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書闡釋了股票、債券、貨幣與外匯等各種金融基礎工具,以及由它們衍生出來的遠期合約、互換合約、期權合約的性質與特征,同時闡述了金融產品分解、組合、設計、開發、創新的金融工程原理、以及創生工具的演變規律;(zui)后進行了金融工程在我國股指期貨套利、債券產品創新及其定價建模等領域中的應用研究。
本書可作為高校經濟管理類本科生、研究生、科研人員,金融從業人員、財務主管人員及社會投資者的參考讀物。
◆ 前言
自從布雷頓森林體系崩潰之后,外匯市場、貨幣市場、債券市場以及股票市場上各種金融風險無不時時襲擊著每一個投融資的主體,甚至危及整個國家金融體系的穩定。
在早期,由于金融工具較少,人們對規避風險的金融目標不宜期望過高。但隨著信息處理技術的飛速發展,在金融業界人士的積極努力推動下,一場大規模的金融創新浪潮從20世紀70年代開始了,至今仍方興未艾。金融工具創新層出不窮,如金融期貨、金融互換、金融期權、互換期權等。我國也不例外,金融市場迅速發展,金融產品不斷涌現,股指期貨、國債期貨、權證、理財產品等形形色色新的金融產品活躍在我國的證券市場上。國際金融市場上眾多的金融創新工具給予了現代金融分析家們種種啟示。他們能根據各種金融業務的需求,對各種金融風險進行分析,運用類似于機械工程、電子工程和航天航海工程等工程思路,充分利用金融工具,達到各種規避風險的目的,從而產生了金融工程這門學科。
雖然現代金融工程浩如煙海,但是透過它的復雜建造系統,其中的(zui)基本原理是顯而易見的,那就是,圍繞金融目標,應用金融工具,分解與組合、設計與開發、創新金融產品。在復雜的金融市場環境下,人們遵循金融工程的基本原理,綜合地采用數學建模、數值方法、仿真模擬、網絡圖解以及優化方法等各種工程技術方法,以實現預期的金融目標。金融工程的創新特征,足以表明它是當今金融行業中的高科技;這種高科技的魅力就在于: 更加有效地規避金融風險,降低借貸成本,提高金融市場的流通性,發現未來價格,促進經濟健康、穩定、高效地發展。
實踐證明,一國或一地區金融業缺乏金融工程這門高科技的支持,金融風險意識薄弱,金融監管體系建設滯后,金融主體抗風險能力較差,若長期這樣,恐怕難以承受來自自由化矛盾突發而來的沖擊波,危機自然難免,如1994年的墨西哥及1997年的東南亞金融危機。
然而在一個金融工程應用較廣泛的金融市場中,形形色色的金融衍生工具,各種各樣的套利和保值策略,大大增強了管理和轉化各類風險的能力。在這種環境下,金融自由化不僅不會引起城門失火、殃及池魚,而且會對社會經濟穩定發展具有重大作用。如20世紀80年代中期美國股票出現了類似于1929年的金融風暴,90年代后期美國長期資金管理公司的倒閉,以及2008年的金融海嘯(以美國次貸危機引起的全球金融危機),這些金融風波并未引起美國長期金融恐慌、經濟危機。其中,(zui)主要的奧妙之一是: 金融工程的功能確保了它的經濟發展。
反觀2010年歐洲債務危機,耐人尋味。歐盟諸國經濟雖然沒有像東南亞各國因1997年金融危機而長期陷入困境,但也沒有像美國那樣很快走出危機,卻折騰了好幾年。這充分反映出: 同樣為發達地區,歐盟諸國的金融工程功能不及美國。
隨著我國改革開放的不斷深入,我國的企業、金融業加大了向國際慣例接軌的步伐。我國金融市場已擁有各類交易品種(如股票、債券、基金及其衍生品等)和先進的交易系統,形成巨大的市場規模。現今我國股票和債券的總市值均位居全球第二。我國的金融市場盡管取得了舉世矚目的成就,但是與發達的國際金融市場相比,還是比較粗放的,依然充斥著風險。因此,及時開展金融工程及其在我國的應用研究,具有非常重要的現實意義。
正是本著這一初衷,筆者確立了《金融工程及其在中國的應用研究》一書的框架。
第1篇,金融工程的基本工具。第1章至第五章分別講述了股票、債券、貨幣與外匯等各種市場上的基礎工具,討論了由他們各自(zui)初衍生出來的遠期合約、互換合約、期權合約的性質與特征。該篇中每一種金融工具都是組建金融工程大廈的(zui)基本磚塊。
第2篇,金融工程原理。第6章至第8章分別以遠期合約、互換合約、期權合約及其他基礎產品為主體,闡述了它們與其他金融產品創生金融工具的演變規律。第6章,闡述了遠期合約的創生原理,即單純遠期合約的組合原理、遠期合約分別與互換合約和期權合約的組合原理、遠期合約的分解原理、遠期合約的設計與開發原理;第7章,闡述了互換合約的創生原理,即互換合約的設計與開發原理、互換合約分別與遠期合約和期權合約的組合原理、互換合約的分解原理等;第八章,闡述了期權的創生原理,即期權的組合原理、期權的設計與開發原理。
