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8年9月24目,濟南戰(zhàn)役勝利結(jié)束,濟南的歷史翻開了嶄新的一頁。濟南人民在黨的領導下,勵精圖治,艱苦奮斗,古老的泉城煥發(fā)出新的生機和活力。改革開放以來特別是近年來,市委、市政府深入貫徹落實科學發(fā)展觀,在毫不動搖地抓好經(jīng)濟建設這個中心的同時,始終把發(fā)展社會主義先進文化擺在重要位置,著力加強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建設,積極繼承弘揚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大力推進文化創(chuàng)新,人民群眾團結(jié)奮斗的共同思想基礎得到鞏固,全社會文明程度不斷提高,公共文化服務體系日益完善,文化產(chǎn)業(yè)實力顯著增強。當前,濟南的建設發(fā)展正站在新的起點上,進入了城市建設跨越提升、經(jīng)濟發(fā)展轉(zhuǎn)型升級、社會事業(yè)全面突破的關鍵時期。進一步加強文化建設,推動社會主義文化大繁榮大發(fā)展,對于我們深入貫徹落實科學發(fā)展觀、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增強濟南文化軟實力、提升城市綜合競爭力,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濟南歷史悠久、人文薈萃、文化積淀豐厚,是國務院公布的國家級歷史文化名城。這里是中華民族重要史前文化——龍山文化的最初發(fā)現(xiàn)地。相傳,大舜曾耕于歷山,唐宋八大家之一的曾鞏在任北宋齊州(濟南)太守期間對此作過詳實考證,濟南亦有舜祠、舜井、娥英祠等舜跡遺存。春秋戰(zhàn)國時期,濟南是齊魯文化的交匯之處,尚功利、求革新的齊文化和重仁義、尚倫理的魯文化在這里有機融合、兼收并蓄,長久地滋潤了濟南的地域文化、城市性格。秦漢以來,又有伏生傳《尚書》、婁敬謀國策、終軍請纓出使南越、曹操相濟南等重大歷史人物、事件在這里風云際會,其中伏生口授《尚書》,對于填補秦始皇焚書坑儒形成的漢初文化真空起到了重要作用。隋唐北宋時期,濟南群星璀璨、人才輩出,名相房玄齡,名將秦瓊,高僧義凈,詩人崔融、員半千、范諷等皆為一世俊杰,李白、杜甫、高適、蘇軾、蘇轍、曾鞏等名流文士或游歷或仕宦于此,詩圣杜甫留有“海右此亭古,濟南名士多”的千古佳句。南宋以后,濟南文壇更是頻升巨星,李清照、辛棄疾、張養(yǎng)浩、邊貢、李攀龍、李開先,皆為一時領袖詩壇的大家,再加上新城(今桓臺)王士稹、淄川蒲松齡(清初新城、淄川均為濟南府屬縣),可以說,宋、元、明、清四代,濟南文壇在中國文學史上占有令人矚目的重要地位。悠久的歷史、燦爛的文化給濟南留下了眾多文物古跡。長清孝堂山的東漢石祠,是中國現(xiàn)存最早的地面建筑,石祠內(nèi)的漢代石刻畫像具有彌足珍貴的歷史與藝術價值。建于隋大業(yè)年間的四門塔,是中國最古老的單層亭閣式石塔。位于長清的靈巖寺,唐代曾為中國四大名寺之一,寺內(nèi)40尊泥塑羅漢,被梁啟超譽為“海內(nèi)第一名塑”。此外,讓濟南人引以為豪的,還有甲天下的眾多涌泉。元代地理學家于欽在《齊乘》中贊日:“濟南山水甲齊魯,泉甲天下。蓋他郡為泉一二數(shù),此獨以百計。”眾泉噴涌,形成了“家家泉水,戶戶垂楊”的獨特景觀,成就了濟南“泉城”美譽。更兼泉水匯流大明湖,湖在城中,城在景中;南部屏列如黛群山,泉溪淙淙,峰壑森秀。山、泉、湖、河、城有機融合、交相輝映,濟南風光秀美如此,也就無怪古人贊嘆“濟南瀟灑似江南”,而“有心常做濟南人”了。
