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衛·科波菲爾》采用第一人稱敘事,融進了作者狄更斯本人的許多生活經歷。主人公科波菲爾是個遺腹子,繼父對他和母親橫加虐待。母親去世后,他在親戚的監護下開始新的生活。世事變遷,親情友愛令人歡欣,風波和傷痛予人磨煉,科波菲爾最終成為一名成功作家,并與至親愛人幸福地結合。
《大衛·科波菲爾》在藝術上的魅力,不僅在于它具有曲折生動的結構和跌宕起伏的情節,還在于它具有一種現實的生活氣息和抒情的敘事風格。這部作品吸引人的是那有血有肉、豐滿逼真的人物形象,以及具體生動的世態人情,評論家認為《大衛·科波菲爾》的成就超過了狄更斯所有的其他作品。
《大衛·科波菲爾》是狄更斯的第八部長篇小說,是他“心中最寵愛的孩子”,評論家亦認為《大衛·科波菲爾》的成就超過了狄更斯所有的其他作品。主人公科波菲爾是個遺腹子,繼父對他和母親橫加虐待。母親去世后,他在親戚的監護下開始新的生活。世事變遷,親情友愛令人歡欣,風波和傷痛予人磨煉,科波菲爾最終成為一名成功作家,并與至親愛人幸福地結合。
作者:(英)狄更斯 譯者:吳文靜
狄更斯,Charles Dickens(1812~1870),1812年生于英國的樸次茅斯。父親過著沒有節制的生活,負債累累。年幼的狄更斯被迫被送進一家皮鞋油店當學徒,飽嘗了艱辛。狄更斯16歲時,父親因債務被關進監獄。從此,他們的生活更為悲慘。工業革命一方面帶來了19世紀前期英國大都市的繁榮,另一方面又帶來了庶民社會的極端貧困和對童工的殘酷剝削。尖銳的社會矛盾和不公正的社會制度使狄更斯決心改變自己的生活。15歲時,狄更斯在一家律師事務所當抄寫員并學習速記,此后,又在報社任新聞記者。在《記事晨報》任記者時,狄更斯開始發表一些具有諷刺和幽默內容的短劇,主要反映倫敦的生活,逐漸有了名氣。他了解城市底層人民的生活和風土人情,這些都體現在他熱情洋溢的筆端。此后,他在不同的雜志社任編輯、主編和發行人,其間發表了幾十部長篇和短篇小說,主要作品有《霧都孤兒》、《圣誕頌歌》、《大衛·科波菲爾》和《遠大前程》等。
狄更斯的作品大多取材于與自己的親身經歷或所見所聞相關聯的事件。他在書中揭露了濟貧院駭人聽聞的生活制度,揭開了英國社會底層的可怕秘密,淋漓盡致地描寫了社會的黑暗和罪惡。本書起筆便描寫了主人公奧利弗生下來便成為孤兒,以及在濟貧院度過的悲慘生活。后來,他被迫到殯儀館做學徒,又因不堪忍受虐待而離家出走。孤身一人來到倫敦后,又落入了竊賊的手中。狄更斯在其作品中大量描寫了黑暗的社會現實,對平民階層寄予了深切的向情,并無情地批判了當時的社會制度。他在小說描寫的現實性和人物的個性化方面成績是突出的。他成為繼莎士比亞之后,塑造作品人物數量最多的一個作家。
第三十一章 更大損失——埃米莉出走了
第三十二章 踏上漫漫旅途
第三十三章 享受快樂時光
第三十四章 姨奶奶把我嚇了一大跳
第三十五章 意氣消沉
第三十六章 熱情洋溢
第三十七章 一點點涼:水
第三十八章 合作關系解體
第三十九章 威克菲爾德與希普
第四十章 浪跡天涯
第四十一章 多拉的兩個姑媽
第四十二章 挑撥離間
第四十三章 再回顧一段往事
第四十四章 我們料理家務
第四十五章 迪克先生踐行了姨奶奶的預言
