪流在各家舉辦娛樂晚會,拉手風琴,唱淫穢難聽的歌曲,跳舞,說下流話,飲酒作樂。被勞作累垮的人容易醉酒,而且醉酒后會激起心里頭那種莫名的病態的亢奮。亢奮需要發泄口。于是,他們死死抓住每一個可以排遣這種躁動不安的情緒的機會,為一些雞零狗碎的小事,像野獸般兇狠地互毆廝打,打得頭破血流。有時會打傷打殘,偶爾會鬧出人命。 在人們相互關系中只有一種情感,那就是懷恨在心。這種仇恨的情感是根深蒂固的,猶如身體上那種無法消除的疲憊。人們的心靈是病態的,與生俱來的,從父親那里遺傳來的。它就像陰影似的一直伴隨著他們,直至將他們送進墳墓,并使他們在一生當中以毫無意義的慘毒手段干出種種令人發指的下流勾當。
節假日,年輕人往往夜里很晚才回家,弄得臟污不堪,衣服破碎,被打得鼻青臉腫,可是他們還幸災樂禍地吹噓說,他們把同伴狠狠揍了一頓。有的受了欺辱,一臉怒氣,眼淚汪汪;有的喝醉了酒,一副可憐相。他們成天招災惹禍,討人嫌惡。有時,父母找到他們,便把他們領回家。他們或倒在大街上某個地方的圍墻下邊,或在小酒館里喝得不省人事。父母找到他們后狠狠責罵一頓,把拳頭落在他們那因伏特加酒而發軟的身體上,然后把他們拽回家,多多少少給他們一些關愛,安頓他們睡一覺,因為第二天一大早,當令人膽戰的汽笛聲像發黑的溪水在天空流過時,還得叫醒他們去干活兒。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