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全面解讀《黃帝內經》的養生理論
本套書全面繼承了《黃帝內經》的經典理論,將其進行了再整理,內容既各自獨立而又相互配合。
2.系統地將枯燥的中醫理論分為便于理解的五大體系
《黃帝內經》為中華醫學理論的經典,但沒有中醫基礎的人很難從中獲取系統的養生知識,往往因為晦澀難懂而放棄閱讀,或者只得到一些破碎的知識碎片。而本套書從《黃帝內經》中抽出五大養生理論(包括節氣養生、時辰養生、體質養生、排毒養生和疾病預測),自成一體地做了再說明,淺白易懂,便于讀者分體系地理解和學習中醫養生知識。
3.闡述通俗易懂
《黃帝內經》的理論為枯澀難懂的古文,本套書用淺白的語言重新做了闡釋,在尊重中醫經典理論的同時,更適合普通讀者閱讀。恰如其分地引用《黃帝內經》的原文和解釋,使任何細節都不脫離經典,幫助讀者理解中醫理論。
4.版式靈動活潑
靈動活潑的版式設計,符合一般讀者的閱讀習慣,讓讀者輕松學習養生知識。
5.多種實用養生方法同推薦
按摩、運動、藥膳、食補,可繁可簡的不同種類的推薦,無論讀者是那一類人群都能找到適合自己的養生方法。
我國現存醫學文獻中最早的一部典籍《黃帝內經》比較全面地闡述了中醫學理論體系的內容及其結構,反映出中醫學的學術思想和理論原則。這不僅為保證人類健康、 繁衍子孫后代作出了巨大貢獻,也為中醫學的發展奠定了基礎。
被尊為“醫家之宗”的《黃帝內經》內容豐富,這套理論體系是古人于生活、生產和醫療等眾多實踐過程中,通過長期觀察結合出符合當時自然科學的成就。
《黃帝內經》中的思想主要是“治未病”,要想“治未病”就要做好養生工作,因此,《黃帝內經》及各種中醫理論皆認為,內因、外因兼得注意才好。外因那就是自然界的運行規律,于細處說,則是風寒暑濕熱燥等各種外邪,而外邪是人類最難以改變的,對此,人們一定要做到知曉和避免,防止深陷不良環境中。
說到人與自然的關系,人們一定會聯想到其天人合一的核心指導思想,即人們的生活習慣一定要符合大自然的基本規律,因為人們是大自然的一份子。
除了強調適應外部環境的要求以外,《黃帝內經》還非常注意共性與個性的差別對待,即內因。
中醫在進行診病治療的時候有這樣幾個基本對象,即天地人三者。因為大自然屬于一個宏大的整體,相互之間有著緊密聯系。但同時,從個體的角度來看,天地人這三者都有各自的特點,尤其是人,更由于內外因素不同而產生眾多細微差異,因此,人們在保健養生就醫治病的時候也需要根據個人體質來進行。
正是因為體質不同,所以有時候一樣的癥狀,醫生會給出不一樣的藥方。所以,《黃帝內經》告訴人們在關注外界自然的時候,不要忘了關注自身的差異性體質,不要盲目滋補治療,只有了解自我,知道自然才能在這兩者之間找到均衡點去調整。
中醫認為,體質是由先天遺傳和后天獲得所形成的,遺傳主要是從父母體質得來的,后天因素則是個體體質的發展過程中,受到生活條件、飲食構成、地理環境、季節變化以及社會文化因素影響的結果。
從醫學角度來件,后天因素主要指自然環境因素,比如所處地理環境特點、發病季節的氣候特點都是促進體質形成的要點。因此,常在潮濕環境中生活的人就容易受到濕邪影響,如果再遇到熱邪,便會形成痰濕體質。
就是按照這樣的思路,中醫分出了幾種體質,血虛體質、血瘀體質、痰濕體質、陽虛體質、陰虛體質、陽盛體質、氣郁體質、氣虛體質。其中,除了平和體質為最佳情況外,其他幾種都是偏頗體質,需要重點進行相應治療。
