聯考綜合試卷寫作部分歷年真題解析。主要內容是將所屬于同一考點之下的真題進行歸類編排,并進行詳細解析,總結考點情況,闡述命題規律,然后舉一反三,編寫適量模擬試題,對試題進行解析,以達到掌握考點的效果。
第一章論證有效性分析
歷年真題
2016年綜合能力考試寫作試題
四、寫作:第56~57小題,共65分。其中論證有效性分析30分,論說文35分。請寫在答題卡指定位置的邊框區域內。
56.論證有效性分析:分析下述論證中存在的缺陷和漏洞,選擇若干要點,寫一篇600字左右的文章,對論證的有效性進行分析和評論。(論證有效性分析的一般要點是:概念特別是核心概念的界定和使用是否準確并前后一致,有無各種明顯的邏輯錯誤,論證的論據是否成立并支持結論,結論成立的條件是否充分等等)
現在人們常在談論大學畢業生就業難的問題,其實大學生的就業并不難,據國家統計局數據,2012年我國勞動年齡人口比2011年減少了345萬,這說明我國勞動力的供應從過剩變成了短缺。據報道,近年長三角等地區頻頻出現“用工荒”現象,2015年第二季度我國崗位空缺與求職人數的比率均為106,表明勞動力市場需求大于供給。因此,我國的大學生其實是供不應求的。
還有,一個人受教育程度越高,他的整體素質也就越高,適應能力就越強,當然也就越容易就業,大學生顯然比其他社會群體更容易就業,再說大學生就業難就沒有道理了。
實際上,一部分大學生就業難,是因為其所學專業與市場需求不相適應或對就業崗位的要求過高。因此,只要根據市場需求調整高校專業設置,對大學生進行就業教育以改變他們的就業觀念,鼓勵大學生自主創業,那么大學生就業難問題將不復存在。
總之,大學生的就業并不是什么問題,我們大可不必為此顧慮重重。
[參考分析]
第一,材料提供的數據時效性不足,“2012年我國勞動年齡人口比2011年減少了345萬”用的是2012年的數據,而2012年的數據不能代表2015年情況;
第二,勞動力減少并不能說明勞動力短缺,有可能是社會的職業需求下降更多,也可能是原先勞動力人口遠過于求;
第三,“近年長三角等地區頻頻出現‘用工荒’現象”,但是長三角地區僅僅是一個地域,并不能代表全國范圍的情況;
第四,“2015年第二季度我國崗位空缺與求職人數的比率均為106”,第二季度的數據并不能代表全年的,需要更多的數據來支撐;
第五,“勞動力市場需求大于供給”,這些工種與大學生無直接關系,不能得出“大學生供不應求”這樣的結論。
第六,教育程度高,不代表整體素質高,素質除了知識還包括道德、品質、價值觀等。教育程度高,也不代表適應能力強,無必然的因果關系;
第七,教育程度高未必就業容易,關鍵看社會的職業需求,而且大學生在全社會中不一定是受教育程度最高的,也不見得適應性更強;
第八,“一部分大學生就業難”與前述“大學生就業都不難”互相矛盾;
第九,即使高校調整了專業配置,但是大學生畢業后,可能社會需求又改變了,而且大學生就算改變觀念,也可能會出現高能低配的情況,也不一定能穩定就業;
第十,“鼓勵大學生自主創業,那么大學生就業難問題將不復存在。”顯然是作者的主觀臆斷。創業風險太大,九死一生,如果創業失敗,還會有更多人失業。
2015年綜合能力考試寫作試題
四、寫作:第56~57小題,共65分。其中論證有效性分析30分,論說文35分。請寫在答題卡指定位置的邊框區域內。
56.論證有效性分析:分析下述論證中存在的缺陷和漏洞,選擇若干要點,寫一篇600字左右的文章,對該論證的有效性進行分析和評論。(論證有效性分析的一般要點是:概念特別是核心概念的界定和使用是否準確并前后一致,有無各種明顯的邏輯錯誤,論證的論據是否成立并支持結論,結論成立的條件是否充分等等。)
有一段時間,我國部分行業出現了生產過剩現象。一些經濟學家對此憂心忡忡,建議政府采取措施加以應對,以免造成資源浪費,影響國民經濟正常運行。這種建議看似有理,其實未必正確。
首先,我國部分行業出現的生產過剩并不是真正的生產過剩,道理很簡單,在市場經濟條件下,生產過剩實際上只是一種假象。只要生產企業開拓市場,刺激需求,就能擴大銷售,生產過剩就會化解。
其次,經濟運行是一個動態變化的過程,產品的供求不可能達到絕對平衡狀態,因而生產過剩是市場經濟的常見現象,既然如此,那么生產過剩就是經濟運行的客觀規律,因此如果讓政府采取措施進行干預,那就違背了經濟運行的客觀規律。
再說生產過剩總比生產不足好,如果政府的干預使生產過剩變成了生產不足,問題就會更大,因為生產過剩未必會造成浪費,反而會增加物資儲備以應不時之需,而如果生產不足就勢必造成供不應求的現象,讓人們重新去過缺衣少食的日子,那就會影響社會的和諧穩定。
總之我們應該合理定位政府在經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