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成功職場生涯,由“禮”開始
我國是文明古國、禮儀之邦。雖然禮儀在很多情況下看似微不足道,卻反映著一個人的修養與素質。人與人交流感情,事與事維持秩序,國與國保持常態,皆需要禮節從中調節。沒有禮節,就會萬事行不通。
善待禮儀,讓自己變得更加優秀
我國是文明古國、禮儀之邦,孔子曾說過:“不學禮,無以立。”雖然禮儀在很多情況下看似微不足道,卻在背后反映著一個人的修養與素質。
“禮”能把人們想做的事情變得更簡單,如果某人想對另一個人表達自己的敬意,就可以運用合適的禮儀讓對方感知。又比如說,你想做一件事情,可以按照約定俗成的方式去做,對方也要按照約定俗成的方式給予回答,否則,對方就會被看作是“不懂事”“不得體”。所以,“禮”在人們的日常生活中起著看似平常卻不可低估的作用。
一個不懂禮儀的人會怎么樣呢?讓我們看一看下面這個性格比較叛逆的小男孩。小丁是一個不修邊幅的孩子,不管在什么場合,與什么樣的人在一起,都表現出吊兒郎當的樣子。社交知識他懂得更少,而且他也很不在乎這些事情。他常常會不分場合地穿一些奇裝異服,他會用大褲衩配西裝的裝束示人,也會穿著渾身補丁的乞丐裝,總之,只有你想不到的,就沒有他不敢穿出來的。
在日常生活中,他也特別沒有禮貌。與上司擦肩而過時,連招呼都不打,見了長輩也會熟視無睹。他覺得禮儀這些事情在生活中應該是可有可無的,因為在他的眼里,禮儀是繁褥之物。所以在與他交往的所有人的印象中,小丁就是一個看上去懶散、邋遢而又不懂禮貌的人。很少有人喜歡他,也沒有人愿意與他來往。而下面故事中的一些同學,同樣也是因為不懂禮儀而讓自己失去了面試的機會,讓我們一起來看看。
北京一家外資企業對外招聘,公司對應聘者的學歷、身高、外語都有很高的要求,但薪資也同樣很高。許多高素質人才來此應聘,過五關斬六將后,一些年輕人到了最后一關:總經理面試。在這些年輕人看來,這應該就是簡單地走走過場,錄取肯定是十拿九穩的事。卻沒想到在這個節骨眼上出現了問題。
總經理與面試者們一見面就很抱歉地說:“對不起,年輕人,我有點急事要出去10分鐘,你們可不可以等我一會兒?”年輕人都說:“沒問題,您去吧,我們等您。”于是總經理走了。這些年輕人躊躇滿志,當然也不愿意閑著,紛紛圍在總經理的寫字臺邊。只見上面有一摞文件和一摞信件。于是他們你看這一摞,我看那一摞,看完了還交換著看。
過了10分鐘,總經理回來說:“面試已經結束。”這些年輕人驚訝地說:“沒有啊,我們一直在等您啊。”總經理說:“我不在的這一段時間,是你們的面試表現。很遺憾你們沒有一個人被錄取,公司不會招那些亂翻別人物品的人。”這些年輕人一聽,頓時捶胸頓足,他們感覺委屈極了,因為他們從來沒聽說過不能亂翻別人的東西。
通過以上事例我們可以看到,如果你在職場中不懂禮儀,就會被周圍的人一眼看出來,你的“不得體”形象也就會很快深入人心,也就會使你的良好形象大打折扣,當然也會影響到你在職場中的地位,你又如何能大踏步地向前走?也只能費力而委屈地跟在別人后面叫苦連天。所以在日常生活中要注意自己的儀表和言談舉止。要穿著得體,多用敬語,態度要真誠,不要給人留下懶散邋遢、不拘小節、熟視無睹、傲慢無理等不禮貌的印象。
懂禮知禮,你將會收獲意外驚喜
