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約翰·克里斯朵夫(下全譯本)/世界經典文學名著》作者羅曼·羅蘭。這是主人公克利斯朵夫的歷險記,又是一部音樂的史詩。作者通過音樂折射了不同民族精神的融和與沖擊,把二十世紀初葉那一代人的奮斗與激情,用宏大優美的藝術手法表現得淋漓盡致,是一個時代精神的真實寫照。這部書歌頌了人類的精神生活上的經歷,它不僅僅是寫克利斯朵朵夫一個人的故事,它也是千千萬萬人的心靈歷程的寫照,是直正的英雄的描述。它贊揚著這樣一種精神:光明最終將戰勝黑暗,盡管其間要經過眾多曲折,但光明必將勝利。
作者:(法)羅曼·羅蘭 譯者:吳開霞
羅曼·羅蘭(1866~1944),法國著名作家。生于法國中部一個中產階級家庭,1880年全家遷至巴黎。1889年高等師范院校畢業后,寫了不少劇本,其中《群狼》《丹東》和《七月十四日》合稱為“革命戲劇”。1903年,羅曼·羅蘭發表《貝多芬傳》,引起當時公眾的廣泛關注。隨后他開始撰寫古今名人傳記,宣揚為崇高理想而奮斗的英雄主義,先后發表《米開朗琪羅傳》《彌萊傳》《托爾斯泰傳》《甘地傳》等名人傳記。他的小說代表作有《約翰·克利斯朵夫》和《母與子》。1915年,為了表彰“他在文學作品中的高尚理想和他在描繪不同類型人物時所具有的同情及對真理的熱愛”,羅曼·羅蘭被授予諾貝爾文學獎。
第六卷 安東妮蒂
第七卷 樓中
第一部
第二部
第八卷 女友
第九卷 燃荊
第一部
第二部
第十卷 新生
第一部
第二部
第三部
第四部
這一套儀式幾乎每晚都會上演,完全影響了兩個孩子參加晚宴的興致。假如他倆合奏巴贊的《中國之旅》或韋伯的幾首小樂曲的話,相互默契,不至于會有膽怯。但一旦他們得單獨演奏時,那便成為一種煎熬了。每次都是安多納德膽子大些。她雖然十分厭惡,但她明白無法逃過這一關,便狠狠心,在鋼琴前坐定,憋著勁兒,馬馬虎虎彈奏她的回旋曲,把這一段彈得亂七八糟,那一段又彈得牛頭不對馬嘴,最后突然中止,轉過臉來,笑瞇瞇地說道:“啊!我記不起來啦……”接著便果斷地跳了幾拍又繼續彈奏,直到彈完。此時,她大大地松了口氣,在眾人贊嘆聲中回到原位,笑著說道:
“我彈錯了不少音符哩!……”
奧利維埃埃就不那么聽話了。他不能忍受自己在大庭廣眾面前亮相,成為晚會的焦點。對他來說,在眾人面前說話已然是活受罪了,如今還要為這些根本就不熱愛音樂的人(他看得很清楚)、厭惡音樂的人演奏,而他們請你演出也僅是因為禮貌,因此這分明就是一種專制行為,他試圖拒絕,但根本無法拒絕,他還是一個勁地推托。幾個晚上,他居然逃走了:躲在走廊上,躲進黑洞洞的房間里,甚至也不再怕恐怖的蜘蛛,躲到閣樓上去了。他愈拒絕,別人就愈堅持,規勸也愈加委婉;這時,父母親又在一旁斥責,倘若他頂嘴頂得過分,還甩他幾個耳光.結果總是他不得不彈幾個曲子,自然是彈得很差。事后,他在夜晚會因為自己沒彈好而傷心,因為他是真正從內心熱愛音樂的人。
