汲取祖先智慧,回歸傳統文化,是當今眾多有識之士的共識。在回歸傳統的路中,我們能更好地認清自己,看清周遭。因此,圍繞《道德經》、唐詩宋詞、四書五經,我們策劃了本系列叢書。本書即為其中之一。
《<道德經>里的智慧》把老子的《道德經》劃分為十一個主題,對每一主題從多角度進行深入解讀。為便于讀者理解,書中還穿插了古人的踐行實例以供參考。讀懂《道德經》,能夠讓人更好地為人處世。希望廣大讀者都能夠從傳統文化中汲取養分,從而更好地指導人生。
《道德經》里的智慧:執古之道,以御今之有。掌握自古以來的規律,用以理解今天身邊發生的所有事,能夠古往今來無所不知。
前言
《道德經》又稱《老子》,一般認為是春秋時期的老子所著。它分《道經》和《德經》 兩部分,共八十一章,計五千言,是中國歷史上首部完整的哲學著作。《道德經》 文字簡約卻條理清晰,含義深邃又富于辯證,是震古爍今之作。《道德經》 與《周易》《論語》 一起, 被稱為中國古代三大哲學經典。
作為哲學著作,《道德經》 反映的是宇宙萬物的起源與演變, 國家治理與民生民計, 以及生死等各種本質性的命題。簡單說,這是一部告訴人們該如何看待宇宙萬物、 如何看待國家社會、 如何看待自身命運的思想啟蒙之書。因此,每當翻開《道德經》,我們就能從中獲得所需要的各種智慧,就會找到正在苦苦尋覓的某個問題的答案。
那么,老子在《道德經》 里到底都說了些什么呢? 要想完美地回答這個問題, 確實非常困難。 如果說得絕對一點,那就是他說出了一切, 說出了他所理解的所有道理。 因為《道德經》 是老子關于宇宙萬物運行法則的論述。在這里, 我們只能簡單地概說《道德經》 所表達的核心思想。
第一,老子告訴人們世界起源于“ 道”,“ 道” 是眾妙之門,“ 道” 生萬物。 老子運用許多描述性的語言, 向人們描繪了“ 道” 的形態, 告訴人們宇宙、 天、 地是如何產生的。 老子認為,“ 道” 是化生萬物的本源, 也是化生萬物時所遵循的法則, 而包括人在內的所有“ 萬物” 都必須遵循這個法則。也就是說,“ 道” 既是萬物的本源, 又是萬物所應遵循的法則。 老子認為,“ 道” 存在于不斷發展的運動之中, 它的運動具有無限往復的特點。 因此,“ 道” 是生生不息的生命本身。 那么,“ 道” 是怎樣影響萬物的呢? 老子認為,“ 道”,“ 自然無為”, 無聲無息, 卻無處不在。 萬物要自覺地順應“ 道”的法則。 而“ 道” 具有“ 負陰而抱陽, 沖氣以為和” 的基本特征, 意為事物具有正反兩個屬性, 既和諧共存, 又不斷相互轉化, 形成對立統一體。
第二,老子告訴人們如何在“ 道” 的法則下安身立命。老子認為,“ 道” 的自然法則也是人的行為規范, 人們只有遵循“ 道” 的法則, 才能很好地管理自己、 完善自己, 使自己擁有好的品格。“ 人法地, 地法天, 天法道, 道法自然”,就明確說明了人在面對大自然時所應遵循的自然法則。 老子以“ 道”“ 善利萬物而不爭” 這一特點, 要求人們做人要寬厚仁慈, 與人為善, 愛人愛己。 老子認為, 人們應該讓自己清心寡欲, 保持恬淡安靜的心態, 這樣才符合天道的要求。老子非常看重“ 處下”“ 柔弱” 的作用, 強調人要保持謙卑、虛靜之心。
