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啟軒》為雜文集,總格調為“啟軒讀夜色和月吟夢魂”。文集取名《啟軒》是想要在喧囂的塵世里,留一片寧靜來喚醒靈魂中關于生命的記憶,那些走過生命、留下痕跡的記憶。文集屬雜記類,共有82篇文章,以開啟心靈為線索,分為“啟軒沉吟”(散文、詩詞類)、“啟軒禪旅”(游記類)、“啟軒清祭”(祭文類)等三個部分。
啟軒聽雨亂花枝
散文
辛巳年換世之憶
淺春
不打緊,慢慢來,左右是消磨
外公的菜單
戊子年冬至
醉餃子
淵
初吻
秋
我的農場我的玫瑰園
立冬(隨筆一)
立冬(隨筆二)
冬雨
不眠夜
初雪——傳說的記憶
誰,亂了她的心事
不過如此
垂涎三尺
那一池吹皺的春水
尷尬的季候
素瓷傳靜夜,芳氣滿閑軒
曬硯
淡如水的公式
里約聽海
江畔,月亮將我的心愿擱淺
立春
姐,我可以愛你嗎
你就是我
我下了地獄
第一人稱
2002年的冬季
究竟的煩惱
二胡
本能
網絡上那些人那些詩(一)
網絡上那些人那些詩(二)
網絡上那些人那些詩(三)
網絡上那些人那些詩(四)
詩賦
聽雨
失眠(一)
失眠(二)
失眠(三)
一茶一玉
點絳唇
沉醉東風
冬夜思
狼
破陣子
秋夜柳
清唱
秋望長安
袁家村
謁金門
容我偷閑
甲午年重陽憶母
殤
憶江南
霸王
不該忘的
黃河謠
蘆葦笛為誰響起
童年是一座小城
無題
夜風
啟軒禪旅軒外紅塵倦筆墨
黃山游記
王家大院
平遙之旅
登鸛雀樓
甘南雜記
2007祭父文
2008年祭文
癸巳祭父文
告靈魂書
掃香丘
祭母文
長相思
孤雁兒
烏夜啼
蝶戀花
聲聲慢
訴衷情
1998年信札錄
《啟軒》:
淺春淺春二字得如至寶,因它符合窗外的景致,符合柳枝上那細嫩的綠芽,符合殘冬未盡處那薄薄的春雨,符合在料峭中已急不可耐換上春裝的年輕的心。盡管,我確乎是不該用這樣的文字來牽惹您的情懷,然而,不得不說的是,春天,果然來了。
總有些未做透的夢,總有些未釋懷的情,可這些于窗外初綻的春意又有何干呢。夢,權且留在枕邊;情,暫時夾在隱秘的日記本里,收藏好一切長吟短嘆,放眼窗外的生機,您也許會恰巧明白我緣何于此處不再詠懷冬季了吧。吟雪之詞,固然嫻雅,卻遠不及淺春之景所撩撥得歡欣動人。當下,您或許會斥責道:冬便是冬,春便是春,搞出如許名堂來做什么!斥責得好!然而,您有所不知,冬天盡管是沉默的,可那白茫茫的雪卻能夠將這沉默干干凈凈地劃分成兩個互為因果的情感世界,使冬天的寒冷充滿了睿智和深情。而春的境遇則大不相同了,僅從聒碎清曉的雀鳴聲中,您便可以輕而易舉地感受到別樣的情懷。
銜淺春而歌的雀兒是興奮的,如情竇初開的少年,歡愉著一路唱亮整個天際。還嫌不過癮,便飛舞歡蹈地傳遞起春的消息。這聲音是明快的,是流暢的,是招人憐愛的。
誰知春意漸濃了,雀兒卻正正經經地納悶了,他們不可理解:人們為什么在暖春中唉聲嘆氣?他們不可理解:難道忙碌不是生命的主題?這時的聲音是遲疑的,是時斷時續的,是惹人同情的。
當春天變成一場沉沉的夢,雀兒終于明白了這夢里果真是揮不去、寫不盡的辛酸,果真是所有悲歡離合的故事開始的地方。于是乎,嗚叫的嗓音也隨之變得低沉婉轉且富有磁性了。
您或許也與我一樣有一晌沉沉的夢吧。料定您也已把黯然與惆悵的字詞深埋在夢中,因了我相信您也與我一樣,認為那一清如水的夢最容易被啼破。
誠然,我也絕非有意用這些文字來牽惹您的情懷。人們自當是歡欣的,在這淺春的季節,恰如那雀兒一樣。
不打緊,慢慢來,左右是消磨光線從對面十樓第六扇窗反射過來,穿越繁華的街道,撥開頑強的楊樹葉,靜靜地落在我的眼底。如此坦蕩而開放地接納這美麗的使者,已經不是偶爾的事了。整個春季,尋找它、捕捉它、看著它在我面前展示魅力成了一種渾然的享受。
“不打緊,慢慢來,左右是消磨”,誰料,不經意間腦海中竟又閃過這句話。
誠然,此番便是為勸誘那片善變的光線而說的。
繼而想起了昨晚與友人聊天,自己也曾三番五次地說過這句話的,當時,也有如現在這般語出之后神情落寞的感受。
時間于我,真的富裕到了如此程度嗎?也曾有那么一段時光,我常常挽著時間的臂膀撒嬌,悄悄地對他耳語著自己的希望。對他說過我想要如此,進而,還想要那般……每于此刻,時間總是半推半就地回道:“不打緊,慢慢來,左右是消磨。”那時的我是擁有他的,故而對此種回復亦欣然接受。
如今,這溫和的情人,漸漸開始疏遠了,使我常背著他暗地里揣測,那以往的他極有可能都是在敷衍我,而我,是否有理由也用這樣的話來敷衍自己?我是懂得草木枯榮、氣候寒暑、生命延續、精神永恒、一切都需要時間做前提的,就仿如被我常常盯著出神的那棟大廈十層的第六扇玻璃窗上的反光,它的如夢如幻需要的是太陽的腳步,時間,便是這步伐的刻度。
很難臆測十年之后,這片小小的反光會是什么樣子,是否會有什么人依然如我般迷戀它?難道說,就連這小小的、精致的反光也是我那溫和的情人敷衍我的言語?我不知道自己正在失去著什么。
同樣,也不了解自己得到了什么,而得到了又如何。
光線,依然在,不過是換了四十五度角。
不打緊,慢慢來,左右是消磨。筆者注:一直在思考生命中能夠說得出的“又如何”,就如同生命本身:活著又如何,于人類有什么作用?于文明有什么作用?死了又能如何?難道就有了作用?存在的一定都是有作用的嗎?有了作用.又如何?等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