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糧食行業結構優化研究》為2011年立項的國家教育部社會科學基金項目“基于糧食安全的我國糧食行業結構優化研究”課題最終研究報告的內容,共分六章,內容有:糧食行業結構優化總論;糧食行業業務結構的優化;糧食行業組織結構的優化;糧食行業產品結構的優化;糧食行業人員結構的優化;基于BP神經網絡的糧食安全評價模型。
《糧食行業結構優化研究》可作為高等院校經濟、管理類專業研究生的教學用書以及政府職能部門工作人員的參考用書,也可以作為糧食企業經營管理人員的培訓用書。
第一章 糧食行業結構優化研究總論
第一節 糧食行業結構與糧食流通和糧食安全保障的關系
第二節 我國糧食行業結構現狀分析
第三節 現行不合理的糧食行業結構對糧食流通和糧食安全產生的不利影響
第四節 進一步優化糧食行業結構,保障國家糧食安全的舉措建議
第二章 糧食行業業務結構的優化
第一節 糧食行業業務結構與糧食安全
第二節 我國糧食行業業務結構現狀分析
第三節 現行糧食行業業務結構存在的主要問題
第四節 糧食行業業務結構的優化舉措
第三章 糧食行業組織結構的優化
第一節 糧食行業組織結構與糧食安全
第二節 糧食行業組織結構的演變及現狀分析
第三節 現行糧食行業組織結構存在的問題
第四節 糧食行業組織結構新模式的構筑
第四章 糧食產品結構的優化
第一節 糧食產品結構與糧食安全
第二節 我國糧食產品結構的現狀分析
第三節 糧食產品結構對我國糧食行業發展的影響
第四節 糧食產品結構優化的思路
第五節 糧食產品結構優化的科學保障
第五章 糧食行業人員結構的優化
第一節 糧食行業人員結構與糧食安全
第二節 糧食行業人員結構現狀及存在的問題
第三節 糧食行業人員結構的優化策略
第六章 基于BP神經網絡的糧食安全評價模型的構建
第一節 評價模型的理論基礎
第二節 評價模型的算法、數據處理與仿真
案例
案例一
案例二
參考文獻
《糧食行業結構優化研究》:
經過幾十年的建設,我國現已基本形成了以糧食散存為主,“公、鐵、水”分流、“包、散、集裝箱”結合的糧食物流體系;基本建成了“北糧南運”水陸糧食物流通道。而“北糧南運”通道正是糧食流通幾大業務環節密切銜接、協調運作的集中體現。
“北糧南運”水陸糧食物流通道,是指商品糧食從我國東北糧食主產區經陸路人海、走水路運往南方糧食銷區的中轉運輸通道。其具備的條件是:
。1)擁有較為完整的收納庫、中轉庫和港口倉儲體系
這一體系主要是世界銀行貸款項目東北走廊的物流設施,包括60多個中轉庫、170多個收納庫和1個港口庫,均分布在遼寧、吉林、黑龍江三省和內蒙古東部地區,在東北地區形成了一個散糧儲存運輸網絡。
(2)擁有現代化的鐵路運輸工具和運輸網絡
通過新型專用散糧車皮(L18)、散糧汽車組成的運輸系統,將后方的倉儲設施和港口連接起來,形成完整的糧食物流體系。L18散糧專用車皮容量為60噸/節,共有2000多輛,散糧汽車近千輛。
。3)擁有規模大、效率高、現代化的良港——大連北良港
南方糧食主銷區為上海、浙江、江蘇、福建、廣東、海南和港澳臺地區,均位于沿海地區。相對于東北糧食主產區而言,南方糧食主銷區需求區域廣闊分散,銷區以省為單位形成若干分支。以廣東為例,主要接卸港口是黃埔新沙港、深圳蛇口和赤灣港;福建的接卸港口為廈門港、馬尾港;浙江接卸港口是寧波港、溫州港;廣西為防城港、欽州港、北海港,然后再經鐵路或公路中轉。
北良港是我國“北糧南運”水陸通道的重要物流節點和主要樞紐,其糧食中轉、倉儲能力對保證“北糧南運”水陸物流通道的暢通發揮著關鍵的作用。
目前,“北糧南運”水陸通道的糧食物流基本做到了無縫化連接,商品糧食由收納庫經“公、鐵、水”三種運輸方式,主產區和主銷區之間港口碼頭的密切對接和中間環節現代化中轉設施的接卸發送,無障礙地到達銷區的倉庫。不但節約了物流成本,減少了中間環節的糧食損耗和損失,而且有效避免了糧食在途的污染,保證了糧食的品質質量安全。
實現糧食物流環節鏈間的無縫化連接是一項復雜的工程。從目前看,整體實現糧食物流無縫化連接的基礎條件特別是信息化、標準化、網絡化建設,尚未完全達到,只能說還處于起步階段,真正實現糧食物流整體性的無縫化對接還有相當長的路要走。
三、糧食流通運作方式
我國過去長期實行的是“四統一”的糧食流通管理體制,改革開放以后,才提出搞活糧食流通,允許糧食企業組織議購議銷,并在一定程度上允許少量的城鄉農貿市場糧食交易。而議購議銷也只能是國有糧食企業獨家經營。隨著黨的十四大提出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我國長期實行的“四統一”的糧食管理體制才被打破,提出了糧食市場主體多元化,糧食經營得以逐步放開,并在流通運作方式上進行了一系列的變革和探索。在過去長期實行承包經營、租賃經營、棧租經營、委托經營和批零兼營的基礎上,近年來根據市場環境的變化和競爭的需要,又推行了訂單收購、代購代銷、洽談展銷、合資經營、合作經營、連鎖經營、電子商務和聯合經營等多種經營方式,并積極探討和推進糧食產業化經營,對搞活糧食流通起到了推動作用。特別是在收購環節,為了有效應對日趨激烈的市場競爭的需要,掌握必要的商品糧源,糧食企業在收購方式上進行了一系列的嘗試,例如上門流動收購、預約收購、與經紀人合作收購、訂單收購等,并注意發揮糧食行業協會的作用,以提高訂單的履約率。靈活的糧食流通運作方式,使糧食企業能夠在市場競爭中不斷得到鍛煉和發展壯大,確保了在糧食市場上的主渠道地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