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考研政治理論復習導本》(以下簡稱《導本》)的輔導內容包括高校政治理論課五門課程:“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概論”、“毛澤東思想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概論”、“中國近現代史綱要”、“思想道德修養與法律基礎”和“形勢與政策以及當代世界經濟與政治”。
除導論外,《導本》按五門課程章節順序,共分為五編:第一編為“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系統介紹了馬克思主義哲學、政治經濟學和科學社會主義學說的基本觀點、基本方法和相關知識;第二編為“毛澤東思想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闡述了馬克思主義在中國革命和建設實踐中的不斷豐富和發展以及所取得重大理論成果;第三編為“中國近現代史攬要”,闡述了自1840年以來,中國人民為救亡圖存和實現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而英勇奮斗、艱難探索的歷史,全國各族人民在中國共產黨領導下進行偉大斗爭、經過新民主主義革命取得民族獨立和人民解放的歷史,并經過社會主義革命、建設和改革,使貧窮落后的舊中國逐步變成繁榮昌盛、充滿生機和活力的社會主義新中國的歷史;第四編為“思想道德修養與法律基礎”,介紹了思想道德修養和法律的基本知識、基本內容,闡述了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道德觀和法律觀,以提高自我修養能力,做到德、智、體、美全面發展;第五編為“當代世界經濟與政治概要”,介紹了當代世界的經濟格局和政治格局發展變化的狀況和趨勢,當代世界各國面臨的挑戰,中國應對當代世界發展變化提出的和平發展道路、構建和諧世界的主張和思想。
本書雖然分為五編,但五部分卻是一個有機的思想整體。第一編“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與第二編“毛澤東思想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在思想理論上是彼此相通、內在統一的,是相互聯系、一脈相承的科學理論體系。第三編“中國近現代史攬要”,再現了近現代中國的國情和社會矛盾,展示了由此決定的中國必然經由新民主主義轉變為社會主義的歷史選擇過程,同時,又以歷史的社會實踐以及中國共產黨領導的中國革命勝利和社會建設的偉大成就,證明了馬克思主義的真理性和強大威力。第四編和第五編,對思想道德修養與法律基礎的闡述,以及對當代世界經濟與政治要點的分析,也都貫穿著馬克思主義的立場、觀點和方法,體現著馬克思主義理論體系的基本思想和基本精神。
作者均系中國人民大學考研政治理論專家,公認權威,依據新教材,闡述透徹,全面精準,各章附有精編習題,鞏固復習,把握理論重點。 權威 全面 實用 權威名家全新編寫
李淮春,中國人民大學教授,長期從事哲學教學與科研工作,著有多部哲學教材和學術專著,具有多年輔導考研的豐富經驗,所主編的考研輔導圖書在歷屆考生中具有極大影響力。
導論 政治理論復習的目標和方法
一、復習的目標及其要求
二、全面把握,系統理解
三、突出重點,以點帶面
四、學以致用,重中之重
五、改善知識結構,擴展思維空間
六、把握題型特點,勤思考,多練習
第一編 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
緒論 馬克思主義是關于無產階級和人類解放的科學
第一章 世界的物質性及其發展規律
第二章 認識世界和改造世界
第三章 人類社會及其發展規律
第四章 資本主義的形成及其本質
第五章 資本主義發展的歷史進程
第六章 社會主義社會及其發展
第七章 共產主義是人類最崇高的社會理想
第二編 毛澤東思想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
第一章 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歷史進程和理論成果
第二章 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理論成果的精髓
第三章 新民主主義革命理論
第四章 社會主義改造理論
第五章 社會主義的本質和根本任務
第六章 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理論
第七章 社會主義改革和對外開放
第八章 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經濟
