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天,當你坐在辦公桌前,大量信息蜂擁而來,迅速占據了你大腦中記憶儲蓄的有限空間。這時你往往不知如何過濾無用信息,被信息潮不斷驅趕著奔向焦頭爛額、無從下手的雜亂工作中……整理信息已成為現代人急需掌握的必備技能。
谷歌作為引領全球的信息搜索與整合巨頭,擁有能夠有序整理信息的獨特方式。而谷歌首席信息官便是主導這一“信息工廠”的總工程師。如今,曾擔任“總工程師”的道格拉斯梅里爾親自將風靡谷歌的信息整理方式分享給大眾讀者,幫助現代人克服無序工作的通病。通過閱讀本書,讀者能夠一邊在有目標的情況下有效地過濾信息,一邊利用數字工具整合信息、高效工作。無論你是職場新人,還是企業高管,都應該學會如何在信息時代做一個超前的工作整理達人。
谷歌前首席信息官分享風靡谷歌的信息整理術,幫助現代人徹底告別無序工作,學會利用數字工具為大腦減壓。《Google工作整理術》告訴你:不要花太多時間給信息歸檔,用的時候學會去搜索;在數字信息文檔中加上關鍵詞,方便日后檢索;從前,知識就是力量,現在,共享知識才是力量;把工作和生活融為一體,而不是力圖在二者之間求平衡。這些實用Tips都揭示了:信息整理才是高效工作的關鍵,信息整理已是現代人的工作必備技能!
道格拉斯梅里爾
谷歌前首席信息官及全球工程技術副總裁。后出任百代唱片公司數字音樂事業部總裁兼新音樂首席運營官。日前,梅里爾創辦了ZestFinance公司,成為美國大數據分析的先鋒。梅里爾擁有普林斯頓大學認知科學博士學位,他還是一位科技作家,文章經常發表在《福布斯》網站、《紐約時報》等媒體上。
詹姆斯馬丁
獲獎博主,其作品經常發表在《計算機世界》、《紐約時報》、《華盛頓郵報》網站主流媒體上。他為眾多企業開發搜索優化內容,并專門撰寫搜索引擎優化及社交媒體的文章。他曾與道格拉斯梅里爾在谷歌共事。
前言// 第一部分.全面認識自己
第一章雞尾酒會與麥片:探索我們的大腦
體驗“雞尾酒會效應”
為什么不能同時執行多重任務
從短期記憶轉入長期記憶
用故事幫助記憶
故事中的上下文語境
面對多項選擇,如何作出決策
人們為何墨守成規
第二章我是上班一族:讓朝九晚五的工作和生活不再混亂
朝九晚五工作日的陷阱
暑假的困境
交通擁堵,汽車蝸行
從前,知識就是力量
現在,共享知識才是力量
如何巧妙的工作
第三章賽車、籃球、短褲及歌劇:認識自己的短處,突破制約
識別假性制約與真實制約
認識自己
制約是否在你的掌控之中?
何時忽略制約
壓力帶來的制約
第四章登山還是在家健身:目標清晰,才能井然有序
要懂得何所為,何所不為
靈活變通
輕裝上陣
如何進行決策
第二部分.全球的Google工作生活方式,和無序說再見吧
第五章超越泰勒主義—為什么說搜索很重要
組織方法為什么不能千篇一律
信息搜索的必要性
第六章是法國的巴黎,還是拉斯韋加斯的巴黎?——如何玩轉搜索
搜索引擎的設置
獲取相關度最高的搜索結果
搜索引擎還是一個計算器
Google搜索的小竅門
利用Google實現本地搜索
第七章彩色筆與過濾器:我們為什么一定要養成信息過濾的好習慣
目標是信息存儲的向導
信息過濾的訣竅
回顧信息的好處
養成信息過濾的習慣
第八章紙質文檔與電子文檔,孰優孰劣
何時適宜使用紙質文檔
紙質文檔的不利之處
云存儲的好處
做筆記的重要性
無紙化辦公的前世今生
從紙張到電子文檔的尷尬過渡
紙質傳媒依然重要,不過……
第九章用活電子郵箱:把它變成可搜索的歷史檔案庫
Gmail:與你息息相關
意料之外的重大創新
Gmail的會話功能
在Gmail地址上填個加號
待辦事項清單及Gmail的其他用途
與Outlook和諧共處
Gmail,你可以這樣用
第十章為什么應該在網上保存日程表
可以搜索和共享的Google日歷
紅色=工作日程,藍色=娛樂日程
第一部分全面認識自己
第一章雞尾酒會與麥片:探索我們的大腦
做好探討有序組織這個主題的準備了吧?很好。我也準備好了。不過,首先我想讓你把書放下。
