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科學院學部是國家在科學技術方面的最高咨詢機構,長期以來圍繞推進經濟社會發展、改善人民生活、保障國防安全等方面的重大科技問題,開展了一系列決策咨詢和戰略研究,提出了許多重要咨詢意見和建議,為中央決策提供了科學依據。
“中國科學家思想錄”較為系統地對這些重要報告和院士建議進行了梳理和精編,記錄了廣大院士在科學研究基礎上服務國家科學決策的豐富思想,將對各級政府決策科學化、社會公眾理解科學起到積極的推動作用,適合政府部門、科研機構、相關企業的管理者和研究人員及社會公眾閱讀。
1. 國家科學思想庫系列產品,院士群體是國家重大決策的重要智囊團。2. 國家重大決策背后的院士建議,首次重磅推出。3. 內容涉及國計民生各個領域的重大問題:從1998年的大洪水到2003年的非典;從三峽庫區的環境保護到2005年汶川地政;從野生動物的保護到高鐵與磁懸浮之爭;從食品安全到大規模城鎮化等。
中國科學院(Chinese Academy of Sciences,CAS),于1949年11月在北京成立,是中華人民共和國科學技術方面的最高學術機構,全國自然科學與高新技術綜合研究發展中心。
叢書序
前言
關于緩解黃河斷流的對策與建議 孫鴻烈等
我國通信高科技產業發展研究 陳俊亮等
關于加快建設我國農村通信網的建議 陳芳允等
把握契機,當機立斷,加快我國信息化進程 王大珩等
對1998年長江洪水的認識和今后工作的建議 錢正英等
長江三角洲經濟與社會可持續發展若干問題咨詢報告 嚴東生等
對創新工程的一點淺見 殷鴻福
懷化——發展中西部的一著重棋 葉大年
關于建立國家張掖農業高新技術產業示范區的建議 施雅風等
黃土高原地區農業持續發展必由之路——三論黃土高原國土整治28字方略 朱顯謨
盡快啟動“非傳統礦產資源發現與開發基礎研究” 趙鵬大等
中國以燃煤為主的能源政策還能維持多久 何祚庥
關于建立國家自然歷史博物館的建議 張彌曼 叢書序
前言
關于緩解黃河斷流的對策與建議 孫鴻烈等
我國通信高科技產業發展研究 陳俊亮等
關于加快建設我國農村通信網的建議 陳芳允等
把握契機,當機立斷,加快我國信息化進程 王大珩等
對1998年長江洪水的認識和今后工作的建議 錢正英等
長江三角洲經濟與社會可持續發展若干問題咨詢報告 嚴東生等
對創新工程的一點淺見 殷鴻福
懷化——發展中西部的一著重棋 葉大年
關于建立國家張掖農業高新技術產業示范區的建議 施雅風等
黃土高原地區農業持續發展必由之路——三論黃土高原國土整治28字方略 朱顯謨
盡快啟動“非傳統礦產資源發現與開發基礎研究” 趙鵬大等
中國以燃煤為主的能源政策還能維持多久 何祚庥
關于建立國家自然歷史博物館的建議 張彌曼
關于籌建“數字-活地球”實驗研究中心的建議 馬宗晉
礦產資源是我國可持續發展中的重大問題 劉光鼎
關于開展長江、嫩江流域防洪堤壩探查的建議 劉光鼎
論“獨立自主,自力更生” 張光斗
引海水沖深黃河下游河槽的建議 林秉南
中國急需一批國際優秀科技學術期刊 張廣學
希望加強對新前沿“糖生物學”和“糖生物工程”基礎研究的支持 張樹政
我國科學走向世界必須和國際接軌 鄒承魯
發展高等教育是我國經濟持續高效發展的關鍵 宋振騏
加強高等教育與經濟建設的結合和合作是發展經濟的關鍵 張光斗
對長江98洪水的認識和建議 竇國仁
關于我國治水方針的思考 沈珠江
對我國洪水災害及其防治進行大型計算研究 唐孝威等
以新一代催化劑為契機,使我國聚烯烴工業更多地立足于獨創知識產權的基礎上 王佛松等
大型化工企業調研咨詢 閔恩澤等
關于把塔里木河列入國家大江大河治理計劃的建議 張新時等
黃土高原農業可持續發展咨詢報告 張新時等
新疆農業與生態環境可持續發展的幾個問題 張新時等
關于“中國數字地球”發展戰略的建議 徐冠華等
關于建立我國鉀肥資源穩定供應體系的建議 孫樞等
關于21世紀初期加快西北地區發展的若干建議 孫鴻烈等
