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種武器:冷戰期間美國對中東國家的心理戰研究》是我主持的一項教育部人文社會科學研究規劃基金項目的最終研究成果。從2007年考入陜西師范大學歷史文化學院師從白建才教授起,我就對冷戰期間美國對外心理戰的研究產生了濃厚的興趣,一方面是因為我出身英語專業,能夠熟練閱讀和理解美國政府解密的有關對外心理戰方面的檔案文件及國外學術界對這一問題的研究成果,另一方面是因為白建才先生的諄諄教誨和點撥,使我最終找到了跨學科研究的方向和目標。
從英語語言文學研究轉向歷史文化研究是一個非常艱難的歷程。開始參加陜西師范大學“西部大講堂”學術講座時,我被歷史學大家于沛、李劍鳴、沈志華等淵博的知識和獨到的見解所折服,于是就鼓起勇氣問了一個自認為是經過深思熟慮的問題,后來卻被世界史專業的老師和同學定性為外行話,這極大地刺激了我,同時也極大地激勵了我。我暗下決心:一定要加強歷史學方面的修養,掌握歷史學的研究理論和方法。經過認真研讀李劍鳴教授的《歷史學家的修養和技藝》和朱本源教授的《歷史學理論與方法》,我逐步掌握了歷史學研究的理論和方法,并且在恩師白建才教授和王成軍教授的指導和幫助下順利完成了題為《美國心理戰略委員會研究(195l一1953)》的博士學位論文撰寫和答辯,同時在《西安交通大學學報》《陜西師范大學學報》《西南大學學報》《四川師范大學學報》《北方論叢》《中南大學學報》《河北師范大學學報》等核心期刊發表學術論文10余篇。2012年年底,我根據前期研究成果申報了教育部人文社會科學研究規劃基金項目,項目的題目是《冷戰期間美國對中東國家的心理戰研究》,2013年該項目獲準立項,這是我第一次主持教育部級別的科研項目,深感所擔負的責任重大。
緒論
一、本選題的由來及意義
二、國內外研究現狀
三、基本思路和研究方法
第一章心理戰略及相關概念解析
第一節政治戰、宣傳戰與心理戰
一、政治戰
二、宣傳戰
三、心理戰
第二節大戰略、遏制戰略與心理戰略
一、大戰略
二、遏制戰略
三、心理戰略
第三節中東概念辨析
一、中東的地理概念
二、中東的地緣政治意義
小結
第二章冷戰初期美國對外心理戰略的確立
第一節美國對外心理戰的起源
一、美國早期的對外心理戰
二、二戰后美國對外心理戰的衰落
第二節冷戰初期美國對外心理戰略的確立
一、冷戰的爆發與美國對外心理戰略的初步形成
二、美國對外心理戰略的確立
第三節美國對外心理戰略的繼承和發展
一、艾森豪威爾政府對對外心理戰略的繼承和發展
二、肯尼迪、約翰遜政府對對外心理戰略的繼承和發展
小結
第三章杜魯門政府的中東政策和心理戰略計劃
第一節杜魯門政府的中東政策
一、杜魯門政府的中東政策
二、杜魯門政府實現中東政策目標的舉措
第二節杜魯門政府的中東心理戰略計劃
一、杜魯門政府中東心理戰略計劃的形成
二、杜魯門政府中東心理戰略計劃的解析
小結
第四章杜魯門政府對中東國家的心理戰
第一節心理戰略委員會的創建及美國對中東國家心理戰的全面展開
一、心理戰略委員會的創建
二、心理戰略委員會的機構設置
三、心理戰略委員會的職責權限
第二節杜魯門政府對沙特阿拉伯的心理戰
一、杜魯門政府對沙特阿拉伯的政策
二、杜魯門政府對沙特阿拉伯的心理戰
三、杜魯門政府對沙特阿拉伯心理戰的特點
第三節杜魯門政府對伊朗的心理戰
一、杜魯門政府對伊朗的政策
二、伊朗石油國有化運動與美國的立場
三、杜魯門政府對伊朗的心理戰
四、杜魯門政府對伊朗心理戰的成效
第四節杜魯門政府對伊拉克的心理戰
一、杜魯門政府對伊拉克的政策
……
