假如物件會說話
設想,從你一覺醒來到晚上入睡,你所觸碰的一切都會被記錄下來。再設想,如果將這些物件擺放在一起拍一張照片,那么有關你和你的這一天,從這張照片里會透露些什么呢?當陌生人看到這些按時間順序擺放的物件,會對你的生活猜出個大概嗎?他們會猜到些什么?又會遺漏些什么?
從家到工作場所,再到日常所使用的配件,我們被那些自以為對生存至關重要的物件包圍著。而這些需求龐大而紛繁——有的是生存所需,有的是裝點門面,有的用來補償,有的用來呵護,有的體現情感維系,有的體現自我表達。
本書記錄了62個人在一天之內所觸碰的物件。書中出現的人物來自六大洲,年齡跨越70個年頭(四代人)。之所以會選擇這些人,一是出于我自身的好奇,二是出于再現各類人經歷的渴望。我也想將一些家人和朋友納入其中,因為我十分想知道他們的一天能透露些什么信息。
人們所觸碰的物件依靠自身因素上升到故事作者的地位,為我們講述他們的工作、興趣、度過這一天的寄托、信仰、恐懼,以及所關心和所要學習的內容。這些照片在視覺上有極強的沖擊力,無論是人為策劃的,還是渾然天成的,都展現了每個人獨一無二的行事風格和色彩組合,它們共同構成了一粒2015年“時間膠囊”。
考慮到這些照片在未來也可用作考古研究。我有一種沖動去記錄下人們當下與物件的互動。我們對過往文明的許多了解都是從物件中受到啟發的。人們的財產、工具、器皿、衣物、手稿和藝術告訴我們他們所從事的工作,還有獵捕、種植和食品,以及如何表達自身。我們使用的物件也將會起到同樣作用嗎?
在過去的十五年間,我周游世界,涉獵過100個人種學和趨勢繪圖項目。這些項目研究人與物件之間的關系:那些被使用的物件和一些甚至還不為人所知的物件。作為一個工業設計師、人種學者和預言家,我所擅長的是預見人類將會置身的情景和他們將會使用和需要的物件。
在上流社會,上流社會,我的研究、設計和制造公司都致力于此類項目的運營,它同時也支持一些自創項目,比如,寫本書之類的。在我創立自己的公司之前,我是西摩鮑威爾公司的未來部總監和研發部主任,那是一家有關產品設計和創新的顧問公司。
技術對我們生活的方方面面都來帶了影響,我們的行為也隨之改變,而我也有幸追隨這些變化。上流社會的客戶已不再要求我們對個別產品做研究;而我們也不再研究人們如何看電視,取而代之的是研究“娛樂的未來”(我們甚至曾研究過“搜索的未來”)。從對物件本身的專注轉向對需求的專注,使我們看到一些產品是多么容易過時。有了智能手機、平板電腦和手提電腦,我們就可以不再使用一大批物件,例如立體聲音響、DVD播放機、書、地圖、照相機、計算器、日記本、日歷、鬧鐘、收音機、手電筒和現金。
這種替代也侵蝕了行為和物件間的聯系,影響了我們理解事物的方式。假如我們看到一個人拿著書,就知道他在閱讀。但如果某個人拿著一臺平板電腦,他可能在看電影,可能在預定酒店、機票,也有可能在購物或是錄像。技術正越發嵌入我們的生活,這讓我們的行為變得越來越隱蔽。它改變了我們外在接觸物件的方式,有時使我們接觸物件的頻率大大減少,有時給以我們新的物件,供我們擺弄。
在這些急速的變化中,2015年似乎正是時候用鏡頭如實地捕捉我們所觸碰的物件——捕捉它們作為人們個性、偏好和情感敘述者的角色。
《我們所觸碰的一切》一書的設計和基本準則十分簡單。我去接觸人,讓他們將一天內所選擇觸碰的所有物體記錄下來。這些物體不包括諸如門把手、水龍頭和電燈開關之類的永久性物件和像汽車之類的大型物件。即使有的物件在一天之內被觸碰了許多次(例如,手機),它們也只會被記錄一次。我請人們將觸碰過的任何火車票、收據或報紙都保存下來,而水果之類容易腐爛的物品則會在拍攝時用同一種物品替代,交易用的金錢也會用到替代品來表示。
在拍攝時,每個人都邊向我講述他們的一天,邊遞交這一天所中觸碰過的物件。誠信是這一簡短陳述的基石,而參與意味著將你觸碰過的所有物件都和盤托出。
