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平、陳秉巖主編的《大學物理實驗(工科)》由緒論、實驗理論知識、預備實驗、基礎實驗、綜合實驗、設計性實驗及附錄構成。先是系統介紹了測量誤差、不確定度和實驗數據處理方法等實驗理論知識;再精選了包括力、聲、熱、光、電磁、近代物理在內的共41個實驗項目進行闡述;最后編寫了與工程應用相關的附錄部分。本書附錄部分特別增加了現代物理技術及其應用、物理實驗大事簡表、歷年諾貝爾物理實驗應用獲獎簡介等內容。希望通過這些內容的介紹,使廣大工科學生能更加深入地認識到物理原理和技術,特別是近代物理原理及其技術對近現代社會文明的進步和發展所產生的深刻影響。
緒論 0.1 工科物理實驗課程的作用、目的和任務 0.2 實驗課程的主要教學環節 0.3 物理實驗課須知第1章 實驗理論知識 1.1 測量與誤差 1.1.1 測量及其分類 1.1.2 測量誤差 1.1.3 測量誤差的分類 1.2 不確定度與測量結果的表示 1.2.1 不確定度 1.2.2 不確定度的分類及評定 1.2.3 直接測量結果的表示 1.2.4 間接測量結果的表示——一不確定度傳遞公式 1.3 有效數字及其運算 1.3.1 有效數字 1.3.2 正確書寫有效數字的方法 1.3.3 有效數字的運算 1.4 實驗數據處理的常用方法 1.4.1 列表法 1.4.2 作圖法 1.4.3 逐差法 1.4.4 實驗數據的線性擬合與最小二乘法第2章 預備實驗 實驗1 長度的測量 實驗2 固體、液體密度的測量 實驗3 薄透鏡焦距的測定 實驗4 數字萬用表的使用 實驗5 示波器及信號源的使用第3章 基礎實驗 實驗6 扭擺法測定物體的轉動慣量 實驗7 靜態拉伸法測定金屬楊氏彈性模量 實驗8 聲速的測量 實驗9 物體比熱容的測定 實驗10 固體導熱系數的測定 實驗11 變溫黏滯系數的測定 實驗12 PN結正向壓降溫度特性實驗 實驗13 分光計的調節和使用 實驗14 等厚干涉及其應用——牛頓環、劈尖 實驗15 等傾干涉及其應用——邁克爾遜干涉儀 實驗16 光的偏振 實驗17 單縫衍射實驗 實驗18 靜電場的描繪 實驗19 惠斯通電橋法測電阻 實驗20 補償法與直流電位差計 實驗21 鐵磁材料的磁化曲線和磁滯回線 實驗22 霍爾效應及其應用 實驗23 電子射線的電偏轉和磁偏轉第4章 綜合實驗 實驗24 電視顯微油滴儀測電子電荷 實驗25 光電效應及普朗克常量的測定 實驗26 金屬電子逸出功的測定 實驗27 夫蘭克—赫茲實驗 實驗28 塞曼效應 實驗29 法拉第效應 實驗30 霍爾效應法測定螺線管軸向磁感應強度分布 實驗31 光纖音頻信號傳輸實驗 實驗32 全息照相 實驗33 共振的研究第5章 設計性實驗 實驗34 氣墊導軌實驗 實驗35 懸絲耦合彎曲共振法測定金屬材料楊氏模量 實驗36 三線扭擺法測物體的轉動慣量 實驗37 利用分光計測定三棱鏡折射率 實驗38 激光波長的測量 實驗39 電表的改裝和校準 實驗40 線性電阻與晶體二極管的伏安特性研究 實驗41 數字萬用表的設計附錄 附錄1 現代物理技術及其應用 附錄2 中華人民共和國法定計量單位與國際單位制單位 附錄3 常用基本物理常數表 附錄4 物理實驗大事簡表 附錄5 歷年諾貝爾物理學(實驗應用)獎獲獎簡介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