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書內容包括:變態心理學的歷史,影響因素與視角,臨床評估、診斷和治療方法,壓力和身心健康,驚恐障礙及焦慮等。
譯者序一
譯者序二
前 言
第1章 變態心理學的歷史 \1
1.1 變態是什么 \2
1.1.1 DSM-Ⅳ對心理障礙的定義 \4
1.1.2 為什么需要對心理障礙進行分類 \5
1.1.3 分類系統的劣勢 \5
1.1.4 文化如何影響變態的定義 \6
1.1.5 某些文化中特有的心理障礙 \7
1.2 心理障礙常見嗎 \7
1.2.1 患病率和發病率 \7
1.2.2 心理障礙的患病率 \8
1.3 變態行為的歷史觀念 \9
1.3.1 鬼神學、神明與巫術 \9
1.3.2 希波克拉底的早期醫學觀念 \9
1.3.3 希臘晚期與羅馬的思想 \10
1.3.4 中世紀對變態行為的理解 \10
1.3.5 科學質疑在歐洲的復蘇 \11
1.3.6 早期瘋人院的建立 \11
1.3.7 人道主義改革 \12
1.3.8 21世紀精神病醫院的醫療護理 \14
1.4 有關變態行為的近代觀念的出現 \15
1.4.1 生物學的發現:建立了大腦與心理障礙的聯系 \15
1.4.2 分類系統的發展 \16
1.4.3 心理障礙的心因性解釋的發展 \16
1.4.4 心理學研究的進展:實驗心理學 \18
1.5 變態心理學的研究方法 \19
1.5.1 信息獲取 \20
1.5.2 形成和檢驗假設 \21
1.5.3 研究設計 \22
1.5.4 操控變量:變態心理學中的實驗法 \24
第2章 影響因素與視角 \30
2.1 變態行為發生的原因與影響因素 \30
2.1.1 必要原因、充分原因與間接原因 \30
2.1.2 素質-壓力模型 \31
2.2 理解變態行為發生原因的觀點 \32
2.3 生物觀點及影響因素 \33
2.3.1 神經遞質與激素異常 \34
2.3.2 遺傳易感性 \36
2.3.3 氣質 \39
2.3.4 腦功能紊亂與神經可塑性 \40
2.3.5 生物學觀點的影響 \40
2.4 心理學的觀點 \40
2.4.1 心理動力學的觀點 \40
2.4.2 行為主義流派 \45
2.4.3 認知行為流派 \48
2.5 心理因素 \50
2.5.1 早期剝奪或創傷 \51
2.5.2 不恰當的父母教養方式 \53
2.5.3 夫妻不和或離婚 \54
2.5.4 適應不良的同伴關系 \55
2.6 社會文化觀點及影響因素 \56
2.6.1 跨文化研究中已經揭示的社會文化因素 \57
2.6.2 消極的社會影響 \58
2.6.3 社會文化觀點的影響 \60
第3章 臨床評估、診斷和治療方法 \63
3.1 心理評估的基本元素 \63
3.1.1 心理評估與診斷的關系 \63
3.1.2 采集個人的社交及行為歷史 \63
3.1.3 評估過程中應注意文化差異問題 \64
3.2 軀體評估 \65
3.2.1 一般軀體檢查 \65
3.2.2 神經系統檢查 \65
3.2.3 神經心理檢查 \66
3.3 心理評估 \67
3.3.1 評估訪談 \67
3.3.2 行為的臨床觀察 \68
3.3.3 心理測驗 \69
3.3.4 客觀人格測驗的利與弊 \73
3.4 評估數據的整合 \73
3.5 異常行為的分類 \74
3.5.1 信度和效度 \74
3.5.2 正式的精神障礙診斷分類 \74
3.6 治療概述 \76
3.7 心理治療 \77
3.7.1 行為治療 \77
3.7.2 認知及認知行為治療 \78
3.7.3 人本主義經驗治療 \80
3.7.4 精神動力治療 \81
3.7.5 伴侶治療和家庭治療 \84
3.7.6 折中主義和整合 \85
3.8 心理治療成功與否的判斷標準 \85
3.8.1 客觀的、足夠的改變 \86
3.8.2 改變是否與治療有必然聯系 \86
3.8.3 治療會不會造成負面影響 \86
3.9 生物學治療 \87
3.9.1 抗精神病藥物 \87
3.9.2 抗抑郁藥物 \88
3.9.3 抗焦慮藥物 \91
