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書是一本指導如何新聞寫作的專業書籍,從最基本的新聞概念開始,敘述上深入淺出,不僅闡述了新聞寫作的專業知識,還就如何寫好消息、通訊、新聞專訪、新聞特寫、事件新聞、非事件新聞、現場短新聞、會議新聞、經濟新聞、法制新聞、社會新聞、科技新聞、文化娛樂新聞、體育新聞、深度報道、新聞評論、調查報告、廣播新聞、電視新聞以及網絡新聞等都作了周密的講解與演示。
本書不僅知識體系完整、內容豐富全面,而且在寫作特點上,注重理論與實踐相結合,并確保語言質樸而生動,便于讀者快速、深入地理解,可作為新聞學研究者、新聞采編人員、新聞傳播類專業的教師與學生,以及新聞愛好者的參考用書。
胡小英,新聞傳媒專業碩士研究生,投身出版事業數年,工作之余愛好寫些自己喜歡的文字與大家分享,出版過《企業軟營銷》《海淘攻略》等專著,發表過《媒體融合背景下出版業改革的發展路徑》等論文。
新聞跳筆的含義
所謂筆法,西方叫敘述學,我們指的則是運筆的技巧、行文敘述的方法。
新聞寫作使用的筆法多種多樣。一般的文字寫作,尤其是文學寫作中的基本筆法,如敘述、描寫、抒情、議論等,在新聞報道中同樣作為基本筆法被廣泛地使用。還有一些寫作技巧,如排比、擬人、比喻、倒敘、插敘、伏筆、懸念、夾敘夾議等,在新聞寫作中也都可以起到妙筆生花的效果。
那么新聞寫作有沒有屬于自己的筆法?或者說有沒有屬于自己特有的行文敘述方法呢?我們來看一篇消息:
中國乒乓球“人梯”依然堅固
新華社北京(1996年)6月11日電(記者王俊璞景如丹)參加亞特蘭大奧運會的中國乒乓球選手,正踩著陪練隊員搭起的“人梯”,攀向冠軍領獎臺。
中國乒協執行副主席李富榮說,乒乓球“人梯”出現在第26屆世乒賽之前,一茬又一茬陪練隊員,幾十年來送一代又一代尖子選手奪得世界冠軍。這一“人梯”經受著商品大潮的沖擊,現在依然十分堅固。
記者在北京和正定都曾看到,中國女隊的4名男選手陪主力隊員訓練時,拼力拉弧圈球,任汗水濕透衣衫。據統計,每位陪練半天至少“拉”7筐球,每筐200個。
主教練陸元盛介紹,他們是來自河北隊的王志軍、陜西隊的鄧勤、八一隊的劉國棟和今年才進隊的遼寧選手楊杰峰。
這幾名隊員僅是“人梯”的一部分。備戰奧運會,男、女隊非參賽選手都可能擔任陪練;而備戰世乒賽時,河北、北京、廣西等隊的隊員都是招之即來。
商品經濟大潮涌起以后,許多乒乓球運動員跨出國門,有些人的收入比在役的世界冠軍高出數十倍。這給中國隊造成巨大的沖擊,但隊里作為重要訓練內容的陪練并未因此中斷。
據了解,昔日的陪練員要放棄已定型的打法,模仿國外名手;現在的陪練員一般僅在一段時間里模仿對手,幫主力隊員完成訓練計劃,只有女隊的男陪練完全犧牲了自己。因為,女子打球的力量、速度與男子有差距,陪練時間長了,再參加男子比賽很難適應。
不同的國度,人們的價值觀往往差異很大。西方有人曾視陪練為“不道德”,中國隊卻視陪練為集體主義和愛國主義的表現,稱陪練者為“無名英雄”。
女隊的男陪練并未因做出犧牲而心理失衡。六年前進隊的王志軍說:“一茬運動員能當世界冠軍的只有幾個。能為有希望當世界冠軍的人做一點貢獻,也是難得的機會,我們很珍惜。”男隊老隊員張雷也表示,為了國旗在亞特蘭大升起,他“愿再次作人梯”。
陪練員也可得到回報:主力選手分出的獎金和被安排出國執教。但他們看中的并非金錢。當過多年陪練的黃飆說:“錢雖然有誘惑力,但這個集體的吸引力更大。”中國隊前年請正在日本執教的黃飆當“管家”,他放棄了高薪,拒絕了另一俱樂部的邀請,毅然踏上歸程。
李富榮認為,中國乒乓球隊幾十年長盛不衰,集體主義和愛國主義是最重要的經驗。
這篇消息給人的第一印象是層次分明,段落明快有序,且“眉清目秀”,容易讓人產生一種閱讀的興趣。在這篇報道中,你會感覺文中每一段講一件事,段落清楚、干脆利落。然而在實際運用中,并不是所有的新聞作品都能做到這樣“可讀感強”,有些報道排在報紙上長段行文,一眼望去黑壓壓的一片,讓人讀起來很累,這會給讀者帶來一種緊張的閱讀氣氛,使得讀者從內心對這些文字產生排斥感。
