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書是作者夏強開展以“不苛求人人成才,但必須個個成人”為目標的提升學生生命品質的學校教育實踐的總結。全書從闡釋“成才先成人——義務教育的價值追求”入手,以體育、勞動、社會實踐、藝術教育等為實施的抓手,以教師的專業發展、家庭教育的配合為實施保障,最終回歸教育的本義即“成‘人’——教育永恒的追求”。書中作者所闡釋的觀點都立足于他的本職工作,既鮮活生動具體感人,又體現了他于草根精神中流露出的濃濃的人文關懷。
仔細讀了夏強校長名為《不苛求人人成才,但必須個個成人》的學校教育實踐的這本書,尤其看了學校教師、家長、學生的一些文章,引起我很多深思。我想至少引起我五個方面的深思,因此我提出五個問題,后面我試圖根據夏強校長在書中的一些思想對這些問題作以回答。第1個問題:我們現在的社會是以人為本,還是以人才為本?換句話說,是人才重要,還是人重要?人才真的比人還重要嗎?第二個問題:人究竟是手段還是目的?人是什么,社會發展為了什么?這是教育必須思考的*重要的問題。第三個問題:在城鄉差距客觀存在的背景下,教育究竟應該向誰更傾斜。第四個問題:基礎教育的基礎究竟在哪里?不管是小學也好,初中也好,高中也好,都屬于基礎教育范疇,這個基礎究竟在哪里?這對決定教育究竟干什么,往哪里去努力,有著重要的聯系。第五個問題:教育成功的標志是什么?什么是成功的教育?這些都是夏強校長書中的內容引發的我的思考,讀完整本書后,我對這些問題似乎有了一些理解,試圖做一些回答和大家共同探討。當然我們努力使每個人都有拔尖的專業,有豐富的知識,有更高的學歷,這也是我們的追求,但別忘了教育的根本的還是使人成為人。所以在這個意義上,我們要全面地去理解黨的和國家的教育方針政策。“以人為本”是寫進我們黨的歷史文件的,人才是需要尊重,但這個社會還是以每個人作為發展的根本。所以從這一點來講,我以為,夏強校長的觀點對我們教育工作者具有普世的意義,給我們很大的啟示:別忘了教育的根本、教育之本在哪里!當然從一個國家來說,投資教育總要考慮國家、民族的進步和發展的需要,包括經濟發展與科技發展的需要。在這個意義上,我對夏強校長“人才”觀的認識是:要擺正我們社會發展當中這么一個關系,即人是目的還是手段。從本源上來說,人的發展是我們*終社會發展的*終的、全部的目的。而教育作為整個社會發展的一個工具,服務于社會發展是目的,把人本身當作我們**的追求,不能把人與才的關系異化過來。以財富決定我們每個人的生活是不對的,應該是人決定財富怎么應用。人為了追求財富而忘了人活著究竟為了什么,這是顛倒的。盡管我們一些校長,追求領袖人才的培養,追求優才教育,這都是需要的。但在這個過程中,我想還是要考慮夏強校長在書中所提出的問題——教育為了什么,教育的根本是什么。 仔細讀了夏強校長名為《不苛求人人成才,但必須個個成人》的學校教育實踐的這本書,尤其看了學校教師、家長、學生的一些文章,引起我很多深思。我想至少引起我五個方面的深思,因此我提出五個問題,后面我試圖根據夏強校長在書中的一些思想對這些問題作以回答。第1個問題:我們現在的社會是以人為本,還是以人才為本?換句話說,是人才重要,還是人重要?人才真的比人還重要嗎?第二個問題:人究竟是手段還是目的?人是什么,社會發展為了什么?這是教育必須思考的*重要的問題。第三個問題:在城鄉差距客觀存在的背景下,教育究竟應該向誰更傾斜。第四個問題:基礎教育的基礎究竟在哪里?