偏頗體質的人們在進行調整的時候可以參照平和體質的特點。一般來說,平和體質的人們形體特征多表現為體形勻稱健壯,常見表現為面色、膚色潤澤,頭發稠密寒熱,睡眠安和,胃納良好,二便正常,脈和有神,其神色形態局部特征等方面表現良好,心理素質良好,性格則隨和開朗,平時極少患病,對自然環境和社會環境的適應能力較強。
通常來講,平和體質無需調理,但是在實際生活中,因為個人不加注意等原因,在飲食方面,會偶爾出現飲食無節制,食用過冷過熱或不干凈的食物,頻繁食用過于油膩和辛辣食材;生活起居方面,作息時間基本規律但偶爾也會熬夜,所以因此過于透支體力而使身體較疲勞的情況難免不發生,食后即睡,睡眠時間不充足,運動時間不規律及一次運動時間過長導致體力不支的現象也存在;情志方面,有時也難免出現煩躁不安,情緒低落,心存雜念,氣機不暢等現象。
身體體質已屬不錯的平和體質,尚且有這么多事項需要注意,有這么多知識準則需要遵守,更何況是其他幾種體質欠佳的類型,更是免不了多勞心勞力地學習各種養生知識。因此,人們需要充實自己的養生知識,逐漸增強自身的毅力與自制力,嚴格遵照科學的養生法則來行事。所以,為了更好的對自己的身體進行保養,從而使身體始終保持健康,機體功能活躍,臟腑協調運作的良好狀態,可以從飲食,生活起居及情志方面,運用中醫體質養生思想體系來進行養生保健。
總之,人的體質有強弱盛衰之分,病有虛實寒熱之別,在日常生活中,應當進行體質辨識,根據不同的體質,選用適合自己體質的方法,制訂個性化健康調養指導方案,包括飲食、生活起居、情志及運動,在充分了解自己的體質類型以及易患疾病的傾向的基礎上,綜合調養,從而達到預防疾病、健康養生的目的,這也才是科學合理的養生。
李祖長,主任醫師,中醫科主任,碩士研究生導師;1984年畢業于江西中醫藥學院中醫系,獲學士學位;1989年畢業于北京中醫醫院,獲中西醫結合心血管專業碩士學位。從事中醫臨床、教學、科研工作31年,善于診治心臟病、咳喘癥、糖尿病、婦女內分泌失調等疾病,在行業內有較高的知名度,在患者中間有較高美譽。現任北京中醫藥學會糖尿病專業委員會委員,《環球中醫藥雜志》審稿專家。曾獲北京市衛生局科技成果二等獎,參與編寫臨床專著1部。主要研究方向:中醫藥防治心腦血管及肺系疾病的臨床研究。
第一章血虛體質補血養顏最重要
第一節常用的補血養顏食物
第二節常用的補血養顏中藥
第三節常用的補血養顏藥膳
第四節常用的補血養顏藥方
第二章血淤體質活血祛瘀最重要
第一節常見的活血祛瘀食物
第二節常見的活血祛瘀中藥
第三節常見的活血祛瘀藥膳
第四節常見的活血祛瘀藥方
第三章痰濕體質祛濕清熱最重要
第一節常見的祛濕清熱食物
第二節常見的祛濕清熱中藥
第三節常見的祛濕清熱藥膳
第四節常見的祛濕清熱藥方
第四章陽虛體質滋補陽氣最重要
第一節常見的滋補陽氣食物
第二節常見的滋補陽氣中藥
第三節常見的滋補陽氣藥膳
第四節常見的滋補陽氣藥方
第五章陰虛體質滋陰生津最重要
第一節常見的滋陰生津食物
第二節常見的滋陰生津中藥
第三節常見的滋陰生津藥膳
第四節常見的滋陰生津藥方
第六章陽盛體質清熱去火最重要
第一節常見的清熱去火食物
第二節常見的清熱去火中藥
第三節常見的清熱去火藥膳
第四節常見的清熱去火藥方
第七章氣郁體質疏肝理氣最重要
第一節常見的疏肝理氣食物
第二節常見的疏肝理氣中藥
第三節常見的疏肝理氣藥膳
第四節常見的疏肝理氣藥方
第八章氣虛體質補氣固本最重要
第一節常見的補氣固本食物
第二節常見的補氣固本中藥
第三節常見的補氣固本藥膳
第四節常見的補氣固本藥方
附錄
《黃帝內經》關于體質的討論
中國歷史上最長壽的人——彭祖
平和體質的參考標準
健康飲食結構概況
《黃帝內經》部分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