中國未來能源發展戰略咨詢報告 趙忠賢等
建議盡快組建國家級的生物醫學信息中心 郝柏林
加強生物固氮基礎研究的建議 盧嘉錫等
從地學角度談長江中游防洪 殷鴻福
從世界集裝箱樞紐港發展趨勢論上海國際航運中心的前景 任美鍔
立足我國資源優勢發展優質合成耐火原料的建議 鐘香崇
重視制造科學的研究 楊叔子等
對攀枝花釩鈦鐵礦綜合利用的建議 李文采
關于CPU、軟件和網絡的建議 羅沛霖
中國需要高速磁懸浮列車 嚴陸光
面向21世紀發展我國科學教育的建議 路甬祥等
關于加快我國微電子產業發展的建議 師昌緒等
關于我國華北沙塵天氣的成因與治理對策 葉篤正等
西部大開發中的生態環境建設和產業結構調整咨詢意見 安芷生等
關于21世紀初加快西北地區發展的幾個關鍵問題 師昌緒等
關于黃土高原可持續發展的構想 沈珠江
建議加強人類對全球變化適應與可持續發展的研究 葉篤正
大力發展場致發光平板顯示技術 徐敘瑢
建議將數學列入國家重大基礎研究規劃中 陸啟鏗
德國歸來話“磁浮” 何祚庥
關于盡快組建國家神經信息中心的建議 唐孝威
建議組建國家重離子束治癌科學研究中心 唐孝威等
關于在我國發展微全分析系統的建議 方肇倫
讓溶劑萃取技術在西部開發中再創輝煌 袁承業
建議將豆科植物-根瘤菌共生固氮體系的應用納入西部大開發規劃 李季倫等
發揚學術民主,開展百家爭鳴 鄒承魯
搶救“土壤水庫”實為黃土高原生態環境綜合治理與可持續發展的關鍵環節 朱顯謨
對于黃土高原丘陵溝谷區植樹種草的一點補充想法 劉東生
建議將“突破微電子器件物理限制的研究”盡快列入國家重大基礎研究規劃中 林蘭英等
我國儀器儀表工業急需統一規劃和歸口管理 王大珩等
關于緩解黃河斷流的對策與建議
孫鴻烈等
黃河下游斷流頻繁,如不采取有效措施,黃河斷流將繼續下去,下游將有變為季節性河流的危險,態勢極為嚴峻。斷流加劇所引起的水荒和下游決口的威脅交加,其后患無窮。針對斷流原因,本報告提出:①建議成立“黃河流域水資源管理和保護領導小組”;②建議制定“黃河法”,依法實施統一管理與調度;③緩解斷流重在節水,節水的重點在引黃渠灌區;④實行水價浮動、按量計費與超額用水累進加價措施;⑤有計劃地實施補水,加快西線調水的前期研究。
一、黃河下游斷流態勢嚴峻,后患無窮
20世紀70年代以來,黃河下游頻頻出現斷流。1972~1998年的27年間,曾有21年出現斷流。尤其是90年代,黃河年年出現斷流,且首次開始出現斷流時間提前,斷流時段和斷流距離不斷增長。斷流嚴重的1997年,山東利津站全年斷流13次,累計達226天,330天無黃河水入海;斷流起點曾上延至開封柳園口附近,全長達704千米,占黃河下游河道長度的90%。不僅如此,黃河中游各主要支流也相繼出現斷流。黃河在枯萎。如不及早采取控制引用水和有效管理等措施,黃河斷流將繼續下去,并隨各種用水量的增加在時空尺度上逐步擴大,黃河下游將可能變為季節性河流。黃河斷流的長期發展態勢極為嚴峻。
黃河下游的頻繁斷流已直接影響到依靠黃河供水的城鄉生活和工農業生產用水,特別是勝利油田的用水,并使水環境容量減小,從而加重了黃河水污染和水環境的惡化。特別是由于沖沙入海的水量大大削減,大量泥沙淤積于下游河床,使河道行洪能力減弱,不僅“小水大災”,更時時存在著決口改道的;,嚴重威脅著下游人民生命財產的安全;加重了河口地區土地鹽堿化,并導致河口濕地生態系統退化,生物多樣性減少,使黃河三角洲日漸貧瘠。這對黃河流域當前乃至下一世紀的經濟發展將產生深遠的影響。更為嚴重的是,斷流加劇所引起的水荒和下游決口的威脅交加,將動搖社會穩定,后患無窮。因此,緩解黃河斷流迫在眉睫。
二、黃河斷流的原因分析
黃河斷流是自然與人為因素疊加所致,但以人為因素為主。黃河流域水資源相對貧乏,人均、耕地畝均水量都遠低于全國人均、畝均水平。特別是20世紀90年代后,降雨、徑流偏少,這是黃河斷流發生的自然因素,但這些并不足以導致下游頻繁的斷流。如人類活動強度較小的1922~1932年與人類活動強烈的20世紀90