放下書,抬起頭,環顧四周。
你看到什么了?不管你周圍的環境是凌亂還是整齊,可以肯定的是,就在你的周邊,現在一定會有很多造型、顏色和圖案。好的,請把目光移回到書上來。
剛才環顧四周的時候,你的眼睛利用微小的內部透鏡(可能還有眼鏡上的大透鏡)掃描了周邊區域,在視網膜上形成影像、形狀和顏色。視網膜將信號傳導至大腦視覺中樞,形成視覺,從而識別出看到的是墻壁、地板,還是遠方的浮云。只是“看一眼”,就會發生這么多事情,想想真是奇妙極了。
現在我們來做個快速測試。回憶一下你剛才環顧四周時看到的所有東西,把它們一一列舉出來。不要自欺欺人。繼續,我會等著你的。
你能記得的東西有2個,3個,或者4個,對吧?你看過卻記不起來的可能會更多。你只是在閱讀一段有關視覺機理的文字,結果可能尤其是這樣。事實上,那段文字是個花招,為的是分散你的注意力,讓你更不容易記住剛才看到的內容。假如不是我分散你的注意力,你看過而能記住的東西大概會更多一些。不管怎么樣,你看過的那些東西有朝一日可能一樣也記不得了—除非你在頭腦中反復回憶。(盡管記憶鍛煉可能并非盡如人意,不過也會提高記憶效果。)
這個練習的要點在于讓你對大腦的工作機理有個管窺之見。為什么你應該關注這個問題呢?因為不管你信不信,大腦的工作方式是我們實現有序組織面臨的最大挑戰。
在我攻讀認知學博士學位期間,大腦能做的那些奇妙事情總是讓我驚嘆不已。例如,只是看到某人鼻子的照片,你就能判斷出這個人的性別,估計出他的大致年齡。通過幾個音符,你就能聽出是哪首歌。看看飛碟怎么飛,只要一兩秒的時間,你就能大體判斷出它會落在哪里。你和你的大腦真是讓人吃驚。
然而,大腦做不好的那些事同樣讓我十分著迷。譬如你剛才在房間里看到的那些東西,大腦在記憶這類信息方面就特別不稱職。這在一定程度上說是值得慶幸的事情。假如我們不會忘記,那么所有這些無關緊要的信息都會留存在腦子里,這會使得我們更難想起重要的內容。
在準確回憶事件方面,大腦的表現也很糟糕,這和做出邏輯決定的方式有關。我知道,你可能會認為自己是個高明的決策者。但是,你不是。諸如從新聞中看到的飛機墜毀之類事件你記得一清二楚,但在你的感覺中,這種事故要比實際情況常見得多。因此,你就決定不坐飛機,因為比起自己開車,你更害怕飛機失事,盡管開車可能比飛行的風險更大。在這一章的后面內容,我會詳細討論做出決定的過程。
大腦還有一種把不同記憶混合起來的傾向。你“回憶起來”的事件可能實際是在不同的時間發生在不同的人身上,而你的大腦又把它們安在其他的事情上。你的大腦可能會感覺記得原本不可能回憶起來的一些事,原因就在這里。例如,你可能認為自己記得_歲時發生的一些事情,不過實際上你并不記得。更有可能的是,你父母經常給你講你_歲時的故事,以至于你的大腦決定記住這個故事。你之所以“記得”_歲時的事情,并不是因為在那么小的年齡,大腦就能罕見地(假如有過的話)形成持久記憶。
大腦在某些方面可能并不像你想的那樣奇妙。不過,你可別太在意。大腦是在久遠得無法數清的年代進化發展起來的,首先是為了防止被野獸吃掉,而不是要去記憶清單,存儲事件。想想吧,你的大腦大約只有3磅重,你吃的火雞都比它大得多。
順便說一下,假如有人希望我繪制一幅大腦圖,用箭頭指出其中“用以組織生命活動的區域”,我是辦不到的。即使我想這么做,也是不行的。因為在“如何組織信息”這個問題上,很多不同的腦力活動都在發揮著重要作用。
但是,我可以幫助你理解大腦是如何執行有關功能的,從而讓你分辨出大腦跟你背道而馳的種種方式,進而圍繞這些方式安排工作。不管你相信與否,在你努力組織生活中的所有信息時,對大腦運行方式的理解是至關重要的。
事實上,我們做任何事情都離不開信息。在日常工作和生活中,我們使用的信息經常來自大腦記憶。例如,僅僅為了執行“寫電子郵件”這樣一項簡單任務,就需要我們把存儲在長期記憶中的信息轉移到短期記憶,諸如我們要在郵件中表達的事實和觀點就是這樣。如果沒有這一過程,我們怎么會知道該寫什么呢?
