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高等教育在不到四百年的時間里,從最初的幾所殖民地學院到一流大學云集、名校薈萃,創造了世界高等教育發展史上的奇跡。今日的美國,已執世界高等教育強國之牛耳。不論是高等教育規模還是質量都堪稱世界之最!蹲哌M世界名校:美國》在對美國高等教育的歷史和現況進行梳理的基礎上,以大學排名為線索,對美國一流大學、一流學科,以及文理學院的表現進行了客觀、量化分析,不僅勾勒了美國高等教育演進的歷史脈絡、體系結構和基本概況,還著重展現了美國一流大學的競爭力和比較優勢。全書以寫實的筆觸,濃郁的學術氣息,客觀實證的視角,從多個角度為讀者呈現了一幅美國一流大學的全景圖。
上篇 美國高等教育
第一章 美國高等教育的歷史沿革
第一節 殖民地時期:舊式學院的建立(1636~1775年)
第二節 獨立建國時期:小型學院的發展(1776~1860年)
第三節 南北戰爭二戰前:大學的轉型(1861~1944年)
第四節 二戰后到20世紀70年代中期:高等教育的大眾化(1945~1975年)
第五節 當代高等教育:體制的多元化(1976~2010年)
第二章 美國高等教育的現況
第一節 高等教育概況
第二節 高等教育管理體制
第三節 高等學校管理制度
第四節 高等教育財政
第五節 高等教育的國際化
下篇 美國名校
第三章 世界一流的研究型大學
第一節 一流研究型大學的發展歷程。
第二節 美國大學聯合會——一流研究型大學的參照系
第三節 卡內基高等教育機構分類與一流研究型大學
第四節 美國大學排名與一流研究型大學
第五節 世界大學排名中的美國研究型大學
第四章 世界一流的學科
第一節 一流學科與一流研究型大學
第二節 美國國家研究委員會的“博士點排名”與一流學科
第三節 《美國新聞與世界報道》的“研究生院排名”與一流學科
第四節 世界大學排名中的美國一流學科
第五章 美國頂尖的文理學院
第一節 通識教育與頂尖文理學院
第二節 《美國新聞與世界報道》與頂尖文理學院
第三節 世界大學排名中的美國文理學院
附錄
附錄一 世界排名前20中的美國大學
附錄二 世界排名21~100中的美國大學
附錄三 世界排名101~200中的美國大學
附錄四 世界排名201~500中的美國大學
附錄五 美國頂尖文理學院
哈佛學院是由清教徒,也就是達爾文教派創辦。耶魯學院和達特茅斯學院由從馬薩諸塞州清教徒中分離出來的公理會教友建立。威廉一瑪麗學院和國王學院則是英國國教即圣公會所創建。羅德島學院由浸禮會教友建立。此外,新澤西學院歸屬長老會,女王學院歸屬荷蘭歸正教會,只有費城學院是由殖民地非教派機構建立的,但實際上它也是間接隸屬于圣公會。殖民地時期各種宗教派系林立,一些傳統教派紛紛衍生出新的教派,并且這些新的教派很輕易就能從原有教派中分離出來。
由于新的教派在形成之后都要建立自己的學院,以傳播教義、教育青年一代,因此,這種宗教派系的分化、新的教派的產生,促進了殖民地學院的建立。如果按平均人口來計算,這九所學院的建立使得北美殖民地的高等教育普及率甚至遠遠超過了英格蘭,當時在英格蘭接受高等教育還只是少數人的特權。教會的影響雖然是殖民地學院不可回避的話題,但這種影響也并不是絕對的。這些學院雖然具有明顯的宗教傾向,都是由某一個教派創立,但是在招生上卻并不僅限于向本教派的學生開放,學生往往都來自不同的教派,在管理上也很早就形成了由非教派人士管理學院的傳統。此外,除了培養牧師之外,學院還為殖民地政府培養了大量的公職人員。因此,殖民地學院的教育意義遠遠超出了其宗教上的意義。并且,到殖民地后期,宗教影響也開始逐漸削弱,學院越來越重視公共服務、年輕人的教育,以及公民社會的教育觀念。
殖民地學院是以歐洲大學為模版,在綜合吸收歐洲大學的辦學模式和理念的基礎上建立起來的,其教育目的主要是為了培養有良好文化教養的神職人員,同時為殖民地政府培養公職人員。哈佛學院在建校之初就明確宣稱:“為社會造就適合的人力,主要是培養教會人士!1701年耶魯學院在憲章中聲稱,教育目的是要讓年輕人成為能勝任“教會和國家中公共職位”的人。國王學院的“主要任務在于教育和指導青年理解耶穌基督,熱愛并服從上帝,養成優良習慣,獲得有用知識”。達特茅斯學院的創建則是“用具有學術性的語言,向青年學生傳播神學和文理學科知識,以使其能夠勝任宗教和其他社會工作”。
女王學院的建立是“為了在拉丁文、希臘文、人文科學、應用藝術和自然科學,特別是神學等方面教育青年,以為他們擔負教會的工作或其他公職做準備”。由此可見,這個時期為所在殖民地培養神職人員是各個學院的首要目標。從這些學院畢業生的就業去向來看,17世紀時,哈佛學院的畢業生中有一半以上做了牧師,還有少部分畢業生成了殖民地政府的公職人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