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術治療實踐筆記:用一場心靈旅行與自我相遇》是一本美術治療入門級讀物,對美術治療的特征進行了詳細的介紹,并以大量的圖畫和事例來進行說明,幫助對美術治療感興趣的您更好地了解這一學科的理論知識與實踐操作。書中對想成為美術治療師的人和希望接受美術治療的人通常會產生的各種疑惑和誤解用問答(Q&A)的方式進行了解答,使您方便、高效地了解美術治療的全貌!
美術治療是大眾化的心理治療方法。通過美術這種形式,人們可以表現出用語言難以準確表達的心情,從而更好地幫人們擺脫生活中煩惱的困擾,實現心靈的修復與凈化,帶來改變自我的巨大力量。
旅行是人生中遇見自我、找到自我的途徑,美術治療就如同我們出發去進行一場心靈旅行,經歷喜怒哀樂,遇見最美的自己”。
美術治療將幫助你:
在藝術創作中,發現真實的自己
整理過去的記憶,建立對未來美好生活的信心
從現實中暫時脫離,得到放松和自省的機會
緩釋工作和生活壓力,排解人際關系煩惱
增進自我內心和諧,提高生活幸福指數
挽救夫妻感情危機,加強父母與子女、兄弟姐妹間的情感溝通
培養在團隊中的存在感和表達感情的能力
預防和治療抑郁癥、憂郁癥、躁郁癥等精神疾病
任胤善,美術治療實踐引航者,韓國漢陽大學應用美術博士,F任漢陽大學美術治療專家深化課程主任教授,漢陽美術治療學會(韓國統一美術治療)副會長等職務。通過了如下課程培訓:漢陽大學藝術治療師、韓國自閉學會自閉兒童教育課程、漢陽大學醫院神經精神科兒童注意缺陷多動障礙教育課程等。
價值觀存在矛盾的父子的印象派拼貼畫旅行
A先生的家境不寬裕,在辛辛苦苦地做生意,但對孩子不吝惜所有的投資。投入越大,對他的孩子B的期待也就越大。在養育孩子的30年里,A吃了很多苦,希望孩子不要再像自己那樣生活得那么辛苦。然而,B卻覺得父親對自己很高的期望讓自己有負擔,他違背父母的意愿,他從兒時起就反其道而行之,F在也因為生活習慣很不規律,在職場上堅持不了多久就遭到解雇,不能很好地適應社會生活。近來,B說不想找工作了,想幫助父母做生意,以至于父子之間的矛盾更深了。
旅行準備物品:雜志、剪刀、膠水、圖畫紙
旅程
(1) 講述希望的形象。
(2) 在雜志上找出相似的形象剪下來或撕下來。
(3) 在圖畫紙上進行布局并粘貼形象。
(4) 繪畫完成后進行反饋。
父親A 兒子B
美好生活
父親
一頁一頁地翻看著雜志,看著圖片里華麗、漂亮的樣子,心想:為什么我的孩子不能這樣生活呢,突然感覺很生氣。別人都能過這么好的生活,我的孩子也能這樣生活就好了。學習也好,有一份像樣的工作,開輛好車,和一個好姑娘結婚生子,生活過得比誰也不差就好了……我這個人沒什么文化,也沒什么錢,做點小生意,在生活中吃盡了苦頭。是因為看著那孩子,所以能忍受著生活過來的。雖說孩子不能按照父母的意愿來,可最近覺得很傷心。我的孩子要是能過上和我不一樣的、像樣的生活就好了……
兒子
想象照片里的人那樣和睦、快樂地生活。從小時候起,關于我做什么、將來怎么生活,受到的一直都是高壓式的家庭教育。我想要的不是這樣的生活?偸呛軕涯钚r候起媽媽擺好的讓人感覺很溫暖的餐桌,覺得要是和家人在一起的時間多一些就好了。不知道為什么這會是這么難的事。
爸爸媽媽總是因為我的事爭吵,家里的氣氛緊張、冷淡,讓我感覺很壓抑。希望爸爸媽媽能像別人家的父母那樣經常笑,能開心地在一起。要是爸爸媽媽能尊重我的意愿、對我不要有那么高的期待值就好了。我想要的就那么荒唐嗎?不就是很普通的愿望嗎?好糾結啊……
各自對自己制作完成的印象派拼貼畫做完說明后,A先生和B先生的表情都顯得很沉郁。
Q:“仔細聽了繪畫的說明。父子倆對對方的期待好像很不一樣,你們是怎么想的呢?”
A:“是這樣的,一直教育孩子不要像我這樣生活,可還是這樣…… 唉……”
B:“爸爸生活得怎么了?并不是非得穿著西裝去上班才好,不是嗎?現在的職業哪有貴賤之分!
A:“唉…… 你還年輕,還不懂,才會這么說的。上了年紀再看看……別人看著像樣的生活才是最好的!
父親很郁悶地咂著舌看著兒子。
Q:“A先生認為自己的生活怎么樣?”
A先生顯得很苦悶的樣子,想了一會兒,然后說。
A:“是啊,和‘像樣的生活’差距好像很大。是很辛苦、又得不到認可的人生?赡苁且驗槲乙恢痹谂K亂的市場里做小生意吧,看那些干干凈凈地穿著正裝去公司上班的人怎么覺得那么好呢!”
Q:“所以反對兒子繼承生意的是嗎?”
A:“是啊?墒莾鹤右犜挷判邪。”
Q:“認為自己作品里最重要的部分是什么?”
A先生一張張仔細地看了自己粘貼的照片,然后說。
A:“嗯…… 看著都很好,但最喜歡這張結婚的人幸福的樣子。”
B:“我喜歡的是家人一起幸福地微笑的樣子。嗯…… 好像我的生活里沒有這樣的記憶!
