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聯網金融是未來金融業的核心競爭力,也是金融發展的必然方向。本書作者作為金融行業的從業者、專家以及互聯網金融浪潮的親歷者,從歷史視角剖析金融的本質,解讀國內外的互聯網金融發展現狀,并輔以大量案例分析互聯網金融的多種模式:從國內的阿里巴巴、騰訊、百度的生態系統再到國外的LendingClub、PayPal……
傳統金融如何加速轉型、突破瓶頸不被淘汰?互聯網金融如何規避金融風險,真正做到安全、便民、普惠?作者在書中給予了詳盡的解答,并創新性地總結出了互聯網金融的兩種金融業態、三個屬性、四維空間、五種核心競爭力、六大發展趨勢和七個公式。此外,還對構建中國互聯網金融監管體系提出了自己的思考,更是將對互聯網金融的理解上升到哲學層面,極具參考價值。它將幫助建立起互聯網金融新的分析框架和創新范式。
“互聯網+”是中國經濟的新引擎,而金融是經濟的血液。國家金融實力與大國崛起密切相關。國家競爭力的世紀轉換過程,實際上是金融強國的地位轉換過程,也是金融強國之路的實現過程,更是新全球金融中心地位的形成過程。作者認為在產業轉型與經濟升級過程中,互聯網金融可以發揮重要作用并助推中國夢的早日實現!
全國人大財經委副主任委員吳曉靈、中信集團前董事長孔丹、招商銀行前行長馬蔚華、中國股權投資基金協會常務副會長衣錫群、螞蟻金融服務集團首席戰略官陳龍作序推薦;
以歷史視角剖析互聯網金融本質、用戰略思維深度解讀互聯網金融模式、創新性總結互聯網金融三個屬性、四維空間、七個公式,暢談經濟新常態下互聯網金融的未來及如何助推中國夢!
北京市金融工作局黨組書記,南開大學國際金融博士、中國人民大學法學博士。曾任南開大學經濟學院副教授,研究員。曾在國務院證券委員會辦公室研究處、中國證監會政策研究室、國際合作部工作。歷任北京市金融工委副書記、市國資委副主任、市發改委副主任兼金融辦主任。曾在中國社科院特華博士后工作站、北京大學中國經濟研究中心做博士后研究。兼任清華大學五道口金融學院戰略咨詢委員會成員和導師。曾在《金融研究》《經濟學動態》《南開經濟研究》等刊物上發表《關于云金融的思考》《推動上市公司全產業鏈發展體系建設研究》《關于股票定價理論的發展脈絡》《中國資本市場存在的問題及其高效資本市場的構造》等論文50多篇。出版過《英、美、日資本市場效率比較研究》《互聯網時代證券市場的發展與監管》《體制、貨幣與通貨膨脹》《智慧眾籌:互聯網金融早餐會》等多部著作。
推薦序一 吳曉靈
推薦序二 孔丹
推薦序三 馬蔚華
推薦序四 衣錫群
推薦序五 陳龍
前 言 互聯網金融是未來大趨勢
第一章 一個網絡:改變世界的底層物質技術結構
互聯網:改變世界的底層物質技術結構
改變與重塑
金融行業與網絡信息技術演變
萬物互聯時代
第二章 三個屬性:關系、平臺與市場
互聯網的本質屬性
騰訊:關系屬性的典型代表
百度:平臺屬性的典型代表
阿里巴巴:市場屬性的典型代表
第三章 四維空間:互聯網金融的哲學思考
互聯網金融與哲學思維
協同論與互聯網金融系統
四維空間的哲學思考
當社交成為一種新型生產力
第四章 兩種金融業態:傳統金融與互聯網金融的融合趨勢
金融的本質與表現形式
兩種金融形態的主要差異與各自優勢
未來金融是傳統金融與互聯網金融融合發展的O2O模式
第五章 七個公式:互聯網金融新生態
公式一:金融=制度+技術+信息
公式二:互聯網金融的四個假說
公式三:互聯網金融形態=移動金融+大數據金融+云端金融
公式四:互聯網金融狀態空間=商業模式+生態圈+生態系統
公式五:互聯網金融創新=復雜問題簡單化+簡單問題標準化+標準問題極致化
公式六:互聯網金融監管=產品登記+信息披露+資金托管
公式七:互聯網金融的本質=為人民服務
第六章 五種核心競爭力:中國發展互聯網金融的優勢與基礎
新常態下普惠金融發展的原動力
巨大金融需求下財富效應作用的牽引力
經濟數字化轉型中金融發展的創新力
創新、寬松的氛圍里傳統金融和互聯網金融合作共贏的融合力
消費互聯網向產業互聯網發展過程中產業升級的滲透力
第七章 六大發展趨勢:互聯網金融的未來前景
可視化金融
可計算金融
物聯網金融
虛擬金融
智慧金融
自金融
第八章 八方共治:建設中國特色的互聯網金融治理體系
互聯網金融治理的理論內涵
互聯網金融治理體系的組成與結構
不完備法律與互聯網金融治理
建設有中國特色的互聯網金融治理體系
第九章 互聯網金融、好的社會與中國夢
未來金融的載體、平臺與內容
互聯網金融創新有利于建設好的社會
互聯網金融與中國夢
后 記
互聯網金融公式一覽表
手 稿
注 釋
參考文獻