3.9.4 鋰劑及其他情緒穩定藥物 \91
3.9.5 電抽搐治療 \92
3.9.6 神經手術 \93
第4章 壓力和身心健康 \97
4.1 什么是壓力 \97
4.1.1 壓力和DSM \98
4.1.2 壓力的引發因素 \98
4.1.3 應激源的特點 \99
4.2 壓力和壓力反應 \100
4.2.1 壓力的生理性消耗 \101
4.2.2 心腦聯結 \101
4.2.3 了解免疫系統 \101
4.3 壓力與身體健康 \103
4.4 態度與健康 \103
4.4.1 樂觀 \103
4.4.2 消極的情緒 \103
4.5 心血管疾病 \104
4.5.1 高血壓 \104
4.5.2 冠心病 \105
4.5.3 心血管疾病中的風險和常見誘因 \105
4.6 壓力相關軀體疾病的治療 \107
4.6.1 情緒暴露 \107
4.6.2 生物反饋 \108
4.6.3 放松和冥想 \108
4.7 應對壓力的心理反應 \108
4.8 適應障礙 \109
4.9 創傷后應激障礙 \109
4.9.1 臨床類型 \109
4.9.2 PTSD在正常人群中的發病率 \111
4.9.3 暴露在特定應激源下的PTSD患病率 \111
4.9.4 創傷后應激障礙的常見原因 \112
4.9.5 創傷后應激障礙的長期影響 \114
4.10 應激障礙的預防和治療 \115
4.10.1 預防 \115
4.10.2 應激障礙的治療 \115
4.10.3 創傷和生理健康 \117
第5章 驚恐障礙及焦慮 \120
5.1 恐懼和焦慮的反應模式 \121
5.2 焦慮障礙及其共性的概述 \122
5.3 單純恐懼癥 \123
5.3.1 患病率、發病年齡、性別差異 \124
5.3.2 心理因素 \124
5.3.3 生物因素 \126
5.3.4 治療 \126
5.4 社交恐懼癥 \127
5.4.1 患病率、發病年齡、性別差異 \128
5.4.2 心理因素 \128
5.4.3 生物因素 \129
5.4.4 治療 \130
5.5 伴隨/不伴隨場所恐懼癥的驚恐障礙 \130
5.5.1 驚恐障礙 \130
5.5.2 場所恐懼癥 \131
5.5.3 患病率、發病年齡、性別差異 \133
5.5.4 驚恐障礙的首次發作 \133
5.5.5 生物因素 \133
5.5.6 心理因素 \135
5.5.7 治療 \137
5.6 廣泛性焦慮障礙 \138
5.6.1 患病率、發病年齡、性別差異 \139
5.6.2 心理因素 \140
5.6.3 生物因素 \141
5.6.4 治療 \142
5.7 強迫癥 \142
5.7.1 患病率、發病年齡、性別差異 \144
5.7.2 心理因素 \145
5.7.3 生物因素 \146
5.7.4 治療 \147
5.8 焦慮障礙相關的社會文化因素 \148
5.8.1 來自擔憂的文化差異 \148
5.8.2 大人驚風癥 \149
第6章 心境障礙和自殺 \152
6.1 心境障礙 \152
6.1.1 什么是心境障礙 \152
6.1.2 單相心境障礙 \154
6.1.3 單相心境障礙的影響因素 \159
6.1.4 雙相障礙 \171
6.1.5 雙相障礙的起因 \174
6.1.6 社會文化因素對雙相障礙的影響 \176
6.1.7 治療與效果 \177
6.2 自殺 \181
6.2.1 臨床癥狀和病因模式 \181
6.2.2 自殺的預防和干預 \184
第7章 軀體化障礙和解離性障礙 \187
7.1 軀體形式障礙 \187
什么是軀體形式障礙 \187
7.2 解離性障礙 \198
什么是解離性障礙 \198
第8章 進食障礙與肥胖癥 \212
8.1 進食障礙 \212
8.1.1 進食障礙的臨床表現 \212
8.1.2 進食障礙的風險和起因 \220
8.1.3 進食障礙的治療 \225
8.2 肥胖癥 \228
8.2.1 肥胖癥的風險和起因 \229
8.2.2 肥胖癥的治療 \232
第9章 人格障礙 \236
9.1 人格障礙的臨床表現 \236
9.2 人格障礙的研究困境 \238
9.2.1 診斷的困難 \238
