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書對老子的思想做了一些感悟式的引申發揮。通俗、易懂、妙語連珠的語言風格能激起讀者共鳴,讓讀者感悟老子思想的精髓所在,找回心靈深處的寧靜之美。
《老子》是經天緯地的“經世致用”之學,它包羅萬象、無所不容。大到宇宙天體,小到細胞、原子、粒子,看得見的萬物和看不見的規律等等。既涉及政治、民生、軍事,也涉及哲學的宇宙觀、人生觀。
老子教導人們辨別真偽、去偽存真,忠守正確的思想、信仰,選擇正確的人生道路。還要人們節儉地去生活,不破壞地球萬物生存的環境,以維持天地萬物的平衡為己任。
前 言
道德經常用字解釋
老子其人
老子(約公元前571年~公元前471年),字伯陽,謚號聃,又稱李耳(古時“老”和“李”同音;“聃”和“耳”同義)。
在司馬遷《史記·老子韓非列傳》里面有一段記載:老子者,楚苦縣厲鄉曲仁里人也,姓李氏,名耳,字摐,周守藏室之史也。孔子適周,將問禮於老子。老子曰:“子所言者,其人與骨皆已朽矣,獨其言在耳。且君子得其時則駕,不得其時則蓬累而行。吾聞之,良賈深藏若虛,君子盛德容貌若愚。去子之驕氣與多欲,態色與淫志,是皆無益於子之身。吾所以告子,若是而已。”孔子去,謂弟子曰:“鳥,吾知其能飛;魚,吾知其能游;獸,吾知其能走。走者可以為罔,游者可以為綸,飛者可以為矰。至於龍,吾不能知其乘風云而上天。吾今日見老子,其猶龍邪!”老子修道德,其學以自隱無名為務。居周久之,見周之衰,乃遂去。至關,關令尹喜曰:“子將隱矣,強為我著書?”于是老子乃著書上下篇,言道德之意五千余言而去,莫知其所終。
蓋老子百有六十余歲,或言二百余歲,以其修道而養壽也。自孔子死之后百二十九年,而史記周太史儋見秦獻公曰:“始秦與周合,合五百歲而離,離七十歲而霸王者出焉。”或曰儋即老子,或曰非也,世莫知其然否。
根據司馬遷這段記載說,“老子”是楚國苦縣的人,住在苦縣厲鄉的“曲仁里”街道,他姓“李”,名為“耳”,字稱“摐”,有名、有字、有姓、有籍貫,還當過“周王朝”的“國家圖書館館長”,大約跟孔丘生活在相同時代,這是比較明確的一個說法。當然,也有人不相信司馬遷說的這些話,那么你就得證實其他情況,是老萊子或是太史儋呢?或者就要考證出其他人來,不然的話,沒辦法。
另外,司馬遷還對老子“李耳”與孔丘的一段奇遇做了描述,他說:孔子到周朝考察“周禮”,要向老子咨詢有關“周禮”之盛況和遺跡,大約因為老子李耳是“國家圖書館館長”嘛,比較了解有關情況。李耳就跟孔丘說:“小伙子啊,你所查詢的事跡,包括那些人和遺跡都已經腐朽消散了,只有一些相關言論還在流傳。況且,有志氣有能力者獲得機會的話可以駕馭推行,如果沒有獲得那種機遇,就要根據形勢采取措施和行動。我聽說過,經驗豐富的商家都深藏若虛,財不外露、謀不輕出。有志氣有能力者都顯得平平常常、大智若愚。要拋棄你那些傲慢驕矜習慣和過分肆意的欲望,以及那些不正確的態度和胡思亂想。這些東西對你自身都是沒有什么益處的。我之所能告訴你的,也只有這些話而已。”孔子回到魯國后,告訴他弟子們:“對鳥兒,我知道它能飛。對魚兒,我知道它能游。對野獸,我知道它能跑。對跑的可以用網羅,對游的可以用線釣,對飛的可以用箭射。對于龍,我就沒法知道它乘風云而上天那些事啦。今天我遇見老子,他就仿佛像龍一樣見首不見尾的啊!搞得我莫名其妙的。”這段歷史故事,講述老子和孔子之間的奇遇,但故事真實與否,司馬遷也沒有斷定。
然后,司馬遷對老子情況做了點介紹,又說了幾種可能性:老子專門研究“道、德”之學,這種學問是以“自隱無名”為要務,一是別人不知道內在核心是什么東西,二是沒有明確無誤地議論闡釋。老子在周朝住了很久,看見周朝逐漸走向衰落,于是就離開了。老子經過邊境檢查站,遇到了“海關關長”尹喜,尹喜說:“您即將遠行隱居了,希勉強給我寫點什么東西留下來吧?”可能老子也擔心被扣留,于是就寫了上下兩篇文章,論述了“道”與“德”的主要含義,總共五千多字,然后就走了,也不知道老子最后結局如何。
還有人說老子大概活了160多歲或者200多歲,因為他修道而得以延年益壽。在孔子死后129年,周太史“儋”這個人去見秦獻公時預言:“在先前的時候秦國與周朝會相互聯合,聯合500年以后會分裂,分裂70年就會有稱霸的王者出現。”或許這個周太史“儋”就是老子,或許不是,反正沒有誰知道這究竟是怎么回事。
老子《道德經》思想簡介
1.《老子》是什么書?