第五章艾森豪威爾政府的國家安全戰略、中東政策及心理戰略
第六章艾森豪威爾政府對中東國家的心理戰
第四章杜魯門政府對中東國家的心理戰早在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美國總統羅斯福就提出了利用美國的軍事、經濟和技術優勢同英法等老牌殖民主義國家爭奪不發達國家和地區的設想。20世紀50年代初期,為了獲取中東石油的供應,杜魯門政府通過了對外經濟援助法案,試圖通過“新的大膽計劃”,即“第四點計劃”,同英國和蘇聯爭奪中東國家和地區,并確立了以石油為核心的中東政策。為了確保美國全球利益的安全,擴大美國在全球的影響,更加有效地開展心理戰以推動美國對外政策目標的實現,杜魯門總統下達秘密指令創建了心理戰略委員會,責成其全面負責美國對外心理戰略行動,并將美國在中東的心理戰略行動的重點放在了與美國利益緊密的沙特阿拉伯、埃及、伊朗、伊拉克、以色列等國家和地區。
第一節心理戰略委員會的創建及美國
對中東國家心理戰的全面展開
一、心理戰略委員會的創建
杜魯門政府啟動“真理運動”后,遇到了兩個棘手的問題:一個是美國對外心理戰領導權問題,另一個是蘇聯對“美國之音”的干擾問題。能否解決這兩個問題是關系到“真理運動”成敗的關鍵。杜魯門總統指示中央情報局對蘇聯干擾“美國之音”廣播進行秘密情報評估。1950年1月20日,中央情報局提交了一份名為《蘇聯干擾“美國之音”的歷史》的研究報告。報告指出:“自1946年蘇聯干擾‘美國之音’西班牙語廣播開始到1949年4月,這種干擾已經成為了一場世界范圍的行動,干擾不僅僅限于歐洲的‘美國之音’廣播,而且包括在亞洲和太平洋地區的‘美國之音’廣播。”①1950年4月4日,國家安全委員會出臺了支持“美國之音”突破蘇聯干擾的NS(:66號文件。該文件提出:“建立一個專門小組來研究和考慮一個可行性方案以應對蘇聯對‘美國之音’的干擾,這個小組的負責人可由國務院委派,其成員應包括國防部、聯邦通信委員會、中央情報局及其他相關政府部門和機構代表。”
國務卿艾奇遜將這一特殊任務交給了由杜魯門總統親自提名擔任副國務卿的詹姆斯·韋伯(.JamesWe!)b),讓其全權負責這項特殊任務。1950年7月31日,韋伯邀請麻省理工學院的校長詹姆斯·基利安(JamesKmJan)開始商討這一問題。基利安推薦麻省理工學院文學院院長約翰·伯查德(JohnBm‘一chax·d)出任該項目的負責人,因為伯查德在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曾是美國軍方智囊團的負責人之一,具有管理國家秘密科研項目研究組的經驗。8月16日,韋伯在給基利安的回信中贊同基利安提出的建議,同意以麻省理工學院的專家學者為主成立一個專門項目研究組,并指出國務院會非常關注該項目研究組的人員構成、研究工作的進展情況以及最終的研究成果。
接受任務后,基利安親自去哈佛大學尋求幫助。哈佛大學主管教務的負責人保羅·巴克(PaulH_Buck)表示哈佛大學將全力支持麻省理工學院的研究工作。所有被選中參加該項目研究的人員必須從他們原來所承擔的教研項目中撤出,以便能夠全身心地投入到該項目的研究工作中去。10月底,選中的人員全部到達麻省理工學院研究基地,項目工作人員共計22名,負責人是伯查德教授,項目組執行主任為哈佛大學的物理學家和電氣專家愛德華·珀賽爾(I~dwardPurcell)教授以及來自其他大學和科研單位的專家學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