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系型融資研究》的研究從微觀人手,從信息生產的角度來研究關系型融資的本質特征,并從公司治理的角度來研究關系型融資制度與其他相關制度的相互作用。在這些研究的基礎上,《關系型融資研究》將在更為宏觀的層面上進行制度上的比較分析。而在進行這些研究之前,首先有必要作一些概念上的辨析和界定。
在《關系型融資研究》的研究框架下,關系型融資的概念是一個信息概念,而不是簡單地在客戶關系或融資路徑上定義的概念。準確地說,關系型融資指的是投融資雙方在長期互動關系中,通過私有信息在雙邊框架下的生產來平滑投融資過程的融資行為。在這個概念表述中,“私有信息生產”突出了關系型融資區別于公開市場融資的本質特征,而且信息的生產活動是在雙邊的框架下進行的,從而保證了信息生產及其結果的私有性;由于信息的不完全性和可重復利用性,長期的互動關系不僅有利于信息的不斷收集和降低信息處理的邊際成本,而且能使投融資雙方在信息的重復利用中獲利;至于對投融資過程的“平滑”,不僅反映了關系型融資通過特定機制降低信息摩擦的功能,也反映了投融資成本在長期關系中的跨期分擔。
與關系型融資相對應的是保持距離型融資。在該模式下,相應的機制是信息的強制公開披露和處理。信息機制的不同必然會導致不同的合約模式與公司治理模式。當然,相關系統并不是孤立存在的,而是在內外部制度的相互作用下逐步演進的。
盡管關系型融資與金融中介融資并不存在明確的對應關系,但現有對后者的理論研究,在很大程度上都是對關系型融資的本質探討,這正是“關系銀行”(Relationship Banking)這一術語的來源,目前的相關研究也多是在這一概念框架下進行的。從字面上看,“關系銀行”似乎僅與銀行相關,而且包含了銀行的所有業務,從而在涉及的經濟代理人上比“關系型融資”概念的范圍要窄,但在其涉及的業務范圍上又比后者要更為寬泛。事實上,對“關系銀行”的研究都是以業務功能而不是以金融機構為研究對象的,相關的關系型業務也并非銀行業所特有,銀行的業務也并不都是關系型的。因此,不少學者也看到了“關系銀行”這一術語的不妥之處,認為用“關系中介”要更為合適一些。《關系型融資研究》在正文中不使用“關系銀行”的字眼,也是為了避免造成不必要的誤解。
《關系型融資研究》認為,“關系型融資”與“金融中介融資”是相互交叉的概念,并不存在從屬關系。關系型融資中存在直接融資,而金融中介融資中也存在非關系型融資,因此兩者間存在部分的交集。至于關系型融資過程中涉及的其他金融業務,《關系型融資研究》認為是關系型融資在范圍經濟上的體現,其目的是稀釋信息成本和分擔金融風險,并通過對私有信息的充分利用體現關系型投資者的競爭優勢之所在。因此,可以說,關系型融資是關系型投資者的一項核心業務,為其他業務(包括部分非關系型業務)提供了必要的競爭優勢。
從信息和公司治理的角度而不是從中介的角度來理解關系型融資,使《關系型融資研究》能在關系型債權融資和關系型股權融資之間作出區分。按照這一邏輯,一些非正式的融資關系,如前者中的個體金融和后者中的天使融資都可以被納入這一分析框架。《關系型融資研究》不僅要探討關系型融資的一般特征,也要在關系型融資的內部結構上作出比較分析。
童牧,男,浙江鄞縣人,2004年于復旦大學獲金融學博士學位,2005年獲德國DAAD獎學金,到德國柏林自由大學交流學習,現任教于西南財經大學。主要研究領域為金融、產業經濟與區域經濟。在《改革》、《宏觀經濟研究》、《財經科學》、《金融與經濟》等核心期刊發表多篇學術論文,參與國家級和省部級社科基金多項,曾獲得省社科優秀成果三等獎一項。
0 導言
0.1 選題的意義與背景
0.2 研究對象與研究方法
0.3 相關理論和文獻綜述
0.4 邏輯框架與結構安排
0.5 主要創新點
1 信息、金融中介與關系型融資
1.1 投融資市場上的信息問題
1.2 金融中介理論的發展
1.3 關系型融資理論與金融中介理論的內在聯系
1.4 本章小結
2 關系型債權融資
2.1 融資關系中的信息不對稱問題
2.2 關系型融資中的信息生產技術:模型分析
2.3 關系型融資與公開市場融資:一個綜合模型
2.4 軟預算約束與相機抉擇
2.5 關系型融資在企業成長周期中的作用
2.6 本章小結
3 關系型股權融資
3.1 創業企業的狀態特點和信息問題
3.2 關系型股權融資在中小企業融資中的作用
3.3 融資模式的比較分析
3.4 私人股權融資的制度安排與治理機制
3.5 私人股權融資的退出機制
3.6 本章小結
4 關系型融資中的關系
4.1 關系的長度
4.2 關系的多重性
……
5 關系型融資制度與公司治理結構
6 總結
參考文獻
后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