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來西往》分為兩部分,部分為2011年—2014年間作者寫的一些隨筆,第二部分為游記,作者在國內外旅游的見聞和圖片。
董家桂,1986年畢業于廣西桂林中學,同年以廣西高考文科第二名進入北京大學社會學系學習。畢業后留在北京工作,目前從事紡織品出口貿易。幸運的是,就讀的中學和大學學校都是有百年歷史的名校。年輕時為了生存,被迫棄文從商;人到中年,開始找尋自己想要的生活。其實,沒想過在文字上有多高的造詣,只當是青年時代的一個夢想,去實現這個夢想,了無遺憾。世界好大,真希望萬水千山走遍。路,沒有盡頭,要多遠有多遠。人一直走在路上。
部分:隨筆
堅硬的月餅和思鄉的情懷
鳳在上,龍在下
祖籍的老宅
我的外婆
讀《蓮生與阿玉——關于信仰的事》
薰衣草
桂中住校
過長江,跨黃河
一縷朝陽
活著就是幸福
公仔書
11路
走過三毛、金庸,走過瓊瑤、席慕容
什么都可以想,什么都可以不想——重讀朱自清《荷塘月色》
高考的日子
我家有只小烏龜
城市之惑
書簽
咖啡
夕陽西下,暮色迷茫
父親節快樂
蚯蚓和屈絲
竹葉飄香話端午
橄欖樹
佛緣
一棵樹
我愛你
我的鄰家大嫂
誕生
故土難離
天涼好讀書
堯山登高
舊札拾趣
無怨的青春——看《北京青年》
抬頭望月
窗外的那抹紅
萬綠叢中一點紅
今年的雪有點多
娘舅
北國迎春
清明節抒懷
心中有景才是景
迷!x西蒙的畫
我和菜販有個約
母親節快樂
雙面膠
女兒的“六一”兒童節
又聞粽香,又吃南粽
遙遠的回憶——為了30年初中畢業聚會
無怨的中年
美女老師
聽雷,聽雨——話兒女情
我的工人兄弟姐妹
七夕,送自己一朵玫瑰
因為愛
老師,您好!
父親的戒指
月牙樓的素面
一雙美麗的大眼睛
考試
元日
思父
半導體收音機
寄語馬年
2014年的場雪
有女初長成
我的高中老師
翁牛特旗
莫把春天辜負
端午節,不該是一曲挽歌
我的“六一”兒童節
遇
女兒,加油!
我的高考
相聚盡歡顏
往事如煙,情何以堪?
人生就是一個際遇
為了不遺憾的師顏
涌動的青春
我心中的北大
春花應得秋實
酒是一種文化
狗尾巴草
今天是我的校園
不要讓遺憾成為永恒
燕園的秋黃冬白
第二部分:游記
Au revoir, Courchevel
Paris est quoi?
鸕鶿的漓江
我是如此親近母親黃河
遠行,尋找一種悠閑
嶗山人家
悠悠漓江情
紅螺寺
法國,Je t’aime
趁著年輕去旅游
短暫的鄉村行,如愿的新年日
讓心路鋪滿旅途
在戛納仰望星空
憑海臨風威尼斯
美國印象
他鄉遇故知
揚州三日
伊比利亞半島上的一對孿生兄弟——西班牙和葡萄牙
《南來西往》:
薰衣草
我認識法國是從巴黎開始的。原來想象中的夢幻之都巴黎,在我去過幾次后,總是感覺晦澀、陰郁,如果趕上陰雨綿綿,自己積攢的喜悅頓時被沖淡了許多;再看到街巷里滿地的寵物糞便,我真的詫然了,這難道就是我想象中的法蘭西?
我想,法國的浪漫情懷,不能僅僅以巴黎為代表。在一次逛書市,我看到彼得.梅爾的“普羅旺斯”系列書籍,吸引我眼球的是封面大片的薰衣草。雖然書的印刷質量不是很高,但足以讓我耳目一新。我沒有理由地一下子喜歡上了這種花,于是買下了這套書。
這種花形如小麥穗狀,細長的莖稈,末梢上開著小小的紫藍色花朵,咋看很普通,也不名貴,中文還稱之為草。但是,花朵的紫藍色,是其特有的色調,融人了地中海蔚藍色的精髓,彰顯了其高傲的氣質。毗鄰地中海的普羅旺斯,獨特的地理和氣候特點,適宜薰衣草的生長。我想,這也與法國和歐洲的文化及審美特質有關,得益于人們的鐘愛,這種花在這里成片成片種植,形成了陸地上的蔚藍色海洋。
花朵里的紫和藍兩個色調,可謂相得益彰,太紫,過于嬌艷,太藍,過于深沉?v觀歐洲的文化,沉穩中不失浪漫,嫵媚而不落俗套。這種文化底蘊,使得人們對這種花的偏愛,就自然而然了。因此,在服裝界,這種紫藍色,是長盛不衰的經典元素。
我曾經在北京的懷柔山區,也見過種植薰衣草,也是很大的一片,初見時覺得眼前一亮,再多看幾眼,很快被周遭的景色吞噬而變得飄忽起來。當然,這是人們想營造一種異域的氛圍,帶有某種商業目的,但是脫離了地域文化,就顯得有點不倫不類。如果種植一些牡丹或者月季,我想效果要好許多。
我喜歡薰衣草,是因為我對法蘭西文化的喜愛,也出于我心底崇洋媚外的情節。當我去到法國尼斯和戛納,把腳伸人地中海的海水中,我陶醉了,我無法把這掬水帶回中國,我又怎樣把這種蔚藍色的視覺留存心間?當我看到普羅旺斯薰衣草的畫面,我覺得我找到了。
有一次我去上海出差,在等客戶的閑暇時間里,我信步走進路邊的一家茶舍,服務員給我介紹不同的飲品,我猛然間聽到薰衣草,便毫不猶豫地要了一杯。我從辭典上知道薰衣草可以人藥,但從沒有想到可以直接沏水飲用。我慢慢地品味,喝下去有種淡雅的花香,有絲絲的涼意,沁人心脾,可以一掃身上的乏意。
于是乎,回來后,我立刻到商場買回一包薰衣草干花,不是為了喝水,而是把它放進柜櫥里,偶爾打開柜子,吸納一絲淡淡的花香。當然,干花因失去水分,沒有了鮮活力,但是,那紫藍色依然依稀動人,仿佛蔚藍色的精靈。在不能去法國的日子里,也足夠聊以慰藉了。 桂中住校
記得在1980年,我們區四建子弟小學的四名學生,被桂中初中部錄取,開創了子弟小學“,后無來者”的紀錄,至今還為人們津津樂道。
當時,桂中剛從甲山遷往市里的解放西路,我們初一年級算是批進駐的桂中學生,仍然同桂林三中的學生共用一個校園。
我們家住瓦窯,按照距離遠近,不應該被考慮在住校生之列,因為學校住宿床位確實緊張。但是父母為了方便我們的學習和減輕奔勞的辛苦,與學校領導周旋,可能達成了一項協議,幫助桂中做一些基建,換來我們四人的住校資格。其中的細節不得而知,不過,我們著實享受了一點點“特權”,真是可憐天下父母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