進入新常態以后,勞動力紅利趨于消失,傳統的要素驅動型模式難以為繼,如何找到經濟增長的新動力,實現經濟發展方式的轉型是當前中國經濟迫切需要解決的重大問題。《質量創新與中國經濟發展》提出,質量的創新是當前中國經濟發展中*重要的創新形式之一,并且其能夠實現新常態下經濟更高質量的發展。
書中所提出的質量創新理論,經濟增長質量理論,質量治理理論等,既具有重要的理論原創性,同時還大量使用了一手的調查數據和案例,對于中國經濟發展的實際具有深刻的解釋力。同時,本書大量地研究經濟發展的政策問題,對于政府和企業應用部門具有重要的參考價值和可讀性。
進入新常態以后,勞動力紅利趨于消失,傳統的要素驅動型模式難以為繼,如何找到經濟增長的新動力,實現經濟發展方式的轉型是當前中國經濟迫切需要解決的重大問題。本書從質量創新角度出發,對于當前中國經濟發展的轉型升級道路,提供了兼具理論性、現實性與可行性的路徑設計,提出質量的創新是提高中國經濟發展的重要新動力。
《質量創新與中國經濟發展》對質量創新與經濟發展的理論關系、質量創新對于經濟發展質量提升的作用機制、質量創新對于微觀主體全要素生產率提升的影響效應、質量治理體系改革對于微觀產品服務質量與宏觀經濟發展質量的“雙提高”的政策績效、質量提升對于中國經濟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重要意義等關鍵問題均進行了深入研究,并采用武漢大學質量院主導開展的 “中國企業-員工匹配調查” “中國質量發展觀測調查”的大樣本一手數據,增強了研究結論的穩健性和可靠性。
《質量創新與中國經濟發展》的理論創新性、數據獨特性和政策實用性,對于政府和企業相關部門具有重要的參考價值。
在經歷了多年的高速增長后,中國經濟發展正面臨三十余年未有之巨變。近五年來,宏觀GDP增速不斷探底下行,從2011年的9.2%逐漸下降到2015年的6.9%,“L”形經濟走勢下宏觀經濟的整體回暖仍未明朗;與此同時,國際市場需求持續疲軟,出口增速從2011年的20.3%快速滑落到2015年的-1.8%;而多年來“穩增長”所依賴的投資驅動、需求刺激等政策,其邊際收益也逐漸下降。近五年來,盡管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總額始終保持著年復合增長率高達15.98%的快速擴張,然而規模以上企業實現利潤的增速,卻從2011年的25.4%跌落到2015年的-2.3%,投資效率不高且難以持續。此外,雖然政府在耐用消費品、生活性服務業等領域出臺了一系列消費補貼、信貸刺激等優惠政策,然而國內需求卻始終難以提振。剔除價格因素后,全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的增速更從2011年的17.1%逐年下降到2015年的10.6%。站在2016年的當下,我們不免疑問:為什么傳統的“出口、投資、消費”三駕馬車對于宏觀經濟增長的拉動越來越顯得力不從心?曾經屢試不爽并有效支撐中國經濟長期高速增長的總需求擴張政策,為什么出現了邊際收益遞減甚至“政策失靈”?中國的經濟發展究竟出現了怎樣的結構性問題?解決上述問題的結構性改革路徑又究竟是什么?