我們在日常生活中應該重視禮儀。通過禮儀,你可以獲得許多“情報”,而且會有更多意想不到的機會。現在的社會是一個開放的、追求時效性的社會,沒有人愿意與畏畏縮縮、不自信的人交往。人與人交流感情,事與事維持秩序,國與國保持常態,皆需要禮節從中調節。沒有禮節,就會萬事行不通。
禮儀并不是阿諛奉承,也不是繁文縟節,也不僅指對人有禮貌,當然也不會像一些人想象的那樣高深。只是需要我們在日常工作和生活中多注意一些交往的技巧。禮儀也并非是單方面對人好,而是告訴你如何讓對方感受到你的好,如何借助一定的技巧和規范,使你的禮貌得體地表現出來,從而為他人所接受。我們都知道,張良是西漢著名的政治家、軍事家,在他的輔佐下,劉邦打下了天下,從而建立了大漢政權。而后來也是因為他的主意,劉邦打消了廢劉盈、立劉如意為太子的念頭。他為什么有如此高深的權謀?傳說他曾得到一本天書,而這本天書又是如何得來的呢?倒還有一些說法。
一天,張良在沂水圯橋頭閑步,他遇到一位穿著粗布短袍的老翁,當這位老翁走到張良身邊時,脫掉鞋子,將它們故意扔到橋下,然后傲慢地指使張良說:“小子,給我下去把鞋撿回來!”張良愕然,但想想他是一位老人,尊老愛幼應該是自己分內的事,于是就跑到橋下面,把老人的鞋子取了回來。隨后,老人又把腳蹺起來,命張良為他穿上。此時張良心里已經窩了一股子怒火,但是曾經飽經人間滄桑的張良,看到他只是一位微弱的老人,還是強壓住怒火,跪在老人面前,小心翼翼地為老人穿好鞋。老人非但沒有感謝張良,反而仰面長笑而去。可是出人意料的是,走出里許之地后的老人,竟返回橋頭,對呆若木雞的張良贊嘆說:“孺子可教矣。”并約張良在五日后的凌晨于橋頭相會。雖然張良不明白老者的意思,但他還是恭敬地跪在地上應諾。
五天后,張良在雞鳴時分就急匆匆地趕到橋上,誰知老人已經在橋上等候。看到張良來到,便憤憤地斥責說:“與老人相約,為何誤時?五日后再來!”說罷就離去了。到了第二次時,張良又晚了老人一步。第三次時,張良索性半夜就來到橋上等候。后來,老者終于被張良的隱忍和至誠打動了,于是就送給他一本書,并說:“讀此書,你可以為王者師,十年后天下會大亂,你如果用此書可以興邦立國。十三年后濟北谷城山下的黃石便是老夫。”說罷,老者揚長而去。而這位老人就是傳說中隱身巖穴的高士黃石公,亦稱“圯上老人”。
天亮時分,張良驚喜異常,打開書一看,是《太公兵法》。張良從此以后便日夜研習《兵法》,俯仰天下大事,終于成為一個文武兼備、深明韜略、足智多謀的“智囊”。
從張良得天書的故事中我們不難看到,禮儀對一個人的立言、行事有著不可低估的作用。如果當時老人故意刁難張良,張良沒有畢恭畢敬地為老人做事,而是一拳頭把老人打到橋下,那么歷史上還會有張良這個人物嗎?所以,一個人如果想贏得別人的好感,就要在禮儀方面多下功夫。當你在別人心目中有了更好的形象時,好的機會才會更愿意對你投懷送抱。
我們中華民族素有禮儀之邦的美譽。在中華文化的歷史演進過程中,禮儀起著重要的推動作用。今天,我們因為全球一體化和信息共享的網絡化,而聚集到了一個無限伸展而又不斷濃縮的空間。在這個有著60億村民的地球村里,溝通和交往也日益頻繁,理解和說服也越發重要,而作為公關“第一印象”的禮儀也就更顯得不可或缺。這也使得禮儀修養不僅是人們必備的基本素質,而且也成為商務活動、社會交往和其他各項事業成功的重要條件。
掌握原則,學習禮儀就這么簡單
不同企業由于企業文化的迥異,在待人接物的方式上會大不一樣,不過在基本原則上是一致的。那么禮儀的基本原則都包括哪些呢?