不管是小學也好,初中也好,高中也好,都屬于基礎教育范疇,這個基礎究竟在哪里?這對決定教育究竟干什么,往哪里去努力,有著重要的聯系。第五個問題:教育成功的標志是什么?什么是成功的教育?這些都是夏強校長書中的內容引發的我的思考,讀完整本書后,我對這些問題似乎有了一些理解,試圖做一些回答和大家共同探討。第1個問題:我們現在的社會是以人為本,還是以人才為本?我們現在社會強調的是以人為本,沒講以人才為本。人才重要不重要?我相信是重要的。現在講“四個尊重”:尊重知識、尊重人才、尊重勞動、尊重創造。其中對勞動的尊重是非常重要的一個方面,離開了勞動我們的社會怎么發展?前兩年美國的《時代周刊》封面人物是一個中國的普通工人,它在年度的封面人物上沒登一個領袖人物,這是有意義的。在整個世界由美國“兩房”破產引起的金融危機當中,是中國的普通工人,他們為整個經濟危機的解決、經濟的復蘇做出巨大貢獻。我們社會強調要尊重人才,但還是以人為本,不是以人才為本,這是至關重要的一個觀點。其實究竟是人重要還是人才重要,人才真的比人還重要嗎?這個是偽問題,因為書中已經回答了我們。什么是人才呢?人才首先是人,他是人的一部分,無非就是指那些專業拔尖的、知識豐富的、學歷較高的那些人,所以把人和人才對立起來是不合邏輯,沒有意義的。當然這不是全部的人,是人中的一部分。所以從社會發展來說,我們還要回到根本——以人為本,而不是以人才為本。以人才為本就變成了以一小部分人為本,如果按照心理學的研究,所謂真正的人才,高素質人才占整個社會的比例是多少?只是2%或3%,很少一部分,還談不上小眾。大眾是誰?是《時代周刊》封面上那些普通的中國工人,是平民。所以教育為了人,以人為本,天經地義。可是我們一些教育工作者偏離了或者誤解了這個概念。當然我們努力使每個人都有拔尖的專業,有豐富的知識,有更高的學歷,這也是我們的追求,但別忘了教育的根本的還是使人成為人。所以在這個意義上,我們要全面地去理解黨的和國家的教育方針政策。“以人為本”是寫進我們黨的歷史文件的,人才是需要尊重,但這個社會還是以每個人作為發展的根本。所以從這一點來講,我以為,夏強校長的觀點對我們教育工作者具有普世的意義,給我們很大的啟示:別忘了教育的根本、教育之本在哪里!第二個問題:人究竟是手段還是目的?現在的社會出現了一種“異化”。所謂異化就是人成了手段,人成為經濟發展的手段。馬克思說古代社會是以人為目的的社會,近代社會人成了創造財富的手段。中國在經濟高速發展過程當中,出現了一個偏差,就在于GDP成了我們的目標,人的發展成了手段。具體來說,人才就是為經濟發展這個目標服務的*重要的手段。因此,端正我們自己的認識確實非常重要。整個社會是以人為本的,人是我們社會發展的目的,經濟發展是為了人的發展,社會發展是為人物質的和精神的需求提供滿足的條件。經濟是為人服務的,不是人為經濟服務的,這個關系不能顛倒。所以在這個意義上,我們教育工作者對手段和目的的關系應當有一個更準確、更清晰的把握。我認為,勞動的價值對一個社會來說是*根本的,在夏校長書中我看到了一篇學生家長的發言稿,這是一位農民工,為了孩子她起早貪黑去勞作,看后我很受感動。整個社會是依靠他們的,沒有他們我們怎么能享受今天的物質財富?我們每一個人都要向這些熱愛勞動、每天在**線辛勤勞作的人致敬!從我們教育來說,也應當為他們做更多的努力。特別是他們的孩子,更應該是我們關心的對象、教育的目的。