《道德經》簡稱《老子》,據說這本書是我國古代東周時期執掌皇室圖書館的人傳授下來的,那時候皇室圖書館要收藏很多關于天文地理、國政大事、民生風俗、農時氣候以及討伐爭戰等等方面的資料。《老子》這本書就主要是關于古代國政大事討論研究的古籍資料,但是現在的人們,早就不知道這究竟是一本什么書了。
有人說《老子》是“神仙家”書,為什么是“仙書”呢?因為中國土生土長的宗教“道教”就以《老子》一書作為根本的宗教經典,也尊稱“老子”為“太上老君”,其更被尊奉為道教的教主,說《老子》是“神仙家”書也有其道理。道教產生在東漢末年之后,把《老子》的哲學本體論思想推演變化,形成了宗教哲學理論依據,對推廣《老子》思想有很大作用,立下汗馬功勞。
有人認為《老子》是一部兵書,因為該書對戰爭與用兵等都有不少描述,比如:“以正治邦,以奇用兵,以無事取天下。使十百人之器毋用,使民重死而遠徙。有車舟無所乘之,有甲兵無所陳之,使民復結繩而用之。夫慈,以戰則勝,以守則固。善為士者不武,善戰者不怒,善勝敵者弗與,善用人者為之下,是謂不爭之德。用兵有言曰:吾不敢為主而為客,吾不進寸而退尺。以道佐人主,不以兵強于天下,其事好還。君子居則貴左,用兵則貴右,故兵者非君子之器也。兵者不祥之器也,不得已而用之,铦襲為上,勿美也!將欲拾之,必古張之。將欲弱之,必古強之。”如此等等,說它是兵書,也有一定道理。
有人說《老子》是一部國家政治哲學,因為它論述了許多為政之道,對國家政治權力的運用有不少見解,比如它說:“道恒無為也,侯王若守之,萬物將自化。知人者知也,自知者明也。勝人者有力也,自勝者強也。知足者富也,強行者有志也。天地相合,以逾甘露,民莫之令而自均焉。天下神器也,非可為者也。為者敗之,執者失之。若何萬乘之王而以身輕于天下?輕則失本,躁則失君。是以圣人執一,以為天下牧。不自視故彰,不自見故明,不自伐故有功,不自矜故能長。絕圣棄智,民利百負;絕計棄慮,民復季子;絕巧棄利,盜賊無有。天下之道,猶張弓者也。高者抑之,下者舉之,有余者損之,不足者補之。勇于敢者則殺,勇于不敢則栝。江海所以能為百浴王者,以其能為百浴下,是以能為百浴王。含德之厚者,比于赤子。”如此等等。
有人說《老子》是一本修身養性、講究養生之道的書,因為《老子》論述了人生修養,比如:“上德不德,是以有德。下德不失德,是以無德。萬物負陰而抱陽,中氣以為和。名與身孰親?身與貨孰多?得與亡孰病?甚愛必大費,多藏必厚亡。罪莫大于可欲,禍莫大于不知足,咎莫慘于欲得。學者日益,為道者日損。圣人恒無心,以百姓心為心。修之身,其德乃真;修之家,其德有余;修之鄉,其德乃長;修之邦,其德乃豐;修之天下,其德乃博。”如此等等,對人生處世有很大指導意義。
有人認為《老子》是一本武學指導之書,對古代氣功、武術等有精辟論述,比如“天下之至柔,馳騁于天下之至堅。蓋聞善執生者,陵行不避矢虎,入軍不被甲兵。既得其母,以知其子,復守其母,沒身不殆。堅強者,死之徒也。柔弱微細,生之徒也。天下莫柔弱于水,而攻堅強者莫之能勝也。浴神不死,是謂玄牝。玄牝之門,是謂天地之根,緜緜呵若存,用之不堇。戴營魄抱一,能毋離乎?摶氣致柔,能嬰兒乎?”如此等等,所以也被奉為武林奇書。
有人說《老子》是一本中國古代講究哲學原理和辯證法的書,論述了哲學本體論和哲學辯證法,比如:“道可道也,非恒道也。名可名也,非恒名也。無名萬物之始也,有名萬物之母也。有無之相生也,難易之相成也,長短之相形也,高下之相盈也,意聲之相和也,先后之相隨也,恒也。道盅而用之有,弗盈也。潚呵,始萬物之宗。三十輻共一轂,當其無有,車之用也。燃埴為器,當其無有,埴之用也。鑿戶牖,當其無有,室之用也。視之而弗見,名之曰微。聽之而弗聞,名之曰希。捪之而弗得,名之曰夷。三者不可至計,故囷而為一。有物昆成,先天地生。繍呵繆呵,獨立而不垓,可以為天地母。昔之得一者:天得一以清,地得一以寧,神得一以靈,浴得一以盈,侯王得一以為天下正,其至之也。無有入于無間,吾是以知無為之益。不言之教,無為之益,天下希能及之矣。”如此等等。《老子》確立了古代哲學本體論概念和規律論概念,對中國古代哲學有巨大貢獻,說它是中國古代講究哲學原理的書,也很有道理。
