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文梅隴叢書之一。本書為作家郭利民的作品集。主要分兩大塊,一為梅隴鎮(zhèn)的歷史和生活,文化名人茹志娟(《茹志娟在梅隴》)、秦怡(《我是母親》)、豐子愷(《豐子愷蒙難曹行》)等人的故事,很多鮮為人知,顯示老一輩藝術家的人格魅力。也有普通人平常事,充滿正能量。二為在新疆的生活,內(nèi)容豐富,故事多,有知青的生活,有與少數(shù)民族的交融,有援建巴基斯坦鐵路,美麗新疆風光《阿艾石窟》的描寫等,充分顯示了作者的才華和激情,愛恨情仇。
適讀人群 :廣大讀者
特殊的年代,特殊的記憶。有文化名人茹志娟(《茹志娟在梅隴》)、秦怡(《我是母親》)、豐子愷(《豐子愷蒙難曹行》)等人的故事,很多鮮為人知,顯示老一輩藝術家的人格魅力。也有普通人平常事,充滿正能量。二為在新疆的生活,內(nèi)容豐富,故事多,有知青的生活,有與少數(shù)民族的交融互動的故事。
蔣星煜
送你一束康乃馨!
這是本書原名,你也許認為是寫衡山路上燈光閃耀下的一個鏡頭,你也許認為是寫20世紀初“法租界”馬勒別墅某間客廳里的一個場面。
序
送你一束康乃馨的是什么人?你也許認為是一位穿著太空服的帥哥,你也許認為是一位豆蔻年華的少女。
當前這個時代,祖國在突飛猛進地向前發(fā)展,一切事物也在瞬息萬變。書的書名也不例外。
因此作者郭利民把這本散文單行本重命名為《隴上漫憶》。其內(nèi)容主要寫的是昔日梅隴鎮(zhèn)風土人情、新疆喀喇昆侖帕米爾高原、塔里木河兩岸的風光。當然,散文不是攝影,不是展示畫面,這里面有愛情,有仇恨,有戰(zhàn)斗,有安慰,有越獄,有追捕,有死亡,有新生,內(nèi)容十分豐富,復雜。
古人云:“詩言志”、“文載道”。詩和文乃是不同的文學體裁,志和道乃是思想、感情的不同概念而已。其淵源都是生活,其所追求的都是真實、善良、美麗,并無任何根本上的區(qū)別。
想當年十萬上海知識青年參加了新疆生產(chǎn)建設兵團,那是史無前例的壯舉。數(shù)十年間,建設兵團出現(xiàn)了輝煌的業(yè)績,寫成了多姿多彩的新篇章,也付出了沉重的代價,把荒無人煙的荒原變成稼穡繁茂的綠洲,并不是一場魔術表演,而是相當漫長而十分艱巨的苦斗。十萬知青的青春歲月就是如此度過的,而且不少人還貢獻出了自己的整個生命。
新疆,清末左宗棠統(tǒng)率湘湖子弟在天山南北剿滅阿古柏匪幫的戰(zhàn)斗也十分艱辛。新中國成立之初,王震將軍率領前身為三五九旅的解放軍部隊進駐新疆,堅決執(zhí)行團結(jié)一切兄弟民族的政策,也是艱苦卓絕的任務。上海知青參加新疆生產(chǎn)建設兵團已經(jīng)是第三樂章的演奏了。其壯麗雄偉,貝多芬恐怕難以表達,其凄涼悲壯,柴可夫斯基不一定能充分體念。
《水潭清清》文筆特別清麗,有些地方似乎像朱自清或者沈從文。看來作者從前輩大師經(jīng)典著作中汲取過營養(yǎng),19世紀后期,有些瑞典、挪威的短篇小說就是這種風格。
我生于1923年,到2014年12月,已經(jīng)快95歲了。思想已經(jīng)十分滯鈍,視力也近乎全盲。郭利民老弟請我為他這本集子寫序,本來我已經(jīng)婉謝。但是他的為人處世,他在新疆多年的光輝業(yè)績,使我不忍心不寫。
作為第一讀者的讀后感,雖然語無倫次,也盡心盡力了。
郭利民,退休警官作家(二級警督),上海作家協(xié)會會員。1965年自滬到新疆兵團一師,歷任農(nóng)工、文工團員、食堂上士、教師、政教主任、副校長、宣傳科長、監(jiān)獄教育科科長、黨校常務副校長、阿拉爾市電視臺總編。曾親歷中巴國際公路建設三年。已發(fā)表作品120多萬字。