我們黨的教育方針*初是為無產階級政治服務,后來到為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服務,“十六大”之后又加上了為人民服務,每一步的進展不完全是為經濟發展,我們對教育的認識進一步深化了。當然從一個國家來說,投資教育總要考慮國家、民族的進步和發展的需要,包括經濟發展與科技發展的需要。在這個意義上,我對夏強校長“人才”觀的認識是:要擺正我們社會發展當中這么一個關系,即人是目的還是手段。從本源上來說,人的發展是我們*終社會發展的*終的、全部的目的。而教育作為整個社會發展的一個工具,服務于社會發展是目的,把人本身當作我們**的追求,不能把人與才的關系異化過來。以財富決定我們每個人的生活是不對的,應該是人決定財富怎么應用。人為了追求財富而忘了人活著究竟為了什么,這是顛倒的。盡管我們一些校長,追求領袖人才的培養,追求優才教育,這都是需要的。但在這個過程中,我想還是要考慮夏強校長在書中所提出的問題——教育為了什么,教育的根本是什么。第三個問題:在城鄉差距客觀存在的背景下,教育究竟應該向誰傾斜? 這是夏強校長碰到的問題,我以為,這是一個具有普遍意義的問題。書中有一個表,四十四中是農村的孩子更多一點。這引起我的一個思考,在城鄉差距已然存在的背景之下,教育究竟應該向誰傾斜。農民工家長的文章非常樸實,從四十四中看到了黨的政策,他們感謝黨和政府。其實我以為,我們更應該說的是感謝我們的農民兄弟姐妹。中國是一個農業大國,我們大多是農民的子孫。但有時我們走進城市,享受了城市文明,就會忘了我們自己的祖宗,甚至因為生活在城市里就有點自傲,看不起農民。我可以肯定說95%的人三代以上都是農民,所以我們不要忘本,我們的祖宗是農民,我們是農民出身的,這是**個觀點。第二個觀點,城鄉差距不是農民造成的。新中國成立后,為了維持社會的發展,不得不讓農民做出了犧牲,出現長期存在的城鄉剪刀差問題。在這個意義上,生活在城市里的人,不應該自負、自大,更應該尊重來自農村的人。作為具體學校來說,受著各方面的制約,不一定能對農村和農民提供更多的支持和幫助,但作為一個校長應在力所能及的范圍里,為縮小中國的城鄉差距應當做出我們自己的努力和貢獻,這就是教育家的情懷。如果沒有這種情懷,就沒有一種愛和責任,就沒有對農民的一份感恩,這就是不合格的校長,我們要努力縮小城鄉的差距,在這方面做出努力,這是夏強校長在書中提到的平民教育的思想。平民教育思想是我們中國教育的一個追求,教育就是為了改變這種不合理狀態,不能讓那種有錢更有錢、有權更有權的狀況再持續地存在下去,我們要為改變這樣的狀態去努力,這是教育家情懷的重要表現。我深知,中國城鄉差距的徹底消除還要有一段時間和過程。但如果我們當校長的放棄了努力,我們愧對歷史,也愧對未來。第四個問題:基礎教育的基礎在哪里?基礎教育是什么? 什么是基礎教育的“基礎”?基礎教育的基礎不是基礎知識、基本技能,盡管它們很重要,但只是占其中的很小一部分。基礎教育的基礎在于喚醒人的人性,使每個人成為人。所以我非常欣賞夏強校長在書中提到的觀點:教育要回到基礎,來促進人的全面發展;回到哪里呢?回到衛生、回到體育、回到行為規范。從搞好個人衛生入手,從培養良好的習慣和品行入手,這個才是真正的基礎,是每個人有尊嚴地生活在當今社會中的基礎。我有一個理論,那就是學歷高不一定文化高,出現這樣一個“倒掛”。文化是什么?文化是人的文明化。高校里有些大學生的行為很不規范,令人汗顏,這說明我們的基礎教育沒抓好。