第九章 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政治
第十章 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
第十一章 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
第十二章 祖國完全統一的構想
第十三章 國際戰略和外交政策
第十四章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的依靠力量
第十五章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的領導核心
第三編 中國近現代史攬要
第一章 反對外國侵略的斗爭
第二章 對國家出路的早期探索
第三章 辛亥革命與君主專制制度的終結
第四章 開天辟地的大事變
第五章 中國革命的新道路
第六章 中華民族的抗日戰爭
第七章 為新中國而奮斗
第八章 社會主義基本制度在中國的確立
第九章 社會主義建設在探索中曲折發展
第十章 改革開放與現代化建設的新時期
第四編 思想道德修養與法律基礎
第一章 追求遠大理想,堅定崇高信念
第二章 繼承愛國傳統,弘揚民族精神
第三章 領悟人生真諦,創造人生價值
第四章 加強道德修養,錘煉道德品質
第五章 遵守社會公德,維護公共秩序
第六章 培育職業精神,樹立家庭美德
第七章 增強法律意識,弘揚法治精神
第八章 了解法律制度,自覺遵守法律
第五編 當代世界經濟與政治概要
一、知識點
(一)兩極格局解體
(二)世界多極化
(三)經濟全球化
(四)區域經濟一體化
(五)綜合國力競爭
(六)大國關系
(七)傳統安全與非傳統安全
(八)地區熱點問題
(九)聯合國等主要國際組織的地位、作用與面臨的挑戰
(十)發展中國家的地位和作用
(十一)南北關系
(十二)南南合作
(十三)中國的和平發展道路
(十四)推動構建和諧世界
二、實戰操作練習
三、復習思考題
第三,深化對科技、知識、信息等新的生產要素在財富和價值創造中作用的認識。應該堅持馬克思關于人的抽象勞動是價值的唯一源泉這一勞動價值論的基本觀點。同時,要充分肯定科技、知識、信息等新的生產要素在提高生產效率、促進生產力發展、增加使用價值和價值形成中的重要作用。科學技術本身并不能創造價值。但科學技術在生產中的應用可以使勞動對象的范圍更廣、性能更好,從而有利于勞動生產率的提高;科學技術還可以為人所掌握,而掌握了科學技術的人可以提高勞動效率,創造出更多的使用價值和價值。所以,應充分認識科學技術的作用,把大力發展科學技術擺到重要的位置。
第四,深化對價值創造與價值分配關系的認識。價值創造與價值分配是既有聯系又有區別的范疇。價值創造屬于生產領域的問題,而價值分配屬于分配領域的問題。價值創造是價值分配的前提和基礎,沒有價值創造也就沒有價值分配;但價值分配又不僅僅取決于價值創造。在實際經濟生活中,價值分配首先是由生產資料所有制關系決定的,體現一定的生產關系.有什么樣的生產資料所有制關系,就有什么樣的分配關系。
2.資本主義經濟制度的本質
資本主義經濟制度是以資本家占有生產資料和雇傭勞動為基礎的經濟制度。資本主義雇傭勞動制度的形成是以勞動力成為商品為前提的。所以,認識資本主義經濟制度的本質必須從理解勞動力成為商品人手。
(1)勞動力成為商品的基本條件
勞動力是指人的勞動能力,是人的體力和腦力的總和。勞動力成為商品,要具備兩個基本條件:第一,勞動者有人身自由,能夠把自己的勞動力當做自己的商品來支配;第二,勞動者喪失了生產資料,從而喪失了生活資料的來源,只有靠出賣自己的勞動力為生。勞動力成為商品的兩個條件,如前所述,是在封建社會后期發生的資本原始積累過程中逐漸形成的。
需要指出的是,在勞動力成為商品的條件下,勞動力的所有權和使用權發生了分離。勞動者出賣的不是自己勞動力的所有權,而是自己勞動力的支配使用權,而且是按照一定的時間逐次出賣的。所有制,一般指生產資料所有制。生產資料所有制問題,是馬克思主義理論體系中具有根本意義的問題。對于所有制,在馬克思的著作中有兩種用法:一種是表現經濟關系的所有制或者說是經濟意義上的所有制;另一種是表現法律關系的所有制或者說法律意義上的所有制。
作為生產關系理論表現的所有制是指經濟意義上的生產資料所有制,即生產資料事實上歸誰所有、歸誰支配,并憑借這種所有和支配來實現生產和獲得剩余產品(利潤),也就是人們通常所說的生產資料的歸屬關系。經濟意義上的生產資料所有制是通過人對生產資料的實際占有而體現出生產過程中人與人的經濟關系,并表現了經濟利益的實現形式。經濟意義上的生產資料所有制還是歷史的,即它的形式會隨物質生產力的發展變化而變化。