真誠、尊重原則
真誠表現了一個人對人、對事的一種實事求是的態度,是待人真心實意的友善表現。真誠和尊重首先表現為不虛偽、不說謊、不騙人以及不侮辱人;其次表現為尊重他人、相信他人以及對他人的正確認識。所以在社交場合一定要做到對他人表現出你最大的熱情,給他人充分表現的機會,給對方留有余地。
平等、適度原則
在社交場上,禮儀施行必須講究平等的原則,你給對方施禮,自然對方也會相應地還禮于你。平等是人與人交往時建立情感的基礎,是保持良好人際關系的訣竅。適度原則即交往應把握禮儀分寸,根據具體情況、具體情境而使用相應的禮儀。
自信原則
自信原則是在社交場合中的一個心理健康的原則,只有對自己充滿信心,才能如魚得水地行走在職場中。但過于自信往往會容易走向自負的極端。凡事自以為是,不但做不到尊重他人,甚至會強人所難。
守信原則
守信是我們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在職場禮儀中要做到守信,首先要強調守時,與人約定時間的會議、約會、會見等,決不能拖延遲到。其次還要做到守約,即與人簽訂協議、約定或口頭答應別人的事一定要說到做到。
寬容原則
寬容也就是要求人們要與人為善,它是在人際交往中創造和諧人際關系的法寶。職場禮儀中的寬容原則,要求人們對他人持寬容、理解、體諒的心態,千萬不要斤斤計較,求全責備,甚至咄咄逼人。
時代原則
時間是社會存在的一種形式,而時代是社會發展的特定的實踐階段。所以,時間和時代成為禮儀規范的生命,也就是說,禮儀規范在不同的歷史時期是不一樣的,它隨著時代的發展而變遷。
環境原則
環境是指人群生存的空間以及其可以影響人們生活和發展的各種因素的總和。環境可以分為自然環境和人文環境,禮儀的環境原則就是要求人們在不同的人際交往環境中遵循特定的禮儀規范,如公共場所禮儀、出行禮儀、賽場禮儀以及各種職業禮儀等。
角色原則
角色原則是指因為個人的年齡、身份、性別不同,其禮儀規范的內容也不相同。每個人在社會生活中都扮演著一定的角色,而且隨著工作環境的改變,不斷地轉換著自己的社會角色。
尊重慣例原則
俗話說:“禮輕情義重。”在必要的時候給對方送一些禮物,也是公關活動的一項內容。饋贈禮物要注意時間,把握好機會,最好是在逢年過節、喜事等日子里,饋贈對方禮物。
簡約、適度原則
禮儀的形式、行為要在恰當、適宜、準確的前提下,根據具體情況把握分寸。禮儀行為要做得認真得體,盡量簡潔、方便,要根據實際情況適時地調整程序和形式。
擺脫稚氣,懂禮儀才能贏得尊重
從古至今,謙謙君子和窈窕淑女一直為國人所推崇,如何能達到這樣的境界?禮儀應該起著不可忽視的作用。從我國古代開始,“禮”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我們是長期受儒家文化濡養的國度,在儒家主張君子必須掌握的基本才能中,“禮”排在第一位,與智力、體魄等因素同等重要。當我們的家長在語重心長地說自己的孩子長大時,也總是緊跟著一句話“懂事了,聽話了”。而“懂事”應該就是生活中的一些最基本的禮儀。
《論語》記載,有人問孔子,怎樣才能成為一名君子?孔子的回答是:“興于詩,立于禮,成于樂。”也就是說,如果想成為君子,要先讀懂《詩經》,讓自己變得有文化;但要想變得成熟,就必須學習禮。由此可見,禮儀是一個人成熟的標志。
小玲是銀行培訓部的一名職員,銀行決定在周末舉行一次培訓會,具體接待事務由她負責。那天約定的見面時間是10:30,并在培訓的前一天和培訓當天早上做了兩次確認。銀行的王經理接到培訓通知后,就與一位同事提前10分鐘到達。他們在樓下給小玲打了個電話,小玲告訴他們已經準備好了,讓他們上去。由于王經理走得慢一些,同事先到達了培訓的地方。當王經理過去的時候,看到小玲穩穩地坐在座位上,邊看著網頁邊與王經理的同事搭話,而他的同事卻在一邊站著。