還有心懷鬼胎的人說《老子》是搞陰謀詭計的“厚黑學”;是古代帝王的“君人南面術”;是中國古代先賢圣人之學,如此等等,不一而足。
第谷·布拉赫,丹麥天文學家,被稱為近代天文學的奠基人,是開普勒的老師。第谷一生以肉眼觀察天象,在天文史上以觀測精密而出名,非常勤奮、辛苦,卻沒有大的建樹,為什么呢?因為他心中懷揣著“地球中心說”。他的弟子開普勒懷揣著“日心說”,以第谷觀察天像的資料,發現了行星的三大運動定律,為哥白尼的“日心說”提供了有力的證據,也成就了他自己——約翰尼斯·開普勒。《老子》就像浩瀚的宇宙,也像一面照妖鏡!懷揣著邪惡的人,讀出來的就是邪惡;懷揣著善良的人,讀出來的就是善良;懷揣著欺騙的人,讀出來的就是欺騙;懷揣著誠信的人,讀出來的就是誠信;懷揣著私欲、權力、名利的人,讀出來的就是玩弄權術、陰謀詭計;牽掛著天下百姓的疾苦、關注著萬物生存繁衍的人,才能真正讀懂老子。因為老子就是心系天下,真正關愛萬物的人。
綜上所述,可以把《老子》看作是經天緯地的“經世致用”之學,包羅萬象、無所不容。大到宇宙天體,小到細胞、原子、粒子,看得見的萬物和看不見的規律、思想等等。既涉及政治、民生、軍事,也涉及哲學的宇宙觀、人生價值觀,還涉及人生修養等等。老子要人們辨別真偽、去偽存真,忠守正確的思想、信仰,選擇正確的人生道路。還要人們節儉地去生活,不破壞地球萬物生存的環境,從而維持天地萬物的平衡。
像哥白尼、牛頓、愛因斯坦等等這些科學家,他們其實都是在講“道”。他們的理論也只能“正確”一段時間,也就幾百年。他們能夠做到永遠正確嗎?都沒有做到!所以老子在2000多年以前就告訴我們“道可道也,非恒道也”。任何一個人都可以講道,就看你所講的“道”能不能得到大多數人的認同,是否接近于天道、接近于自然之道。在所有的這些思想家、哲學家之中,只有老子一開始就明確地告訴我們:不要執著于文字、固化思維。天地時刻在動,不敢停止,也不能停止,所以道是活的、它不是死的。但是人的語言和文字一旦說出來、寫下來就固化成“僵死”的狀態。我們要通過學習這些固化、僵死的語言、文字,讓它們到了我們的心里面再活起來。這才是學習老祖宗智慧的真正目的。
中華民族從黃帝、炎帝、堯、舜、禹,到老子為我們留下五千言的“道德經”,道家思想一脈相承,從未間斷。在漢朝被稱為黃老學說。這種思想在老子以前沒有具體的名稱,所以老子曰:“吾未知其名,字之曰道,吾強為之名曰大。”老子為什么要留下五千言讓后人去了解“道”呢?因為有些人越來越墮落、殘暴、貪得無厭。從道德、仁義、禮法一路淪落下來,離正道越來越遠,背道而馳、逆天而行。表現和結果是:全球變暖、霧霾、環境破壞、物種滅絕。人與人之間為了爭奪資源相互欺騙、爾虞我詐、相互傷害,國與國之間不停戰爭。
人類在地球上生存了幾萬年、幾十萬年、幾百萬年?不得而知。冷兵器時代戰爭過后用不了幾年人們就恢復了正常生活,因為那時地球環境這個根基沒有被破壞。但是看看現在的人類所處的地球環境,環境破壞卻越來越嚴重。一些貪得無厭的人為了獲取最大的私利,通過廣告鼓勵、誘惑老百姓縱欲、多消費,實際上就是鼓勵人們多排放二氧化碳,多破壞環境。一手舉起縱欲、鼓勵消費的大旗,一手舉起保護環境、青山綠水的大旗。也許現代人太厲害了,科學技術太強大了,真能實現魚和熊掌兼得、兩全其美的美夢。老子所倡導的無為,一曰慈、二曰儉、三曰不敢為天下先,就是要人們順應自然,過節儉的生活來保護環境,維護萬物的生存繁衍,讓人類和其他物種都能實現長生久視。