第3篇,金融工程在我國的一些應用。本篇將重點展開金融工程在我國股票指數及其期貨構造、股指期貨定價、期現套利策略設計、債券市場創新開拓以及與我國債券市場相適應的定價建模等方面的應用研究。本篇共分七章。第九章,從我國股指期貨構建過程中,領悟金融工程的創設原理是成功建設我國證券市場的重要理念,并透過股指期貨的主要功能及其作用,體現出金融工程高超技術的魅力所在;第10章,運用了工程上的組合原理及其數學建模思路,分別為完善市場和我國市場的股票指數期貨進行定價建模;第11章,展示了我國股指期貨期現套利策略的實現過程;第12章,說明金融工程理念在我國債券市場的開拓及其產品的創設過程中所起的重要作用;第13、14和15章,運用金融工程原理及其技術方法(數學建模、數值方法、仿真模擬、網絡圖解、優化控制等工程技術方法),先后討論了適合我國債券市場的利率模型、債券及其一些衍生品的價格模型。
謝一青,美國科羅拉多大學博爾德分校(University of Colorado Boulder) 經濟學博士,現就職于上海社會科學院世界中國學研究所,曾任美國北達科他大學商學院和復旦大學經濟學院助理教授。研究方向為國際經濟學,發展經濟學和金融學。擔任Journal of Economic History,Oxford Economic Papers,Economic Inquiry,The World Economy,《世界經濟》以及《經濟學報》等著名學術期刊的匿名審稿人。主要論文發表于The World Economy,Southern Economic Journal,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Economic Theory,《世界經濟》以及《復旦學報(社會科學版)》等。
前言
【第1篇 金融工程的基本工具】
第1章 基本的股權工具
第1節 基礎的股權工具
第2節 股權遠期
第3節 股權期貨
第4節 股權期權
第5節 股票及其衍生資產的現代定價理論
第2章 基本的債券工具
第1節 基礎的債券工具
第2節 債券期貨
第3節 債務期權
第4節 債券期權的定價
第3章 基本的貨幣市場工具
第1節 基礎的貨幣市場工具
第2節 遠期利率
第3節 短期利率期貨
第4節 短期利率期權
第4章 基本的外匯市場工具
第1節 即期外匯
第2節 外匯遠期
第3節 外匯期貨
第4節 外匯期權
第5節 外匯期權的定價
第5章 基本的金融互換工具
第1節 收益率曲線
第2節 互換特征與結構
第3節 利率互換與貨幣互換的價值
【第2篇 金融工程原理】
第6章 遠期合約的創生原理
第1節 單純遠期合約組合
第2節 遠期合約與互換合約組合
第3節 遠期合約與基本期權組合
第4節 遠期合約的分解
第5節 遠期合約的設計與開發
第7章 互換合約的創生原理
第1節 互換合約的設計與開發
第2節 互換合約及與遠期合約組合
第3節 互換合約與期權組合
第4節 互換合約的分解
第8章 期權的創生原理
第1節 期權的組合
第2節 期權的設計與開發
【第3篇 金融工程在我國的一些應用】
第9章 我國股指期貨的創建及其作用
第1節 我國股票指數與股指期貨
第2節 股指期貨功能及其作用
第10章 完善市場和我國市場的股指期貨定價原理
第1節 完善市場條件下的遠期合約與期貨合約的定價原理
第2節 適應我國股票指數期貨市場的一般套利模型
第11章 我國股指期貨期現套利策略的實現過程
第1節 股票指數現貨的構造
第2節 股指期貨套利成本分析
第3節 一種特定的期現套利
第12章 我國債券市場的創新開拓與產品的創設開發
第1節 我國債券市場的開拓
第2節 我國債券產品的開發及其創設
第13章 利率期限結構理論與模型
第1節 利率期限結構理論
第2節 利率期限結構模型
第3節 即時遠期利率模型——HJM模型
第4節 多因子利率模型
第5節 利率期限結構模型在我國的適應性
第14章 適應我國債券的定價模型
第1節 債券定價的基本原理
第2節 單因子利率的債券定價模型
第3節 多因子利率的債券定價模型
第4節 常見的兩因子利率債券價格模型
第5節 我國附息債券與零息票債券之間的定價關系
第15章 我國可回售、可贖回債券與可轉換債券的定價模型
第1節 我國可回售債券的定價模型
第2節 我國可贖回債券和可回售、可贖回債券的定價模型
第3節 適應我國可轉換債券的定價模型
附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