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國平論閱讀:做大師的學生》是作者直接與經典對話的感悟,匯編了論述閱讀的文字,選自所發表的文章、隨感和講演。作者用詩性的語言,挖掘出經典中的智慧,并對人類生存困境和當代人的精神狀態進行深刻的省思。人們常說“閱讀改變人生”,作者認為,它主要改變的不是人生的表象和外觀,而是改變人生的格調、氣象和境界。
人文經典是一座圣殿,它就在我們身邊,一切時代的思想者正在那里聚會,我們只要走進去,就能聆聽到他們的嘉言雋語。 周國平帶我們走進閱讀的堂奧,教我們做一個幸福的醒客,品嘗思想上的快樂,自得清醒中的幸福。 書中的大師,或古老或年輕,都扎根于人類精神生活的至深土壤之中。作為讀者,或初讀或重讀,都能在個人的心靈中抽出新芽。 編輯推薦篇章: P36 《幸福的醒客》 P52 《走進一座圣殿》 P263 《閱讀與人生》
周國平,中國社會科學院哲學研究所研究員。1945年生于上海,1967年畢業于北京大學哲學系,1981年畢業于中國社會科學院研究生院哲學系。著有學術著作《尼采:在世紀的轉折點上》《尼采與形而上學》,散文集《覺醒的力量》《守望的距離》《各自的朝圣路》《安靜》《善良·豐富·高貴》《生命的品質》,紀實作品《妞妞:一個父親的札記》《歲月與性情——我的心靈自傳》《偶爾遠行》《寶貝,寶貝》,詩集《憂傷的情欲》以及《人生哲思錄》《周國平人文講演錄》(1、2)等,譯有尼采著作《悲劇的誕生》《希臘悲劇時代的哲學》《論我們教育機構的未來》《作為教育家的叔本華》《偶像的黃昏》《尼采詩集》等。
第一輯 快樂閱讀
3 讀書的癖好
5 愉快是基本標準
7 人與書之間
10 愛書家的樂趣
15 青春期的閱讀
17 做一個真正的讀者
19 我的讀書旨趣
20 我的好書觀
21 三不主義
第二輯 瞄準經典
25 經典和我們
27 讀永恒的書
29 直接讀原著
32 因為它在那里
34 讓經典成為通識
36 幸福的醒客
39 名著在名譯之后誕生
第三輯 文學巨擘
43 世上本無奇跡——讀笛福《魯濱孫飄流記》
45 天才的命運——談歌德和拜倫
49 在維納斯腳下哭泣——讀海涅的詩
52 走進一座圣殿
60 麻木比瘟疫更可怕——“非典”期間讀《鼠疫》
第四輯 童話寶典
65 給成人讀的童話——重讀《小王子》
68 讓世界適合于小王子們居住——《小王子》中譯本序
71 簡潔的力量——讀列那爾《胡蘿卜須》
73 也重讀安徒生
75 生命中不能錯過什么——《綠山墻的安妮》中譯本序
第五輯 詩性哲人
79 每個人都是一個宇宙——讀《愛默生文選》
85 幸福的悖論——讀莫洛亞《人生五大問題》
91 人性、愛情和天才——讀毛姆《月亮和六便士》
96 人不只屬于歷史——讀加繆《反抗者》
99 唱出了我們的沉默的歌者——讀紀伯倫的散文詩
第六輯 大師工作室
103 活著寫作是多么美好——讀帕烏斯托夫斯基《金玫瑰》
109 私人寫作——讀托爾斯泰日記
115 探究存在之謎——讀昆德拉《小說的藝術》
120 小說的智慧——讀昆德拉《被背叛的遺囑》
第七輯 朝圣心路
139 在黑暗中并肩行走——史懷澤的啟示之一
141 與世界建立精神關系——史懷澤的啟示之二
143 精神生活的哲學——讀奧伊肯《生活的意義與價值》
148 勇氣證明信仰——讀蒂利希《存在的勇氣》
151 現代技術的危險何在?——讀《海德格爾分析新時代的技術》
第八輯 品中國古典
157 孔子的灑脫——把《論語》當閑書讀
159 另一個韓愈