第四十六章 消息
第四十七章 瑪莎
第四十八章 料理家務
第四十九章 我墜人五里云霧
第五十章 佩戈蒂先生夢想成真
第五十一章 踏上更加漫長的旅程
第五十二章 我為一次大爆發推波助瀾
第五十三章 還要回顧一段往事
第五十四章 米考伯先生的交易
第五十五章 暴風驟雨
第五十六章 新傷舊痕
第五十七章 移居國外的人
第五十八章 離家遠行
第五十九章 遠行歸來
第六十章 阿格尼絲
第六十一章 我面對兩個有趣的悔罪者
第六十二章 一盞明燈照亮我的人生之路
第六十三章 故人登門
第六十四章 最后的回顧
應佩戈蒂的懇求,我很容易就決定待在那兒,直到故去的馬車夫的遺體最后被運往布蘭德斯通,跑完他的最后這一次行程。多年以前,佩戈蒂就用自己的積蓄在我們昔日教堂墓地靠近“她心愛的姑娘”——她一直就是這樣稱呼我母親的——的墳墓的地方買了一小片地,作為她和馬車夫安息的地方。
我陪伴著佩戈蒂,盡我的所能替她做事(其實微不足道),這期間,我現在想起來感到很欣慰,自己心懷著感激之情,即便現在也希望自己當時是那樣的。但是,恐怕讓自己產生至上滿足感的是,由于個人和職業的關系,負責處理巴吉斯先生的遺囑,闡述遺囑的內容。
我可以說,最初提出在箱子里尋找遺囑的建議,這個功勞應該記在我身上。經過一番尋找,遺囑果然在箱子里找到了,藏在一只馬匹的飼料袋底下。飼料袋里(除了干草之外)發現了一塊舊金懷表,表鏈和墜子齊全,巴吉斯先生在婚禮日佩戴過,那之前和之后都沒有人再見到過。一個銀制煙絲捏鑷,其形狀就像一條腿。一個仿制的盒子,里面裝滿了小杯小碟,我心里面覺得,一定是在我小的時候,巴吉斯先生買了準備送給我的,但后來他自己又舍不得脫手。八十七個半幾尼,面值是一個幾尼和半個幾尼的。兩百一十英鎊,全是嶄新的鈔票。幾張英格蘭銀行的證券收據。一塊舊馬掌,一塊假先令幣,一塊樟腦,一個牡蠣殼。牡蠣殼打磨得很光亮,里面呈現出五光十色,由此,我推斷出,巴吉斯先生對于珍珠貝殼之類的東西有一些籠統的概念,但從來沒有達到精確的程度。
年復一年,巴吉斯先生每天外出跑車都帶著那只箱子。為了更加有效地掩人耳目,他編造出一個故事,說箱子是“布萊克博伊先生”的,“留在巴吉斯這兒等著人家來取。”他把這個虛構的東西工工整整地寫在箱蓋上,字跡現在看不大清楚了。
我發現,這么些年來,他不停地積攢,成效可觀,折合成現金有將近三千英鎊。這其中,他把一千英鎊遺贈給佩戈蒂先生終生收取利息,等到佩戈蒂先生去世后,本金由佩戈蒂、小埃米莉和我之間平分,或由我們中的健在者平分。除此之外,他死后留下的全部財產由佩戈蒂繼承。佩戈蒂也是他遺囑的唯一執行人。
我鄭重其事地大聲宣讀這份遺囑,向利益相關的人一次又一次地解釋其中的條款,這時候,我感覺自己儼然就是個代訴人。開始感覺到,民事律師公會的作用比原先想象的更大。我仔細認真地審看遺囑,確認所有方面都完善規范,用鉛筆在旁邊的空白處做些記號,感覺自己知道這么多,真有點非同尋常。
葬禮安排在一個禮拜后舉行。我在那之前忙了方方面面的事情:完成解讀遺囑這個深奧玄妙的任務,幫助佩戈蒂清點屬于她名下的全部財產,把所有事情有條不紊地安排好,讓我們大家都滿意。我在這期間沒有見到小埃米莉,但他們告訴我,她將在兩個禮拜后不聲不響結婚。