對于上述問題的探索,既是國內經濟學界一直研究的熱點,更事關中國宏觀經濟發展的方向與前途。尤為嚴峻的是,在人口紅利減退、勞動成本快速上升的背景下,留給中國經濟通過轉型升級從而實現宏觀經濟企穩向好的戰略機遇期已然不多,結構調整任務日益緊迫。一方面,對于中國經濟這艘巨輪而言,如果聽任其沿著既有慣性在低要素成本推動、大規模投資需求刺激的老路上顛簸前行,則將在內生增長動力衰減、外部要素成本上升的雙重壓力下,或在較大概率事件上陷入經濟長期停滯的“中等收入陷阱”而難以自拔,使經濟發展失去十年甚至二十年。另一方面,如果準確找出困擾中國經濟持續、健康、高質量增長的關鍵瓶頸,則將為轉變經濟發展方式提供明確、有效的路徑指引,從而使中國經濟的創新活力持續增強,全要素生產率水平穩步提高,進而實現中國經濟發展從速度型的1.0版本向質量型的2.0版本的華麗轉身。
然而,困擾中國經濟持續發展的核心問題究竟是什么?基于研究視角的差異,現有文獻對此給出的解釋也有所不同。然而,從中國改革開放以來長期經濟增長的宏觀角度進行定量觀察,學者們則普遍發現如下特征性事實:盡管中國經濟在長期保持了宏觀經濟的快速增長,然而數量、規模的快速擴張并未引致產業結構狀況、自主技術創新能力、全要素生產率水平的相應提高,宏觀經濟增長質量的改善仍有較長的路要走。此外,來自于國際經濟學、內生增長理論的大部分微觀經驗證據表明,與西方發達市場經濟相比,眾多的中國企業仍處于國際價值鏈分工的低端環節,產品質量不高,消費替代彈性較大,溢價能力與經營績效的內生調整能力較弱,企業經營發展容易受到外部市場需求環境的影響。與此同時,勞動經濟學領域的大量實證研究發現,在人口紅利背景下,伴隨城市化進程的快速發展,大量農村剩余勞動力的轉移為中國的長期高速經濟增長提供了充裕的勞動力供給,然而勞動力教育程度、技能水平、健康狀況等人力資本質量與先進經濟體的差距仍然較為明顯,投入的要素質量不高也顯著制約了中國經濟從質量階梯低端向質量階梯高端的躍升?偨Y上述現有研究,我們發現:
微觀要素投入和產品質量不高是造成中國宏觀經濟增長質量偏低的重要原因,而切實提高質量創新能力,則是實現中國經濟轉型升級、持續發展的關鍵所在。為此,本書以《質量創新與中國經濟發展》為題,系統運用經濟學的研究方法,對上述主題進行多角度、多層次的理論和實證研究。
本書共有十九章,分成三個部分。從宏觀角度出發,本書第一部分首先對質量創新與中國經濟發展的關系進行了理論闡述。通過對發展經濟學、內生增長理論的系統梳理,該部分對質量創新、經濟發展質量等核心概念的內涵進行了清晰的理論界定,并從經濟學角度對質量創新與經濟發展質量的測評體系、作用機制以及兩者之間的理論關系等問題進行了完整的模型構建。在此基礎上,該部分結合當前中國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現狀,運用大規模的一手調查數據,還對質量創新對經濟發展質量的影響效應進行了實證檢驗,并提出了具體的相關政策建議。
理論分析發現,供給側結構性失衡問題是制約當前中國經濟發展的關鍵,而提高微觀主體的質量創新能力,則能有效滿足消費者日益增長的高質量需求,對于實現總供給和總需求的再平衡、提高經濟發展質量與可持續增長能力具有重要作用。然而,中國微觀企業的質量創新狀況究竟如何?不同群體消費者質量需求的評價現狀究竟怎樣?質量創新對于中國企業的轉型升級、產業質量競爭力的提高又具有怎樣的作用?由于一手經驗證據的缺失,現有研究對上述問題的實證研究并不充分。為解決上述問題,本書第二部分將系統運用2015年“中國企業—員工匹配調查”、2012—2015年“中國質量發展觀測報告”等微觀數據,對當前中國企業質量創新現狀、不同群體消費者質量需求評價狀況等問題首次進行定量考察。在此基礎上,該部分對當前中國企業如何從“速度型盈利模式”向“質量型盈利模式”轉型升級,如何提升質量競爭力以滿足消費者日益增長的質量需求,結合實證結果提出了具有針對性的政策建議。