161 蘇軾《超然臺記》薦語和批注
164 唯美的歡娛——唐宋名篇音樂朗誦會《宋人弦歌》序
166 明月幾時有——蘇軾詞賞析
169 物是人非事事休——李清照詞賞析
171 春花秋月何時了——李煜詞賞析
173 卻道天涼好個秋——辛棄疾詞賞析
176 人生貴在行胸臆——讀袁中郎全集
第九輯 昨天和今天的大家
183 讀魯迅的不同眼光
185 《李白與杜甫》內外
187 一個真誠的理想主義者——讀吳宓《文學與人生》
195 古驛道上的失散——讀楊絳《我們仨》
197 讀《務虛筆記》的筆記
214 智慧和信仰——讀史鐵生《病隙碎筆》
218 在失語和言說之間——讀苗強《沉重的睡眠》
221 自由的靈魂——讀王小波作品
第十輯 文津薦書
225 一個純粹、干凈的圖書獎
227 我們將給子孫留下什么?——《城記》推薦語
229 恢復常識和記憶——《退步集》推薦語
231 為中國今天的教育把脈——《中國教育公平的理想與現實》推薦語
234 人生邊上的智慧——《走到人生邊上》推薦語
236 以西方科學傳統為鏡——《繼承與叛逆》推薦語
238 網絡時代的反思——《網民的狂歡》推薦語
240 一個可愛的老人——《拾貝集》推薦語
242 十字路口的中國改革——《重啟改革議程》推薦語
245 GDP光芒背后的另一面中國——《工廠女孩》推薦語
第十一輯 讀書小語
249 好讀書
252 讀好書
256 怎么讀
第十二輯 講座選輯
263 閱讀與人生
272 閱讀與成長
幸福的醒客
“醒客悅讀文庫”從西方人文經典譯著中選擇比較輕松易讀的文本,按照作者分冊出版。這套叢書的宗旨是“經典文本,輕松閱讀”,頗合我讀書的旨趣,我曾為之作序。現在,**批18種已出,第二批也即出,我很樂意作進一步的推薦。
叢書名“醒客悅讀”的英文是Thinker Readings,把Thinker(思想者)譯作“醒客”,是音義兩恰的妙譯。聽說*早把Thinker譯為“醒客”的是我的朋友蕭瀚,萬圣書屋還用做了咖啡座的名稱。我嘗戲言:我來給你們寫一篇《醒客宣言》,號召“全世界醒客聯合起來”。當然,這只是戲言。思想者是安靜的,何至于鬧這么大的動靜。思想者也尋求同道,但不是靠吶喊。在莊嚴的圖書館里,在夜讀者的燈光下,在超越時空的靈魂相遇中,醒客的聯合一直在進行著,未嘗有過間斷。
中國的屈原,希臘的赫拉克利特,都早已把思想者喻為醒著的人,而把不思想的人喻為昏睡或爛醉之徒。眾人皆醉,唯我獨醒,這誠然是痛苦的。但是,做一個醒客,自有其清醒中的幸福。英國哲學家約翰?穆勒有言:幸福與滿足是兩回事,不滿足的人比滿足的豬幸福,不滿足的蘇格拉底比滿足的傻瓜幸福。人和豬的區別就在于,人有靈魂,豬沒有靈魂。蘇格拉底和傻瓜的區別就在于,蘇格拉底的靈魂醒著,傻瓜的靈魂昏睡著。靈魂生活開始于不滿足。不滿足什么?不滿足于像動物那樣活著。正是在這不滿足之中,人展開了對意義的尋求,創造了豐富的精神世界。那么,何以見得不滿足的人比滿足的豬幸福呢?穆勒說,因為前者的快樂品質更高,內容更豐富,但唯有兼知兩者的人才能作出判斷。也就是說,如果你是一頭滿足的豬,跟你說了也白說。我不是罵任何人,因為我相信,每個人身上都藏著一個不滿足的蘇格拉底。