9.2.2 病因研究的困難 \239
9.3 A型人格障礙 \240
9.3.1 偏執型人格障礙 \240
9.3.2 分裂樣人格障礙 \241
9.3.3 分裂型人格障礙 \242
9.4 B型人格障礙 \243
9.4.1 表演型人格障礙 \243
9.4.2 自戀型人格障礙 \244
9.4.3 反社會型人格障礙 \246
9.4.4 邊緣型人格障礙 \246
9.5 C型人格障礙 \249
9.5.1 回避型人格障礙 \249
9.5.2 依賴型人格障礙 \250
9.5.3 強迫型人格障礙 \251
9.5.4 人格障礙形成的一般社會文化因素 \252
9.6 人格障礙的治療與預后 \252
9.6.1 對癥下藥 \253
9.6.2 邊緣型人格障礙的治療 \253
9.6.3 其他人格障礙的治療 \254
9.7 反社會型人格障礙與精神變態 \254
9.7.1 精神變態和反社會型人格障礙 \255
9.7.2 精神變態和反社會型人格障礙的臨床表現 \256
9.7.3 精神變態和反社會型人格障礙的病因 \258
9.7.4 從發展的角度看精神變態和反社會型人格障礙 \261
9.7.5 精神變態和反社會型人格障礙的治療與預后 \263
9.7.6 精神變態和反社會型人格障礙的預防 \264
第10章 物質相關障礙 \267
10.1 酒精濫用和酒精依賴 \268
10.1.1 酒精濫用和酒精依賴的流行、并發癥及人口學指標 \269
10.1.2 酒精濫用和酒精依賴的臨床癥狀 \270
10.1.3 酒精濫用和酒精依賴的生理因素 \273
10.1.4 酒精濫用和酒精依賴的心理社會因素 \274
10.1.5 社會文化因素 \278
10.1.6 酒精相關障礙的治療 \278
10.2 藥物濫用和依賴 \282
10.2.1 阿片及其衍生物(麻醉毒品) \282
10.2.2 可卡因與苯丙胺類藥物(興奮劑) \286
10.2.3 甲基苯丙胺 \288
10.2.4 巴比妥類藥物(鎮靜劑) \288
10.2.5 致幻劑:麥角酸二乙基酰胺(LSD)和相關藥物 \289
10.2.6 搖頭丸 \290
10.2.7 大麻 \291
10.2.8 興奮劑:咖啡因和尼古丁 \292
第11章 性異常、性虐待和性功能障礙 \296
11.1 性行為及其標準的社會影響 \297
11.1.1 概述 \297
11.1.2 同性戀與美國精神病學 \297
11.2 性和性別變異 \299
11.2.1 性欲倒錯 \299
11.2.2 性別偏好障礙的起因和治療 \305
11.2.3 性別認同障礙 \305
11.3 性虐待 \308
11.3.1 童年期性虐待 \309
11.3.2 戀童癖 \311
11.3.3 亂倫 \312
11.3.4 強奸 \312
11.3.5 性侵犯者的治療和再次犯罪 \314
11.4 性功能障礙 \316
11.4.1 性欲障礙 \317
11.4.2 性喚起障礙 \319
11.4.3 女性性喚起障礙 \320
11.4.4 高潮障礙 \320
11.4.4 性交疼痛障礙 \322
第12章 精神分裂癥及其他精神障礙 \325
12.1 精神分裂癥 \325
12.1.1 精神分裂癥的由來 \325
12.1.2 流行病學 \326
12.2 臨床表現 \327
12.2.1 妄想 \327
12.2.2 幻覺 \327
12.2.3 語言表達障礙 \328
12.2.4 行為紊亂和刻板行為 \328
12.2.5 陽性癥狀和陰性癥狀 \328
12.2.6 精神分裂癥的分型 \329
12.2.7 其他精神障礙 \331
12.3 精神分裂癥的危險因素及致病因素 \333
12.3.1 遺傳因素 \333
12.3.2 產前暴露 \338
12.3.3 基因和環境的共同作用 \338
12.3.4 神經發育角度 \339
12.3.5 其他生物學因素 \340
12.3.6 神經認知 \344
12.3.7 心理社會及文化因素 \345
12.4 治療與療效 \348
12.4.1 藥物治療 \349
12.4.2 心理社會治療 \350
第13章 認知障礙 \355