在閱讀中,你還會發現這篇消息的每段之間,內容跨度很大,第二段李富榮在講話,第三段跨到男陪練在拉弧圈球的場景,第五段介紹“人梯”的組成,第六段又跨到商品大潮下運動員出國的情況,第八段跨得更遠,寫到了不同國度中人們的價值觀。文字的空間距離很大,給了讀者一個開闊的視野。
一口氣讀完后,你會發現表面上彼此好像沒有很大關聯的段落,實際上有一種內在的邏輯關系,它已經通過事實的排列、組合與陳述,讓讀者對中國乒乓球隊的陪練制度有了一個結論:這種集體主義和英雄主義的完美融合,正是中國乒乓球隊長盛不衰的重要原因。
另外,你可能還會有一種與閱讀其他文字作品時不同的感覺,那就是這篇報道用語明快、有躍動感,有著現在進行時的動態節奏,讀來朗朗上口,這可以進一步激發讀者的閱讀興趣。
讀者愉悅的閱讀享受,正是來源于新聞報道特有的文風,也就是說來源于新聞作者嫻熟的筆法,我們姑且用“跳筆”來稱謂它。這種“跳筆”的筆法有兩個主要特點:
一是從文體結構上看,它是多段體。
二是它與一般文體要求的注意上下文銜接、具有連貫性、講究啟承轉合等不同,它主張“跳”,主張在句子與句子之間、段落與段落之間可以、甚至必須有較大的跳躍。
我們再看下面的消息:
今日起我國對長江實行首次全流域禁漁三個月
新華網重慶(2003年)2月1日電從2月1日起,我國首次對境內的第一大河長江,實行全流域春季禁漁三個月。這也是世界首次在大江大河實行全流域禁漁。
禁漁期間,萬里長江將出現“江中無漁船、岸邊無網具”的奇異場面,買賣江河魚類品種、市民江邊垂釣等都在禁止之列,賓館、飯店等飲食行業經營江河魚類也被視為違法。
據農業部漁政局發言人介紹,這次長江禁漁共涉及云南、四川、貴州、重慶、湖北、湖南、安徽、江西和上海等10省市8100多公里江段,其中長江干流4090公里,支流4000余公里,以及鄱陽湖、洞庭湖等主要湖泊,專業捕撈漁民5萬多人。
根據水溫差異導致的魚類繁殖期的不同,以長江中下游湖北省境內的葛洲壩為界,葛洲壩以上至云南德欽禁漁時間為2月1日至4月30日,葛洲壩以下至長江口水域為4月1日至6月30日。之前,我國已在東海、南海等海區實行伏季休漁。
從上世紀80年代中期以來,除長江水利工程建設、圍湖造田、水域污染等原因外,一些漁民為多捕魚,甚至不惜采用電、炸、毒魚等非法作業方式,嚴重破壞了魚類資源的生存和休養環境,一些經濟魚類資源已開始枯竭,不少珍稀水生野生動物諸如白鰭豚、白鱘等物種面臨滅絕。
長期從事漁政工作的重慶漁政處助理調研員邱成松說:“由于捕撈過度,近年來長江漁業資源受到嚴重破壞,因此要實行全面禁漁制度。禁漁期正值春季江河魚類的產卵繁殖期,這有利于保護和恢復長江的水生動物資源。”
為了養護和合理利用長江漁業資源,遏制資源不斷衰退的趨勢,確保長江漁業經濟可持續發展,既要當代人有魚捕,更要子孫、后代有魚吃,且要有優質魚可吃,農業部2002年就對長江中下游試行了禁漁制度。
重慶市漁政漁港監督管理處處長程渝說,本次長江全流域春禁,一方面傳承了夏禹時代“夏三月,川澤不入網罟,以成魚鱉之長”的古訓,另一方面,是我國實施可持續發展戰略的重要體現。
農業部漁業局有關負責人認為,禁漁期內漁民直接收入會有所減少,但考慮開捕后由于資源狀況的好轉而增加的收入以及禁漁期間節約捕魚成本等因素,實際上專業漁民全年的漁業收入減少并不多。禁漁期間,沿江各級人民政府和有關部門還將對漁民采取各種經濟補助措施。
該消息一共有9個自然段,全文圍繞所報道的事實,記者在展開敘述時有條不紊,給我們的感覺是跳躍性的,但全文的中心思想確實一脈相承的。比如,第1段是導語,敘述新聞要點,其后的主體便對此導語進行了展開。第2段敘述禁漁的內容;第3段敘述了禁漁的范圍;第4段敘述不同地方有不同的區別;第5段敘述禁漁的原因;第6、7、8段從不同角度敘述禁漁的意義;最后一段敘述了禁漁的影響。