人為萬物之靈,靈就靈在人能思想。在上天賦予人的諸般能力中,*特別、*寶貴的就是思想的能力。赫拉克利特說:“思想是**的優點。”這其實是絕大多數哲學家的共識。在巴門尼德筆下,太陽車載著思想者行進在光明大道上,而不思想者則始終停留在黑暗之中。亞里士多德視沉思活動為完美的幸福,因為它*為自足,不依賴于外部條件,就此而論*接近神的活動。帕斯卡爾把人譬作一支會思想的蘆葦,人縱然是脆弱的生命,卻因思想而區別于其他一切生命。笛卡爾干脆說:“我思故我在。”我們或許可以引申說,一個人唯有充分運用了上天賦予的思想能力,才是真正作為人而存在。愛因斯坦把獨立思考的能力稱作“大自然不可多得的恩賜”,人因此而獲得了內在的自由,能夠不受權力、社會偏見以及未經審視的常規和習慣的支配。質言之,思想是人之為人的高級屬性,思想的快樂是享受人的高級屬性的快樂。一個人一旦深嘗到這種快樂,再也改不掉思想的習慣,他就成了一個思想者,從此以后,他在自己身上就有了一個永不枯竭的快樂源泉。
在醒客的快樂中,一項莫大的快樂是閱讀人文經典。人類精神始終在追求某些永恒的價值,這種追求已經形成為一個偉大的傳統,而人文經典則是這個傳統的主要載體。人文經典是一座圣殿,它就在我們身邊,一切時代的思想者正在那里聚會,我們只要走進去,就能聆聽到他們的嘉言雋語。就*深層的精神生活而言,時代的區別并不重要,無論是兩千年前的先賢,還是近百年來的今賢,都同樣古老,也都同樣年輕。每一部經典作品都扎根在人類精神生活的至深土壤之中,正因為如此,所以能夠在不同時代的個人的心靈中抽出新芽。卡爾維諾列舉經典作品的特征,有兩點*為精辟:一部經典作品是一本每次重讀都像初讀那樣帶來發現的書;一部經典作品是一本即使初讀也好像是在重溫的書。閱讀經典之妙趣,正在于發現和重溫的雙重喜悅。
思想離不開傳統。置身于傳統之外,沒有人能夠成為思想者。做一個思想者,意味著以自己的方式參與到人類精神傳統中去,成為其中積極的一員。對于每一個個體來說,這個傳統一開始是外在于他的,他必須去把它“占為己有”,而閱讀經典便是“占為己有”的*基本的途徑。
這么說來,閱讀經典是成為一個真正的醒客的必由之路了。不過,走在這條路上,未必總是艱難跋涉,也完全可以輕松漫步。林語堂曾經戲言:大師帶學生往往不是在課堂上,而是在沙龍里,抽著大煙斗閑聊,煙霧繚繞中就把學生熏陶出來了。現在這套叢書正像是一個沙龍,讓你聽大師們聊天,并且逐漸加入他們的聊天,在快樂閱讀中成為一個幸福的醒客。
閱讀經典,就是在今天成為一個醒客,就是今天的醒客與歷史上那些偉大的醒客對話。這時候你會發現,其實你并不孤獨,存在著一個醒客的世界,這個世界超越于歷史的變遷和人間的喧嘩而長存,把一切時代的思想者聯結成一個整體。我祝愿你走進這個世界,與偉大的醒客們為伍,盡興品嘗思想的快樂。
2007年11月
走進一座圣殿
一
那個用頭腦思考的人是智者,那個用心靈思考的人是詩人,那個用行動思考的人是圣徒。倘若一個人同時用頭腦、心靈、行動思考,他很可能是一位先知。
在我的心目中,圣埃克蘇佩里就是這樣一位先知式的作家。
圣埃克蘇佩里一生只做了兩件事——飛行和寫作。飛行是他的行動,也是他進行思考的方式。在那個世界航空業起步不久的年代,他一次次飛行在數千米的高空,體味著危險和死亡,宇宙的美麗和大地的牽掛,生命的渺小和人的偉大。高空中的思考具有奇特的張力,既是性命攸關的投入,又是空靈的超脫。他把他的思考寫進了他的作品,但生前發表的數量不多。他好像有點兒吝嗇,要把*飽滿的果實留給自己,留給身后出版的一本書,照他的說法,他的其他著作與它相比只是習作而已。然而他未能完成這本書,在他*后一次駕機神秘地消失在海洋上空以后,人們在他留下的一只皮包里發現了這本書的草稿,書名叫《要塞》。