13.1 成人的腦損傷 \356
13.1.1 腦損傷的臨床表現 \356
13.1.2 彌散性損傷VS局灶性損傷 \356
13.1.3 神經心理學/心理病理學的交互作用 \358
13.2 譫妄 \358
13.2.1 臨床癥狀 \358
13.2.2 治療與結果 \359
13.3 癡呆 \359
13.3.1 帕金森氏病 \360
13.3.2 亨廷頓氏病 \361
13.3.3 阿爾茨海默癥 \361
13.3.4 HIV-1感染造成的癡呆 \366
13.3.5 血管性癡呆 \367
13.4 遺忘障礙 \367
13.5 涉及頭部損傷的疾病 \368
13.5.1 臨床癥狀 \369
13.5.2 治療與結果 \371
第14章 兒童和青少年的心理障礙 \374
14.1 人生不同階段的適應性不良行為 \374
14.1.1 不同的臨床表現 \375
14.1.2 幼兒的特殊心理易感性 \375
14.1.3 兒童和青少年心理障礙的分類 \375
14.2 常見的兒童期心理障礙 \375
14.2.1 注意缺陷與多動障礙 \376
14.2.2 對立違抗性障礙和品行障礙 \378
14.3 兒童和青少年期的焦慮和抑郁 \381
14.3.1 兒童和青少年期的焦慮障礙 \381
14.3.2 兒童抑郁和雙相障礙 \384
14.4 廣泛性發育障礙 \387
14.4.1 自閉癥 \387
14.4.2 阿斯伯格癥 \390
14.5 學習障礙和精神發育遲滯 \391
14.5.1 學習障礙 \391
14.5.2 學習障礙的病因 \391
14.5.3 治療與結果 \391
14.5.4 精神發育遲滯 \392
14.5.5 精神發育遲滯的病因 \393
14.5.6 器質性發育遲滯綜合征 \394
14.5.7 治療、結果與干預 \397
14.6 制訂更好的計劃來幫助兒童和青少年 \398
14.6.1 與兒童和青少年心理障礙治療有關的特殊因素 \398
14.6.2 兒童權益保障項目 \400
第15章 變態心理學的當代法律議題 \404
15.1 預防 \404
15.1.1 全民干預 \404
15.1.2 選擇性干預 \406
15.1.3 指導性干預 \408
15.1.4 精神病院——治療性團體 \408
15.1.5 去機構化 \410
15.2 富有爭議性的法律問題與心理障礙 \411
15.2.1 民事羈留 \411
15.2.2 “危險性”評估 \413
15.2.3 精神失常辯護 \415
15.3 社會各界與心理健康 \417
15.3.1 美國與心理健康 \417
15.3.2 心理健康方面的國際努力 \418
15.4 未來的挑戰 \419
15.4.1 計劃的重要性 \419
15.4.2 每個人的貢獻 \419
術語表
參考文獻
在過去的20年里,大量研究發現的涌現,拓寬了我們對變態心理學心理病理的認知視野,推動了各種理論的進步和各種疾病的臨床治療。本書的寫作目的是向學生們介紹變態心理學的基礎知識,并授以大家關于心理病理學最詳盡的解釋和最前沿的研究觀點。布徹-米內卡-霍利的組合十分獨特,他們在心理病理學領域研究的深度和廣度為廣大讀者提供了一個更高的平臺。在學習的過程中,本書不僅可以啟發學生的思維,還能提高學生對心理病理學的認識,這一點在同類書籍中堪稱罕見。另外,作者們各種跨國的國際性工作不但為本書提供了很多跨文化的知識和內容,還為讀者完整地呈現了有關心理病理學各方面的觀點。
本書重點
在本書中,我們提到每一種障礙,都會從以下三個重要的方面介紹:①臨床表現,在這部分我們會詳細地描述該障礙的各種表現;②有可能的誘導因素;③治療。我們會探究每種障礙的生物學、心理社會學(比如心理及人際關系)和社會文化學(文化和次文化帶來的廣義的社會環境影響)背景。總而言之,我們會努力為讀者深入淺出而全面地介紹每一種異常行為發生的原因。