第三, 老子告訴統治者如何治理國家才能順應民心。 老子提出“ 無為而治” 的思想, 希望統治者順應天意, 讓民眾循“ 道” 自察。 官員應該有所為, 有所不為, 放權于民。 老子反對苛政, 認為這不僅滋擾百姓, 還會給官吏留下禍害百姓的機會。 老子強調, 為官者不要以救世主自居, 而是要讓人民“ 全其天性而不害其長”, 各安其居, 各樂其業。 這樣,國家就能休養生息, 實現長治久安。 老子認為, 要想保證國泰民安, 就要官清法正,“有仁義”。
作為我國古代偉大的哲學家、 思想家, 老子所著的《道德經》 內容博大精深。 我們在分析老子的思想時, 無論從哪個角度入手, 似乎都有道理。 因為對于老子來說, 即便是一個很小的命題, 往往也蘊含著非常深奧的道理。 因此, 當我們把老子的主要思想看成是關于道、 關于人生和國家治理這幾個方面的時候, 很容易把其他一些重要觀點忽視了。 這就要求我們, 在領會老子思想的時候, 一定要采取開放包容的態度, 善于從不同維度去理解它的真意。
總的來說,老子在《道德經》 中, 對自然和社會的發展規律進行了高度概括, 讓我們看到了一個富有生機秩序的大宇宙系統。 這個系統是“ 道” 運行而來的, 因之而形成的人類社會和國家也是基于這個系統而不斷完善的。 從這樣幾個維度出發,我們基本就可以把握老子思想的整體脈絡, 就可以在老子“大象無形” 的論述中,感受他的深刻智慧。 應該說, 老子的哲學,在一定程度上揭示了人類社會發展變化的基本規律,對于人們認識自我、 完善自我、 處理與其他事物的關系, 都具有很強的指導意義。 其中相當多的觀點, 在今天看來, 仍然具有啟發意義。 盡管老子受歷史的局限性所限, 有些觀點并不完全正確, 但只要我們善于古為今用, 就能獲得啟迪心智的力量。
為了讓普通讀者更加深入地理解《道德經》,在這本《〈道德經〉里的智慧》 中把《道德經》 分成十一個主題, 每一個主題選取若干個專題, 進行較為深入的解讀。 編寫過程中, 我們不僅對某些經典名句進行了較為詳盡的闡釋, 還對其全章進行了介紹與分析, 既介紹了這些經典名句的字面含義, 也給出了它們的引申含義。 同時, 為了便于讀者的理解, 我們還給出了一些例證, 對于詮釋老子的思想而言, 這些例證可以起到一定的參考作用。
老子的核心概念是“ 道”。 我們在解讀《道德經》 的過程中, 始終也是圍繞“ 道” 來進行的, 并結合當前的現實生活予以適當引述。 正如人們所認為的那樣, 對于《道德經》 ,每個人都有自己不同的看法, 我們的解讀或許與其他人的觀點相左, 或許還存在有爭議之處, 對此, 我們歡迎廣大讀者批評指正!
第一章 眾妙之門:道可道,非常道
“道”是什么?