經由馬振騁先生從全本中摘取和翻譯,這本書的輪廓**次呈現在了我們面前。我是懷著虔敬之心讀完它的,仿佛在讀一個特殊版本的《圣經》。在圣埃克蘇佩里生前,他的親密女友B夫人讀了部分手稿后告訴他:“你的口氣有點兒像基督。”這也是我的感覺,但我覺得我能理解為何如此。圣埃克蘇佩里寫這本書的時候,他心中已經有了真理,這真理是他用一生的行動和思考換來的,他的生命已經轉變成這真理。一個人用一生一世的時間見證和踐行了某個基本真理,當他在無人處向一切人說出它時,他的口氣就會像基督。他說出的話有著異乎尋常的重量,不管我們是否理解它或喜歡它,都不能不感覺到這重量。這正是箴言與雋語的區別,前者使我們感到沉重,逼迫我們停留和面對,而在讀到后者時,我們往往帶著輕松的心情會心一笑,然后繼續前行。
如果把《圣經》看作**的**真理的象征,那么,《圣經》的確是有許多不同的版本的,在每一思考**真理的人那里就有一個屬于他的特殊版本。在此意義上,《要塞》就是圣埃克蘇佩里版的《圣經》。圣埃克蘇佩里自己說:“上帝是你的語言的意義。你的語言若有意義,向你顯示上帝。”我完全相信,在寫這本書時,他看到了上帝。在讀這本書時,他的上帝又會向每一個虔誠的讀者顯示,因為也正如他所說:“一個人在尋找上帝,就是在為人人尋找上帝。”圣埃克蘇佩里喜歡用石頭和神殿作譬:石頭是材料,神殿才是意義。我們能夠感到,這本書中的語詞真有石頭一樣沉甸甸的分量,而他用這些石頭建筑的神殿確實閃放著意義的光輝。現在讓我們走進這一座神殿,去認識一下他的上帝亦即他見證的基本真理。
二
沙漠中有一個柏柏爾部落,已經去世的酋長曾經給予王子許多英明的教誨,全書就借托這位王子之口宣說人生的真理。當然,那宣說者其實是圣埃克蘇佩里自己,但是,站在現代的文明人面前,他一定感到自己就是那支游牧部落的*后的后裔,在宣說一種古老的即將失傳的真理。
全部真理圍繞著一個中心問題:生命的意義是什么?因為人必須區別重要和緊急,生存是緊急的事,但領悟神意是更重要的事。因為人應該得到幸福,但更重要的是這得到了幸福的是什么樣的人。
沙漠和要塞是書中的兩個主要意象。沙漠是無邊的荒涼,游牧部落在沙漠上建筑要塞,在要塞的圍墻之內展開了自己的生活。在宇宙的沙漠中,我們人類不正是這樣一個游牧部落?為了生活,我們必須建筑要塞。沒有要塞,就沒有生活,只有沙漠。不要去追究要塞之外那無盡的黑暗。“我禁止有人提問題,深知不存在可能解渴的回答。那個提問題的人,只是在尋找深淵。”明白這一真理的人不再刨根問底,把心也放在圍墻之內,愛那嫩芽萌生的清香,母羊剪毛時的氣息,懷孕或喂奶的女人,傳種的牲畜,周而復始的季節,把這一切看作自己的真理。
換一個比喻來說,生活像汪洋大海里的一只船,人是船上的居民,把船當成了自己的家。人以為有家居住是天經地義的,再也看不見海,或者雖然看見,僅把海看作船的裝飾。對人來說,盲目兇險的大海仿佛只是用于航船的。這不對嗎?當然對,否則人如何能生活下去。
那個遠離家鄉的旅人,占據他心頭的不是眼前的景物,而是他看不見的遠方的妻子兒女。那個在黑夜里亂跑的女人,“我在她身邊放上爐子、水壺、金黃銅盤,就像一道道邊境線”,于是她安靜下來了。那個犯了罪的少婦,她被脫光衣服,拴在沙漠中的一根木樁上,在烈日下奄奄待斃。她舉起雙臂在呼叫什么?不,她不是在訴說痛苦和害怕,“那些是廄棚里普通牲畜得的病。她發現的是真理。”在無疆的黑夜里,她呼喚的是家里的夜燈,安身的房間,關上的門。“她暴露在無垠中無物可以依傍,哀求大家還給她那些生活的支柱:那團要梳理的羊毛,那只要洗滌的盆兒,這一個,而不是別個,要哄著入睡的孩子。她向著家的永恒呼叫,全村都掠過同樣的晚間祈禱。”
我們在大地上扎根,靠的是日常生活中的牽掛、責任和愛。在平時,這一切使我們忘記死亡。在死亡來臨時,對這一切的眷戀又把我們的注意力從死亡移開,從而使我們超越死亡的恐懼。