實證研究表明,基于質量創新的“質量型盈利模式”能充分滿足消費者差異化、多樣化的質量需求,從微觀角度將對企業經營績效的改善、質量競爭力的提升具有正向因果效應,并對中國宏觀經濟發展方式從“要素驅動型”向“全要素驅動型”轉型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然而,調查數據也揭示出,現階段中國微觀產品和服務質量水平仍然不高,消費者的質量滿意度依然偏低,眾多企業仍然延續傳統“速度型盈利模式”的固有慣性向前發展,質量型發展的轉型升級仍然步履蹣跚。中國微觀產品和服務質量的提升遇到了怎樣的制度阻礙?以歷史為鏡鑒,以他山之石為觀照,中國的質量治理水平應如何提升,質量治理方式應該如何改革?為此,本書第三部分的相關章節,則給出了筆者對于上述問題的若干思考。在這一部分,通過對傳統中國質量治理體制的長時段梳理,揭示出中國質量治理從“政府單一主導”向“市場多元共治”演進的歷史脈絡,并對市場經濟條件下中國經濟發展質量治理方式的改革路徑、制度安排進行了系統研究。此外,通過對美國等成熟市場經濟質量治理方式的系統分析,并基于發展經濟學、制度經濟學的研究范式,該部分提出了經濟發展質量治理一般性理論。在此基礎上,運用現場案例訪談、一手調查數據計量分析等方法,本部分還對代表性行業質量創新的經典模式、現階段政府質量治理的政策績效等問題展開了細致的實證研究。通過長時段的歷史梳理、詳細的理論分析與實證檢驗,筆者認為:為實現中國質量從側重于安全、健康、節能、環保等“底線型要求”向滿足消費者差異化、多樣化質量需求等“發展型目標”的轉型,首先,應加快改革政府主導的質量治理體系,充分發揮市場的決定力量。其次,要切實改革現有質量治理體制中不利于企業質量創新能力提升的政策扭曲因素,激活微觀主體,通過提升要素投入質量、優化資源配置結構以實現更高的質量收益,使基于消費者需求評價的市場選擇機制成為引導中國微觀產品和服務質量提升的核心動力。最后,大力推動質量信號的市場化改革,加快轉變中國現有行政主導下的質量信息供給體系。促進標準、認證、認可等領域第三方質量中介服務機構的廣泛培育,最終構建符合經濟發展要求、以“政府、企業、消費者、第三方機構”等市場主體多元共治為特色的質量治理體系。
同本領域其他研究著作相比,本書具有如下三個方面的特點:
第一,本書的研究視角較為獨特。與現有經濟學著作多從技術創新、研發投入等不確定性因素以及制度改革、人力資本提升等長期性因素角度探討中國經濟發展方式轉變問題有所不同,本書首次從質量創新角度出發,對于當前中國經濟發展的轉型升級道路,提供了兼具理論性、現實性與可行性的路徑設計。圍繞質量創新與經濟發展的研究主題,本書對質量創新與經濟發展的理論關系、質量創新對于經濟發展質量提升的作用機制、質量創新對于微觀主體全要素生產率提升的影響效應、質量治理體系改革對于微觀產品服務質量與宏觀經濟發展質量的“雙提高”的政策績效等關鍵問題,從理論與實證角度均進行了深入研究。此外,與現有質量研究著作多從企業質量管理方法、質量管理模型等角度進行探討有所不同,本書對于質量問題的研究,則始終基于中國經濟發展的宏觀視野,著重研究質量創新、質量提升對于中國經濟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重要意義,以及質量創新對于中國經濟從“要素驅動型”轉向“全要素驅動型”的關鍵影響,而不囿于產品質量管理、企業質量管理的微觀視角。
第二,對于大量一手調查數據的系統應用。與現有著作多運用統計年鑒數據、官方企業調查數據進行實證研究有所不同,本書各章對于質量創新與中國經濟發展問題的實證研究,均基于2015年“中國企業—員工匹配調查”、2012—2015年“中國質量發展觀測報告”一手調查數據。上述調查均由筆者所在機構主導開展,并聯合美國斯坦福大學、法國圖盧茲大學、日本早稻田大學、香港科技大學、清華大學、中國社科院等國內外一流學術機構的知名學者共同參與;谇昂蠖嗄甑脑囧e調整、大規模的人員資金投入與嚴格的質量控制,上述調查數據在樣本抽樣隨機性、指標問項多元性、樣本信息及時性上均達到了很高的質量標準。運用上述一手調查數據對質量創新、經濟發展質量等問題進行實證研究,既可有效解決宏觀經濟數據由于難以規避“加總謬誤”,從而對實證研究結論的偏差影響,也可有效解決由于官方公開調查數據具有較強的時滯性,從而對研究結論具體政策價值的潛在干擾。同時,本書各章研究均采用相同的調查樣本進行量化研究,也避免了數據來源不一致性所造成的樣本選擇偏誤,有力保證了研究結論的穩健性與可靠性。