有人說老子的思想過時了,不適合現在的時代了。克羅狄斯·托勒密的“地心說”,指導歐洲農業文明1400年,也正確了1400年左右。尼古拉·哥白尼的“日心說”正確了400年左右。牛頓的“萬有引力”思想學說,正確了不到200年。愛因斯坦的“相對論”正確了不到100年。愛因斯坦在活著時就說:“我的學說只是一個短命的過渡。”英國哲學家波普爾,在他的證偽主義里是這樣定義科學的,他說:“凡是能夠證明是錯誤的學問就叫科學。”300多年現代科學技術的發展,給人類的感覺是:有些科學技術給人帶來便利的同時,也產生了一些負面問題,比如環境。
人類通過科學技術造出了飛機、汽車、手機等等有形體的器物,方便了人們的生活。老子說:“有之以為利,無之以為用。”當一個人由于疾病躺在病床上生命垂危的時候,汽車、手機、金銀珠寶這些東西還對這個病人有多大意義?老子說:“得與亡孰病。”老子的思想就是保護環境,讓人類和其他物種都能夠實現長生久視。不知誰能從內心完全否定老子的思想?當然人要睜著眼睛說瞎話、強詞奪理,誰拿他也沒辦法。人類為了一時的便利,卻對環境造成長久的破壞,比如:大街上、市場上到處都是塑料袋,人們用著很方便,但用一次就扔了,大自然無法腐化它。還有很多廣告紙,人們看都不看就扔了。塑料垃圾、電子垃圾、建筑垃圾等等也數不勝數。制造它們要消耗多少土壤資源、水和氧氣?用過以后變成垃圾又要消耗多少能源來處理它們呢?
保護環境是當今人類面臨的最大問題,刻不容緩。所以說,老子的思想同樣適用于當今世界,以后也會伴隨萬物長生久視!
“道德經”常用字解釋
正:何為正?就是規規矩矩生活在天地之間,不去破壞地球環境。看“正”這個字,幾千年了都這樣寫:上面一橫代表“天”,下面一橫代表“地”,中間是“步”的上半部分,代表人生活、行走在天地之間。《黃帝內經》有這樣一段話:“中古之時有至人者,淳德全道、合于陰陽、調于四時、去世離俗、積精全神,游行天地之間,視聽八達之外,此蓋益其壽命而強者也,亦歸于真人。”重點在“游行于天地之間”。
道:何為道?看老子怎么說“有物昆成,先天地生”“天下之物生于有,有生于無;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兩者同出,異名同謂”“道沨呵,其可左右也”“道:恒、無、名、楃、唯、小”“道‘盅’而用之有,弗盈也”“道者,萬物之注也”。道生了一切萬物,有形體的萬物和萬物遵循的規律都屬于道。有形萬物玄妙的背后,無形的規律在引導它。道者,萬物進住的地方。道“蓄勢待發”因而萬物用的時候才會有,去偽存真地去滿足萬物。“道”無處不在,就在我們身邊。
德:古體字(參見帛書、楚簡《老子》圖版)中,并沒有一橫。也就是說古“德”字,并不是從彳、從直、從心,而是從彳、從十、從目、從心。直,正見、直視。目,是指觀察,觀察卻不一定是直視。所以“德”字,可以理解為“直視前方之道路,順道而行”。更細致的解釋是:正視前方的道路,經過你的內心思考、判斷它的正確性以后,順天道而行。知北游先生認為,“惪”字中的“直”,甲骨文就是從“丨”、從“目”,“丨”后來在中間加點或橫筆為飾筆,后來隸定為“十”,甲骨文數字“十”都是這么個寫法。多一橫與少一橫(指心之上),只不過是隸定的不同而已。綜合以上,依天道而行就叫德,順著自然之道去生活,不破壞環境,不缺德冒煙就叫德。
仁:分“大仁大愛”和“偏愛”兩種意思。天地對萬物沒有偏愛,一視同仁。
恒:恒久、長久、一直、永遠。
極:極限、頂點、最高、最遠、最久。
無:無形的存在。看不見的基本粒子、電波、光波、能量,還有思想、規律、人類的行為規范都屬于“無”,另一個意思是沒有。
有:存在,看得見的萬物,有形體的存在。
玄:玄妙、玄機,“有之玄”有形萬物的玄眇,“無之玄”無形規律、思想等等的玄眇。