人跟要塞很相像,必須限制自己,才能找到生活的意義。“人打破圍墻要自由自在,他也就只剩下了一堆暴露在星光下的斷垣殘壁。這時開始無處存身的憂患。”“沒有立足點的自由不是自由。”那些沒有立足點的人,他們哪兒都不在,竟因此自以為是自由的。在今天,這樣的人豈不仍然太多了?沒有自己的信念,他們稱這為思想自由。沒有自己的立場,他們稱這為行動自由。沒有自己的女人,他們稱這為愛情自由。可是,真正的自由始終是以選擇和限制為前提的,愛上這朵花,也就是拒絕別的花。一個人即使愛一切存在,仍必須為他的愛找到確定的目標,然后他的博愛之心才可能得到滿足。
三
生命的意義在*平凡的日常生活之中,但這不等于說,凡是過著這種生活的人都找到了生命的意義。圣埃克蘇佩里用譬喻向我們講述這個道理。定居在綠洲中的那些人習慣了安居樂業的日子,他們的感覺已經麻痹,不知道這就是幸福。他們的女人蹲在溪流里圓而白的小石子上洗衣服,以為是在完成一樁家家如此的苦活。王子命令他的部落去攻打綠洲,把女人們娶為己有。他告訴部下:必須千辛萬苦在沙漠中追風逐日,心中懷著綠洲的宗教,才會懂得看著自己的女人在河邊洗衣其實是在慶祝一個節日。
我相信這是圣埃克蘇佩里*切身的感觸,當他在高空出生入死時,地面上的平凡生活就會成為他心中的宗教,而身在其中的人的麻木不仁在他眼中就會成為一種褻瀆。人不該向要塞外無邊的沙漠追究意義,但是,“受威脅是事物品質的一個條件”,要領悟要塞內生活的意義,人就必須經歷過沙漠。
日常生活到處大同小異,區別在于人的靈魂。人擁有了財產,并不等于就擁有了家園。家園不是這些綿羊、田野、房屋、山嶺,而是把這一切聯結起來的那個東西。那個東西除了是在尋找和感受著意義的人的靈魂,還能是什么呢?“對人**重要的是事物的意義。”不過,意義不在事物之中,而在人與事物的關系之中,這種關系把單個的事物組織成了一個對人有意義的整體。意義把人融入一個神奇的網絡,使他比他自己更寬闊。于是,麥田、房屋、羊群不再僅僅是可以折算成金錢的東西,在它們之中凝結著人的歲月、希望和信心。
“精神只住在一個祖國,那就是萬物的意義。”這是一個無形的祖國,肉眼只能看見萬物,領會意義必須靠心靈。上帝隱身不見,為的是讓人睜開心靈的眼睛,睜開心靈眼睛的人會看見他無處不在。母親哺乳時在嬰兒的吮吸中,丈夫歸家時在妻子的笑容中,水手航行時在日出的霞光中,看到的都是上帝。
那個心中已不存在帝國的人說:“我從前的熱忱是愚蠢的。”他說的是真話,因為現在他沒有了熱忱,于是只看到零星的羊、房屋和山嶺。心中的形象死去了,意義也隨之消散。不過人在這時候并不覺得難受,與平庸妥協往往是在不知不覺中完成的。心愛的人離你而去,你一定會痛苦。愛的激情離你而去,你卻絲毫不感到痛苦,因為你的死去的心已經沒有了感覺痛苦的能力。
有一個人因為愛泉水的歌聲,就把泉水灌進瓦罐,藏在柜子里。我們常常和這個人一樣傻。我們把女人關在屋子里,便以為占有了她的美。我們把事物據為己有,便以為占有了它的意義。可是,意義是不可占有的,一旦你試圖占有,它就不在了。那個凱旋的戰士守著他的戰利品,一個正裸身熟睡的女俘,面對她的美麗只能徒喚奈何。他捕獲了這個女人,卻無法把她的美捕捉到手中。無論我們和一個女人多么親近,她的美始終在我們之外。不是在占有中,而是在男人的欣賞和傾倒中,女人的美便有了意義。我想起了海涅,他終生沒有娶到一個美女,但他把許多女人的美變成了他的詩,因而也變成了他和人類的財富。
四