但是我們面臨一個挑戰:當我們的注意力在一件事情和另一件事情之間徘徊時,我們如何保留所有進入大腦的那些瑣碎的內容呢?根據前面做的那個記憶測驗判斷,我們無法保留這些內容。我們的大腦一次處理的事情是如此之多。不過,我們可以學習掌握一些存儲及處理信息的策略,讓腦力消耗降到最低程度。這就是我關于有序組織的第一原理://為了實現大腦壓力最小化,要把生活組織得有條不紊。//我要提供的相關建議貫穿本書始終。
順便問一句,你注意到我說的是有關組織的“原理”而不是“規則”了嗎?老實說,我不是在這里給你制定規則。規則意味著去約束你,而原理只是我給你提出的新觀念、新選項、新手段,以便讓你設計出適合自己的進行有效組織的系統方法。
體驗“雞尾酒會效應”
無所不在的大量信息每天都在紛擾和影響著我們的注意力,因而造成大腦緊張。在找到如何讓這種緊張壓力減到最低程度的辦法之前,理解我們注意力的工作方式是很有裨益的。
注意力是一種生存機制。如果沒有它,我們早就在知覺和信息的洪流猛浪中溺水而死了。例如,你也會和我一樣,腳趾碰到桌子上,就會感覺到。或者窗外傳來撞車的聲音,你的注意力馬上就會被吸引。
刺耳的噪聲和敏銳的知覺會抓住我們的注意力,強行進入我們的意識之中,這是很有意義的。我們的感覺總是保持警覺狀態,盡管我們自己并沒有意識到這一點。如果沒有別的作用,這就是我們生存機制的一部分,憑借這一機制,當一只猛虎藏在樹叢后伺機撲向我們的時候,人體機能會確保我們敏銳地感覺到這種危險。不過,說來也怪,一些微妙得多的信號經常也會吸引我們的注意力。在一個人聲嘈雜的雞尾酒會中,穿過所有的噪音,突然聽到有人在說你的名字,哪怕在這之前,你壓根兒就沒聽見說話人說的一個字。有過這種經歷吧?這就叫作“雞尾酒會效應”,這是早在1__3年就已創造出來的一個術語,這種效應可是跟醉酒反應一點兒關系都沒有,起碼在這里是如此。
雞尾酒會效應為有關注意力的一個最為奇妙的事實真相貼上了標簽:在任何特定時刻,你的大腦中暫存的內容比你實際意識到的內容多出很多。然而,大腦注意到什么,并不意味著你就明確意識到什么。在剛才這個例子中,你的腦子里暫存著相關信息(自己的名字),因而名字就進入你的關注之中,而且你的耳朵隨之振作起來(“他叫我什么”)。
譬如,此時此刻,你的右腳拇趾有什么感覺?我敢肯定,那里什么感覺也沒有。不過,既然我現在提到了右腳拇趾,你可能會感到腳上裹著襪子,或者受到一些壓力。因為我提到了它,你就向大腦發出了一個相關信號,因而你的注意力就會集中到右腳拇趾上,從而現在就能體驗到那里的感覺。不必擔心,你的關注點可能還會繼續轉移,你會再次遺忘腳趾(直到下次修剪趾甲時再想起來)。
關鍵在于,即便那么多信息持續不斷地滌蕩著我們,只有那些真正需要我們予以關注的信息才是重要或者有意義的。其余的不過都是雞尾酒會上的背景雜音。那么,我們的大腦如何判定什么信息值得保存,什么信息不值得保存呢?這就引出了記憶問題。
在我們注意到某事之后,它就進入了短期記憶。一旦進入了短期記憶,我們就能判定它對我們是否有意義,我們是否需要加以處理。短期記憶的目的是讓材料保存的時
間持續幾秒鐘或幾分鐘(這種記憶因此而得名)。通常情況下,短期記憶接收的信息都會被丟棄。諸如右腳拇趾包在襪子里這類碰巧注意到的事情,你無須關注。
然而,你經常想要長久地記住某些東西,比如電話號碼和他人姓名。不過,這就會有問題。我們的短期記憶一次能夠記住的事情最多只有_~_件。如果你想在短期記憶里存放10件事,有些就會被擠走—這就像你拎著三個鼓鼓囊囊的雜貨袋上樓梯一樣,剛剛拿起的東西,你不是忘了這個,就是忘了那個。