當王經理的同事把自己的名片遞給小玲時,她只是一只手接過來,看也沒看就把名片放到抽屜里了。同事又把她的一本簡介遞給小玲,她又用一只手接過后放到了抽屜里。當然接下來王經理與小玲的交涉,小玲也是機械性地完成。這讓王經理和同事非常不高興。因為按他們的職位來說,在上個月開全國股份制銀行經理培訓交流會時,他們是與培訓部總經理平起平坐的。小玲的不禮貌行為讓他們感到非常不快。
他們已經與小玲交談了一段時間,并把自己的情況介紹給小玲,可是她卻仍然坐著紋絲不動。于是王經理的同事對她說:“張老師,咱們是否可以換個地方談一談?”她這才似乎想起了什么,便去開了一間會議室的門,里面竟放著巨大噪音的宣傳片。這讓王經理和他的同事很不習慣,于是讓小玲把音樂關了,小玲卻冷漠地說這音樂關不了。彼此說過幾句話后,會議室就變得悄無聲息了,小玲拿起手機玩起來,再也不理會王經理和他的同事。在這樣的情況下,王經理和同事實在受不了,便起身禮貌地向小玲告辭,而小玲卻頭也不抬地只“嗯”了一聲。當他們拿起包準備走人時,抬頭一看,小玲已經回到工位上旁若無人地繼續玩起了手機。
這就是一個長不大的孩子,身在職場,對人冷漠,不但不知道禮貌對人,而且還以自我為中心,只顧自玩自娛,而把自己分內的事丟掉了,這讓受她接待的人非常不滿。這樣的工作態度也早晚會讓她把來之不易的飯碗丟掉。一個不懂禮儀的人做事就會不得體,總是給人長不大的感覺,也就容易犯這樣那樣的錯誤。
孔子說,“恭而無禮則勞,慎而無禮則葸,勇而無禮則亂,直而無禮則絞”,如何理解這句話呢?我們不妨先看看這句“恭而無禮則勞”,意思是說只一味恭敬而不懂禮儀就會煩勞;“慎而無禮則葸”是說做事雖然謹慎,但因為不懂禮儀就會讓人覺得你不是謹慎,而是畏畏縮縮;“勇而無禮則亂”是說一個人勇敢卻不懂禮儀,就容易闖禍;“直而無禮則絞”是說性格直率卻不懂得禮儀,就會變得刻薄。
對于一個人來說,性格的修養與禮儀有著緊密的關系。禮儀可以讓人形成儒雅、嚴謹等良好的性格,而這一切都是一個成熟的人所具備的。所以說如果你想脫掉自己身上的孩子氣,就一定要用心去學習禮儀知識。
留心生活,禮儀不需要死記硬背
禮儀是人們在生活和社會交往中約定俗成的,通過各式各樣的禮儀規范,人們可以準確地掌握與外界的尺度,處理好人與人之間的關系。文明禮儀是做人的根本,它表現在生活的各個方面,應該從我們生活中的每一件小事去體現。所以,文明禮儀美德要從每一件小事去養成。
禮儀是人際關系中的一種藝術,作為一種人際關系中必須遵守的規范,它為人與人之間架起了溝通的橋梁,為人們制定出了一條條約定俗成的慣例。這些慣例,并不是靠人們死記硬背就能做好的,因為它們都是人們在實際的交往中形成的,所以只要你平時多留意生活,就可以掌握你應該遵循的禮儀規范。
如果沒有這些禮儀規范,人們往往在交往中感到手足無措,以至于因為失禮于人而鬧出笑話。所以熟悉和掌握禮儀,就能做到觸類旁通,恰到好處地待人接物。“禮”在這個時候就成為我們生命中最重要的一部分了。
南方的一些院落是有上廳和下廳之分的,廳上的座位都是上座,而廳下的座位都是下座。一般小孩子是不知道這些事的,如果家里人再不做些提醒,就很容易鬧笑話。有一家人過壽,來了不少的小孩子。小孩子們在一起玩,很喜歡玩搶座的游戲。如果桌椅看起來很舊或是椅子過高,小孩子們就都不喜歡坐。而那些比較新的或者高度正好合適的桌椅,則是小孩子們爭搶的對象。而事實上,一般廳上的桌椅會比較新,椅子高度也比較適合小孩子們坐,而且還有靠背。所以小孩子們就都喜歡坐在廳上,等到孩子們把座位搶完分好后,正式入席的大人看到這種樣子,就會把小孩子們都轟走,那些刻薄點兒的人還會這樣說:“這些小鬼都是誰家的?真是有人生,沒人教!”