總序
序
送你一束康乃馨——花鄉(xiāng)梅隴鮮為人知的往事
梅隴三題
南春華堂今何處
碉堡風云
梅隴人民迎解放
皮影往事
茹志鵑在梅隴
豐子愷蒙難曹行
顧炳鑫下生活
我是母親——秦怡與兒子
我是“梅隴鎮(zhèn)人”——訪著名畫家潘鴻海
畫家村觸覺藝術館
珍貴的題詞
牛到今天的影壇常青樹
中山紀念堂的腳步聲——記我國現(xiàn)代政治學奠基人錢端升
難忘文藝工廠
送給卡特總統(tǒng)的禮物
故事人生
灰軍裝情節(jié)
水潭清清
命運三章
老紅軍李華仙
要改寫的阿拉爾歷史
為宋佳配戲
俄羅斯茶炊
屯墾物語
校友三題
雨絲風片悼蔣老
黎澤寧的維吾爾族干媽
王大姐與西部歌王
天山上永遠的紅花
程平和巴哈達提媽媽
走近陸天明
亮劍倫敦——記倫敦殘奧會兩金一銀得主陳依君
將軍畫家
阿艾石窟
我的巴基斯坦館日
土邦罕薩散記
我在西部當獄警
大漠追捕
塔克拉瑪干暢想曲
大提琴 小提琴
重返野麻灘
感恩今天(代后記)
《隴上漫憶》:
豐子愷蒙難曹行
1969年,“文革”亂世的秋天來臨,上海畫院全體人員到我們梅隴民建村(時為曹行公社民建大隊)參加“三秋”勞動。
眾多的接受勞動改造者中,一位身材適中,白髯飄拂的七旬老人特別引人注目,農(nóng)民群眾一打聽,原來他竟是現(xiàn)代中國漫畫創(chuàng)始人,上海美術家協(xié)會主席,上海畫院院長,名聞海內(nèi)外、德高望重的豐子愷先生!
雖然是“知識越多越反動”的年頭,可是民建的父老鄉(xiāng)親們還是在背后直搖頭“人生七十古來稀,一個信佛教的老人,伲村里該是抱孫子孵孵太陽的歲數(shù)了,卻趕下來做田里農(nóng)活,作孽呀。”
看到神氣活現(xiàn)的年輕造反派整天把這些老畫家喝來罵去的,老貧農(nóng)們氣不打一處來“他們都是來接受我們貧下中農(nóng)再教育的,憑什么小的罵老的,年紀輕輕睡在里鋪,七十多白了胡須的在屋門口擋寒風,出了問題誰負責?”
大隊革委會的頭頭們倒也拎得清,馬上責令畫院的造反派糾正,免去豐子愷先生門口受風之苦。快冬天時,天一天比一天冷,老畫家們盼著勞動完了就能回家。不料北京“一號通令”下來,上海各單位的工作人員都要“疏散”下鄉(xiāng)。原來就在農(nóng)村參加“三秋”勞動的人,當然不再回去。72歲的豐老先生只能呆在民建大隊。
寒冬臘月,北風凜冽,小女兒豐一吟也要隨單位去奉賢了,老母徐力民命她趕快給父親送寒衣。一吟從陜西南路換了好幾部車,好不容易找到曹行民建大隊,一打聽,父親卻在勞動。她趕到田頭一看,差點哭出了聲。老人家正在地里摘棉花,白發(fā)蒼蒼,老態(tài)龍鐘,兩眼因風吹發(fā)紅而淚汪汪似的,胸前腹部還掛著一只襤褸的棉花袋。
見女兒來了,老人家仍很達觀:“他們看我年老,派我做輕松的工作……”
一聲哨子,收工了。從四面八方莊稼地里集合攏來的一隊人,在解押人的叱喝聲中,來到了一座院落里,吃過一頓粗劣的中飯,總算回一下宿舍。
所謂宿舍不過是一所低矮的農(nóng)合里,潮濕的泥地上鋪著些稻草,并排著一副副被褥。老父親就睡在這里?一吟舉頭一望,屋頂明明有漏洞,到了雨雪交加的季節(jié),這日子怎么過!
門口的河浜,就是大家洗臉的地方。一吟為父親犯愁,但老人家打趣地說:“地當床,天當被,還有一河浜的洗臉水,奉之無禁,用之不竭,是造物者之無盡藏也……快回去吧,不要為我擔心,這里還是有不少好人照顧我的……”
白發(fā)蒼蒼的畫家朱屺瞻和豐子愷是一對“封建余孽、黑畫家”,別人對他們愛莫能助,兩老人就自己關照。晚上隨時有可能被緊急哨子催起來“拉練”急行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