短期記憶無法保存_條以上的信息,由此引出了很多有關組織管理的著作所倡導的一條準則,也是我關于有序組織的第二原理://讓信息盡可能快地離開大腦。//如果你不這樣,短期記憶就會超載,你就會忘記想要記住的內容。
愛因斯坦的電話號碼
一名記者跟愛因斯坦一起出門散步,他向愛因斯坦索要電話號碼,以便再有后續問題時方便向他請教,愛因斯坦欣然答應。等到散步結束時,愛因斯坦掏出電話本,找到自己的號碼,念給記者聽。這位記者十分驚訝,愛因斯坦回答說:“電話本上已經有了,為什么還要記住自己的號碼呢?”
的確,我也懷疑這個故事的真實性,不過,這個故事很有意思。故事說明,有必要從大腦當中移除那些無用的信息,從而讓你集中精力于重要的事情。
為什么不能同時執行多重任務
我們的注意力在大部分時間里都是集中于一件事。此時此刻,你可能正在暗笑,因為你一邊做著晚飯,一邊看著電視新聞,一邊在健身器上鍛煉,同時還在看書上的這句話。
多重任務是我們當今時代都在做的事情。問題是,我們的大腦無法同時應付多重任務。當你執行多重任務時,你就是在妨礙大腦把信息存入短期記憶的努力—這個進程很脆弱,很難從頭重來。信息如果不能進入短期記憶,以后你就想不起來。
多重任務經常讓我們手忙腳亂,原因就在于此。的確,你可以在走路的同時嚼口香糖。你在跟朋友打電話的同時,也可以疊衣服。雜技演員在騎獨輪車的同時,還會耍弄彩球。這些都是機械性的任務,不需要耗費多少腦力。不過,在很多情況下,多重任務—尤其是在你力圖完成兩項截然不同的任務,而每項任務又都需要思考和注意力的時候—會使得信息難以編碼進入長期記憶。這就引出了我有關有序組織的第三原理://多重任務通常會讓你降低效率。//
例如,在Google公司有一個大家普遍接受的做法,開會時都開著筆記本電腦。這不是說人們不關注會議,而只是說大家都有不同的事情要做。同時舞弄幾件事,看起來很有效率。然而,事與愿違。到頭來,我們很多人顯然錯失了會議上的很多重要內容,因為我們同時應付多重任務,無法全神貫注于周邊的事情。我們要么聽不見會議發言,要么即使聽見了,也無法集中精力去關注,這就意味著相關內容根本沒有進入短期記憶的希望。
會議上開著筆記本電腦,實際上會降低工作效率,這一點明確之后,Google公司召開的一些會議明確規定“禁帶電腦”。當然,這樣產生了一個意料之外的后果:每當人們認為自己有更重要的事情要處理時,他們就會直接起身離開會場。這多少會分散會議發言人的注意力,但是起碼會讓離席者的注意力得到更加高效的利用。(運用方法得當,筆記本電腦實際上可以讓與會者共同關注同一問題,而不是讓他們分別關注與會議主題毫不相干的內容。在第11章,你將會明白我的意思。)
多重任務也可能讓你付出高昂的代價。不久之前,開車時發送一條文本信息時,我記住了這個教訓。(順便說一句,在公路上執行多重任務是個尤其糟糕的想法。)當時遇到紅燈,我正要停車。不幸的是,我對自己跟前車之間的距離判斷失誤,因為我沒有全神貫注。自然我撞上了那輛車。還好無人受傷,不過那條信息成了我發過的代價最大的一條。(別擔心,我再也不會在開車時發信息了。在加利福尼亞州及其他幾個州,這種行為已經是違法的了。)
從短期記憶轉入長期記憶
假定每次收到新信息時你都會予以關注,而且你也不會同時執行多重任務。那么,你如何讓那條信息保存的時間超過幾分鐘呢?你會利用認知科學所說的“編碼”(encoding)過程,把這條信息從短期記憶轉入長期記憶。
“編碼”這個術語意味著有些東西要從一種形式轉變成另一種形式。在大腦中,短期記憶的內容進入長期記憶時會成為一種不同的形式。以電話號碼為例,自己理解這個過程。