玄德:有形萬物非常玄眇,有形萬物依天道生存、生活就叫“玄德”。
無為:忠守正確的信仰、順應自然規律的生活方式,對正確思想、信仰的作為,不以一己私心胡作非為、順自然而為。
無事:順應自然之道生活,而不以一己之心生出種種事端去迷惑人,不引誘人去縱欲、不去破壞環境,做傳播正確思想、正確信仰的事。
圣人:原文中有兩種,聲人和圣人。聲人:指發布命令、教化別人的人。圣人就是圣人,遵循自然之道,保護環境之人。
善:1.善良;2.善于;3.好像;4.適合、適于。
殆:古通怠,倦怠。人在疲倦時遇到危險無力躲避,所以很危險,容易受到傷害。
楃(wū):本意是木頭建的房屋。五千言中主要指心靈之屋和信仰的意思,還有外在財富的意思。
夫:原意指男人,這里指沒有得道的男人。包括無道的昏君、無道的王侯將相、無道的莽夫、世俗男人。
毋:不、不要。和“不”的區別是:事物、物體本身沒有壞,但是不要用它,使用“毋”字。“不”字除了‘不用’的意思外,還有事物、物體本身已經壞了所以不能用。用“毋”字是理性思維。
莫:讀(mò)時,是不、不要、沒有的意思。讀(mù)時,古同“暮”,太陽落山后叫“暮”。古時沒有電燈,太陽一落山人們活動就少了,準備休息。意指人“入靜”后認真思索、感悟。
弗:看字形,一撇代表一個人,一豎代表一根柱子,人被綁在柱子上,為什么被綁?犯了錯誤或者被冤枉。犯了錯誤就要改正錯誤、矯枉過正,也就是去偽存真。沒犯錯誤就是無緣無故被綁。所以弗字有以下幾個意思:1.不;2.不一定;3.無緣無故、莫須有、不必要;4.去偽存真;5.正確。
孤、寡、不榖:孤單、寡欲、不積蓄財富。榖,同谷。過去糧食代表財富。更深刻的含義是孤單、寡欲、不食人間煙火。
成功遂事:功,是功夫、辛勞的意思,遂,是稱心、如意、成就某事的意思。是“道”在成就民眾的辛勞,完成延續民眾期望之事。
學說:把自己的思想、心中所想說出來后,有人認同,愿意學習這種思想,就叫學說。
薛挺,男,39 歲,1978 年出生于山西省大同市陽高縣北徐屯鄉柳家泉村。經歷坎坷、命運多舛,偶然接觸到老子的思想,便無法割舍,自學研究老子的思想十多年。
老子《道德經》思想簡介
1.《老子》是什么書?
《道德經》簡稱《老子》,據說這本書是我國古代東周時期執掌皇室圖書館的人傳授下來的,那時候皇室圖書館要收藏很多關于天文地理、國政大事、民生風俗、農時氣候以及討伐爭戰等等方面的資料。《老子》這本書就主要是關于古代國政大事討論研究的古籍資料,但是現在的人們,早就不知道這究竟是一本什么書了。
有人說《老子》是“神仙家”書,為什么是“仙書”呢?因為中國土生土長的宗教“道教”就以《老子》一書作為根本的宗教經典,也尊稱“老子”為“太上老君”,其更被尊奉為道教的教主,說《老子》是“神仙家”書也有其道理。道教產生在東漢末年之后,把《老子》的哲學本體論思想推演變化,形成了宗教哲學理論依據,對推廣《老子》思想有很大作用,立下汗馬功勞。
有人認為《老子》是一部兵書,因為該書對戰爭與用兵等都有不少描述,比如:“以正治邦,以奇用兵,以無事取天下。使十百人之器毋用,使民重死而遠徙。有車舟無所乘之,有甲兵無所陳之,使民復結繩而用之。夫慈,以戰則勝,以守則固。善為士者不武,善戰者不怒,善勝敵者弗與,善用人者為之下,是謂不爭之德。用兵有言曰:吾不敢為主而為客,吾不進寸而退尺。以道佐人主,不以兵強于天下,其事好還。君子居則貴左,用兵則貴右,故兵者非君子之器也。兵者不祥之器也,不得已而用之,铦襲為上,勿美也!將欲拾之,必古張之。將欲弱之,必古強之。”如此等等,說它是兵書,也有一定道理。