1948年9月24日,濟南戰(zhàn)役勝利結(jié)束,濟南的歷史翻開了嶄新的一頁。濟南人民在黨的領導下,勵精圖治,艱苦奮斗,古老的泉城煥發(fā)出新的生機和活力。改革開放以來特別是近年來,市委、市政府深入貫徹落實科學發(fā)展觀,在毫不動搖地抓好經(jīng)濟建設這個中心的同時,始終把發(fā)展社會主義先進文化擺在重要位置,著力加強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建設,積極繼承弘揚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大力推進文化創(chuàng)新,人民群眾團結(jié)奮斗的共同思想基礎得到鞏固,全社會文明程度不斷提高,公共文化服務體系日益完善,文化產(chǎn)業(yè)實力顯著增強。當前,濟南的建設發(fā)展正站在新的起點上,進入了城市建設跨越提升、經(jīng)濟發(fā)展轉(zhuǎn)型升級、社會事業(yè)全面突破的關鍵時期。進一步加強文化建設,推動社會主義文化大繁榮大發(fā)展,對于我們深入貫徹落實科學發(fā)展觀、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增強濟南文化軟實力、提升城市綜合競爭力,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一個擁有悠久歷史的民族是幸運的,一個擁有悠久歷史的城市同樣如此。悠久的歷史文化是濟南不可多得的寶貴財富和資源優(yōu)勢。堅持依托歷史、立足現(xiàn)實,尊重過去、面向未來,以禮敬、自豪的態(tài)度對待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通過挖掘、整理和科學揚棄,使之與當代社會相適應、與現(xiàn)代文明相協(xié)調(diào),是加強社會主義先進文化建設的一項重要內(nèi)容。中共濟南市委宣傳部和濟南出版社等部門通力合作,編輯出版了這套“濟南歷史文化讀本”叢書,對于進一步挖掘濟南歷史文化資源,弘揚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激發(fā)全市人民熱愛濟南、建設濟南的自豪感和自信心,對于更好地宣傳濟南、展示濟南,提高濟南的知名度和影響力,推動經(jīng)濟社會又好又快發(fā)展,必將發(fā)揮重要作用。
2010年3月
稱名七十二盛譽貫今古——七十二泉的歷史演變
濟南泉水眾多,素有“七十二泉”之稱。這固然是一個很驚人的數(shù)字,但濟南的泉水還遠不止此。元代于欽在《齊乘》中說:“濟南山水甲齊魯,泉甲天下。蓋他郡有泉一二數(shù),此獨以百計。”清初,沈廷芳在《賢清園記略》中說:“濟南名泉甲天下,舊傳七十有二,稽諸乘志暨士夫老民,殆不止是。蓋舊者九十,新者五十有五,皆濟瀆之射地而出者。”又據(jù)清人盛百二在《聽泉齋記》中所說:“歷下名泉甲海內(nèi),著名者七十二泉,名而不著者五十九,其他無名者奚啻百數(shù)。”而劉鶚在《老殘游記》中形容濟南是“家家泉水,戶戶垂楊”。據(jù)濟南市名泉研究會、濟南市名泉保護管理辦公室2003年公布的調(diào)查數(shù)據(jù),濟南市轄區(qū)范圍內(nèi)共有泉水733處,僅老城區(qū)2.6平方公里范圍內(nèi)就有泉水136處。