作為表現法律關系的所有制是一種財產關系的所有制。這是因為所有制在現實生活中表現為一種權利關系,即對占有物(生產資料)具有一種排他性的任意支配的權利。在階級社會,這種權利關系會由一整套成文的規章制度來維護;從而具有法律的形式,表現為由法律規定的財產所有權。所有制一旦上升到法律的高度,就成為一種排他性權利,它強制規定人們在經濟生活中對占有物行使權利的界限,直接影響到現實經濟生活中生產資料的實際利用及其與勞動者的關系。
所有制與所有權既有區別,又有聯系。區分二者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第一,作為經濟關系的所有制,體現人們對生產資料占有中的相互關系,是一個經濟范疇,是現實經濟關系的理論表現。作為法律關系的所有制,即財產所有權,是所有制的法律形態,,是一個法學范疇,體現一種意志關系和法的關系。第二,生產資料占有關系是社會生產的物質前提,只要有生產就必然有生產資料的某種占有關系,法律上的財產權是以后才產生的。也就是說,先有經濟上的占有關系,后有法律上的財產關系;先有經濟上的所有制,后有法律上的所有權。第三,經濟上的所有制是法律上的所有權的基礎。生產資料的占有關系作為生產關系居于基礎的地位,法律上的財產關系作為上層建筑,是由生產關系決定的。所有制決定著所有權,而不是所有權決定著所有制。所有制的性質和特點只能從現實生產關系的實際運動中去把握和理解,而不能從所有權出發去認識。相反,所有權作為所有制的法律形態,作為意志關系或法的關系,它的性質在根本上是由這種經濟關系決定的。第四,所有制作為現實經濟生活中的占有關系,是生產關系的一個最重要方面,是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研究的重要內容。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不研究法的關系,不研究作為法律規定的財產所有權制度。
(4)資本主義所有制及其本質
所有制歸根到底體現了經濟利益關系。所有者總是生產中的利益主體,是生產利益的享有者。我們說生產資料私有制,就意味著所有者對客觀物質生產條件即生產資料的占有,對勞動產品的占有,甚至對主觀生產條件即人的勞動能力的占有。歷史上的奴隸制度、封建制度和資本主義制度都是建立在生產資料私有制基礎上的剝削制度,所不同的是,在不同的剝削制度下,生產資料私有制的具體形式不同,勞動者與生產資料的結合方式不同。在奴隸社會,奴隸主占有土地和其他生產資料,并完全占有奴隸的人身和勞動成果,’奴隸與生產資料的結合是以剝削者對被剝削者的完全人身占有為基礎的。是基于勞動者在法律上的完全的人身自由。正因為如此,資本家只能通過購買勞動力的方式,取得了勞動力的支配使用權,將出賣了勞動力的勞動者與生產資料結合在一起進行生產并取得剩余價值。在這里,生產資料和貨幣采取了資本的形式,生產資料的所有者成為資本人格化的資本家,資本家與勞動者之間的關系是資本雇傭勞動的關系。
資本家憑借對生產資料的占有,在自由、平等、等價交換原則的掩蓋下,雇傭工人從事勞動,占有雇傭工人的剩余價值,這就是資本主義所有制的實質。
(5)資本主義生產過程的兩重性
商品生產過程具有兩重性:一方面是具體勞動生產使用價值的勞動過程,另一方面又是具體勞動轉移所消耗的生產資料的價值以及抽象勞動形成新的價值的價值形成過程。商品生產過程是勞動過程和價值形成過程的統一。這是簡單商品經濟的情況.
資本主義生產是商品生產,但與簡單商品生產不同,它是以雇傭勞動為基礎,以取得剩余價值即營利為目的的商品生產。它也有兩重性:一方面仍然是物質資料的生產過程,即生產使用價值的勞動過程,另一方面則是剩余價值的生產過程,即價值增值過程。資本主義生產過程是勞動過程和價值增值過程的統一。
(6)資本主義勞動過程的特點
任何社會的生產,都是生產使用價值的勞動過程。但由于生產關系的不同,而有不同的特點。資本主義勞動過程有兩個特點:第一,資本家購買了勞動力,取得了勞動力的支配使用權,工人是在資本家及其代理人的監督管理下,為資本家的利益而勞動;第二,工人的勞動成果即勞動產品全部歸資本家所有。
(7)資本主義生產過程中的價值增值過程
價值增值即生產剩余價值是資本主義生產過程的本質特征,是復習的重點。
必須運用勞動二重性原理來分析資本主義生產過程,才能科學地說明剩余價值的產生。
雇傭工人的勞動作為具體勞動有兩個作用:第一,生產出新的使用價值;第二,把生產中耗費的生產資料的價值轉移到新產品上去。工人的勞動作為抽象勞動則形成新的價值,其中包括勞動力的價值和剩余價值。所以,資本主義生產過程不僅是生產商品的過程,不僅是商品價值的形成過程,而且還是價值增值的過程。資本的價值增值過程就是超過“一定點”的價值形成過程:這個“一定點”,就是再生產出勞動力價值的時間。這是因為土人的工作日實際上分為兩部分:一部分是必要勞動時間,必要勞動時間內進行的必要勞動再生產出勞動力的價值;另一部分是剩余勞動時間,剩余勞動時間內進行的剩余勞動生產㈩剩余價值。剩余價值就是這樣被生產出來的。資本主義生產的實質是剩余價值生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