愉快地開啟長期記憶的閘門,回顧一下即將成為你親密愛人的他(或她)第一次給你留電話號碼時的情景。如果你當時沒有地方寫下號碼,大概你會努力去記住它。這會是怎樣的過程呢?你可能在頭腦中一位數一位數地、一遍又一遍地不斷重復那個號碼。認知學者把這個過程稱為“復誦”。通過復誦號碼,你把它從短期記憶編碼為長期記憶。經過編碼,你就得以如約給你的未來愛人打電話。(今天,很多人甚至不記得配偶的手機號碼,因為號碼都存儲在自己的手機里。不過,在這里還是按照我說的來理解。)
假如一切進展順利,你在一個時期內固定跟這個人交往,你就不必繼續復誦那個號碼,因為號碼已經存儲在長期記憶中。然而,一旦你記住了那個號碼,可能你也會注意到奇怪的事情:你能想起整串號碼,這沒有問題,可是,要從號碼序列中挑出單個數字,你或許無法輕松記起。譬如,如果我問你,愛人電話號碼的第五位數字是什么,你不費點兒勁兒可能還真想不起來。很可能你需要從頭開始,然后在心里一位數一位數地往后數,直至數到第五位。
第一次編碼時你是怎樣記起電話號碼的,以后你又是如何記起來的,注意其中的區別。當你復誦電話號碼時,那是一串單獨數字的組合。一旦完成編碼,整個號碼就變成了一件事,不再由獨立的單位組成。
事實的確是這樣,不過誰會在意這個呢?當然不大可能需要你憑記憶說出電話號碼的第五位數字是什么。不過,這個例子表明我們在記憶事情時面臨著一個困難:當以不同于初始編碼的形式或語境追憶信息時,我們的大腦會遇到麻煩。很快我們就會看到,這一困難會成為有序組織的巨大障礙。
此處所說的“編碼”關鍵在于難以找到一種信息轉入長期記憶的方式,讓你能在以后需要時可以輕松回憶起那些數據。如果你無法記起那些信息,你就不能使用這些信息,這就意味著它們就像儲藏室里壓箱底的雨衣一樣,只是在你腦子里白占地方而已。不過,這就是有關編碼的關鍵:如果思緒紛亂,你根本就無法編碼信息。這就是說,你今后記起這一信息的機會是零。換言之,你是在浪費時間。
信息在你大腦中經過短時間的不斷重復(這不是最有效的辦法—加上你要是不小心大聲念出來,會有被人認為很傻的風險),你是怎樣增加將其成功轉換為長期記憶從而以后能夠輕松記起的機會呢?且看一個故事。
用故事幫助記憶
我知道,你認為自己的記憶力很好。我也相信你。不過,我敢肯定,在回憶那些不經意的信息時,你會感到很吃力,起碼有時候會是這樣。例如,你現在還記得一開始我讓你盡力記住的那些東西嗎?這次你在回憶環顧四周看到的東西時,記憶的效果會比第一次好一些,因為我們在一分鐘之前復誦過那些內容。但是,我敢說你無法把那些東西全部回憶起來。
然而,如果我給你一張清單,讓你從中選出看過的東西,大概你會表現得更好一些。那是因為這項任務涉及的是識別,而不是記憶。由于受大腦對數據編碼和記憶方式的影響,識別要比回憶輕松得多。只要有可能,你愿意做多項選擇題,原因就在這里。很不幸,我們的生活大多都是圍繞記憶來組織安排的,現實生活中沒有那么多的多選題可做。
我們再次稍事停頓,再做一個快速記憶測驗。你在餐館點了飯菜,等到上菜時卻發現錯了,最近發生這種情況是在什么時候?為了回答我的問題,你可能正在思考:“嗯,我在哪里點了菜,但是端上來的是別的呢?可能是在聽不太懂我說話的一個地方?哦,對了,就是在日本料理店吃飯的那個晚上……”
