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論 當前的問題情境 / 1
第一節 對講座的任務的規定 / 3
第一部分
揭示當前哲學的基本趨勢 / 13
第二節 闡明人類學的趨勢 / 16
1. 作為學科的人類學 / 16
2. 作為哲學的一種基本趨勢的人類學 / 21
3. 一種哲學人類學的觀念 / 25
第三節 闡明形而上學的趨勢 / 29
1. 當今對形而上學的預備 / 29
2. 論形而上學概念 / 31
3. 作為學院標題的“形而上學” / 35
4. 形而上學史上的兩個動因(Motive) / 38
5. 康德對形而上學的奠基 / 45
第四節 兩種趨勢在哲學之本質中的原初統一性問題 / 51
1. 為作為此在形而上學的形而上學奠基 / 51
2. 作為本己哲學活動之基本問題的存在問題 / 54
3. 存在問題的本源,出自對存在的理解 / 57
4. 形而上學史概覽 / 58
第二部分
與德國觀念論的爭辯 / 61
第一篇 費希特 / 63
第五節 導 論 / 65
第一章 知識學第一部分。對全部知識學之諸原理的表述進行解釋 / 69
第六節 對主題與方法的普遍規定 / 69
1. 主題:無條件的諸原理 / 69
2. 方法:建構的基本特征 / 71
第七節 討論第一個——絕對無條件的——原理 / 74
1. 《全部知識學的基礎》第一節的布局 / 74
2. 第一步:保障投開的基礎——經驗意識的最高事實 / 74
3. 第二步:投開的實施——將事實投開到本原行動 / 84
4. 第三步:對在投開中揭示出來的東西進行加工—— 自我性的本質規定性 / 87
5. 贏獲第一個范疇 / 90
第八節 討論第二個——在內容方面有條件的——原理 / 91
1. 劃分 / 91
2. 第一次保障投開的基礎:在其行動方式上進行對置的(Entgegensetzens)事實 / 93
3. 進一步保障投開的基礎:對立設置活動在其產物方面造成的事實 / 98
4. 投開的實施:描述本原行動 / 100
5. 對在投開中揭示出來的東西進行加工:鑒于非我而對自我性的本質規定進行擴展 / 101
6. 贏獲第二個范疇 / 103
第九節 討論第三個——在形式方面有條件的——原理。第一部分:對這個原理的主題性探討 / 105
1. 一個“理性的權力命令”的問題格局 / 105
2. 對任務的演繹(A):對第三種行動中的設置活動之形式的演繹 / 109
3. 對任務的進一步規定和解決(B) / 111
4. 檢驗這里提出的行動是否真的解決了任務(C) / 115
5. 所有三個原理的總公式(D) / 117
6. 插語:在費希特那里確定性優先于真理 / 119
第十節 討論第三個——在形式方面有條件的——原理。第二部分:將討論運用于根據律這一邏輯原理,并推導出第三個基本范疇 / 120
1. 根據律 / 121
2. 思的一般規定 / 126
3. 討論知識學的理念 / 128
4. 合題的和反題的判斷 / 133
第十一節 關于“自我存在”的暫行考察。對第三個原理的討論的第二部分的結語 / 138
1. 正題判斷的特性 / 138
2. 主體概念 / 147
3. 自我的有限化 / 157
4. 批判的和教條的哲學 / 160
5. 第三個基本范疇 / 166
第十二節 強化突出與德國觀念論的爭辯的對象,并駁斥米施對《存在與時間》的批判 / 166
第二章 知識學第二部分。理論知識的基礎 / 176
第十三節 澄清觀念的任務 / 176
1. 再次展示三個原理 / 176
2. 第三個原理包含的兩個命題 / 178
3. 在表象的本質方面的爭論。觀念論與實在論 / 181
第十四節 交互規定 / 189
1. 理論的知識學的指導原則中的沖突(B 部分) / 189
2. “非我規定自我”這一命題蘊含的諸種對立(C部分) / 191
3. “自我規定其自身”這一命題蘊含的諸種對立(D部分) / 194
4. 想象力(E 部分) / 201
第三章 知識學第三部分。實踐科學的基礎 / 212
第十五節 純粹活動與客觀活動之間的沖突 / 212
第十六節 挽救意向性 / 216
第二篇 對早期謝林的暫行考察 / 227
第十七節 費希特的事業與青年謝林的顯著的狹窄性 / 229
第十八節 謝林的自然哲學 / 233
第三篇 黑格爾 / 243
第十九節 對絕對觀念論進行奠基的理念 / 245
1. 黑格爾的諸種開端 / 245
2. 黑格爾形而上學的基本意圖 / 248
3. 一門絕對原理形式下的哲學的原則 / 254
4. 哲學運思與一個哲學體系的關系 / 257
第二十節 對絕對者之現實性的追問 / 260
1. 關于未來與黑格爾進行某種爭辯的方式 / 260
2. 作為絕對當前(absolute Gegenwart)的永恒 / 263
3. 《精神現象學》的地位 / 267