本書的每位作者既是科研技術人員,也是臨床工作者,他們的研究背景和擅長的治療方法都有所不同。本書的重要目的之一,就是要向每一位讀者傳遞一個信息:在理解異常行為時,既要從科學原則的角度出發,也要從患有這種心理障礙的患者和訪客的實際角度出發。具體地說,我們希望為讀者提供一個異常行為的詳盡解釋及其在當今社會所處的位置。我們會談及所有重要的心理障礙,并為讀者帶來關于每一種心理障礙的最近研究進展報告。在每章中我們納入了大量的案例分析,因為每種障礙背后,都站著千千萬萬個患者,他們都是在生活中和你我有很多交集的普通人。
在閱讀并利用本書學習時,為了取得更好的學習效果,我們希望讀者可以本著以下幾個原則學習。
用科學的眼光看待異常行為。要想全面分析人類的任何一個行為,都必須要涉及幾個科學領域的概念和研究成果。最常涉及的領域有基因遺傳、神經解剖、神經化學、社會學、人類學,當然還有心理學。因為我們相信以科學理解異常行為的要義在于理解科研精神和原則,所以我們希望本書能夠幫助讀者像一名科研學者一樣思考。我們相信獲得這種技能會使學生長期受益,不但在學習變態心理學的過程中,而且在未來的任何研究領域都能幫助學生全面、正確地進行研究。
解放思想。科學是積累的結果,同時也是創新的產物。新知識就是在舊知識的基礎上發展而來的。科學是不斷演進的、富有生命力的。因此,身為學者的我們,必當解放思想來接納新的理論,尤其是它們與我們 “已知”的知識相悖的時候。當然,這也不代表盲從一切新的觀點和言論,而是敞開胸懷,去擁抱那些有可靠研究數據支持的新理論。觀念閉塞、守舊不前的學者并不是真正的學者。
尊重每個人的尊嚴、正義之心和成長的潛力。為了向讀者提供最全面、完整的觀點,我們不僅從臨床心理學家和其他心理健康從業人士的角度來探討各種異常行為的適應不良模型,也會從患者以及他們周圍的親人、朋友的角度來描述這些異常行為。過去,很多心理障礙曾被冠以含義非常消極的名稱,但這并不是我們想要分享的,更不是我們的觀點。在對變態心理理解越來越多的今天,那些曾經令我們感到絕望的案例閃現出了新的曙光。新的科研成果會給我們帶來更多幫助這些患者的方案和方法。總而言之,我們對變態心理學目前的狀態和未來都非常樂觀。
創新
本書帶來的觀點十分前沿。本書以吸引新生代學生為目的,經過了重新設計,格式上更為鮮明易懂,添加了很多新的照片和圖表。本版還更新了案例分析、未解決的問題和特色專欄。正如不斷更新的變態心理學,我們的參考文獻也新增了數百篇。過時的資料已經替換,加入了最新的科研發現,新增的概念也已經列入書中。第2版中加入了有關異常行為的影響最新、最深入的生物學信息,同時也完整保留了異常行為傳統的生物-心理-社會學觀點。
熟悉本書的讀者應該發現了本版的一個重大改變。修改后的第4章強調壓力在生理和心理障礙中扮演的角色。這章內容由第1版中兩個不同的章節融合而來。重新編輯而成的第4章,聚焦在解釋壓力以及壓力是如何對我們的身心造成影響的。這一改變也反映了身心不能分開理解的理念。隨著科學研究的不斷發展和理解的不斷深入,教科書也一定要緊跟時代步伐,進行及時的調整。我們相信第4章的內容一定會令讀者產生共鳴,因為我們任何人都曾經感受過或正在經歷著或輕或重的壓力。通過闡述壓力對身體和心理造成的一系列后果,帶領讀者更好地理解目前該領域的研究重點,也就是身體健康和心理健康之間的聯系及相互作用。
特色及教學
本書以大量的研究作為基礎集合而成,并且加入了大量寓教于樂的特色內容,運用了有助于吸引學生興趣的教學模式。
特色
特色專欄 本書加入了“研究進展”“觀念進展”“實踐進展”和“大千世界”4個比較有特色的欄目,針對某個興趣點,從實驗研究的實踐應用、日常生活中發生的事到最新的研究方法、技巧和成果都網羅其中。本版引入了數個全新的議題,比如第2章中的“觀念進展”欄目,我們討論了人們對“先天和后天”的誤解。在第10章加入了新的“大千世界”欄目,討論了目前普遍存在的大學生酗酒問題。
未解決的問題 部分章節在結尾加入了“未解決的問題”,用來討論在該章節主題心理障礙的已知和未知。在這里,我們放眼未來,一起探索該領域的前景。本版新加入了與進食障礙的診斷標準相關問題的討論,還重點討論了關于創傷性事件定義的爭議和創傷后應激障礙的診斷標準。
教學
案例討論 許多案例分析貫穿本書的始終。有些是簡略的摘要,有些是深入的分析。這些案例中談到的各種心理障礙貼近生活,它們也提醒著讀者:變態心理可能會影響我們每一個人——來自不同文化背景的任何人,都有著超乎想象的相似之處。