有人說《老子》是一部國家政治哲學,因為它論述了許多為政之道,對國家政治權力的運用有不少見解,比如它說:“道恒無為也,侯王若守之,萬物將自化。知人者知也,自知者明也。勝人者有力也,自勝者強也。知足者富也,強行者有志也。天地相合,以逾甘露,民莫之令而自均焉。天下神器也,非可為者也。為者敗之,執者失之。若何萬乘之王而以身輕于天下?輕則失本,躁則失君。是以圣人執一,以為天下牧。不自視故彰,不自見故明,不自伐故有功,不自矜故能長。絕圣棄智,民利百負;絕計棄慮,民復季子;絕巧棄利,盜賊無有。天下之道,猶張弓者也。高者抑之,下者舉之,有余者損之,不足者補之。勇于敢者則殺,勇于不敢則栝。江海所以能為百浴王者,以其能為百浴下,是以能為百浴王。含德之厚者,比于赤子。”如此等等。
有人說《老子》是一本修身養性、講究養生之道的書,因為《老子》論述了人生修養,比如:“上德不德,是以有德。下德不失德,是以無德。萬物負陰而抱陽,中氣以為和。名與身孰親?身與貨孰多?得與亡孰病?甚愛必大費,多藏必厚亡。罪莫大于可欲,禍莫大于不知足,咎莫慘于欲得。學者日益,為道者日損。圣人恒無心,以百姓心為心。修之身,其德乃真;修之家,其德有余;修之鄉,其德乃長;修之邦,其德乃豐;修之天下,其德乃博。”如此等等,對人生處世有很大指導意義。
有人認為《老子》是一本武學指導之書,對古代氣功、武術等有精辟論述,比如“天下之至柔,馳騁于天下之至堅。蓋聞善執生者,陵行不避矢虎,入軍不被甲兵。既得其母,以知其子,復守其母,沒身不殆。堅強者,死之徒也。柔弱微細,生之徒也。天下莫柔弱于水,而攻堅強者莫之能勝也。浴神不死,是謂玄牝。玄牝之門,是謂天地之根,緜緜呵若存,用之不堇。戴營魄抱一,能毋離乎?摶氣致柔,能嬰兒乎?”如此等等,所以也被奉為武林奇書。
有人說《老子》是一本中國古代講究哲學原理和辯證法的書,論述了哲學本體論和哲學辯證法,比如:“道可道也,非恒道也。名可名也,非恒名也。無名萬物之始也,有名萬物之母也。有無之相生也,難易之相成也,長短之相形也,高下之相盈也,意聲之相和也,先后之相隨也,恒也。道盅而用之有,弗盈也。潚呵,始萬物之宗。三十輻共一轂,當其無有,車之用也。燃埴為器,當其無有,埴之用也。鑿戶牖,當其無有,室之用也。視之而弗見,名之曰微。聽之而弗聞,名之曰希。捪之而弗得,名之曰夷。三者不可至計,故囷而為一。有物昆成,先天地生。繍呵繆呵,獨立而不垓,可以為天地母。昔之得一者:天得一以清,地得一以寧,神得一以靈,浴得一以盈,侯王得一以為天下正,其至之也。無有入于無間,吾是以知無為之益。不言之教,無為之益,天下希能及之矣。”如此等等。《老子》確立了古代哲學本體論概念和規律論概念,對中國古代哲學有巨大貢獻,說它是中國古代講究哲學原理的書,也很有道理。
還有心懷鬼胎的人說《老子》是搞陰謀詭計的“厚黑學”;是古代帝王的“君人南面術”;是中國古代先賢圣人之學,如此等等,不一而足。
第谷·布拉赫,丹麥天文學家,被稱為近代天文學的奠基人,是開普勒的老師。第谷一生以肉眼觀察天象,在天文史上以觀測精密而出名,非常勤奮、辛苦,卻沒有大的建樹,為什么呢?因為他心中懷揣著“地球中心說”。他的弟子開普勒懷揣著“日心說”,以第谷觀察天像的資料,發現了行星的三大運動定律,為哥白尼的“日心說”提供了有力的證據,也成就了他自己——約翰尼斯·開普勒。《老子》就像浩瀚的宇宙,也像一面照妖鏡!懷揣著邪惡的人,讀出來的就是邪惡;懷揣著善良的人,讀出來的就是善良;懷揣著欺騙的人,讀出來的就是欺騙;懷揣著誠信的人,讀出來的就是誠信;懷揣著私欲、權力、名利的人,讀出來的就是玩弄權術、陰謀詭計;牽掛著天下百姓的疾苦、關注著萬物生存繁衍的人,才能真正讀懂老子。因為老子就是心系天下,真正關愛萬物的人。
綜上所述,可以把《老子》看作是經天緯地的“經世致用”之學,包羅萬象、無所不容。大到宇宙天體,小到細胞、原子、粒子,看得見的萬物和看不見的規律、思想等等。既涉及政治、民生、軍事,也涉及哲學的宇宙觀、人生價值觀,還涉及人生修養等等。老子要人們辨別真偽、去偽存真,忠守正確的思想、信仰,選擇正確的人生道路。還要人們節儉地去生活,不破壞地球萬物生存的環境,從而維持天地萬物的平衡。