4. 開端問題 / 277
5. 哲學作為“它那個時代的”哲學 / 285
補遺 / 289
一般人類學[ 第二節 ] / 291
[ 第二節,第3 小節 ] / 291
四個問題[ 第四節 ] / 292
總結:[兩種趨勢在哲學之本質本身中的原初統一的問題][第四節] / 294
第一部分的總結與向第二部分的過渡[ 第五節 ] / 295
導論[ 第五節 ] / 296
文獻[ 第五節 ] / 297
扼要重述[ 第七節 ] / 298
非我[ 第八節 ] / 298
導論。扼要重述[ 第八節,第4 小節 ] / 299
導論。扼要重述[ 第八節,第5 小節 ] / 299
[ 第十節 ] / 300
生存論環節[ 第十一節,第1 小節 ] / 301
[ 第十一節,第1 小節 ] / 301
[ 第十一節,第1 小節 ] / 302
[ 第十一節,第2 小節 ] / 302
笛卡爾主義的立場[ 第十二節 ] / 303
對第141-143 頁的總結[ 第十三節,第1 小節 ] / 304
費希特——批判[ 第十三節,第1 小節 ] / 305
[ 第十三節,第1 小節 ] / 306
德國觀念論中的自我性。辯證法[ 第十三節 ] / 307
[ 第十三節 ] / 308
費希特——批判[ 第十三節 ] / 309
費希特——批判[ 第十三節 ] / 309
扼要重述[ 第十四節 ] / 309
[ 第十四節 ] / 310
[ 第十四節,第4 小節 ] / 311
費希特的知識學[ 第十五節 ] / 311
過渡性的考察[ 第十七節 ] / 312
費希特——批判[ 第十七節,第1 小節 ] / 312
謝林[ 第十七節 ] / 313
[ 謝林與費希特哲學的比較 ] [ 第十七和第十八節;見第186 和第193 頁 ] / 314
《我的體系之敘述》[ 第十七節 ] / 315
謝林——批判[ 第十七節 ] / 316
“形式的”絕對者概念[ 第十七節 ] / 317
審美生產(aesthetischen Produktion)的演繹[ 第十七節 ] / 318
[ 第十七節 ] / 319
反思的立場——此在的形而上學[ 第十九節 ] / 320
[ 第十九節 ] / 322
[ 第十九節 ] / 322
[ 第十九節 ] / 323
黑格爾:想象力(1)[ 第十九節,第2 小節 ] / 324
黑格爾:想象力(2)[ 第十九節,第2 小節 ] / 325
[ 第十九節,第3 小節 ] / 326
[ 第二十節 ] / 327
[ 第二十節 ] / 328
論絕對者概念[ 第二十節 ] / 328
“開端”[ 第二十節 ] / 330
黑格爾[ 第二十節 ] / 331
[ 第二十節 ] / 331
增補(依據一份筆記) / 333
1. 第一節 / 335
2. 第二節,第3 小節 / 336
3. 第三節,第1 小節 / 338
4. 第三節,第4 小節 / 339
5. 第四節 / 340
6. 第五節 / 346
7. 第六節,第2 小節 / 348
8. 第七節,第3 小節 / 349
9. 第七節,第4 小節 / 352
10. 第七節,第5 小節 / 354
11. 第八節,第2 小節(第三個步驟) / 355
12. 第八節,第2 小節(第四和第五個步驟) / 357
13. 第八節,第5、6 小節 / 359
14. 第九節,第3 小節 / 360
15. 第九節,第4 小節 / 361
16. 第九節,第5 小節 / 362
17. 第九節,第6 小節 / 362
18. 第十節,第1 小節 / 363
19. 第十節,第2 小節 / 364
20. 第十節,第3 小節 / 365
21. 第十一節,第1 小節 / 369
22. 第十一節,第2 小節 / 369
23. 第十一節,第3 小節 / 373
24. 第十一節,第4 小節 / 375
25. 第十二節 / 377
26. 第十三節,第1 小節 / 381
27. 第十三節,第3 小節 / 383
28. 第十四節,第1 小節 / 384
29. 第十四節,第2、3 小節 / 385
30. 第十四節,第4 小節 / 390
31. 第十六節 / 394
32. 第十七節 / 399
33. 第十八節 / 402
34. 第十九節,第1 小節 / 403
35. 第十九節,第2 小節 / 406
36. 第二十節 / 409
附錄:學院學習導引(1929 年弗萊堡夏季學期講座,赫爾伯特· 馬爾庫塞的筆記) / 417
[ 學院學習——在世界之整體中生存 ] / 419
對洞穴神話的解釋 / 423
編者后記 施特魯伯/ 437
確定性與有限性——論海德格爾的德國觀念論研究(代譯后記)
莊振華 / 4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