所以,意義本不是事物中現成的東西,而是人的投入。要獲得意義,也就不能靠對事物的占有,而要靠愛和創造。農民從麥子中取走滋養他們身體的營養,他們向麥子奉獻的東西才豐富了他們的心靈。
“那個走向井邊的人,口渴了,自己拉動吱吱咯咯的鐵鏈,把沉重的桶提到井欄上,這樣聽到水的歌聲以及一切尖利的樂曲。他口渴了,使他的行走、他的雙臂、他的眼睛也都充滿了意義,口渴的人朝井走去,就像一首詩。”而那些從杯子里喝現成的水的人卻聽不到水的歌聲。坐滑竿——今天是坐纜車——上山的人,再美麗的山對于他也只是一個概念,并不具備實質。“當我說到山,意思是指讓你被荊棘刺傷過,從懸崖跌下過,搬動石頭流過汗,采過上面的花,*后在山頂迎著狂風呼吸過的山。”如果不用上自己的身心,一切都沒有意義。貪圖舒適的人,實際上是在放棄意義。
你心疼你的女人,讓她擺脫日常家務,請保姆代勞一切,結果家對她就漸漸失去了意義。“要使女人成為一首贊歌,就要給她創造黎明時需要重建的家。”為了使家成為家,需要投入時間。現在人們舍不得把時間花在家中瑣事上,早出晚歸,在外面奮斗和享受,家就成了一個旅舍。
愛是耐心,是等待意義在時間中慢慢生成。母愛是從一天天的喂奶中來的。感嘆孩子長得快的都是外人,父母很少會這樣感覺。你每天觀察院子里的那棵樹,它就漸漸在你的心中扎根。有一個人獵到一頭小沙狐,便精心喂養它,可是后來它逃回了沙漠。那人為此傷心,別人勸他再捉一頭,他回答:“捕捉不難,難的是愛,太需要耐心了。”
是啊,人們說愛,總是提出種種條件,埋怨遇不到符合這些條件的值得愛的對象。也許有一天遇到了,但愛仍未出現。那一個城市非常美,我在那里旅游時曾心曠神怡,但離開后并沒有夢魂牽繞。那一個女人非常美,我邂逅她時幾乎一見鐘情,但錯過了并沒有日思夜想。人們舉著條件去找愛,但愛并不存在于各種條件的哪怕*完美的組合之中。愛不是對象,愛是關系,是你在對象身上付出的時間和心血。你培育的園林沒有皇家花園美,但你愛的是你的園林而不是皇家花園。你相濡以沫的女人沒有女明星美,但你愛的是你的女人而不是女明星。也許你愿意用你的園林換皇家花園,用你的女人換女明星,但那時候支配你的不是愛,而是欲望。
愛的投入必須全心全意,如同自愿履行一項不可推卸的職責。“職責是連接事物的神圣鈕結,除非在你看來是**的需要,而不是游戲,你才能建成你的帝國、神廟或家園。”就像擲骰子,如果不牽涉你的財產,你就不會動心。你玩的不是那幾顆小小的骰子,而是你的羊群和金銀財寶。在玩沙堆的孩子眼里,沙堆也不是沙堆,而是要塞、山嶺或船只。只有你愿意為之而死的東西,你才能夠藉之而生。
五
當你把愛投入到一個對象上面,你就是在創造。創造是“用生命去交換比生命更長久的東西”。這樣誕生了畫家、雕塑家、手工藝人等等,他們工作一生是為了創造自己用不上的財富。沒有人在乎自己用得上用不上,生命的意義反倒是寄托在那用不上的財富上。那個瞎眼、獨腿、口齒不清的老人,一說到他用生命交換的東西,就立刻思路清晰。突然發生了地震,人們害怕的不是死亡,而是自己的作品的毀滅,那也許是一只親手制造的銀壺,一條親手編結的毛毯,或一篇親口傳唱的史詩。生命的終結誠然可哀,但*令人絕望的是那本應比生命更長久的東西竟然也同歸于盡。
文化與工作是不可分的。那種只會把別人的創造放在自己貨架上的人是未開化人,哪怕這些東西精美絕倫,他們又是鑒賞的行家。文化不是一件誰的身上都能披的斗篷。對于一切創造者來說,文化只是完成自己的工作,以及工作中的艱辛和歡樂。每個人生活中*重要的部分是自己所熱愛的那項工作,他藉此而進入世界,在世上立足。有了這項他能夠全身心投入的工作,他的生活就有了一個核心,他的全部生活圍繞這個核心組織成了一個整體。沒有這個核心的人,他的生活是碎片,譬如說,會分裂成兩個都令人不快的部分,一部分是折磨人的勞作,另一部分是無所用心的休閑。