恕我冒昧地說一句,舉行葬禮的時候,我沒有按照規矩參加。我的意思是說,自己沒有身穿黑袍,披上飾帶,以便把小鳥兒嚇跑。但是,我一大清早就步行到了布蘭德斯通,靈柩到達墓地時,我已經在那兒了,靈柩只有佩戈蒂和她哥哥護送。那位瘋癲的紳士在我先前住過的房間小窗戶口朝外張望。奇利普先生的小娃娃伏在保姆的肩膀上,搖晃著其碩大的腦袋,還沖著牧師鼓著一雙暴突的眼睛。奧默先生氣喘吁吁站在后面。現場沒有別的什么人,顯得很寂寞冷靜。完事之后,我們在墓地徘徊了差不多一個小時,在母親墳墓上方的樹上采擷了一些嫩葉。
至此,一種恐懼感向我襲來。烏云低垂,直逼遠處的城鎮,我孤身一人返回到那兒去。我害怕走近鎮子,對于那個永志難忘的夜晚發生的事情,不堪回首。而我如果繼續敘述下去,事情還得重復一次。
那個事情不會因為敘述它而變得更糟,也不會因為我極不情愿寫下去把手停下來而變得更好。事情已經發生了,任何情況也消除不了它,任何情況也改變不了它本來的面目。 老保姆和我次日要一道去倫敦,去處理遺囑的事。小埃米莉那天待在奧默先生的店鋪里。我們約定了大家一齊到舊船屋去。哈姆會在通常的時間去接埃米莉。我則會悠閑著走回去。佩戈蒂兄妹兩個怎么來的就怎么回去,到天黑的時候,會在火爐旁等待著我們。
我和他們在教堂墓地的柵欄門口分了手,也就是昔日想象中斯特拉普斯背著羅德里克·蘭登的背包停下來休息的地方。我沒有徑直返回,而是在通往洛斯托夫特的路上走了一小段,然后才轉身朝雅茅斯的方向走。我在一家像模像樣的酒館停下來吃晚飯,酒館離我先前提到過的渡口一兩英里路程。白天就這么過去了,等我到達目的地時,已是黃昏了。這時,天下起了瓢潑大雨,這是個狂風暴雨之夜,但烏云的后面現著月亮,所以不是很黑暗。
我很快就看見了佩戈蒂先生的船屋,看到從窗戶里透出的亮光。我費了很大力氣,踉踉蹌蹌走過了一小段沙地,到達了門口,進了屋。
里面看起來真的很溫馨舒適。佩戈蒂先生已經抽過了晚上的煙斗了,晚餐也一點點準備好了。爐火正旺,爐灰已經撥過了,小埃米莉昔日坐過的矮柜還放在老地方。佩戈蒂還坐在老地方,看上去(要不是衣服不同)從來就沒有離開過座位。她已經與她那一套東西為伴了,那個蓋子上畫著圣保羅教堂圖案的針線盒,放在小房子里碼尺,還有那一段蠟頭。東西一應俱全,好像從來沒有動過。格米治太太還在過去的那個角落里,顯得有點焦躁,這樣一來,也顯得自然。
“您第一個到,大衛少爺!”佩戈蒂先生說,臉上露出了喜氣,“如果外衣濕了,少爺,就別穿在身上。”
“謝謝,佩戈蒂先生,”我說,把外套遞給他掛起來,“還很干呢。”
“可不是嘛!”佩戈蒂先生說,摸了摸我的肩膀,“干燥著呢!您請坐吧,少爺。可用不著對您說上一番歡迎的話,但是,我們真心誠意地歡迎您光臨。”
“謝謝,佩戈蒂先生,這毫無疑問。啊,佩戈蒂!”我說,吻了她,“你還好嗎,老媽媽?”
“哈,哈!”佩戈蒂先生笑著說,在我們旁邊坐下,搓著雙手,表示從近期的煩惱中解脫了出來,感到欣慰,也體現了他性格中的真誠,“世界上再沒有哪個女人,少爺——正如我跟她說的——比她需要放寬心的!她替逝去的人盡到了一切義務,而且逝去的人心里也明白。她替逝去的人做了應該做的,逝去的人也替她做了應該做的。而且——而且——而且一切都圓滿了!”
格米治太太呻吟著。P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