Q:“是說到現在為止從來都沒有感覺幸福過嗎?”
兒子有一點兒不安地看了看父親的眼色。
B:“幸福的時候應該也是有的吧……但現在想不起來,現在的感覺就是那樣……”
Q:“是嗎。仔細想一想的話,也是有愉快、幸福的時候的!
B:“是,是那樣的……”
A:“怎么沒有幸福的時候!我們都是怎樣對待你的!我們想滿足你的一切要求,不讓你的生活有什么不足,看你是幸福過頭了!
Q:“那么如果在這些照片里挑選出現實生活里實現的和沒有實現的,都有哪些呢?”
A:“我實現的啊…… 除了因為這孩子的問題吵吵鬧鬧的,和那口子沒什么大問題,還拍了結婚照…… 呵呵,好像就只有這個呢?”
A先生不好意思地微微一笑。
Q:“那么是認為其他的都沒有實現嗎?看到沒有實現的有什么想法呢?”
A:“遺憾?但是我現在已經老了,再怎么想還能實現嗎?我兒子要是能代替我實現會怎樣呢。我要是能回到那孩子的年紀,絕對不會像他那樣生活的!”
Q:“希望兒子實現的東西大部分是A先生本人沒有實現的啊。A先生想看到B先生實現自己沒有實現的愿望的樣子,得到代理滿足是嗎?”
A:“什么……可以那樣看吧。”
Q:“B先生聽到父親的希望心里會怎樣想呢?”
A:“嗯…… 不能按照自己的意思來,自己也會很郁悶的吧。我這樣,也會讓他感覺有負擔……”
A先生說完話看著低著頭的兒子,嘆了口氣。
Q:“兩位通過這個活動感覺到什么了?”
A:“好像把一輩子茫然念叨的東西一個個找出來粘貼在一起了。用我的眼睛確定了一下還真是挺多的呢,沒有想到會有那么多。雖然我也一直很努力地生活了,但要把這些全部都實現,會很難吧?看那孩子因為父母的強求,不能按照自己的意思生活,好像也怪可憐的……雖然知道孩子不能按照我的意思來,可要放棄又很難。雖然實際上,對兒子的希望就是我曾經希望過的生活,但我能讓那孩子連我人生的負擔都背起來嗎?可希望兒子遇到一個好姑娘成立一個幸福的家庭的夢想是絕對不能放棄的…… 連這個都是只有我才有的貪心嗎?呵呵!
旁邊安靜地低著頭的B先生小心地開了口。
B:“我一直認為爸爸是想要操縱我的人生的。我覺得爸爸很棒,為什么自己覺得不足呢。爸爸可是我的偶像啊——有男子漢氣概,責任感強,努力生活……第一次有機會平心靜氣地聽爸爸的想法,真的很好。在家里,家人之間從來沒有在這樣的氣氛里對過話。現在站在爸爸的立場上能理解爸爸對我為什么會那樣了。爸爸是愛自己的兒子、擔心自己的兒子所以才那樣的,為什么我一直以來就沒想過呢,幸好現在能這樣理解了。坦率地講,我也想象爸爸說的那樣,遇到好女孩,讓爸爸看到我們幸福生活的樣子。這種希望是懇切的,自己感覺要實現這個想法很不現實,沒有自信。爸爸,光讓您受苦了,作為兒子,我無話可說。”
Q:“父子兩人在這里把一直以來對對方誤解的部分都化解了嗎?互相能理解了嗎?”
A:“我兒子這么坦率地說話、我們互相對話這是第一次,雖然有一點兒不安和別扭,但是感覺真的很好。我也要站在兒子的立場上,稍微改一改一味只要求他實現我的愿望的想法。還有,我和兒子單獨再說說剩下的想說的話,可以嗎?”
Q:“當然可以了!兩位愿意的話,想說多少都可以。B先生呢?”
B:“我也愿意。我也要借今天這個機會,把錯誤的想法好好整理一下!
印象派拼貼畫技法
意為用膠水粘貼。在大約1912—1913年,布拉克和畢加索等立體派畫家在油畫的一部分畫面上用膠水粘貼上報紙、壁紙、樂譜等印刷品,這種畫作被稱為“拼貼畫”。這種技法強調構圖、色彩效果和具體感。在第一次世界大戰后的“達達派時期”,拼貼畫的作畫材料擴大到線頭、頭發、易拉罐等和帆布性質完全不同的材料上,或者把雜志插圖或文章剪下來粘貼,激發起欣賞者的連鎖反應,旨在引起人們非理性的和憤世嫉俗的沖動,并由此產生了諷刺社會的照片蒙太奇。M·厄恩斯特的作品也屬于這個范疇。20世紀50年代初,以羅蘭斯埃爾·勒沃伊命名的新寫實主義也是依靠技術或大眾媒體將大眾視角中的造型要素蒙太奇化并囊括到作品中的。R·勞森伯格的作品也是源于印象派拼貼畫的技法。
最近,印象派拼貼畫作為美術治療技法被廣泛使用,用于減少拒絕心理、擺脫憤怒情緒、希望的象征等,用法多種多樣。用印象派拼貼畫很容易表達,比起繪畫能更準確地傳達感情。但是制作印象派拼貼畫時,需要很多可供選擇的照片。印象派拼貼畫很容易進行表達,可用于表達自己的感情、想對家人和朋友說的話、想作為禮物交換的東西、對他人的感覺、問題的預防和對策等。照片蒙太奇:通過將1張以上的照片拼接在一起,組成一個故事,是表達創作者思想的一種表現形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