所以我對這個問題非常有看法,我們在小學時抓共產主義教育,中學抓社會主義教育,大學抓行為規范教育,這是教育不好的。所以要回到基礎,小學和初中當從*根本的基礎——體育、衛生、行為規范做起,這是真正的基礎,讓每個人都有尊嚴地生活,讓尊嚴閃爍出人性的光輝。夏強校長在書中說,他們的做法是低端的,其實不對,這是自謙,是高端的。我們的校長都要仔細調查研究一下我們學校學生的衛生、體格、行為等這些問題。這是基礎教育的基礎,要夯實成為人的基礎。前面我講的所謂人才是人的一小部分,別忘了他首先是人。這邏輯的關系就存在于這里,我以為這對我們來說是很有啟示的一些觀點和問題。 第五個問題:教育成功的標志是什么?有時候,我們學校把有多少學生考進北大、清華,走進港大、哈佛,作為學校炫耀的資本。回過來細看,你選擇的學生是怎樣一部分學生?可能是整個社會人群當中,無論智商還是智能都是前15%,甚至可能還是前10%的。社會就是由這前20%組成嗎?不是,是由100%組成的。所以教育成功的標志在哪里?夏強校長在書中提到:不比起點比成長,不比聰明比勤奮。這對于每一個校長來說,都是必須思考的問題。從這個角度來說,你究竟給學生貢獻了什么?西方有一個理念叫“附加值”理論,因為進來的學生起點不一樣,*終出去時就要衡量一下,你學校給學生多大貢獻。比如,你校學生進來是550分,出去是600分,其他學校的學生進來是450分,出去是550分,哪個水平高?你看到的是600分水平高,550分當然不如你,還有一段差距。可是人家學校對學生的貢獻是450分到550共100分,你只有50分。這就是我們不看起點,要看你的貢獻和學校對學生的貢獻,這是附加值,附加值作為一個理論,對我們很有啟示。實際上操作當中確實有點困難,因為分數是不等值的,這個起點是很難真正反映全面的。而且550到600和500到550是不一樣的。劉翔的110米跨欄,從14秒到13秒很容易,從13秒再提升到12秒9就很困難,幾乎是個極限,很難突破的。所以如果從分數來講,很難有比較性,這個道理我們校長應該明白。不要因為我們輸出多少600分的學生,有不少學生進入清華、北大,就洋洋自得、趾高氣昂。考高分固然有學校的貢獻,但很多還是學生自身的努力。從書中看到年輕的四十四中雖然還沒有人考進哈佛,走進耶魯,但他對學生的貢獻是大的,他為學生的整個成長提供了一個堅實的基礎。我們應該明白目前中國還面臨著很多復雜的問題,明白中國是一個發展中國家,在我們整個社會發展過程當中,我們任重而道遠。作一名教育工作者,一定要有對社會全面、客觀、公正的認識,要有責任和擔當;作為一名校長,更要有夏強校長那樣的情懷和抱負,為我們社會目前還處在弱勢的群體提供力所能及的幫助,為每一個孩子的成長和幸福奠基,為中華民族的奮起而努力。(華東師大終身教授:陳玉琨)
夏強,河北省特級教師,全國優秀教育工作者,河北省教育系統先進工作者,河北省首屆中小學骨干校長,石家莊市首屆優秀校長。曾任石家莊市第四十中學校長,現任石家莊市第四十四中學校長。2011年,教育部中學校長培訓中心舉辦了“人民教育家論壇—夏強教育思想研討會”。上世紀八十年代支援邊疆,被中宣部、國家教委授予全國“八十年代優秀大學畢業生”稱號。主編科普讀物《少年科普叢書》、《中國科技365天》、《世界科技365天》、《若隱若現的飛碟》,主編中小學校長培訓教材《校長與學校德育》等。引領學校成“人”教育實踐活動,被《中國教育報》、《河北教育》等媒體多次報道。
序1 成“人”:教育的基本追求
序2 教育的理想——使孩子個個成人