DSM-Ⅳ-TR專欄 疾病分類診斷標準對每個障礙的核心診斷標準在本書中與各章主題相應出現。版面形式簡明易懂,是非常有用的學習工具,同時也可以幫助學生們更直觀地理解各種心理障礙。
每章總結 每章的結尾都有精略總結本章重點內容的總結。總結的形式使用了項目列表形式而不是段落形式呈現,使重點信息更突出也更容易掃描。
致謝
我們要著重感謝本書的責任編輯——沙朗·蓋爾瑞和帕米拉·巴特。在編輯本書時,他們及時、有效地為我們提供了大量的專業意見和建議,感謝利安·多赫提編輯,在本書的創作過程中給予我們的指導和支持,還要謝謝麗思·納坡里塔諾和埃里克·阿里瑪為本書進行的營銷。
本書的創作耗時一年多,這段時間里每位參與其中的作者都付出了大量的心血,而他們的家人和朋友卻可能因此被忽視。雖然我們在致謝詞中的只言片語無法彌補給他們帶來的不便和困擾,但還是要在此對他們表達我們的謝意和歉意。詹姆斯·布徹想要感謝他的愛人卡洛琳 L. 威廉姆斯,還有他們的三個孩子,赫里·布徹、雪莉·布徹和杰·布徹。蘇珊·米內卡想感謝她的研究生和朋友們,他們在這部作品的出版過程中都給予了她支持和耐心。吉爾·霍利想感謝開普·舒爾給她的無盡的愛、支持與理解;她還想感謝瑞貝卡·斯坦伯格對書中很多關鍵章節提出的見解和建議。
以下學者為本書的各個章節都提出了寶貴的意見,沒有他們的付出就不會有這本書:
Mary Anne Bush, Nazareth College; Glenn Callaghan, San Jose State University; Nick Greco, College of Lake County; Jacqueline Hess, University of Indianapolis; Mark McKellop, Juniata College; Jill Norvilitis, Buffalo State College; Sandra Sego,American International College; Tes Tuason, University of North Florida.
我們同時希望感謝對上一版本的《變態心理學》做出杰出貢獻的下列學者:
Angela Bragg, Mount Hood Community College; Greg Carey, University of Colorado; Louis Castonguay, Pennsylvania State University; Dianne Chambless, University of Pennsylvania; Lee Anna Clark, The University of Iowa; Barbara Cornblatt;William Paul Deal, University of Mississippi; Raymond L. Eastman, Stephen F. Austin State University; John F. Edens, Sam Houston State University; Colleen Ehrnstrom, University of Colorado at Boulder; William Fals-Stewart, The State University of New York at Buffalo; John P. Forsyth, The State University of New York at Albany; Louis R. Franzini, San Diego State University; David H. Gleaves, Texas A & M University; Michael Green,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at Los Angeles; Steven Haynes,University of Hawaii at Manoa; Kathi Heffner, Ohio University; Daniel Holland, University of Arkansas at