順便說一說所謂“休閑文化”。一個醉心于自己的工作的人,他不會向休閑要求文化。對他來說,休閑僅是工作之后的休整。“休閑文化”大約只對兩種人有意義,一種是辛苦勞作但從中體會不到快樂的人,另一種是沒有工作要做的人,他們都需要用某種特別的或時髦的休閑方式來證明自己也有文化。我不反對一個人興趣的多樣性,但前提是有自己熱愛的主要工作,唯有如此,當他進入別的領域時,才可能添入自己的一份意趣,而不只是湊熱鬧。
創造會有成敗,這不重要,重要的是保持創造的熱忱。有了這樣的熱忱,無論成敗都是在為創造作貢獻。還是讓圣埃克蘇佩里自己來說,他說得太精彩:“創造,也可以指舞蹈中跳錯的那一步,石頭上鑿壞的那一鑿子。動作的成功與否不是主要的。這種努力在你看來是徒勞無益,這是由于你的鼻子湊得太近的緣故,你不妨往后退一步。站在遠處看這個城區的活動,看到的是意氣風發的勞動熱忱,你再也不會注意有缺陷的動作。”一個人有創造的熱忱,他未必就能成為大藝術家。一大群人有創造的熱忱,其中一定會產生大藝術家。大家都愛跳舞,即使跳得不好的人也跳,美的舞蹈便應運而生。說到底,產生不產生大藝術家也不重要,在這片生機勃勃的土地上,生活本身就是意義。
人在創造的時候是既不在乎報酬,也不考慮結果的。陶工專心致志地伏身在他的手藝上,在這個時刻,他既不是為商人也不是為自己工作,而是“為這只陶罐以及柄子的彎度工作”。藝術家廢寢忘食只是為了一個意象,一個還說不出來的形式。他當然感到了幸福,但幸福是額外的獎勵,而不是預定的目的。美也如此,你幾曾聽到過一個雕塑家說他要在石頭上鑿出美?
從沙漠征戰歸來的人,勛章不能報償他,虧待也不會使他失落。“當一個人升華、存在、圓滿死去,還談什么獲得與占有?”一切從工作中感受到生命意義的人都是如此,內在的富有找不到也不需要世俗的對應物。像托爾斯泰、卡夫卡、愛因斯坦這樣的人,沒有得諾貝爾獎于他們何損,得了又能增加什么?只有那些內心中沒有歡樂源泉的人,才會斤斤計較外在的得失,孜孜追求教授的職稱、部長的頭銜和各種可笑的獎狀。他們這樣做很可理解,因為倘若沒有這些,他們便一無所有。
六
如果我把圣埃克蘇佩里的思想概括成一句話,譬如說“生命的意義在于愛和創造,在于奉獻”,我就等于什么也沒有說,只是在重復一句陳詞濫調。是否用自己獨特的語言說出一個真理,這不只是表達的問題,而是決定了說出的是不是真理。世上也許有共同的真理,但它不在公共會堂的標語上和人云亦云的口號中,只存在于一個個具體的人用心靈感受到的特殊的真理之中。那些不擁有自己的特殊真理的人,無論他們怎樣重復所謂共同的真理,說出的始終是空洞的言辭而不是真理。圣埃克蘇佩里說:“我瞧不起意志受論據支配的人。詞語應該表達你的意思,而不是左右你的意志。”真理不是現成的出發點,而是千辛萬苦要接近的目標。凡是把真理當作起點的人,他們的意志正是受了詞語的支配。
這本書中還有許多珍寶,但我不可能一一指給你們看。我在這座圣殿里走了一圈,把我的所見所思告訴了你們。現在,請你們自己走進去,你們也許會有不同的所見所思。然而,我相信,有一種感覺會是相同的。“把石塊砌在一起,創造的是靜默。”當你們站在這座用語言之石壘建的殿堂里時,你們一定也會聽見那迫人不得不深思的靜默。
閱讀書目:圣埃克蘇佩里《要塞》,馬振騁譯,海南出版社,200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