全文之所以給我們一種有節奏的“跳躍感”,關鍵在于它的敘事沒有一般文章時間、空間、事理的順序,沒有一般文章的起、承、轉、合的過渡;而是根據傳遞新聞信息的需要,直接敘述必要的內容,每個段落均比較短而相對獨立,表達了一個完整的意思,這就形成了“跳躍”的感覺。
所以,新聞跳筆是由兩方面因素決定的,一是內容上對含有新聞信息的材料進行直接敘述,略去與新聞信息無關的過程、過渡等因素;二是形式上對每個有獨立意義的信息材料簡要表達,并賦予獨立的段落。
新聞敘事,有其特殊的敘述思路和條理,這種思路和條理本質上是直接提供給讀者需要的信息。在這個基礎上形成的新聞“跳筆”,是新聞傳播中特殊的“語言”組織方式,在新聞報道中有著廣泛的應用。
現場短新聞的寫作
一、現場短新聞的含義
現場短新聞,也稱“視覺新聞”、“目擊新聞”、“現場速寫”、“特寫”等,它是記者或或其他新聞工作者深入新聞事件發生的現場,運用視聽等多種采訪手段,捕捉事實變動的一個片斷,并以具體形象的描述使之再現的、短小精悍的新聞。
二、現場短新聞的特點
現場短新聞主要有以下幾個特點。
1.現場感
現場感是現場短新聞的一個重要特質,能增強新聞的真實性與可信性。現場感是指能讓人有身臨其境、如見其人、如聞其聲的感覺,展現給人們一幅動感強烈的畫面,從而加深受眾對人物與事件的印象和認識。
2.形象感
現場短新聞尤其是特寫類現場短新聞,要在作品中再現現場新聞形象,即再現現場的人、物、景、情、氛圍等可觸可感的形象。再現現場形象就是描摹耳聞目睹的狀況,即是用感官來“寫”新聞。
3.動態感
現場短新聞屬于動態性報道,它所再現的是事件發生、發展、變化中的一系列動態形象。
4.鮮活感
現場短新聞所報道的是新事件,而且由于記者在新聞現場,因此記者的采訪和新聞發生、發展基本同步,比起事后的追述性報道,有了較強的時效性,是記者對剛發生的事實的現場報道。在廣播、電視新聞里,它還可以是對正在發生的事實的報道。
三、現場短新聞的分類
根據表達方式的不同,現場短新聞按可以分為動態式現場短新聞和特寫式現場短新聞。
1.動態式現場短新聞
動態式現場短新聞,屬于動態消息中的一種,它篇幅短小,有的像短訊,只報告主要的新聞事實,所采用的表達方法基本上是敘述,但都是發自新聞現場的目擊式報道,有著很強的現場感。
2.特寫式現場短新聞
特寫式現場短新聞是也新聞特寫中的一種,是發自新聞現場的特寫式消息。它不僅報告了主要的新聞事實,還描摹新聞事實的動態形象,描寫和敘述這兩種表達方法缺一不可。
特寫式現場短新聞與一般特寫的差別,就在于現場性。一般意義上的特寫消息,內涵更豐富、外延更大,包括人物的、事件的、社會的、風貌的等,有的有場景,有的無場景,可以是現場采訪,也可以是事后采訪。特寫式現場短新聞,側重寫事件,而且必須是現場目擊式采訪。
四、現場短新聞的寫作要求
1.抓住新聞發生、發展的動態
在寫作現場短新聞時,要再現現場的事和人,著力再現事和人的動態。這是因為動態最具傳神寫照作用,能夠捕捉并再現現場動態,對寫好現場短新聞至關重要。
2.深入現場,進行多感官采訪
記者必須親臨新聞現場,運用多種感官全方位地感受現場的人物、環境、事件,感受現場的動態、色彩、聲音、情感、氣味等,深入認識新聞事件的原因、結果和意義,才可能寫出“色、香、味”俱全的現場短新聞。深入現場,是寫好現場短新聞的首要條件。記者身臨其境,著有直觀的感官感受,才能使受眾也如身臨其境。
3.點化場景
現場短新聞再現的主要是現場發生的新聞事實,但同時也要再現新聞發生的場景。再現場景,只需要選擇最能襯托新聞事實、最能烘托現場氣氛的典型場景,再輔以簡筆勾勒,便能境界全出。
4.捕捉細節
通訊、特寫、現場短新聞等再現式報道,更要注意捕捉典型細節,以更好地突出新聞意義,讓細節更傳神。典型化的細節,對于再現現場情景,往往能起到“一滴水見太陽”的作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