Little Rock; Steven Hollon, Vanderbilt University; Joanne Hoven Stohs, California State University Fullerton; Robert Howland, University of Pittsburgh, School of Medicine; Jean W. Hunt, Cumberland College; Alexandrea Hye-Young Park, Virginia Tech; William G. Iacono, University of Minnesota; Erick Janssen, Indiana University; Sheri Johnson, University of Miami; Alan Kazdin, Yale University; Carolin Keutzer, University of Oregon; John F. Kihlstrom,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at Berkeley; Gerald Koocher, Simmons College; David Kosson, Chicago Medical School; Brett Litz, Boston University; Brendan Maher, Harvard University; Richard McNally, Harvard University; Edwin Megargee, Florida State University; William Miller, University of New Mexico; Robin Morgan, Indiana University Southeast; Matthew Nock, Harvard University; Chris Patrick, University of Minnesota; Marcus Patterson, University of Massachusetts;Walter Penk, Memorial Veterans Hospital, Bedford, MA; Diego Pizzagalli,Harvard University; Andy Pomerantz, Southern Illinois University, Edwardsville; Harvey Richman, Columbus State University; Barry J. Ries,Minnesota State University; Lizabeth Roemer,University of Massachusetts at Boston; Rick Seime,Mayo Clinic; Frances Sessa, Pennsylvania State University, Abington; Brad Schmidt, Ohio State University; Kandy Stahl, Stephen F. Austin State University; Stephanie Stein, Central Washington University; Eric Stice, University of Texas at Austin;Marcus Tye,Dowling College;Michael E.Walker, Stephen F. Austin State University; Clifton Watkins, University of North Texas; Nathan Weed, Central Michigan University; and Kenneth J. Zucker, Centre for Addiction and Mental Health, Ontario, Canad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