我每到一個城市都會租用一處工作室。拍攝這些照片需要恰到好處的室內光線和白色背景紙。背景紙用來按時間順序(即物件被觸碰的先后順序)陳列物件。我總使用長4米、寬2.7米的帆布;每張照片都是我用佳能6D相機的單拍(而非使用圖像處理軟件的合成圖)。我把相機掛在離帆布3米高的地方,并用蘋果手機控制相機,這樣我就可以遠距離觀看照片、更換背景并且拍攝。物件越多,拍攝的照片就顯得越緊湊。
每一張照片在一開始都單獨出現,沒有附加信息,這樣就能去推測這個人的一天,隨后再翻過一頁去發現更多,比如他們的年齡、性別、住所、職業、興趣、長相……一些照片可能很容易“解碼”,而有些照片能向你更為細致地展現人們的一天,你可以想象人們使用照片中物件的時間和場所,是否跟同伴在一起,甚至是他們的感受。
我避免給不同的人群不同的份額,因為不同年齡和背景的人會相同的地方。就我個人而言,我和東京的一些人穿著類似;與洛杉磯的一些人有相同的音樂品味;和上海的一些人有同樣的靈感源泉。我之所以將自己的公司命名為“上流社會”,是因為其含義是將個體在特定時間按照其使用的鏡頭統一起來的通信線。
所以,當你看到這些相片時,應該問自己問題,發現規律,找出新的聯系,突破人們的年齡、工作和地理位置去想問題。一位初為人母的倫敦女子和一名布宜諾斯艾利斯的退休員工有哪些相似的地方?哪些物件更能體現人們的情感訴求,而非僅僅是派上某個用場?哪些物件是有價值的?按主題排序,看看哪些特征能支持你的分類(格式、顏色、材料、品牌)。哪些物件是你能看見而別人不能看到的?
你從一張照片中看出的名堂會是你自己的發現。請注意:這可不僅僅是洞察個別物件,而是去理解一個物件在一天中扮演的角色及它和其他物件之間的聯系。出現在清晨的一杯咖啡同午夜擺放在一堆文案旁的咖啡可有著不同的內涵。廚房里的一個攪拌機可能意味著使用者正在烘培,但攪拌機旁的顏料壺則表明這是藝術家為了獲得理想的混合色所采用的一種全新方式。不是每一個物件都僅有它表面的功用。
記錄你的一天能使你變得警覺,留意你所觸碰的物件能使你從中對自己有更多了解,許多本書中介紹的人物都對此表示肯定。我們普遍都太忙了,以至于無法停下反省自我:我們清晨觸碰的第一個物件、我們一天中所吃的食物、我們置身于所喜愛的書本中和為自己的孩子煮飯時是多么愉快。許多設備的發明都是為了幫助我們回憶一天中所做的事情——消耗的卡路里、走的步數、壓力程度——但答案早已在我們眼前。
我們能從物件中看到自身。拍攝時,人們可以回想過往,甚至憧憬未來:“五年后我不想再看到香煙”“我將不得不割舍我那些可愛的玩具”“我想在兩年后看到嬰兒用品!
每個人每天所觸碰的物件數量平均約為140個,雖然數量是個武斷的判斷標準。一些人會覺得他們觸碰了很多物件,而另一些人會說他們觸碰物件的數量還不夠。二十來歲的人想要“更好的”物件,而三十歲及以上的人希望自己的所屬物品少些。
想象十年后我們再次運營這個項目。那時會有哪些新的物件,哪些現有的物件又會消失?
當我們想從這些照片中推斷未來的物件時,可以聚焦到我們所使用的高新技術產品。而這些正是生命周期最短的物件,它們很快會過時。相對而言,我們的杯子、餐具、抹布和梳子大體上不會改變(美學價值除外)。但假如技術最終也會影響到這些物件,比如使它們更智能,成為更為廣闊的網絡的一部分,那我們與它們的接觸就會改變,也會產生新的期望。更有趣的是,何種嶄新的產品能橫空問世呢?我們需要什么?我們如何做事?我們將學會何種新的技能?我們如何展現自我身份?
無論我們年齡多大、來自何方,觸碰物件都是認知世界最為重要的方式之一。依靠審視我們一天中觸碰的每一個物件,希望能對我們的自我有一些新的認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