“七十二泉”之說雖然沒有正確說明、甚至貶低了濟南泉水的數(shù)量和價值,但從歷史發(fā)展的角度看,又恰恰是這個“七十二泉說”以形象直觀、瑯瑯上口、便于記憶的方式,為濟南泉水作了“廣告”,它展示了濟南自古以來泉之豐水之美,播揚了泉文化,提高了濟南作為泉水之城的聲譽。因而,“七十二泉說”功不可沒。
那么,濟南“七十二泉”之稱是從何而來的呢?如果追根溯源,那么最初應該是在金代的《名泉碑》里。這塊碑雖已不知去向,但它的碑文卻被元代于欽收錄在《齊乘》一書中。在《齊乘》卷二《濟南水?大明湖》條目中,于欽完整地收錄了《名泉碑》(以下簡稱《泉碑》)所標的歷下七十二泉泉名及所在處所。自金線泉始,“合趵突、百脈,總七十二”。于欽雖說收錄了該碑,但對其頗多微詞,甚至指斥該碑為“殘金俗筆”。于欽在談到它的缺陷乃至失誤時說:“然遠至中宮、靈巖諸泉具載,而華不注之華泉、明水鎮(zhèn)之凈明泉皆失不取,況其名亦未甚雅稱。”但不管怎么說,這“七十二泉”的提法卻自此流行起來。如明朝李裕在《游大明湖記略》一文中稱“濟有七十二泉”;而《大明一統(tǒng)志》中也說:“濟南名泉七十二”。這些顯然都是《名泉碑》文的沿襲之說。
然而,《名泉碑》只是濟南七十二泉的最早的—個“版本”。明永樂年間,時任山東按察司僉事的詩人晏璧的《濟南七十二泉詩》(以下簡稱《泉詩》)正式問世,這標志著濟南七十二泉的第二個“版本”出現(xiàn)了。因為自金至明數(shù)百年間,時移世易,濟南泉水的變化很大。所以,晏璧所詠之七十二泉已與金代《名泉碑》中的七十二泉有許多不同。據(jù)《濟南市志?泉水》,這些不同有如下三個方面:
第一,晏璧《泉詩》不同于金《泉碑》的泉池計有13處:金《泉碑》所載的朱砂泉、云樓泉、鑒泉、金虎泉、灰灣泉、汝泉、煮糟泉、爐泉、白虎泉、林汲泉、花泉、鹿泉、百脈泉,晏璧《泉詩》未收;而新收錄了朱公泉、白公泉、雙女泉、北漱玉泉、南甘露泉、黑龍泉、鹿跑泉、胡桃泉、白花泉、明水泉、魚池泉、懸珠泉、道士泉。
第二,另有6處泉,屬同泉不同名。即《泉碑》中的漱玉泉、溪亭泉、知魚泉、滴水泉、懸清泉、苦苣泉,在《泉詩》中分別被稱作南漱玉泉、王氏溪亭泉、知魚池泉、清水泉、賢清泉、萵苣泉。
第三,有2處泉,名同而地址不同。即金《泉碑》的獨孤泉、醴泉,分別遠在長清靈巖寺和章丘黌堂嶺;而晏璧《泉詩》則改在歷城天麻嶺、康王山。
在晏璧《七十二泉詩》問世的四百余年后,到了清朝同治年間,郝植恭的《濟南七十二泉記》(以下簡稱《泉記》)問世,這標志著濟南七十二泉又出現(xiàn)了第三個“版本”。
郝植恭(1832~1885),字夢堯,順天三河(今河北薊縣)人。咸豐二年舉人,同治初年以大挑分發(fā)山東,多次以同考官身份來濟任事。他的《濟南七十二泉記》巧妙地利用諸名泉在聲、形、性、色、用等多個方面、多個角度的不同特征,予以歸納分類,連綴成文,實為獨出機杼、別開生面之作。文章全篇僅千余字,卻將當時“稱名者”之“七十二”泉,寫得神采飛動、活靈活現(xiàn)。
然而,郝植恭《泉記》中所收七十二泉,與《泉碑》和《泉詩》相比,又有了很大不同:
第一,《泉記》不同于《泉碑》的泉池有27處。其中,《泉碑》所列的臥牛泉、東高泉、石灣泉、酒泉、湛露泉、滿井泉、北煮糠泉、散水泉、灰泉、知魚泉、劉氏泉、登州泉、望水泉、香泉、東蜜脂泉、混沙泉、南珍珠泉、滴水泉、灰灣泉、汝泉、柳泉、車泉、南煮糠泉、熨斗泉、鹿泉、龍居泉、y百脈泉,《泉記》均未收載。