引言 我的教育情結
第一章 成才先成人:義務教育的價值追求
一、成人為成才之基
1.成“人”品德為本,成“才”修身為先
2.教真知育真人,學真知做真人
3.人才多樣化,人人能成才
二、成“人”的基本品質
1.學會擔當,勇于奉獻
2.學會拼搏,敢于競爭
3.學會感激,樂于回報
4.學會團結,善于合作
三、成“人”之立足點
1.機遇與挑戰并存
2.困難與責任同在
3.希望與發展共生
第二章 良好的品德與習慣:學生終身發展的基礎
一、規范顯形象,儀表見精神
二、成人先樹德,立品先知禮
1.培養忠誠濃厚的愛國主義情懷
2.培養團結協作的集體主義精神
3.培養文明積極的社會主義品行
三、環境育品味,潔身才自好
四、他律鑄習慣,自律釀美德
第三章 精神、體魄兩手抓:給學生一生的“財富”
一、強身健體,全員參與
二、多彩活動,陽光體育
三、專長培養,發展興趣
第四章 享快樂、品成功:勞動的教育力量
一、成長的綠蔭——責任樹
二、幸福的記憶——感恩林
三、希望的心田——包容園
四、成功的收獲——榮譽果
第五章 社會實踐:學生實現人生價值的必經之路
一、在行進的道路上認準方向
二、在社會的課堂中磨礪鋒芒
三、在外面的世界里汲取營養
第六章 勇于創新:學生早日成才的捷徑
一、走近科技,放飛夢想
二、探秘求證,成就希望
三、手腦聯動,快樂體驗
第七章 藝術的殿堂:生命的星空更加璀璨
一、歌舞同心,祝福祖國
二、國粹韻深,梨園情長
三、舞彩青春,自信飛揚
四、花季放歌,余音繞梁
五、妙筆丹青,揮墨飄香
第八章 專業發展:教師水平的高度決定學生發展的程度
一、注重專業素養,更注重職業道德
1.教師發展:師德為先
2.班主任培養:知行合一
二、注重更新理念,更注重基礎實踐
1.辨析現狀,力推新教法
2.理清頭緒,培訓再起步
3.課題引路,科研出成效
三、注重傳統經驗,更注重探索創新
1.走出去:學名校有收獲
2.請進來:邀名師出成果
四、注重學習榜樣,更注重傳承發揚
第九章 家庭資源:學生發展的富礦
一、家庭教育與學校教育保持一致
二、家長的言傳與身教要保持一致
三、家長關注物質需求與重視精神生活保持一致
第十章 成“人”:教育永恒的追求
一、特別的愛給特別的你
二、我只想讓你飛的更高
三、朝花夕拾:優秀畢業生介紹
四、春華秋實:優秀畢業生感言
五、靜待花開:發展中的44中
第十一章 路在何方:基礎教育發展再思考
一、“教育優先發展”應成共識
二、“不能少”、“不掉隊”:教育公平如何看
三、他山之石:美國教育制度的理性分析
四、師資水平與教師流動:解決教育公平問題之關鍵
五、痛并快樂:學生不可或缺的體驗
六、允執厥中:“傳統課堂”與“改革課堂”的適切選擇
七、中外教育差距:“遵守秩序”意識為最
八、“路漫漫”:“教育是農業”理念的上下求索
后記
隨著社會的發展,家長對子女的教育也愈加重視。但是,往往在“言傳”的同時忘了“身教”。有的父母要孩子要遵守規則,自己卻在過馬路時旁若無人;教育孩子要禮讓,卻在上公交車時“爭先恐后”;父母教育孩子要獨立,卻將孩子的一切包辦;父母要孩子陽光樂觀,卻總是在孩子面前抱怨工作,抱怨社會,甚至抱怨老師和學校。
我一直認為“問題孩子”的背后一定會有“問題父母”。我一次去家訪,看見孩子在學習,而孩子的父親正在旁邊玩鳥。還有一次我去拜訪一位“問題孩子”的奶奶,老太太打著麻將牌叼著香煙接待了我。而優秀孩子的背后一定會有管理得當的家長,他們用高尚的言行影響著他。比如說父母愛讀書孩子一般不會厭學,父母做事精細孩子一般不會馬虎,父母站位高、有正能量則孩子就會樂于助人,不會玩世不恭。