道家認為,“道”不僅是對萬事萬物的完整性概括,也是對萬事萬物發展過程的高度概括。“道”不是靜態的實體,而是一個動態的能量過程,“道”可生萬物。老子說“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道”循環往復,“周行而不殆”。“道”的運行周期是“大曰逝,逝曰遠,遠曰反”,也就是說,事物的運行總是逐漸離開,越來越遠,遠到一定程度又要返回來,萬物又復歸于道。如果聯系萬事萬物之間的各種關系來看,“道”的這種運作過程是混沌與秩序之間的回環往復、互為陰陽、相生相克的過程。因此,從這個角度講,道也是事物之間的關系總和。
“道” 是世間萬物的本源。 道家認為,“ 道” 是“ 元初”之物, 是天地之母,“ 無” 和“ 有” 都由“ 道” 衍生而來,是“ 道” 在不同側面的反映。“ 道” 最為玄妙和深奧的地方,也在于此。“ 道” 是萬物的本體, 是天地萬物的載體。作為本體,“ 道” 是渾然一體、 不能言說的東西。 老子說,“ 無名天地之始, 有名萬物之母”,“ 玄之又玄, 眾妙之門”,“ 玄牝之門, 是謂天地根”,“ 天下有始, 以為天下母”。 這里的“ 始”“ 母”“ 根”“ 門” 等, 都含有本源、 本體的意思, 只不過相互間有層次上的區別。“ 道” 作為萬物之本, 它無前無后、 無左無右、 無上無下, 且具有唯一性。“ 吾不知誰之子,象帝之先”,“ 道” 在“ 天帝” 出現之前就已經存在, 在“ 道”之前, 沒有任何其他的存在。“ 有物混成, 先天地生”, 意思就是說天地皆為“ 道” 所生。 作為本源,“ 道” 既是抽象的,也是物質的。老子說:“道之為物,惟恍惟惚。惚兮恍兮,其中有象;恍兮惚兮,其中有物。窈兮冥兮,其中有精;其精甚真,其中有信。”意思是說,“道”作為一種存在, 雖然模模糊糊, 卻真實可感。
“道” 是規律本身。 道家認為,“ 道”是事物運動發展的基本規律, 是天地萬物進化、 演變的終極原因。 老子說:“ 道者萬物之奧”。 意思是說,“ 道” 作為萬事萬物變化發展的規律, 這個規律是玄奧的,卻存在于每個事物之中。而“大道泛兮”, 是說“道” 存在并貫穿于一切事物發展的過程中。 老子說:“ 夫物蕓蕓, 各復歸其根。 歸根曰靜, 是謂復命。 復命曰常, 知常曰明。” 這就是說, 萬物從“ 道” 起源,開始向前運動, 最終又回歸于“ 道”。 也就是說, 作為規律的“道”, 人們雖然看不見, 聽不到, 也摸不著, 但“ 道”卻時時刻刻制約著事物的發展和運行。 道家認為,“ 道” 有“無狀之狀, 無物之象”。 雖然“道” 無形, 卻支配和制約著所有事物的發展。 因而,“ 道” 的規律不可抗拒、 違反。 人們只有遵循“ 道” 的規律, 堅持“ 自然無為” 的理念, 才能真正順應“ 道” 的要求。 誰若違背了“ 道” 的規律, 就要受到規律的懲罰。
“道” 是人們必須遵循的法則。 老子說“ 故從事于道者,同于道”, 就是強調人們要遵循“ 道” 的法則。 老子又說:“ 執古之道, 以御今之有, 能知古始 , 是謂道紀。” 意思是說,如果做到了用“ 道” 的法則, 認識歷史, 駕馭現實, 就是真正遵循了“ 道”。 老子主張“ 惟道是從” 和“ 貴食母”, 都是在強調人們必須按“ 道” 的法則去做事。 他還認為,“ 道”是觀察事物的永恒法則和方法。 老子就是用“ 道” 的法則觀察世間萬物的, 他對各種問題的思考都從“ 道” 的理念出發。 老子認為,“ 上士聞道, 勤而行之”, 意思是說, 只有上等覺悟的人才能自覺堅持“ 道” 的原則, 并且身體力行。“天下有道,卻走馬以糞; 天下無道, 戎馬生于郊”, 老子進一步指出: 堅持“ 道” 的法則, 天下就會永遠祥和安泰; 放棄“ 道” 的法則, 天下就要陷于兵荒馬亂之中。“ 同于道者, 道亦樂得之”, 按“ 道” 的法則去做,“ 道” 自然會成全你。“ 天之道, 利而不害”,“ 道” 的法則是有百利而無一害的, 所以它是最高的法則。
道家認為,“ 道” 如四溢的江河之水, 到處流淌, 前后左右, 四面八方,“ 道” 無處不在, 無時不在, 永遠也不會消失。“ 自古及今, 其名不去”,“ 道之在天下, 猶川谷之于江海”, “ 上善若水”, “ 水……幾于道”, 老子的這些觀點表明,“ 道” 像水一樣具有廣大的普遍性、 無限性和包容性。
其實,道教中的“ 道” 也可以理解為我們所說的“ 路”,是人生之路, 是人對各種“ 路” 的認識和理解, 亦即價值觀和方法論。 我們每個人都有自己的“ 路”, 這就是自己的“ 道”。 但每個人所走的路是不同的, 所以就有“ 道不同不相為謀” 一說。 一個人如果順應了自然規律, 就會一路暢達。
總而言之, 理解“ 道”, 遵循“ 道” 需要一定的經驗和悟性。
季風,知名教育專家,先后出版過《北大國學課》《儒家國學課》《道家國學課》等,深受讀者喜愛。《北大國學課》自2013年3月出版以來,連續加印十余次,多次名列全國歷史類圖書暢銷榜前列。
《道德經》里的智慧
目錄
前言
第一章 眾妙之門:道可道,非常道
“道”是什么?