第二,《泉記》不同于《泉詩》的泉池有33處。其中,《泉詩》所增添的朱公泉、白公泉、雙女泉、北漱玉泉、南甘露泉、黑龍泉、胡桃泉、白花泉、明水泉、道士泉,《泉記》均未收載。而新收錄了響泉、冷泉、胭脂泉、當?shù)廊⑵兴_泉、雙忠泉、竇姑泉、騰蛟泉、虎泉、草泉、南叵羅泉、槍桿泉、試茶泉、琴泉、琵琶泉、印度泉、錫杖泉、麻披泉、水簾泉、涌騰泉、團圓泉、避暑泉、冰冰泉、滋泉等24處泉池。另外,將《泉詩》中的魚池泉,以天鏡泉相稱。
從金代《名泉碑》到明晏璧《濟南七十二泉詩》,再到清郝植恭《濟南七十二泉記》,共經(jīng)歷金、元、明、清4個朝代,時間長達六百余年,這期間,高岸為谷,深谷為陵,人事滄桑,河川遷移,泉水自然也發(fā)生了重大的變化,所以,這3個“七十二泉”的版本才會有如此大的差異。3個版本的名泉各有異同,除去重復者,共得泉110處。(見附錄)
2003年,濟南市名泉研究會、濟南市名泉保護管理辦公室等聯(lián)合開展?jié)闲缕呤u審活動,并于11月20日將初評名錄公示于眾。舉辦此次評審活動的初衷在于,歷史上《泉碑》《泉詩》《泉記》所列之名泉,由于地質(zhì)變化和時代變遷,有的查無實據(jù),有的淹沒消失,而一些具有很高旅游、文化、觀賞價值且水勢較好的名泉卻未曾列入。本次評審以古名泉為主,凡是目前尚在濟南市轄區(qū)范圍內(nèi)且泉水狀況良好的古代七十二名泉都列在其中;在以市區(qū)為主的同時,兼顧郊區(qū)及旅游風景名勝區(qū)。評審活動在聽取專家和市民意見的基礎上,于2004年4月4日,向社會公布了最后評定的濟南新七十二泉,由此產(chǎn)生了濟南七十二泉的第四個“版本”。(見附錄)
附錄
金《名泉碑》、明《濟南七十二泉詩》、清《濟南七十二泉記》所著錄的名泉
趵突泉、百脈泉、金線泉、皇華泉、柳絮泉、臥牛泉、東高泉、漱玉泉、無憂泉、石灣泉、酒泉、湛露泉、滿井泉、北煮糠泉、北珍珠泉、散水泉、溪亭泉、濯纓泉、灰泉、知魚泉、劉氏泉、云樓泉、登州泉、望水泉、洗缽泉、淺井泉、馬跑泉、舜泉、鑒泉、金虎泉、黑虎泉、東蜜脂泉、西蜜脂泉、孝感泉、玉環(huán)泉、混沙泉、灰池泉、南珍珠泉、芙蓉泉、滴水泉、灰灣泉、懸清泉、溫泉、懸泉、都泉、柳泉、車泉、甘露泉、林汲泉、白泉、金沙泉、白龍泉、花泉、獨孤泉、醴泉、漿水泉、苦苣泉、熨斗泉、鹿泉、龍居泉、朱公泉、南甘露泉、黑龍泉、鹿跑泉、白花泉、明水泉、懸珠泉、道士泉、當?shù)廊㈦p忠泉、竇姑泉、騰蛟泉、槍桿泉、試茶泉、琴泉、琵琶泉、印度泉、錫杖泉、麻披泉、天鏡泉、水簾泉、避暑泉、冰冰泉、濋泉、朱砂泉、香泉、杜康泉、羅姑泉、雙桃泉、汝泉、龍門泉、染池泉、煮糠泉、爐泉、白虎泉、南煮糠泉、白公泉、雙女泉、北漱玉泉、胡桃泉、魚池泉、響泉、冷泉、胭脂泉、菩薩泉、虎泉、草泉、南叵羅泉、涌騰泉、團圓泉。
濟南新七十二泉
趵突泉、金線泉、皇華泉、柳絮泉、臥牛泉、漱玉泉、馬跑泉、無憂泉、石灣泉、湛露泉、滿井泉、登州泉、杜康泉、望水泉、珍珠泉、散水泉、溪亭泉、滋泉、濯纓泉、玉環(huán)泉、芙蓉泉、舜井、騰蛟泉、雙忠泉、黑虎泉、琵琶泉、瑪瑙泉、白石泉、九女泉、五龍?zhí)丁⒐艤厝①t清泉、天鏡泉、月牙泉、西蜜脂泉、官家池、回馬泉、虬溪泉、玉泉、濂泉、華泉、漿水泉、硯池、甘露泉、林汲泉、斗母泉、無影潭、白泉、涌泉、苦苣泉、避暑泉、突泉、泥淤泉、土泉、圣水泉、緞華泉、玉河泉、百脈泉、東麻灣、西麻灣、墨泉、梅花泉、凈明泉、袈裟泉、卓錫泉、清泠泉、檀抱泉、曉露泉、洪范池、書院泉、扈泉、日月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