互聯網最基本、最根本的功能和價值是連接、P2P,點對點端對端連接。互聯網可以連接一切,因連接而成網,互聯互通,功能交互。互聯網把一切連接在一起時,也把一切變成了節點。百度連接人與信息,阿里巴巴連接人與商品,騰訊連接人與人、融360 連接人與資金。互聯網連接一切,又把所連接的一切變成新的連接節點,從而有了連接無限的可能。正是這種連接構筑了互聯網的三個基本屬性。我們現在常常使用互聯網進行購物、支付、學習、工作,但對其本質屬性可能并不了解。也許對于公眾而言,互聯網就是百度、阿里巴巴、騰訊等公司所展示的各種應用場景和功能。其實,透過紛繁復雜的表面,無形虛擬的網絡能提供廣泛、高效、便捷的服務,其原因是互聯網內部存在一個個有形的節點,眾多節點連接起來形成一個個鏈接。這些鏈接是信息的載體,宛如高速公路運送貨物般準確快捷地傳遞著信息。節點與節點之間可以進行信息傳輸、自我復制、自我組織以及自我繁殖,節點之間相互作用、相互影響,承載著越來越多的功能。節點及其衍生物是互聯網最本質的構成與屬性,諸多節點相互連接成關系網,諸多關系又連接成平臺,平臺的交易功能演化成市場。關系、平臺、市場就是互聯網發展的三個本質屬性。關系是互聯網最本質的屬性,一切互聯網的性質、活動和功能都是基于兩點之間連接形成的關系屬性。關系屬性以節點為載體,是一種節點與節點之間的互聯互通,即點對點的連接關系,關系基于節點形成連接或者連接組合。在復雜網絡中,節點被連接得越多,就越能成為中心節點或重要節點。伴隨網絡節點的重要性和層級的提升(自我賦權),它對其他節點產生更重要的影響。節點是靜態的關系,關系是動態的節點。互聯網上的一個節點可能發揮著線下諸多節點的作用,一個大結點可以由諸多小節點聚合而成,例如在線金融超市就可以把傳統商業銀行網點的節點合并為一個線上的交易平臺,從而大大提高了工作效率和擴大了業務輻射范圍。
從一定程度來講,節點就是關系。如果沒有傳輸信息,那節點就僅僅是節點。當信息傳輸時,兩個節點形成共生關系,二者合二為一。關系和關系的節點是共生的,二者是對立統一的。雖然節點和關系有時間上的先后順序,但是根據微積分的基本思想,我們把時間由秒切分至微秒甚至瞬間連通的時候,兩者便處于共生關系。這些關系快速、自由地進行自我復制,形成一個個自我組織,無地域甚至無成本約束地進行自繁殖。這樣,一個個自組織便構成了互聯網原生態。一旦可在同一狀態空間建立聯系,那么這個聯系就是實在的關系。
當節點數量發展到一定階段的時候,可能會發生關系突變。這個突變就形成了新生態。比如生活中的人際關系的價值可以設定為數量的平方,2 個人的關系是2?,3 個人是3?,6 個人是6?。關系即一個個鏈接,是可以復制的。當節點達到一定數量,關系越來越復雜,功能逐漸聚合,便形成了趨勢,這個時候會涌現出突變。突變導致新生態的形成,舊生態的湮滅。互聯網企業的演化和自然界的演化是同樣的道理。當新的物種加入,新的環境出現時,
所有這些內外因素改變并壯大到一定程度,便會產生新的物種,舊有的物種也會發生變化,原有的生態圈進化成了新的生態圈。
隨著關系數量和維度的增加,關系演變成了特定的關系組合、形成新組織結構,并發揮著特定的功能。這些發揮特定功能的關系便形成平臺,從而可以承載特定的功能。平臺通過制定規則來規范關系,以便更好地實現功能。搜索關系形成搜索平臺,比如百度、谷歌,這樣的平臺本質上是無數的搜索關系的集合。搜索關系越多,平臺的影響力就越大,產生的社會和商業價值就越大。又如,地圖導航關系形成地圖導航平臺,導航平臺背后是基于地理位置的各種需求。當平臺累積的功能足夠多,便產生功能之間相互溝通的需求,于是產生了交易產品、服務與信息的需求。同時,平臺市場化是將產品、服務和信息變成可交易的市場,讓平臺創造更深層次的功能與價值。當功能累積到一定程度時,新的生態圈便涌現出新的功能及市場屬性。一旦平臺可以進行交易,平臺的交易關系就變成了市場。平臺到市場的演化過程中最重要的一環是支付。互聯網搭載信息,信息在平臺上產生、傳遞以及匹配。一旦需求與供給的信息得以匹配,交易就變成了支付是否可行和便捷的問題了。關系、平臺和市場這三者是互聯網的基本屬性。關系基于鏈接,平臺基于關系,市場基于平臺所有的互聯網商業模式、生態圈或者生態系統,不管形式如何,背后的實質都是這三個基本屬性在起作用或演變,其中最根本的屬性是關系或鏈接。不同的關系組合形成了商業模式,不同的商業模式關系形成了生態圈,不同生態圈的關系組成了生態系統。特定的商業模式、生態圈和生態系統構成了特定的互聯網金融狀態空間。一旦在同一狀態空間建立聯系,那么這個聯系就是實在的關系。隨著節點不斷增加,事物最終發生突變,突變使得原有的節點關系發生了質的飛躍。突變涌現出新的特征就是新生態的表現形式。原生態可以是商業模式、生態圈或者生態系統。隨著三者的不斷演進,原生態變成新生態,原來的狀態空間也不斷改變拓展為新狀態空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