能說出來的“道”就不是真正的“道”嗎?
“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是對宇宙演化史的描述嗎?
“大曰逝,逝曰遠,遠曰反”說的是生死輪回嗎?
老子是道教創始人嗎?
第二章 厚生之德:圣人常善救人,故無棄人
“以德報怨”是孔子的主張還是老子的主張?
如何做到無棄人、無棄物呢?
“圣人不仁,以百姓為芻狗”的真實含義是什么?
“上善若水”對做人有什么啟示?
“俗人察察,我獨悶悶”是說難得糊涂嗎?
“持而盈之,不如其已”是讓人更保守嗎?
第三章 無為而治:為無為,則無不治
“無為”就是無所事事嗎?
老子的“自然無為”是消極避世嗎?
“小國寡民”思想要不得嗎?
“無為而治”在歷史上有成功案例嗎?
“多言數窮,不如守中”是讓人少說為佳嗎?
第四章 柔弱勝剛:兵強則滅,能守柔者則強
老子生死觀里的“柔弱”是什么意思?
“兵強則不勝”是胡說八道嗎?
“弱之勝強,柔之勝剛”是老子的詭辯嗎?
老子說“柔弱處上”符合春秋時代的社會現實嗎?
“不言之教”應該怎么理解?
第五章 正言若反:反者道之動,福兮禍所伏
老子的辯證思想包含哪些內容?
老子為什么要“知其白,守其黑”?
“將欲取之,必固與之”是老子發明的戰術嗎?
“反者道之動”指的是什么?
老子的福禍相生之道該怎么理解?
第六章 知足者富:禍莫大于不知足,知止方能不殆
“大成若缺”是鼓勵人保留缺點嗎?
“知足不辱”真的可以長久嗎?
“知足常足”是提倡安于現狀嗎?
“自知不自見,自愛不自貴”應該如何理解?
“知不知”與“不知知”是一個意思嗎?
第七章 不爭之爭:利萬物而不爭,天下莫能與之爭
為什么把“不敢為天下先”列為人生三寶之一?
“使民不爭”是反對一切競爭嗎?
為什么說“以其不爭,故天下莫能與之爭”?
“夫慈,以戰則勝”真的可行嗎?
不爭哲學是一種權術,還是一種修養?
第八章 圣人病病:自知者明,剛愎自用多災禍
“病病”是指重視身體健康嗎?
為什么老子說“自是者不彰”?
“俗人昭昭,我獨昏昏”是在否定自己的能力嗎?
“清靜無為”就能避開禍患嗎?
第九章 功遂身退:生而不有,為而不恃,功成而弗居
為什么說“功遂身退”是“天之道”?
什么是“功成而弗居”?
“以其終不自為大,故能成其大”怎么理解?
第十章 絕圣棄智:見素抱樸,不以智巧貽害百姓
“絕圣棄智”是拋棄一切文明成果嗎?
“絕圣”的同時為何又處處以圣人為榜樣?
為什么說“不以智治國”是國家之福?
第十一章 和光同塵:挫其銳,解其紛
“和其光,同其塵”是指與世俗同流合污嗎?
如何理解老子的尚和精神?
為什么“和大怨”會留下“余怨”?
有道者“大隱于市朝”是對“和光同塵”的實踐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