最有可能的是,你關于上錯菜的回憶是以故事的形式出現的。你的大腦找到了一個故事(此前經歷的記憶),在故事當中,服務員給你上錯飯菜。你的回憶并不僅僅是從腦海里的陳年舊事中提取出過去經歷的單一事實,而是涉及人物、地點及其他相關內容。通過那個故事,你可能會回憶起某些別的信息,比如你點的菜是什么,送上來的菜是什么,餐館的名字叫什么,甚至還有你當時穿的是什么衣服(尤其是在服務員不小心把紅燒湯汁濺到你身上的情況下)。
“故事”這個詞是關鍵。我們更容易記住的不是事實本身,而是作為故事要素的事實。事實干巴巴的,通常也會令人生厭。如果我們無法建立事實之間的聯系,那么頭腦就難以輕松地記住事實。而故事則是另外一種情形,它具備事實本身所缺乏的方方面面:顏色、行為、特征、景象、氣味、聲音、情緒,以及可以與我們發生關聯的所有內容。針對故事描述的內容,我們可以描繪出自己在做、未做或已做的情形。故事把那些事實串起來,置入有意義的,因而也是可記憶的上下文語境。
根據定義,有序組織需要把零散信息按照有用的順序存放起來。而給這些信息排序則要求將其編碼,并能準確地回憶起來。大腦想要回憶起來的信息不是支離破碎的點點滴滴,而是一個一個的故事。這樣一來,對于更好的有序組織而言,找到把事實融入故事的方式就是至關重要的。
要回憶一個事實,先努力想想第一次注意到那個事實時你正在干什么,這是很有幫助的。換句話說,要去回憶為事實提供上下文語境的那個故事。你當時所做的是與事實相關的故事。在我妻子桑婭尋找她錢包的時候,我經常會看到這種情形。她在房間里走來走去,自言自語地嘟囔著:“嗯,我記得剛才就是在這里,我正在這兒看狗,然后我到了那邊,拿起一本雜志……啊!我在臥室里拿出了唇膏!”她在那里敘述一個故事,故事說明她可能是怎樣丟錢包的,還有錢包在手上的最后時刻她在干什么。這類故事通常能夠幫她記起她把錢包誤放在哪里。當然,她可以總是把錢包放在同一個地方,然后只要記得那個地方就可以了。不過,這不是她的風格。
為了能夠記得,總是按同樣的方式做事情,這個策略對找錢包來說是有效的。但是,對我們要處理的其他大多數事情來說,那是不管用的。而這就是故事的用武之地。由此引出了我關于有序組織的第四原理://利用故事去記憶。//
剛到百代唱片公司的那幾個月,針對公司面臨的問題,特別是在數字音樂權益方面,我接受了很多采訪。在回答采訪和發表演講時,我需要有關自己工作的一些事實數據,諸如唱片銷售商200強的唱片銷量所占百分比之類。
在談話過程中穿插一些經過深思熟慮的事實會強化你的論證,闡明你的主旨和要點。然而,我在記憶事實方面十分糟糕,記憶數字尤其差勁。而我又不能對記者說:“嘿,稍等片刻,我上網查點東西,這樣我能解釋明白我的意思。”與此不同,我采用了一種更好的策略,把我想要記住的那些事實編排進有關音樂發燒友及其需求的故事中。這個世界怎么變化,那些變化如何影響人們的購買行為,這些行為跟唱片銷售商200強的銷量百分比怎樣發生相互作用,故事講的就是這些問題。
我不是努力通過百分比本身去記住這個數值,而是集中精力去記住那個故事。有了故事,百分比數值就會趕過來湊熱鬧,就像是在后院里采摘水果會招來蒼蠅一樣。故事給出了信息內涵的細節碎片,這就讓我更容易回憶起來。希望別人也會明白我所努力的要點。
我以另一種方式提出第四原理:利用故事去記憶,在對數據編碼之前,故事可以幫你回憶起以后要用到的信息。那么,你可以采用方便以后易于回憶的方式,把信息融入故事當中。當然,這個辦法并不簡單。你不是神奇魔法師,不大可能預知未來。然而,如果你能想到以后為什么或者怎么樣去回憶相關信息,你就可以更好地給信息編碼。稍后我會分享利用故事幫助記憶的一種方法,這種方法不需要你預見未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