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世紀下半期,在西方學術思想框架中最有影響的,莫過于德國闡釋學、法國結構主義(后結構主義)與英國文化研究。經過中國學界的積極努力,前兩種思潮的主要著作已基本引介入國內,也產生了大量的介紹與研究的成果。唯獨英國文化研究,雖后來居上,對中國當代學科模式、批評話語、言說視域等的改造最見成效,但迄今為止,尚未見到對這一思想本源所做的系統與整體的研究,大多數重要人物與思想環節的研究也都處于空白狀態,以致使中國學者在借鑒這一領域的話題時往往理不清系脈及各種問題之間的關系等,同時也難以與國際學界形成知識理解系統上的對話。本書意在對英國文化研究中的一些關鍵性思想內容、人物觀點、熱點事件做細致的梳理與分析,以給國內學界提供一些可靠的資料線索和話題框架。選文中的許多專題是目前國際學術界尚未涉及或未作精深探求的,在國際性對話區域中具有獨特性和領先性。
《英國文化研究:事件與問題》中的許多專題是目前國際學術界尚未涉及或未作精深探求的,在國際性對話區域中具有獨特性和領先性。
黃卓越,1957年生。北京語言大學人文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文藝學博士點學科帶頭人,漢學研究所所長,BLCU國際人文講壇主持人。曾于多個國家的高校訪問并作學術報告。
定義“文化”:雷蒙·威廉斯的起點
“銀幕理論”的發生與展開
CCCS的道德恐慌研究
“新時代”理論:新主體與新政治
種族符號及其消費問題
迪克·赫布迪奇及其通俗文化研究
托尼·貝內特及其文化政治學
安吉拉·默克羅比與伯明翰文化研究
后身份:拉克勞的身份理論
對威廉斯“三種意義”的深入理解,需要聯系到他與艾略特的關系。如此,便可以看到,威廉斯“三種意義”的提法,在很大程度上受到了艾略特(T.S.Eliot)定義文化方式的直接影響。這可從幾個方面得到印證。首先,將文化看做一種包含數種意義的、基于歷史的概念化現象,而不是從一個單一的、主觀的向度上去確定文化的含義——這種文化分層法是艾略特在更早即已創辟的。甚至于在將文化分成三個層次這一點上,威廉斯也同樣沿襲了艾略特的做法。其次,尤其重要的是,威廉斯對文化的第三層次,也就是最基本層次的歸認,即所謂文化的“社會”定義,或云是“整體的生活方式”(在后來是“特殊的生活方式”),也同于艾略特“整體社會的文化”、“整體的生活方式”的提法,并且也與艾略特一樣是將之作為一種“整分”法的基礎看待的,即用其可以包含其他的幾個層次。在這一方面.可以說,威廉斯尚未將這一概念的發明權據為己有,或如一些學者所云是威廉斯的獨特發明,而是以為是由19世紀以來英國社會文化思想的發展而逐漸確立起來的一個歷史性概念,并至艾略特處獲得了理論性的表述,而威廉斯本人的目的則在于要將這一思想的潛流揭示出來,并通過“下一轉語”,使之能與新的、帶有鮮明民主色彩的文化理念相銜接,最終作為當代文化理論闡述的一個標識。再次,從第三層次的“整體文化”中進而又可引出“共同文化”等的概念,這也是按照艾略特的設定思路推演出來的。依據這一推演,既然整體社會的文化是一種事實與理念的存在,就必然會超越各不同階級所構造的文化及與之相關的那些文化概念,同時,它也會超越從19世紀以來由柯勒律治、阿諾德、利維斯等批評家所認定的單一文化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