家長的言傳身教比任何一本教科書都管用。莫言是中國第一位獲得諾貝爾文學獎的作家,他的父母文化程度并不高,但是卻用自己的言傳身教影響著孩子的成長。莫言年少時跟著母親去撿麥穗,結果母親卻被看守人打了一耳光,多年后,他與母親再次與看守人在集市上相遇,看守人已是白發蒼蒼的老人,他想過去報仇,卻被母親勸住,母親只說了這樣一句話:“兒子,那個打我的人,與這個老人,并不是一個人”,這就是家風。李鎮西老師注意培養自己的女兒自信向上,他的目標是兒女一生能善良,快樂,勤奮。女兒小時候像大部分孩子一樣,普通,膽小,靦腆,學習感悟力一般,小學時孩子的成績并不冒尖,李老師一直非常注意保護她的快樂感,堅持認為學習的快樂比學習成績更重要。一次,女兒期中考試考得不好,感到難過,覺得自己是“差生”了—— “爸爸,你的女兒沒考好,給你丟臉了!” 李老師說:“也許在今天看來,你沒有考好,你覺得是天大的‘災難’。但五年、十年、二十年……當你真正在精神上成熟并經歷戰勝了更多的人生挫折之后,再回過頭來看今天的期中考試,你會覺得這一次挫折不過是人生長河中一個小小的漩渦而已,簡直微不足道!”——本來女兒的話令李老師心痛而不安。而作為爸爸,他表達的卻是一段感人而又不乏清醒冷靜的哲理。在李鎮西的言傳身教下,女兒優秀成才,并以優異的成績考入重點大學。
另一個故事是我在學校師德講演會上,優秀青年班主任王鐵軍老師談自己的成長歷程時講到的。他的父親為人善良、誠實肯干,從小對他要求嚴格,待他大學畢業時父親只對他說了一句話:“不管在哪干,干什么,都要像我們家人一樣干事認真、踏實,走出家門,你就代表著父母”。王老師講:“父親的教誨我牢記心頭,不管在什么情況下遇到什么困難,我從未輕言放棄,因為我就代表著我的父親,我的家風。當我的父親從家鄉來到學校看著展牌‘優秀教師’一欄里自己兒子的照片,一貫沉默的父親露出了欣慰的微笑,那一刻我知道父親終于對我放心了,我沒有辜負父親對我的要求和期待——認認真真做事,踏踏實實做人,與人為善,盡職盡責。作為一名教師,我也把父親的話送給我的學生:走出家門,你代表的是家風;走出教室,你代表的是班風;走出校門,你代表的是校風。”
這幾個故事正好佐證了北京四中做的調查,87%的學生認為他的人格和品格來自于家長。這說明很多的教育問題是教師無法替代的。所以我們利用家長會的時機,提出家長要樹立榜樣。讓孩子做到的自己要先做到,通過良好的家庭氛圍使孩子受到潛移默化的熏陶。尤其是在行為習慣養成方面,家長要起到表率作用。家長會時,我們要求家長著裝要正式,不隨地亂扔垃圾等。這樣做最大限度保障了學校教育的效果,對于未成年人,如果學校教育與家庭教育不一致,就難以形成正確的價值觀,也極容易出現“5+2=0”的結果。
我在電視上經常看到這則公益廣告,孝順的兒媳給年邁的婆婆洗腳,懂事的孩子也要給媽媽打水洗腳,廣告就是用事例教育我們“父母是孩子最好的老師!”在西方國家,政府甚至會以法律的形式來約束家長的言傳身教。德國政府對家庭教育嚴格要求,若哪位家長對孩子管教不嚴,自己不能做好榜樣作用,鄰居或親友就會將情況報告給青少年局。不稱職的父母可能眼睜睜看著自己的孩子被強行送到青少年機構,或經過嚴格審核的家庭寄養。
可見,“身教”、“言傳”并重既是中華民族的優秀傳統,又是現代教育不變的真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