小城的音樂鑒賞水平也不總是那么庸俗的。也有過那么一段時間,有兩三個有產者的家庭也會奏起很不錯的室內樂。雅南太太常常講起她的祖父,說他充滿感情地拉著大提琴,唱著格魯克、達拉哈克和貝爾東的歌曲。他家里還收藏著一大摞樂譜和一本意大利歌謠。因為可愛的老頭與柏遼茲所說的安德里厄先生一樣,“喜歡格魯克”。他滿懷辛酸地又說道:“他也喜歡皮契尼啊。”他可能是真更喜歡皮契尼呢。總而言之,在外曾祖父的收藏里,意大利的歌曲占了絕大的部分,它們成了小奧利維埃埃的音樂糧食。雖然這些食品不怎么營養豐富,有點像大人塞給孩子們吃的外省糖果,讓人反胃,讓人不甚喜歡,并有可能讓人永遠接受不了健康純正的養料了。可是奧利維埃埃很貪食,什么都不會影響他的胃口。大人不會正兒八經地拿養料喂養他的,在沒有面包充饑時,他只能吃糕點,因而,契瑪洛莎、帕西埃羅和羅西尼便成了這個神秘而憂郁的小男孩的乳母,但這些快樂卻又放肆的老祖宗們喂給他的不是乳汁卻是把意大利葡萄酒灌給他喝,再加上那不勒斯和卡塔尼亞的兩位善變的、愛開玩笑、充滿微笑、眼中常常含著淚花的司酒女神:佩戈萊西和貝利尼。
他花在彈琴上的時間特別多,自娛自樂。他已被音樂深深地感染了。他對音樂不求甚解,只是隨興而發。沒有人想到再教他學習和聲,他也從不在乎。這個家庭對科學和與科學精神有關的一切都不感興趣,特別是母親這一族。這些弄法律的人,自認為是才子和人文主義者,遇上一道數學難題便束手無策了。他們舉例說,本家的一個遠房親戚,他在經緯局工作,他們說他后來還是因他繁雜的工作而變瘋的。外省傳統的有產者世世代代,都是思想健全,實事求是,但由于無憂無慮,單調的生活而變得渾渾沌沌的;他們通達人情,深信世上沒有解決不了的困難;他們甚至分不出科學家與藝術家,只是前者更為實用些,但缺乏一些雅興,由于藝術家沒什么用處,而實際上沒什么用處卻正是高雅的一種表現形式;而科學家差不多就等同于手工藝人(雖然不體面),也像是工頭,不過比他們懂得稍多些,也更書生氣些;他們在紙上寫寫畫畫挺內行,但一走出數字工廠,就毫無用處了。若不是由有生活經驗豐富的、有生意頭腦的、善于為人處世的人帶領著,他們也是不會大有作為的。
糟糕的是,這種人生經歷和商業經驗并不像這幫通曉處世哲學的人所希望的那樣萬無一失,他們的人生經驗也僅僅是一種習慣,僅適于應付相當少的一些容易應付的情形罷了。如果遇到了意外情況,需要果斷而迅速地采取決策時,他們就便無計可施了。
銀行家雅南就是這一類人。在小城規律的生活中,一切都已形成習慣,固定不變,所以他在銀行業務中從未碰到什么真正的難關。他繼承了父親的產業,其實自己并不具備這方面所需的業務能力;不過后來一切都順順利利的,他便將此歸功于自己的天分。他總是說,做人只要誠實、踏實、通情達理,便可解決一切;他想將來把家業傳交給兒子,也不問問兒子是否樂意,因為他父親對他也是如此。他在思想上毫無準備,任由孩子自由成長,只要他們身心健康,特別是活得快樂就行,原因是他疼愛他們。因此,這兩個孩子對生活嚴酷的那一面是從未想過的:可以說是溫室里的花朵。那又有什么呢?他們不是可以永遠這樣生活下去嗎?在這溫柔鄉似的內地,他們家有錢,受人尊敬,父親又是那么懂得享受,成天笑嘻嘻的,經常滿室賓客,享受著當地一流的生活,確實太如意太舒適了。P9-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