像哥白尼、牛頓、愛因斯坦等等這些科學家,他們其實都是在講“道”。他們的理論也只能“正確”一段時間,也就幾百年。他們能夠做到永遠正確嗎?都沒有做到!所以老子在2000多年以前就告訴我們“道可道也,非恒道也”。任何一個人都可以講道,就看你所講的“道”能不能得到大多數人的認同,是否接近于天道、接近于自然之道。在所有的這些思想家、哲學家之中,只有老子一開始就明確地告訴我們:不要執著于文字、固化思維。天地時刻在動,不敢停止,也不能停止,所以道是活的、它不是死的。但是人的語言和文字一旦說出來、寫下來就固化成“僵死”的狀態。我們要通過學習這些固化、僵死的語言、文字,讓它們到了我們的心里面再活起來。這才是學習老祖宗智慧的真正目的。
中華民族從黃帝、炎帝、堯、舜、禹,到老子為我們留下五千言的“道德經”,道家思想一脈相承,從未間斷。在漢朝被稱為黃老學說。這種思想在老子以前沒有具體的名稱,所以老子曰:“吾未知其名,字之曰道,吾強為之名曰大。”老子為什么要留下五千言讓后人去了解“道”呢?因為有些人越來越墮落、殘暴、貪得無厭。從道德、仁義、禮法一路淪落下來,離正道越來越遠,背道而馳、逆天而行。表現和結果是:全球變暖、霧霾、環境破壞、物種滅絕。人與人之間為了爭奪資源相互欺騙、爾虞我詐、相互傷害,國與國之間不停戰爭。
人類在地球上生存了幾萬年、幾十萬年、幾百萬年?不得而知。冷兵器時代戰爭過后用不了幾年人們就恢復了正常生活,因為那時地球環境這個根基沒有被破壞。但是看看現在的人類所處的地球環境,環境破壞卻越來越嚴重。一些貪得無厭的人為了獲取最大的私利,通過廣告鼓勵、誘惑老百姓縱欲、多消費,實際上就是鼓勵人們多排放二氧化碳,多破壞環境。一手舉起縱欲、鼓勵消費的大旗,一手舉起保護環境、青山綠水的大旗。也許現代人太厲害了,科學技術太強大了,真能實現魚和熊掌兼得、兩全其美的美夢。老子所倡導的無為,一曰慈、二曰儉、三曰不敢為天下先,就是要人們順應自然,過節儉的生活來保護環境,維護萬物的生存繁衍,讓人類和其他物種都能實現長生久視。
有人說老子的思想過時了,不適合現在的時代了。克羅狄斯·托勒密的“地心說”,指導歐洲農業文明1400年,也正確了1400年左右。尼古拉·哥白尼的“日心說”正確了400年左右。牛頓的“萬有引力”思想學說,正確了不到200年。愛因斯坦的“相對論”正確了不到100年。愛因斯坦在活著時就說:“我的學說只是一個短命的過渡。”英國哲學家波普爾,在他的證偽主義里是這樣定義科學的,他說:“凡是能夠證明是錯誤的學問就叫科學。”300多年現代科學技術的發展,給人類的感覺是:有些科學技術給人帶來便利的同時,也產生了一些負面問題,比如環境。
人類通過科學技術造出了飛機、汽車、手機等等有形體的器物,方便了人們的生活。老子說:“有之以為利,無之以為用。”當一個人由于疾病躺在病床上生命垂危的時候,汽車、手機、金銀珠寶這些東西還對這個病人有多大意義?老子說:“得與亡孰病。”老子的思想就是保護環境,讓人類和其他物種都能夠實現長生久視。不知誰能從內心完全否定老子的思想?當然人要睜著眼睛說瞎話、強詞奪理,誰拿他也沒辦法。人類為了一時的便利,卻對環境造成長久的破壞,比如:大街上、市場上到處都是塑料袋,人們用著很方便,但用一次就扔了,大自然無法腐化它。還有很多廣告紙,人們看都不看就扔了。塑料垃圾、電子垃圾、建筑垃圾等等也數不勝數。制造它們要消耗多少土壤資源、水和氧氣?用過以后變成垃圾又要消耗多少能源來處理它們呢?
保護環境是當今人類面臨的最大問題,刻不容緩。所以說,老子的思想同樣適用于當今世界,以后也會伴隨萬物長生久視!
