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包法利夫人(全譯本)》描寫的是一位小資產階級婦女因為不滿足平庸的生活而逐漸墮落的過程。福樓拜以簡潔而細膩的文筆,通過一個富有激情的婦女愛瑪的生活經歷,再現19世紀中期法國現實的社會生活。《包法利夫人》的藝術形式使它成為近代小說的一個新轉機。
《包法利夫人》被稱為19世紀不朽名著,并直接影響到20世紀的喬伊斯、普魯斯特等大作家。
《包法利夫人(全譯本)》是法國批判現實主義小說家福樓拜的代表作。它講述的是一個受過貴族化教育的農家女愛瑪的故事。她瞧不起當鄉鎮醫生的丈夫包法利,夢想著傳奇式的愛情。可是她的兩度偷情非但沒有給她帶來幸福,卻使她自己成為高利貸者盤剝的對象。最后她積債如山,走投無路,只好服毒自盡。福樓拜以貌似冷漠的態度,非常“客觀”地揭示了釀成這一悲劇的前因后果,陳述了社會所不能推卸的責任。
福樓拜(1821~1880),19世紀中葉法國重要的批判現實主義作家,生于法國西北部魯昂城一個世代行醫的家庭。1856年,福樓拜因發表其代表作《包法利夫人》被保守人士指控涉嫌淫穢,轟動法國文壇,進步作家則尊奉這部作品為“新藝術的法典”、“最完美的小說”。福樓拜的創作對現代主義的發展產生極為深遠的影響,被譽為“自然主義文學的鼻祖”、“西方現代小說的奠基人”。
主要任務
上卷
中卷
下卷
包法利夫人(全譯本)》:
他每年出二百法郎,在科和庇卡底兩地區交界的一個村子里,租了一座半像農莊半像住宅的房子。從四十五歲起,他就守在家里不出門,悶悶不樂,懊惱萬分,抱怨上天,見人就妒忌,聲稱自己厭惡塵世,決心清靜地過日子。
他妻子過去愛他愛得神魂顛倒,百依百順,結果反而使他變得不冷不熱。她早年性格活潑,感情豐富,充滿愛心,上了歲數,就變得(像酒走了氣,變酸了一樣)脾氣古怪,嘮嘮叨叨,喜怒無常。她看見他追逐村野的浪蕩女人,夜里經常從一個又一個下流地方被人送回家來,爛醉如泥,酒氣熏天。起初她心里非常痛苦,但并不抱怨,后來自尊心再也忍不下去了,就干脆不言不語,忍氣吞聲,直到離開人世。她終生勞碌,東奔西跑,今天去找律師,明天去見商會會長,想起欠款到期,還得去交涉緩付,在家里不是縫縫補補,就是洗洗燙燙,監督雇工,開發工錢。而先生呢,成天無所用心,昏昏乎乎,半睡半醒,還總像窩了滿肚子氣,坐在火爐邊抽煙,往灰里吐痰,就這樣不清醒過來還好,清醒過來盡對她說些沒心沒肺的話。
她生了一個男孩兒,不得不送到奶媽家喂養。小把戲回到家里,嬌寵得像個王子似的。母親喂他蜜餞,父親讓他赤腳奔跑,甚至冒充哲學家,說他可以像幼畜一樣,赤條條去外面玩耍。對于幼兒教育,這位父親抱著某種男性的理想,力圖排除母性的影響,按自己的理想培養兒子,以斯巴達的方式,讓他經受嚴酷的磨煉,練出一副強健的體魄。他打發孩子睡覺時不生火,教他大口喝朗姆酒和咒罵宗教儀式的隊伍。
可是,這孩子天性溫順,他的努力沒有取得預期效果。母親成天把他帶在身邊,給他剪硬紙塊,講故事,一講起來就沒個完,一個人喋喋不休,充滿憂郁的快樂和閑聊的甜蜜。她日子過得孤單寂寞,對虛榮的渴慕旱已支離破碎,便把希望一股腦兒寄托在孩子身上。她夢想高官厚祿,看見兒子已經長大成人,風度翩翩,才華橫溢,當上了土木工程師或法官。她教他讀書,甚至彈著她的那架舊鋼琴,教會了他唱兩三支浪漫小調。可是,包法利先生輕視舞文弄墨那一套,看見老伴所做的這一切,只是說:“白費力氣!”難道他們有能力送他上公立學校,給他買一個官職或提供一筆做生意的本錢嗎?再說,“一個人只要天不怕地不怕,在社會上就不愁吃不開”。包法利夫人咬住嘴唇不說話。
孩子成天在村里野跑。他跟在犁地的農夫后頭,扔土塊趕得烏鴉亂飛,沿河溝摘桑葚吃,拿根長竿子看火雞,收獲季節翻曬谷子,去樹林子里亂跑,雨天在教堂廊檐下玩造房子,遇到重大節日,就央求教堂的雜役讓他敲鐘,整個身子吊在那根粗繩子上,在空中蕩來蕩去。
這樣,他長得如同一棵橡樹,兩手粗大,膚色健康。
他十二歲的時候,母親才爭取到讓他開蒙,請本堂神甫當老師。可是,上課的時間短,又三天打魚兩天曬網,沒有什么效果。神甫不是忙里偷閑,趕在行洗禮和葬禮之間,在圣器室,匆匆忙忙,站著給他講點功課,就是在晚禱之后,不出門時,打發人叫他過來教。他們上樓,到神甫臥室里坐下,蚊子和蛾子繞著蠟燭飛旋。房間里悶熱,孩子很快就昏昏欲睡,老頭子不一會兒也打起盹來,雙手擱在肚皮上,張開嘴,鼾聲如雷。有時,神甫給附近的病人做完臨終圣事回來,看見夏爾在田野里玩耍,就把他叫到跟前,在樹蔭底下開導他一刻鐘,順便教教動詞變位,但往往天上掉下雨點或一個熟人經過,就能打斷他們。不管怎樣,神甫對自己的學生是滿意的,甚至說小家伙記性蠻好。
不能讓夏爾長此下去。太太下了決心。先生呢,也過意不去,或者不如說厭倦了,沒怎么反抗就讓了步,同意再等一年,就讓孩子接受初領圣體。
一晃又是半年,第二年總算決定把夏爾送進盧昂中學。是接近10月末,由他父親親自送去的,其時正逢圣·羅曼廟會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