“有人生,沒人教”這在民間是很普遍的說法,這句話很鮮明地反映了大人對小孩子不懂禮儀的蔑視,這不僅是對小孩子的蔑視,話里也牽扯到了大人。這樣就會使大人們不樂意了,就會對自己的孩子嚴加管教,既然孩子沒有禮儀的概念,根本不懂得禮儀是什么,那么大人就要告訴他們,坐在廳堂的上位是不禮貌的行為,因為這是老人家留下的規矩。雖然孩子們不明白大人口中老人留下的規矩是個什么東西,但既然家長不讓坐在那個高高的位置,就會記下了,以后也就不會再犯同樣的錯誤了。
孩子們隨著年齡的增長,逐漸對這些“規矩”也就是日常的生活禮儀有所認識,而且發現這些規矩對自己的行為有制約作用,當自己能夠將這些制約行為做得很好時,就會受到大人們的夸贊,他們也就更加重視這些禮儀知識。而且還會發現,不管在什么場合,誰是主角,便享有一切禮儀的優先權。
比如說人們在吃飯時,為什么要讓主人坐在對著門的位置呢?這應該是不管會有什么樣的人經過,或者看到誰進來,一定是正對著門的人最先看到,當然也就享有信息上的優先權。那么第二個重要的位置呢?應該是離主人最近的左右兩邊。一般坐在這兩個位置上的,通常是主人第一重要的客人(主賓)和第二重要的客人(副主賓)。而對于東道主來說,第二重要的位置應該是與主位正好相對的位置。
當一些人對這些問題搞不清楚時,就容易鬧笑話。在我們日常交往時,常見的餐桌上的座位禮儀錯誤的有:在聚餐時,由于大家不熟,就讓男的坐在一邊,女的坐在一邊;或是客人坐在一邊,東道主坐在一邊;還有一種情況是,當帶著家人或者朋友來時,通常他會與自己的家人和朋友坐在一起。這些行為都很不符合餐桌禮儀。
我們經常能從餐桌上聽到這樣的一句話——“把客人陪好了”,可是怎樣才算是陪好呢?當然應該是一對一地招待。所以正確的坐法是主人和客人交替著坐下,一個主人陪著一個客人。此外,大家還應該避免一種情況,比如說,當你請一個非常重要的客人吃飯時,你想給予他尊重,就讓他先落座,可是也不能過于客氣,禮儀有個適度的原則,凡事都要有個尺度,你作為東道主就應該先大大方方地坐在主人的位置上,而不宜過于客套。
此外,禮儀方面還有個左右之爭,從整體上看,中國傳統還是以左為上,但到了近代由于經常與外國人打交道,所以也有以右為上的情況。時至今日,我們在次序上還出現過兩種坐法,一種是傳統的以左為上,這種坐法經常出現在壽宴、婚禮、喬遷之喜等場合。也有一種是以右為上,這種坐法常見于外企、政府機關。此外在一些不吉利的事情上,也是以右為尊,比如說有人去世了,這種情況下,重要的人會站在右邊。
但不管是中國人還是外國人,總是習慣于把重要的放在前面。如中國人講“君臣”“男女”“父子”,誰大就把誰放在前面。由此可見,學習禮儀并不是一件難事,只要你做個有心人,對日常的生活多加留意,就會對一些禮儀有所認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