屠格涅夫編著的《羅亭》的主人公德米特里?尼古拉耶維奇?羅亭,受男爵的委托來到了達莉婭?米哈伊洛夫娜的莊園,為的是送男爵寫的一篇論文。
在女主人的家里,羅亭初來乍到便與偏激的畢加索夫針鋒相對,展開論戰,羅亭以自己能言善辯的天才駁倒了畢加索夫,這不僅得到了女主人的賞識和大家的贊嘆,更重要的是博得了女主人的女兒娜塔莉婭的芳心……
《羅亭》真實地表現了羅亭是一個熱情的啟蒙運動者,一個熱愛自由、傳播真理的先進知識分子。同時,小說還描繪了沃倫采夫與羅亭的愛情糾葛以及眾人與羅亭的矛盾沖突,故事情節結構完整,扣人心弦,引人入勝,是值得廣大青少年朋友閱讀的一本好書。
屠格涅夫編著的《羅亭》描寫出身沒落貴族家庭、初步接受民主主義思想的羅亭,胸懷改革大志,竭力鼓吹改革的思想,一次次開始前無古人的事業,但轉眼便碰得頭破血流。面對貴族少女娜塔莉婭純潔、熱烈、義無反顧的愛情,他反而猶豫、彷徨、恐懼,充分暴露了貴族知識分子的軟弱。然而,羅亭最終走上革命的道路,犧牲在巴黎的街壘之上,這一悲壯的結局又給沙皇殘暴統治下的俄國帶來一線希望之光
作者:(俄)屠格涅夫 譯者:陳翰
伊凡·謝爾蓋耶維奇·屠格涅夫(1818-1883)是19世紀俄羅斯著名作家。他出身于奧廖爾省一個世襲貴族之家,1833年進入莫斯科大學文學系,一年后轉入彼得堡大學哲學系語文專業,畢業后赴德國柏林大學攻讀哲學、歷史、希臘文與拉丁文,被視為當時俄羅斯的“歐化”知識分子。其代表作品主要有《獵人筆記》、《羅亭》、《父與子》和《春潮》等。屠格涅夫的作品因涌動著強烈的時代脈搏,被譽為19世紀40至60年代俄羅斯的“社會編年史”。屠格涅夫又是一位富有詩意的作家,他的作品歌唱著美麗的少女與絢麗的自然,其溫潤簡潔、精致優雅的文字,為俄羅斯語言的規范化作出了重要貢獻。
羅亭
一
二
三
四
五
六
七
八
九
十
十一
十二
十三
十四
尾聲
羅亭
寂靜的夏日清晨,太陽已經高懸于晴朗的空中,但是田野上仍閃耀著晶瑩的露珠,剛蘇醒的谷地上散發著清新迷人的芬芳氣息,樹林里依然潮濕,沒有喧囂,清晨的鳥兒在高聲歡唱。緩緩傾斜的丘崗自上而下覆蓋著剛剛開花的黑麥,在崗頂上可以見到有一個不大的村子。
一個年輕女人沿著一條狹窄的鄉間小路,朝這個村子走去。她身穿細紗白裙,頭戴圓草帽,手里拿著陽傘。身后遠遠地跟著一位侍童。她緩緩地走著,似乎在盡情享受散步的樂趣。周圍高高的黑麥搖曳擺動,發出微微的簌簌聲,起伏的波浪,一會兒閃現出銀綠色,一會兒閃現出紅色的波光,高空中百靈鳥發出清脆的啼鳴聲。
年輕女人從自己的村莊出來,這村莊離她現在要去的小村子不過一俄里。她叫亞歷山德拉?巴甫洛芙娜。她是個寡婦,沒有子女,非常富有,和自己的弟弟、已退役的騎兵大尉謝爾蓋?帕夫雷奇?沃倫采夫一起生活。他并未結婚,管理著她的莊園。
亞歷山德拉?巴甫洛芙娜來到了小村子,在村邊一間很破舊低矮的小木屋旁停了下來。她把自己的侍童叫到面前,吩咐他進屋去詢問一下女主人的身體狀況。他很快就在一個年老體衰有著白胡須的農夫的陪同下回來了。
“嗯,怎么樣?”亞歷山德拉?巴甫洛芙娜問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