第三,理論建模與實證分析相結合的研究方法。與現有著作或僅從理論上對質量創新、中國經濟發展等問題進行探討,或僅采用簡化的定量分析方法對上述問題進行實證檢驗有所不同,本書各章對于質量創新與中國經濟發展的研究,均較為系統、全面地采用了經濟學的研究范式。借鑒發展經濟學、內生增長理論、制度經濟學的理論分析方法,本書對于質量創新與宏觀經濟發展的理論關系、宏觀經濟發展質量的一般性理論、利益一致性的標準理論等重要問題,采用規范的經濟學理論分析范式構建了較為完備的理論模型。在此基礎上,本書各章分別采用工具變量法、聯立方程估計、傾向得分匹配等主流的因果效應識別策略,對質量創新對于中國宏觀經濟發展質量的貢獻度、質量型盈利模式對于微觀企業經營績效的影響效應、質量治理的政策績效等相關問題,也進行了嚴格的計量分析。基于理論建模與實證分析相結合的研究方法,本書的研究結論具有較強的邏輯自洽性,也使本書對上述問題的政策建議具有了更高的可信度。
查看全部↓
程虹,經濟學博士、教授、博士生導師,中國企業-勞動力匹配調查管理委員會主任,武漢大學質量院院長,《宏觀質量研究》主編,宏觀質量管理湖北省協同創新中心任,國家社科基金重大招標項目《我國質量安全評價與網絡預警方法研究》首席專家。
目錄
目錄
第 一 部 分
第一章質量創新與經濟發展質量/ 003
第一節質量創新能力不足約束了經濟發展質量提升/ 003
第二節質量創新的內涵/ 004
第三節質量創新是宏觀經濟重要的供給側管理/ 009
第四節以質量創新驅動經濟發展質量提升的政策建議/ 014
第二章經濟發展質量的一個一般理論/ 021
第一節現有經濟發展質量理論缺乏微觀基礎/ 021
第二節經濟發展質量的一個新定義/ 023
第三節基于微觀產品質量的經濟發展質量理論/ 024
第四節微觀產品質量與經濟增長質量的一個實證分析/ 029
第五節政策建議/ 032第三章經濟發展質量
——模型建構與測評方法/ 033第一節經濟發展質量評價的現實需求/ 033
第二節經濟發展質量評價的理論假設/ 034
第三節經濟發展質量評價的模型設計/ 036
第四節經濟發展質量評價的指標體系/ 039
第五節經濟發展質量評價的測評方法/ 042
第六節結論與政策啟示/ 049第四章中國經濟的轉型
——從“速度時代”到“質量時代”/ 050第一節“質量時代”的提出/ 050
第二節“質量時代”具有現實和理論的必然性/ 051
第三節“質量時代”的主要特征/ 053
第四節“質量時代”經濟發展的政策重點/ 060第五章中國經濟的內生增長
——質量強國/ 068第一節質量強國是內生增長的重要途徑/ 068
第二節質量強國的背景分析/ 070
第三節質量強國的路徑與手段/ 076
第四節質量強國的資源與要素/ 080
第五節質量強國的制度基礎/ 085
第六節加快建設質量強國的政策啟示/ 090
第六章質量創新: 新常態下經濟發展的新動力/ 094
第一節質量創新為何能夠成為新動力?/ 094
第二節質量評價變化與我國宏觀經濟增長趨勢高度一致/ 095
第三節質量評價結構變動反映了我國經濟結構變動/ 097
第四節質量信息的不對稱抑制了我國有效需求的增長/ 099
第五節城鄉質量二元性的降低緩解了我國經濟的二元性/ 102
第六節產品質量評價影響區域經濟增長/ 106第 二 部 分
第七章企業轉型升級
——基本狀況與路徑選擇/ 111第一節企業轉型升級的理論與現實背景/ 111
第二節企業轉型升級的全面調查——CEES數據介紹/ 112
第三節企業轉型升級現狀的特征性事實/ 116