“道德經”常用字解釋
正:何為正?就是規規矩矩生活在天地之間,不去破壞地球環境。看“正”這個字,幾千年了都這樣寫:上面一橫代表“天”,下面一橫代表“地”,中間是“步”的上半部分,代表人生活、行走在天地之間。《黃帝內經》有這樣一段話:“中古之時有至人者,淳德全道、合于陰陽、調于四時、去世離俗、積精全神,游行天地之間,視聽八達之外,此蓋益其壽命而強者也,亦歸于真人。”重點在“游行于天地之間”。
道:何為道?看老子怎么說“有物昆成,先天地生”“天下之物生于有,有生于無;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兩者同出,異名同謂”“道沨呵,其可左右也”“道:恒、無、名、楃、唯、小”“道‘盅’而用之有,弗盈也”“道者,萬物之注也”。道生了一切萬物,有形體的萬物和萬物遵循的規律都屬于道。有形萬物玄妙的背后,無形的規律在引導它。道者,萬物進住的地方。道“蓄勢待發”因而萬物用的時候才會有,去偽存真地去滿足萬物。“道”無處不在,就在我們身邊。
德:古體字(參見帛書、楚簡《老子》圖版)中,并沒有一橫。也就是說古“德”字,并不是從彳、從直、從心,而是從彳、從十、從目、從心。直,正見、直視。目,是指觀察,觀察卻不一定是直視。所以“德”字,可以理解為“直視前方之道路,順道而行”。更細致的解釋是:正視前方的道路,經過你的內心思考、判斷它的正確性以后,順天道而行。知北游先生認為,“惪”字中的“直”,甲骨文就是從“丨”、從“目”,“丨”后來在中間加點或橫筆為飾筆,后來隸定為“十”,甲骨文數字“十”都是這么個寫法。多一橫與少一橫(指心之上),只不過是隸定的不同而已。綜合以上,依天道而行就叫德,順著自然之道去生活,不破壞環境,不缺德冒煙就叫德。
仁:分“大仁大愛”和“偏愛”兩種意思。天地對萬物沒有偏愛,一視同仁。
恒:恒久、長久、一直、永遠。
極:極限、頂點、最高、最遠、最久。
無:無形的存在。看不見的基本粒子、電波、光波、能量,還有思想、規律、人類的行為規范都屬于“無”,另一個意思是沒有。
有:存在,看得見的萬物,有形體的存在。
玄:玄妙、玄機,“有之玄”有形萬物的玄眇,“無之玄”無形規律、思想等等的玄眇。
玄德:有形萬物非常玄眇,有形萬物依天道生存、生活就叫“玄德”。
無為:忠守正確的信仰、順應自然規律的生活方式,對正確思想、信仰的作為,不以一己私心胡作非為、順自然而為。
無事:順應自然之道生活,而不以一己之心生出種種事端去迷惑人,不引誘人去縱欲、不去破壞環境,做傳播正確思想、正確信仰的事。
圣人:原文中有兩種,聲人和圣人。聲人:指發布命令、教化別人的人。圣人就是圣人,遵循自然之道,保護環境之人。
善:1.善良;2.善于;3.好像;4.適合、適于。
殆:古通怠,倦怠。人在疲倦時遇到危險無力躲避,所以很危險,容易受到傷害。
楃(wū):本意是木頭建的房屋。五千言中主要指心靈之屋和信仰的意思,還有外在財富的意思。
夫:原意指男人,這里指沒有得道的男人。包括無道的昏君、無道的王侯將相、無道的莽夫、世俗男人。
毋:不、不要。和“不”的區別是:事物、物體本身沒有壞,但是不要用它,使用“毋”字。“不”字除了‘不用’的意思外,還有事物、物體本身已經壞了所以不能用。用“毋”字是理性思維。
莫:讀(mò)時,是不、不要、沒有的意思。讀(mù)時,古同“暮”,太陽落山后叫“暮”。古時沒有電燈,太陽一落山人們活動就少了,準備休息。意指人“入靜”后認真思索、感悟。
弗:看字形,一撇代表一個人,一豎代表一根柱子,人被綁在柱子上,為什么被綁?犯了錯誤或者被冤枉。犯了錯誤就要改正錯誤、矯枉過正,也就是去偽存真。沒犯錯誤就是無緣無故被綁。所以弗字有以下幾個意思:1.不;2.不一定;3.無緣無故、莫須有、不必要;4.去偽存真;5.正確。
孤、寡、不榖:孤單、寡欲、不積蓄財富。榖,同谷。過去糧食代表財富。更深刻的含義是孤單、寡欲、不食人間煙火。
成功遂事:功,是功夫、辛勞的意思,遂,是稱心、如意、成就某事的意思。是“道”在成就民眾的辛勞,完成延續民眾期望之事。
學說:把自己的思想、心中所想說出來后,有人認同,愿意學習這種思想,就叫學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