第四節企業轉型升級的路徑選擇/ 130
第五節主要結論與政策建議/ 135第八章“速度型盈利模式”與“質量型盈利模式”
——企業績效的異質性/ 139
第一節“速度型盈利模式”與“質量型盈利模式”解析/ 139
第二節速度型盈利與質量型盈利分化的模型建構/ 142
第三節研究數據說明/ 149
第四節質量創新對企業全要素生產率影響的實證分析/ 153
第五節結論與政策建議/ 158
第九章制造業質量競爭力理論分析與模型構建/ 161
第一節質量競爭力研究回顧/ 161
第二節制造業質量競爭力的理論內涵/ 164
第三節制造業質量競爭力測評模型/ 167
第四節模型的進一步討論/ 171
第五節政策建議/ 173
第十章質量安全、風險治理與企業發展/ 175
第一節大數據時代的質量安全風險治理/ 175
第二節文獻回顧/ 177
第三節基于互聯網的質量安全風險分類模型/ 179
第四節對模型的一個實證分析/ 182
第五節結論與政策建議/ 188第十一章質量創新與內需增長
——來自消費者調查的實證分析/ 190第一節質量創新為何能拉動內需/ 190
第二節文獻回顧/ 191
第三節評價方法、模型建構與數據解釋/ 195
第四節質量創新與內需增長——一個實證分析/ 198
第五節政策建議/ 213第十二章環境質量與經濟發展
——來自不同人群的實證分析/ 216第一節環境質量評價的研究回顧/ 216
第二節環境質量評價的數據分析/ 218
第三節不同群體的環境質量評價——特征性事實/ 220
第四節不同群體的環境質量評價——進一步的討論/ 227
第五節政策建議/ 229
第 三 部 分
第十三章中國質量治理的歷史分析/ 233
第一節古代質量治理體制的當代價值/ 233
第二節秦漢時期政府對官私造產品質量實施直接管理/ 236
第三節唐宋時期政府對商品質量逐步由直接管理向間接管理轉變/ 241
第四節明清時期政府對商品質量實施間接管理基本定型/ 249
第五節政策啟示/ 256
第十四章美國質量治理的比較分析/ 259
第一節中美質量治理績效的差異/ 259
第二節美國質量治理特征之一: 風險驅動/ 261
第三節美國質量治理特征之二: 獨立監管/ 268
第四節美國質量治理特征之三: 共同治理/ 273
第五節政策啟示/ 278
第十五章經濟發展質量的治理理論/ 282
第一節經濟發展質量治理的研究回顧/ 282
第二節經濟發展質量治理的理論假設/ 283
第三節經濟發展質量治理體制的框架設計/ 286
第四節政策啟示/ 290
第十六章經濟發展質量治理的改革與創新/ 291
第一節市場經濟條件下的經濟發展質量治理/ 291
第二節現有經濟發展質量治理體制的問題分析/ 294
第三節經濟發展質量治理體制改革的制度安排/ 299
第四節政策建議/ 305第十七章經濟發展質量治理的案例研究
——基于利益一致性的標準/ 307第一節標準在經濟發展質量治理中的作用/ 307
第二節標準治理的一個案例——沙灣鎮洗水機聯盟標準/ 309
第三節聯盟標準利益一致性的理論分析/ 313
第四節現行標準體制的利益矛盾/ 321
第五節政策建議/ 325第十八章質量治理的績效
——基于行業差異視角的實證研究/ 329第一節治理績效研究回顧/ 329
第二節質量治理績效的一個新視角——基于行業差異/ 331
第三節數據說明/ 333
第四節實證檢驗/ 338
第五節政策建議/ 341第十九章質量創新驅動經濟發展質量
——趨勢與展望/ 342第一節質量發展的新起點/ 342
第二節總體質量呈現波動性上升/ 343
第三節質量滿意需求超過質量安全需求/ 346
第四節質量安全呈現總體向好的根本性逆轉/ 349
第五節微觀產品和服務質量成為驅動經濟發展質量的創新要素/ 351
第六節通過改革促進微觀產品質量與宏觀經濟發展質量的“雙提高”/ 354
參考文獻/ 359
查看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